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维吾尔文化与土耳其文化有哪些差异? 第1页

  

user avatar   huang-bo-tao-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懂中亚和维吾尔,无力回答原题,但靠刻板印象答题的 @关毛 关于奥斯曼的暴论实在太多,必须一个个驳斥了。

  1. 关大V说
在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之前,土耳其人(应该叫奥斯曼人)传统上按照“米勒特制”划定宗教社区,土耳其人只能从事农民、官员、阿兵哥这三种职业,土耳其人传统的商业是由阿拉伯人、希腊人、犹太人去干的。手工业亦然,而且手工业和商业的“米勒特”祖祖辈辈就只能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而且都不是土耳其人。

事实上,米利特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传统制度,而是18世纪中开始逐渐形成的,以下复制两段我之前的文章:


在1835年前,奥斯曼犹太人并没有统一的行政管理组织,没有组织和个人能代表全国所有犹太人。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犹太人,各自的教会互不隶属。类似的结论可以推到其他基督教会上。18世纪中叶以前,普世牧首教会也没有对其他正教会的管辖权,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安条克,亚历山大教会保持了相当长时间的独立。甚至西奈半岛上的圣凯瑟琳修道院,都可以为克里特教会的归属权,与普世牧首教会对抗80余年。正是因为18世纪希腊人的权势快速上升,以及其他教会糟糕的财务状况,普世牧首教会才在1760年代获得了帝国境内的至高地位。亚美尼亚教会也是如此,君堡的亚美尼亚教会,并不能指挥东安纳托利亚的亚美尼亚人。很多情况下,当地教会是向当地的奥斯曼行政长官汇报,而不受君堡教会的指挥。君堡教会充其量可以影响当地教会的人事,而不能直接粗暴干涉。由此可以推出,所谓的米利特制度,在18世纪前并不存在,或者说不能被认为是个正式的“制度”。传统叙事中的米利特制度,认为所有少数宗教群体,都有各自的中央机关/教会 管理并代表自己,这是以偏概全,拿19世纪的情况概括整个奥斯曼历史。


用词上的演变也印证了“19世纪前不存在米利特制度”。Millet 一词,在18世纪前很少用于国内的宗教群体。在一些文件中,也会用来称呼对帝国有重要贡献的犹太教徒。在帝国的档案中,提到非穆斯林族群时,更多的是使用“塔伊夫”(taife)或者“杰马特”(cemmat)。同时 taife 这个词,不仅可以指宗教社区,还可以指行会,而奥斯曼的行会中,多信仰的现象并不少见。至于 Millet 一词,最常见于敕令中的套话 din ve devlet, mülk ve millet(信仰与国家,国土与人民)。这个词有时也用来表示非穆斯林,但这更多的是在外交文书中用来指称“国外杰出的基督教徒”,例如,称法兰西国王为“基督教米利特的骄傲”(the pride of the Christian millet),而不是指帝国境内的非穆斯林臣民。在一些文件中,也会用来称呼对帝国有重要贡献的犹太教徒,但绝少用于国内的基督徒。用国内的例子类比的话,就是我们可以称外蒙的乔巴山是“蒙古人民的杰出代表”,但不能称中国籍蒙古族的乌兰夫为“蒙古人民的杰出代表”,否则就是政治不正确。但是,说谁是壮族,白族人民的杰出代表,似乎就没什么问题。个中政治意味,想必都能体会得到。


(以下是新内容)

并且,在14世纪的安纳托利亚城市中,遍布各种 Akhi 兄弟会,就是由穆斯林工匠组成的宗教性质的行会。中期奥斯曼的行会与禁卫军出现了互相渗透的现象,就更不能说手工业者全是非穆斯林了。君堡就有一半的行会是混合信仰的。关毛说什么“土耳其人只能从事农民、官员、阿兵哥这三种职业,土耳其人传统的商业是由阿拉伯人、希腊人、犹太人去干的”,只能说是近代西方人对土耳其人的传统偏见,“只擅长战斗,缺乏商业与治理的才能”,完美的东方主义。


参考材料

Foundation Myths of the Millet System

From Taife to Millet: Ottoman Terms for the Ottoman Greek Orthodox Community

相关文章


2. 关大V又说

维吾尔族信仰的两大和卓家族,就属于纳格什班迪耶教团。叶尔羌汗国的开国君主萨亦德汗,在落魄时代曾经伪装成苏菲派苦行僧(德尔维希)逃亡。
而这些苏菲派的东西,土耳其人是没有的。
所以,奥斯曼帝国的君主,需要用“哈里发”这个头衔来强化自己的权力。
......
所以说,如果依旧带着刻板印象的话,土耳其人的宗教“非常阿拉伯”。而维吾尔族的宗教“非常中亚”。


