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国内女性真的比发达国家女性更有尊严吗? 第1页

        

user avatar   qing-deng-59-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一个记录片 在芬兰,吃饭中,不是男生约女生,一男欲帮一女付账,不知道什么关系)
话的大致意思是:我可以帮你付账吗?我可以帮助你吗?
反正最后是AA
大概因为在他们那里男女权是平等的,是一致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后面不说了看例子。
同样情况中国(我说的是一 小 嗯,是小 小部分):男人跑去付账,提供帮助,女:理所当然,这是你尊重我
而,假使出现这样的情况
男:我们AA吗?女:好(嫌弃:一个饭都不愿意请)
在心里上认为自己不如男人,那再多的女权都是假的,要改变这种心态。


补充一下下
其他答主的看法
「如果女人在社会上总被视为【被照顾】【被容忍】,认为女人和老人、小孩一样需要照顾,就会形成社会性别的强烈暗示:男人比女人强,女人需要依赖男人,西方妇女享受了几个世纪的“女士优先”,为什么男人没有把财产权,选举权“优先”给女人?为什么西方女人经历了一百年斗争才一步一步艰苦的获得权利?说明这种【优先】一开始就是陷阱。男人对女人的真正尊重,是对她【人格】的尊重,而不是照顾、相让、让女人依赖他。

你们发没发现,越是父权制严重的国家,越会灌输【女人就是用来疼爱的】【女人应该嫁个宠你的人】包括某些化妆品广告【呵护女性】(意思女性是脆弱的),都在潜移默化的暗示:女性是弱者。很多女孩子当真了,觉得有人宠着真好,可是呢,这只是对弱者的爱,而不是平等的爱。」来自 @君子淮然
分割线|・ω・`)~~……
继续补充一下:这是知乎对女权运动的定义。
女权运动(feminism movement;woman's rights;women's liberation)又译女性运动,即反对歧视女性,使女性获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实现两性权利完全平等的女权革命家的一项社会目标或社会运动。
~……~$分割线 ~%~……。$~
评论我都有看(´-ω-`)
欢迎大家自由讨论,辩论也可以,文明发言就行。

再次更新

回答一下评论里的有些问题:1.关于绝对的平等。

绝对的平等是不太现实的,单一在一个阶层一个性别都很难达到,两性之间更是不可能。

2.何为女权运动

所谓女权运动是女性争取权益的运动。众所周知,享受权利同时要承担义务。不谈义务的权利观就是耍流氓。

再次更新,网上看到一个图片

如图,如果男女在生育权上平等,男女能否达到真正的平等呢?\(◎o◎)/?


user avatar   peng-yu-f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女权确实一度全球领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时候,第一部宪法明确赋予了女性在政治和法律上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这一点在当时是领先全球的。

首先,以宋庆龄、邓颖超、何香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妇女成为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领导干部。她们与她们的男性同事具有完全相同的权力,得到完全相同的尊重。这在同时期的其他国家是基本没有的。

更进一步的,法律规定的包括选举和被选举权、财产权、姓名权、享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权力、工作权等等都不分男女一律平等。这在包括美国、欧洲、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都是没有的。

然后,如果大家有早期的宣传画、人民币图案等,会发现男女总是同时并排出现的,而且形象总是一样高大,位置也总是一样显眼。

而且在干部录用、国企招工、入学招生等方面,除非行业本身对性别有要求(例如纺织厂多招女性,而重体力劳动部门多招男性),基本看不到性别歧视的现象。

最重要的是,那时的女性和男性一样,是以一种无产阶级劳动者的面目出现在社会上的,其社会身份在各个方面是和男性相当的。

所以说,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女权水平是领先世界的。中国妇女的尊严至少是与中国男人不相上下的。

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某些方面,女性的地位上升了。例如,体育界。因为世界上普遍的妇女权益较差,导致在体育运动领域,全世界妇女竞技体育的水平远低于男性。而中国则是至少与男性旗鼓相当。所以,参加亚运会、奥运会等体育赛事,金牌多半是女运动员拿到的。导致一度大家以为中国阴盛阳衰。

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私营部门和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大大超过国企,他们事实上导致了很多的男女不平等问题。

例如,雇佣歧视。

女人需要生孩子,需要照顾家庭,所以在工作上往往不能像男性一样全力投入。在国营企业和政府部门里,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对于私营企业来说,这就是实打实的经济利益。性别歧视也由此产生。