奥斯曼没有苏菲,这个说法太滑稽了。就是关毛说的纳格克什班迪教团,在土耳其也算是老牌教团之一了,还有禁卫军的贝克塔什教团,鲁米的梅夫拉纳教团,等等,都是苏菲,怕是都被关毛无视了。


至于哈里发这个头衔,在18世纪前,相比于苏丹,帕迪沙,哈里发这个头衔并不重要。它第一次出现在奥斯曼的外交辞令中,是在1774年的 Küçük Kaynarca 和约之中。和约结束了奥斯曼对克里米亚汗国的宗主权,同时出于保全颜面与统治合法性的目的,苏丹又想象征性地保留自己作为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宗教精神领袖的地位。于是,哈里发这个头衔被重新发明出来,鞑靼人在为苏丹祷告时,不再以奥斯曼苏丹为名,而是以全世界穆斯林的精神领袖,即以哈里发为名。

到了19世纪末,哈里发这一头衔获得了新的政治地位。1877年的俄土战争后,丧失了大片欧洲领土的奥斯曼,在人口构成上更伊斯兰化,在领土上更亚洲化。同时,在殖民主义的浪潮下,奥斯曼成了硕果仅存的独立的伊斯兰强国。为了适应这一情形,哈米德二世采取了泛伊斯兰主义政策。修建朝圣铁路,统战新月地带的阿拉伯精英,以伊斯兰信仰为国家认同的新基点,与殖民地穆斯林建立更多的精神联系,并以此增加自己与欧洲殖民国家谈判的筹码,或者煽动俄罗斯境内的穆斯林的反俄情绪,减轻自己的防御压力。在这一政策下,“哈里发”头衔自然得到了空前的强调。


可见,奥斯曼对哈里发头衔的强调,是相当晚近的现象,是一种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应对措施,而不是扩张阶段的圣战口号,更与苏菲派没什么因果关系。


关毛还认为土耳其比中亚更清真,更“阿拉伯”,这又是一种静态叙事。最初的突厥入侵者在信仰上谈不上有多虔诚。罗姆苏丹的名字中,常有与伊斯兰/阿拉伯毫无关系的名字,比如 Arslan (波斯语中的狮子),Khusraw (霍斯劳,“王”的意思,萨珊朝统治者常用名)。早期征服者的宗教观中,还有许多萨满教的成分,在处理与异教徒的关系时,更多是实用主义,而非宗教狂热。何况,遍布安纳托利亚的各种苏菲教团,在各种原教旨主义者看来,也绝非清真,特别是萨拉菲/瓦哈比派。17世纪兴起的卡德宰德运动 (Kadızade) ,就是以苏菲为主要迫害对象的原教旨主义运动。讽刺的是,在土耳其,迫害苏菲最厉害的不是正统清真势力,反而是凯末尔禁止了一切苏菲教团的活动,直到50年代民主化后才解禁。


3. 关大V还说

土耳其人最初的民族认同很简单,他们认为自己是土库曼人,因为蒙古西征时期逃到亚美尼亚,然后逐步西迁,最终通过不间断的“圣战”从拜占庭帝国薅羊毛薅出来奥斯曼帝国。

关于奥斯曼人源流及征服过程的问题,是土耳其与巴尔干诸国各自的民族主义史学日常争论的月经恶臭问题,关于这些争论,参见下面的链接,本篇重点讲一下奥斯曼知识分子的自我认知。

奥斯曼的民族认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奥斯曼官方并不特别强调自己的突厥源流,民间史学家则有各异的态度。值得一提的是,奥斯曼朝廷在面对更东方的伊斯兰势力时,很喜欢强调自己的罗马性。相应地,东方的穆斯林国家也会用罗马来称呼奥斯曼国家。比如帖木儿王朝的史学家 Nizamüddin Şami 在记录安卡拉之战时,就说“罗马人被征服了”梅夫拉纳教团的创始人 Mevlana Celaleddin-i Rumi 直译过来就是“我们的尊师,罗马人杰拉雷丁”。莫卧儿沙阿 胡马雍 就曾这样刁难过奥斯曼使节:“罗马国与印度斯坦,这两个国家哪个更大?”使节答道:“如果你说的罗马,指的是西瓦斯 (Sivas) 省,那么,当然是印度斯坦更大。但如果是说罗马皇帝 (Padishah-ı Rum) 治下的土地,那么,印度斯坦不及其十分之一。”17世纪的库尔德民族主义者Ehmed-ê Khani 在设想独立的库尔德国家时,就用“独立于罗马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形容。时至今日,在库尔德民族主义的话术中,奥斯曼-土耳其国家仍然时常被比作罗马。(TC Devleti/dewleta Romî)