但是这个问题对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所以一直解决得不是太好。

另外,因为女人天生冒险偏好较低,体力较弱,更容易受到暴力威胁的特点,在市场秩序与社会治安比较混乱的八九十年代,女人在商业领域竞争上是很吃亏的。导致这一时期发家致富的多数是男人。有道是“男人有钱就变坏”,没文化的穷人乍富,于是就特别热衷于追求色情方面的享受。这更进一步加剧了女性地位的下滑。

可以说,随着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女性地位总体上下降了。

不过好在党几十年的教育没有白费,男女平等的思想在中国,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早已深入人心。随着大家对改革开放后新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的重视,这一问题有所改观。最典型的就是劳动法对哺乳假等内容的规定。

总结一下:

现在中国较高水平的妇女地位,需要首先感谢:秋瑾、赵一曼、向警予、宋庆龄、邓颖超、何香凝、林巧稚、杨开慧、康克清、王光美、吴健雄、林徽因、萧红、丁玲、冰心等一大批人的努力。

没有这些女性先驱不屈不挠的抗争和努力,就不会有现在的男女平等。

(当然,如评论中指出的,也要感谢毛泽东与周恩来等老一辈开国元勋,他们总体上是高尚的理想主义者。)

女权主义者应该知道,没有秋瑾、赵一曼、向警予这些著名的女性革命先烈,没有在冰天雪地里坚持战斗的抗联女战士,没有红四方面军成建制英勇战斗的女红军,没有一大批女性的科学家与学者,就没有你们的今天!


user avatar   wei-william-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尽然。我觉得中国的女权状况被很多人高估了。

你这个问题其实属于女权主义的范畴,而女权状况其实跟国家发达水平并不完全成正比或者成反比。不过总体上,好的经济发展水平能为女性权益的改善提供一个更好的土壤,但是除此之外也需要很多其他的要素。

举例,作为头号强国,美国在女性权益方面做得一直比中国强很多,这里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社会传统的原因。虽然很多人喜欢拿美国女性婚后改夫姓来说事,但是其实这个大多是个人选择的范畴,我也认识一些不改姓的美国人。不过婚后跟夫姓毕竟还是有悖两性平等,所以这也侧面说明即使是美国,在女权主义的道路上也任重道远。但是美国学术界作为当代女权问题的研究领头羊,在女权问题上的理论造诣还是远超中国。无论是女权主义在历史中的阶段性特点,还是女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联系,乃至当代消费文化对女权主义的影响,美国学术界都有着深厚的积累。

而如果反观日本,虽然是亚洲头号发达国家,但是日本的家庭主妇比例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名列前茅,虽然较高的人均收入有效掩盖了性别矛盾。但是女性如果不作为生产力参与经济活动,那么经济自主权的丧失就必然将女性推到一个较低的地位。只要两性之间在经济上出于一定程度的依附关系,两性平等就只能是有限度的,无法脱离经济关系的框架。日本属于那种典型的,经济基础已经走在了上层建筑的前面,而女性权益就是上层建筑里落后明显的一块砖。

中国的女权状况非常微妙,它曾经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浪潮,做出过波澜壮阔的进步。而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形态的转变,乃至意识形态的改变,又一度陷入迷茫。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一个及格有余但是离优秀还差得远的水平。

我这个评价也许有点低。不过还是暂且让我说完吧。我在另一个问题中其实大篇幅铺开过这个话题,不过这个问题明显比上一个更切题。

我们通常把女性就业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女权状况的标准之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比相同人均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女性在职场上似乎做出了出相当抢眼的表现,环比其他同水平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女性就业是相对充分的,甚至对日韩这种“脱亚入欧”的国家都有优势。

内在原因,除了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处于经济极度欠发展状态,本身就有让每一个劳动力充分参与社会生产的内在需求之外,政治号召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口号是放在历史尺度上都相当豪迈的话,因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社会能真正把妇女推到半边天的位置。而在缺衣少食的几十年前,居然能喊出如此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口号,确实是觉悟颇高。

而事实上,大锅饭时代的中国女性,确实也是最贴合“劳动人民”形象的阶段(其实那个年代男人也都比较贴合“劳动人民”的形象,只是随着经济发展,男女在社会生产上的分化趋势逐渐明显起来)。参考那个年代的政治宣传海报,可以明显看出这一点:


诚然,处于物质丰富的当代社会的我们,可以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质疑当时的人的政治觉悟。比如“由于经济落后,农业人口非常庞大,物质匮乏的现状迫使男女都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或者“计划经济时代的记工分制度按照劳动力的人头数量计算物质分配,妻子不去干活全家就少了很多物资配额”等论据。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女性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是主动求之还是被动形成,客观上讲改革开放前的大锅饭时代,确实是有过一段时间的女权大发展。而这种大发展,背后有着政治乃至意识形态的有力推动,从这个角度讲,共产主义运动在女权主义方面也给中国留下了积极遗产,我们今天较为充分的女性就业状况,其基础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打下。

(另外,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妇女就成了“已婚妇女”的意思了?这不扯淡么!这种错误认识使得很多年轻姑娘都羞于自称妇女,连带着三八妇女节都被污名化了。)

不过我们同时还要看到,那个年代看似令人满意的两性经济地位,也有着其脆弱之处。那就是这种积极进取的女性价值观,并没有足够的女权理论教育作为支撑,而仅仅是出于一种对政治口号的本能响应和对平权主义朴素的理解。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中国的政治环境变化,当年的口号不再重提之后,女性对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定位就又陷入了迷茫。现今中国缺乏足够的女权理论教育,女权主义运动碰到了天花板。而并非很多人认为的在“稳步推进”。

其实不只是中国的女权运动碰到了障碍,除了少数小国寡民的发达国家以外,世界范围内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也都不同程度陷入了僵局

这一点跟很多人的“日常观感”大相径庭,如今“女权”在微博上是个很热门的概念,它似乎从来没有在中国互联网生态上收到过如此大的关注。如今我们人人都在讨论它,这不应该是它进步的推动力吗?其实,如果我们对女权主义的理解是与时俱进的,那么社会对女权话题的关注自然就是其发展的推动力,而如果理解落后了,就未必如此了。

女权运动不是一个内涵恒定的命题,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个体和社会有各种不同的要求。前工业化时代的女权主义运动和后工业化时代的女权主义运动的侧重方向是不同的。而在后工业化时代2017年的今天,中国大部分人对女权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水平。以上个世纪的标准来审视今天的女权水平,乃至得出了非常乐观的结论。

从中国角度出发,以冷战结束后带来的世界性经济大发展为契机,政治生态的变化为诱因,女权主义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含义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女权主义运动的内涵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个区间为分水岭,前后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这一阶段女权主义的主要斗争方向是争取女性挣脱家庭主妇的身份定位,往职场转变。因为这一时期,束缚女性地位提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女性就业不充分而没有自己的经济自主权,这进一步导致了女性在家庭这一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中相比男人缺少话语权。中国政治口号中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就是针对这一现象的号召。这一时期,女权主义运动精准把握了影响女性地位的根本因素,并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有效的反制措施,以号召女性就业,走入职场成为职场女性为主要指导方针。使得女性普遍获得了属于自己经济自主,从而大大提高的女性地位。在这一阶段中,两次世界大战,和几十年冷战期间的军事政治斗争压力,客观上对女权主义的推动产生了积极作用。哪个的国家和阵营的女性群体参与社会生产的水平越深,越充分,就能获得宏观上更高的生产力和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掌握主动权。这一现实压力,加上女权主义者的努力,使得女性地位在这一个阶段一直稳步提高。到了二十世纪末,这一阶段束缚女性地位的主要原因“就业不充分”的问题,已经基本消失。 第二阶段(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这一阶段女权主义的前沿理论发生了分化,产生了若干个分支,有极端的有保守的,甚至在欧美还诞生了大批学院派女权主义理论家。但是都没有解决这一阶段女权主义运动发展的根本障碍——消费主义对女性经济自主的蚕食。这一阶段,女性的就业已经较为充分,也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经济自主权。但是消费主义的兴起,和广告传媒时尚产业共同打造了一套新的工业社会的女性消费标杆,利用男权社会的惯性,引导女性在“自我塑造”方面花费大量资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绝大多数时尚元素,几乎都是起源于91年后消费主义蓬勃发展的大潮中。91年是个关键节点,苏联解体,这一事件使得欧美社会将大量资源从军事政治斗争转为经济发展,同时由于丧失了外部压力,对于国内劳动力利用率的要求也相应降低。女性在职场中再次陷入模糊定位,女性的“生产单元”的功能被淡化,“欣赏工具”的功能被强化。这时起,女性提高就业率对女性地位的提振效果开始衰退,即使存在,也远远无法抵消消费主义文化对女性权益的侵蚀。而这一阶段的女权主义运动,显然还没有找到符合这一时代的有力斗争工具。