当然,传统史学认为「奥斯曼厌恶“突厥人”这一称呼」的观点,也很偏颇。奥斯曼市民与知识分子显然是称自己的语言为“突厥语”的。比如18世纪的一本波斯语词典就把土耳其语称为“我们的突厥语” (bizim Türkî),以表示与伊朗或中亚突厥语的区分。奥斯曼知识分子也知道,无论他们自认为谁,别人习惯于称呼他们为“突厥人”,这点在记录奥斯曼与拜占庭或欧洲人的交流时特别明显。奥斯曼史学家在提及奥斯曼与西欧、罗马的交往时,引述他们对奥斯曼的言语时,就不忌讳提及“突厥”一词。


总结一下,不能把民族国家式的单一认同,套在古人身上。在安纳托利亚,只强调突厥认同,与只强调罗马认同,都是不对的,二者在早期近代的安纳托利亚穆斯林中同时存在,而非水火不容的。Gelibolulu Mustafa Âlî 这段赞美罗马人的文字,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双重认同:


生活在奥斯曼王朝光辉时代的各种族群与各类罗马人,一般而言并未与突厥人和鞑靼人截然分开。。。他们纯洁而讨喜,属于上流社群,既有特殊的国家起源,又因虔诚、清洁、忠实在各族群中脱颖而出。另外,绝大多数在罗马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说不清自己的族裔来源。他们中的显贵,普遍家谱能追溯到一个皈依者身上。要么是父系,要么是母系,他们的家系可以追溯到一个污秽的异教徒。这就好像两种不同的果树嫁接在一起,果实大而多汁,如巨大的珍珠一般。祖先们最高贵的品质,如此得以彰显。这既包括外在美,也包括精神上的智慧。

(感谢 @瑟瑟发抖的萌新 的翻译)

Those varied peopl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Rumis living in the glorious days of the Ottoman dynasty, who are not [generically] separate from those tribes of Turks and Tatars…are a select community and pure, pleasing people who, just as they are distinguished in the origins of their state, are singled out for their piety, cleanliness, and faith. Apart from this, most of the inhabitants of Rum are of confused ethnic origins. Among its notables there are few whose lineage does not go back to a convert to Islam…either on their father’s or their mother’s side, the genealogy is traced to a filthy infidel. It is as if two different species of fruitbearing tree mingled and mated, with leaves and fruit; and the fruit of this union was large and filled with liquid, like a princely pearl. The best qualities of the progenitors were then manifested and gave distinction, either in physical beauty or in spiritual wisdom.


(附带一提,“罗马”的词义,包括其指代的地理空间和身份认同,在伊斯兰世界和安纳托利亚突厥人中发生过很大的转变,过去“罗马”一词指的是作为圣战对象的基督教罗马国家,后来安纳托利亚穆斯林部分接纳了“罗马”身份。这篇回答只讨论奥斯曼的情况,略去了塞尔柱时代,具体可参考以下两篇论文)

Cemal Kafadar, A Rome of One's Own: Reflections on Cultural Geography and Identity in the Lands of Rum

Changing Perceptions along the Frontiers: The Moving Frontier with Rum in Late Medieval Anatolian Frontier Narratives

关于奥斯曼源流和建国过程的争论,参见我圈友的文章

相关文章

最后,欢迎关注专栏


user avatar   wei-ling-zhen-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举一些饮食上的巨大差异:

维族人,尤其是南疆的维族人,传统美食之一是馕坑肉。馕坑肉是切成块以后放在坑里烤熟的。而土耳其烤肉则是一大块在烤肉架上转着烤。馕坑肉已经裹上了鸡蛋和其他佐料,可以作为大串直接享用;土耳其烤肉一般是切下来卷着面包(面饼)吃。


维吾尔人最常喝的酒是大乌苏,土耳其人最常喝的是拉克酒(Raki,原料主要是葡萄和茴香)。


再说一个语言的例子:

维文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土语则是基于拉丁字母拼写的。



user avatar   reseted15790918196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差异太多了,哪儿都是差异。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比较乱。

土耳其人和维吾尔人同属伊斯兰文化圈,但土耳其属于西亚文化圈而维吾尔人属于中亚突厥文化圈。两族只在语言上同源、祖源认同相似(1)和宗教同属关系外,其余文化领域相同点极少,差异反而更多。随便选出两者文化的一个方面可以写成厚厚的一本书的差异。

第一次接触土耳其人群时给我的感觉是这群人说话好粗鲁。维吾尔人对不同环境不同的人用不同言辞,对怎么说话有不成规的要求,而土耳其却没有,给人一种很粗鲁的感觉。比如,土耳其人对父母、朋友、陌生人、不友好的人都统统用ǒldi(死了),而维吾尔人严格的分绝不能乱用。

两者在自己文化结构和组成上不一样。维吾尔文化相对单一(不包括黄维吾尔),各地文化差距较小(不是没有),没有形成独立的支系文化,没有上层文化,没有政治文化,整族内部传统文化同质性较高。而土耳其文化跟汉族文化一样多样、多元、多中心,地域文化差距较大,形成了多个文化中心和文化群,形成了政治文化和上层文化。中心和偏远地区之间、各支系之间和上层和下层之间存在文化差距。

由于伊斯兰教的严格教规原因,有些领域看似两者有很多共同点,但是细节上两者差距更多,很多方便完全是两码事一点都不靠近。伊斯兰教充分的跟各自的文化融合了,导致各族之间存在很多差距。

两个民族文化每个层面都存在差异,比如:两者社会结构不一样,土耳其人社会结构比较像欧洲,而维吾尔人的更像游牧民族的部落-氏族制;饮食虽然都吃清真而且面食为主,但是两者的种类不一样,而且维吾尔人还吃大米;维吾尔人保留了古回鹘财产继承制平分和幼子继承本家制,而土耳其人是长子继承分家制;维吾尔人保留自然崇拜,维吾尔人喜欢在地毯、服饰、床帘等用花草树木元素,禁忌辱骂天地树木等自然万物,认为雨雪都是主的恩赐;维吾尔人不喝咖啡,喜欢生熟果汁品和果酱花膏;两者社会礼仪不同;对女性的规矩不同,维吾尔女性人只避讳陌生成年男子。


文化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了人文所有领域,如饮食、服饰、居住、语言、文字、文学、宗教、社会结构、生存方式、习俗、禁忌、礼仪、传统节日和传统音乐体育等等。度娘的定义:文化(culture)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一)衣和冠

维吾尔服饰完全是从古回鹘服饰一步步演变而成,当然过程了或多或少受了其他族群服饰影响。

维吾尔成年男人服饰比较简洁,成年女子服饰比较稳雅,少女少男服饰比较花。维吾尔头饰种类没有土耳其人那么多,但每种的样式比土耳其人的丰富,比如花帽和皮帽以及头巾的样式有几十种。

土耳其人和维吾尔人都有刺绣文化,两者的元素不一样,土耳其的相对简单和粗没有维吾尔人的多样和华美。

花帽在波斯是不存在的,已经考证这是从突厥头饰演变而成的,皮帽貌似是很多民族都共有的。

土耳其:珍贵老照片:覆盖欧亚非三大洲的超级帝国衰亡史 | 年代写真--精英家教网--老照片:100多年前的奥斯曼帝国

伊朗:老照片:百年前的伊朗人100多年前的伊朗是这个样的,看上去比清朝还穷-看荐

伊朗南北差距很大,北方因为受上千年的突厥影响,有很多突厥文化成分,而西部有一些阿拉伯影响,中南部地区保留了更多的波斯文化成分。伊朗北部的长袍服饰跟维吾尔人比较相似,南部地区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因为北部受土库曼阿塞拜疆人的影响造成的,这些服饰在伊朗叫做突厥服。

说明文化的影响也是双向的。

(2)

两族语言同源,但存在一些差距;奥斯曼文和察合台文有相似之处的,而且都源自阿拉伯文的改良版本哈卡尼耶文(没错奥斯曼文是通过塞尔柱人来自哈卡尼耶文),但土耳其人上个世纪该文后就没有任何关系了。

维吾尔文学主要师承波斯文学,但通过瓦卡基、鲁提菲、纳瓦依几代人的努力下创造了维吾尔-乌兹别克文学。土耳其文学也师承阿拉伯-波斯文学,虽然土耳其人也进行了一些新的创新,但大致跟阿拉伯波斯人保持一致(改革之前)。维吾尔人更喜欢诗词,喜欢以父母家乡和美女自然为题。

(3)食

维吾尔人和土耳其人饮食上唯一共同点是烤肉了,但是具体到烤肉做法还是相互不一样,个人觉的维吾尔人的种类更多,佐料也比较丰富。

土耳其人喜欢咖啡,而维吾尔人古代没有喝咖啡的习俗,维吾尔人喜欢凉水和茶以及各类生熟果树的果汁品。馕、拉面、抓饭是维吾尔人最常见的饮食,土耳其人部分也有类似馕的,但没维吾尔人丰富。土耳其人没有烤包子、肉囊、samsu,馕的种类也没有维吾尔人丰富。

土耳其的甜品种类比维吾尔人更多,维吾尔人甜品种类比较少。

维吾尔人拥有游牧民族的基本所有奶制品或者类似的奶制品,而土耳其人只有少数部分。

(4)住

土耳其人的建筑和家具等都跟维吾尔人不一样,维吾尔人建筑起源于漠北,学自汉式建筑(所以很我走在故宫能发现很多跟我们家相似的地方)和粟特式建筑,改教后又受伊斯兰建筑影响,并按照本民族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维吾尔建筑风格,土耳其建筑的装饰样式和各类雕刻没有维吾尔人丰富。土耳其建筑是阿拉伯波斯建筑基础上结合当地其余族群的建筑特点形成的。除了伊斯兰部分外其余的没有什么共同点,布置方式完全不一样了。

(5)行

骑马骑驴的方式貌似全世纪都相似。

土耳其马车较高两边上下车不方便或者前后上下车,不太方便日常使用,而维吾尔马车不仅可以用于日常出现还可以用于生产,使用起来更方便。

(6)手工艺

维吾尔人手工艺种类繁多,从事人员比例极高,平均每五个男人中一人有手艺,类似织布陶瓷领域虽然没有汉人、波斯人、土耳其人先进,但是有自己的特色。

土耳其人的手工艺品跟阿拉伯波斯或者希腊等巴尔干东欧民族十分相似,只少数木雕、铁器、铜器跟维吾尔人相似。

(7)酒

维吾尔人是整个伊斯兰文化圈里唯一个没有酒文化和传统名酒的民族,唯一的酒精饮料就是muselles,这是一个葡萄酒和葡萄汁之间的饮料。

(8)生产方式

维吾尔人是农耕为主畜牧为辅,或者半农半畜牧,这方面跟安塔利亚高原的部分土耳其人比较相似。其余土耳其人跟波斯人或者汉人一样纯农耕。

(9)维吾尔人的禁忌、社交礼仪更复杂,两者礼仪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维吾尔人没有亲手背的习俗,土耳其人没有婚礼迎接礼。



长期处于一个政权统治下有密切来往的都有那么多差距,何况维吾尔人和土耳其人从喀喇汗王朝灭亡后的八百多年来没有任何交往。

总结:土耳其文化比起维吾尔文化更接近叙利亚阿拉伯文化和阿尔巴尼亚文化、波斯尼亚文化等西亚巴尔文化。


注:

(1)维吾尔人的突厥认同并不是近代受土耳其影响才有的,这是上千年来代代相传下来的认同。不仅历代维吾尔本族书籍可以证明,周围族群记载也如此。这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可以看看自治区政府和民委出版的维吾尔历史书籍和汉族专家著作的相关书籍 。




  

相关话题

  为什么一个强大的民族 男权社会要靠和亲政策来维持和平? 
  现在越来越多人反感黑人来中国,那如果大规模移民的是日本的技术研发人员,大家会不会反感? 
  为什么中国要在公民的个人身份文件上强制标注“民族”项? 
  为什么没有出名的维吾尔族男明星? 
  缠回和皮帽子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说是歧视性称呼? 
  如何评价11月1日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废黜奥斯曼帝国苏丹? 
  如何看待土耳其成为全球第二大电视剧出口国? 
  相比藏族、维吾尔族,建国以来蒙古族和谐团结的基础是什么? 
  《山海情》中的人物是回族人吗? 
  为什么犹太族命运如此悲惨? 

前一个讨论
真正的长江鲥鱼是不是已经绝种了?
下一个讨论
在现阶段女权开始受人排斥,女权主义者应该做些什么?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