以这一套理论为参照,可以得出,当代中国的女权状况,其实是在滑坡的,至少,是停滞不前。

原本阻碍女性权益发展的主要原因,女性经济不独立的问题,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之后的工业化大潮中女性普遍走上工作岗位获得不同程度的经济独立而刚刚消失,消费主义的兴起又开始蚕食女性刚刚获得的经济独立权。女权主义理论一直在发展,但是最前沿的女权理论已经反噬到了当今女性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态度,进一步发展甚至需要整个社会层面的刮骨疗毒,过程是痛苦的。甚至得不到女性的支持和共鸣。这种大背景下,女权运动后劲不足。

女权运动在社会学层面和经济学层面后劲不足,然而媒体和互联网生态又决定了中国社会对“女权话题”有着越来越强的消费需求,那么当代的女权主义的斗争方面就会从“对抗消费主义”这一主要阵地,转移到周边的“次要阵地”

何为次要阵地?基本上我们在网上看到了九成以上的关于女权主义的话题,都是次要阵地。它包括但不仅仅限于:

女性该不该有自己的事业? 夫妻俩平常该花谁的钱? 女性该不该生孩子? 吃饭该怎么结账? 婚前能不能堕胎? 孩子跟谁的姓? 做饭是不是女人的活? 女生该不该健身? 有品位的姑娘该不该有30种基本款? 以下省略两万字…………

这都是次要阵地。次要阵地的特征是,看似是女性权益发展的障碍,但是其实是女权意识落后的结果。所谓批判结果是不解决问题的,以上这些问题及时全部解决了,只要女性在自身地位塑造方面可动用的资源,包括时间和金钱乃至精力少于男性,女性就依然挣脱不了弱势地位。

今天我们可以争论吃饭该谁付账,明天社会可能出现一种新的消费活动,那么结账的问题还可以拿出来讨论。最后我们会发现,总有解决不完的关于“女权话题”的争论,因为女权问题,可以附加到任何一种社会活动上,而如果我们想从社会活动层面讨论它,那永远没有效果的。

女权主义,其实是关于社会结构的问题。正如当代消费主义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一样,也正如百年前“男主外女主内”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一样。

我们处于后工业化社会,两性平等的内涵在这一阶段已经超出了“主要劳动力”“家庭供养者”“社会主导方”这种朴素的定义。

这一阶段,女权主义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上个世纪的女权主义运动中获得的成果——经济自主权,如何才能不被,或者少被消费主义生活文化消耗掉?

这也间接引出了这一阶段男权社会的存在基础,它不再像上个世纪一样,仅仅因为男性是赚钱养家的决定性劳动力,女性处于没有经济来源而沦为男性的附庸。后工业化时代的男权社会有了新的含义,它在新时代的内在逻辑是:同一收入水平下的男女,男性在用于获取政治经济地位上所投入的各项资源普遍高于女性。

这句话太绕,把它翻译成白话就是:女性为了迎合社会对自己“欣赏功能载体”的期望所花费的那部分时间金钱,弱化了当代女性的“有效”收入。

有效收入指的是能在吃穿用度之外进行投资,交易,和事业发展,以谋求政治经济地位的资源。我们谓之“有效收入”或“生产性收入”。

女性也赚钱啊,赚的还不少,那女性的资源哪儿去了?就是投进这里了。那为什么女性把资源投进这种领域了呢?因为社会文化要求她们这样做。

你可以举个反例,比如我虽然每个月花不少钱在衣服和化妆品上,但是我过的依然比很多男人强得多啊,很多low男我还看不上呢。

没错,这种比较优势是建立在与经济基础本来就在女性之下的男性的比较上的。而与其经济基础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的男人,由于没有女性在“修饰自我”方面的消费压力,他们的可支配收入会不可避免的高于女性。而即使经济收入逊于这些女性的男性,其有效“收入”甚至可以和她们持平。可见,男权社会中的男性有着大大高出女性的投资效费比,它赋予了男权社会中的男性相比女性在社会活动上更强的竞争优势。这就是从社会学层面,消费需求对阶级乃至社会结构的塑造作用。

温饱阶级是这样,中产阶级是这样,新富阶级也是这样,每个阶级的女性都会比男性多花一笔资源在修饰自身上,男性多出一笔可以用来投资的资源。这些因素加总到整个社会层面,新时代男权社会的基础就存在了。

所以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讲,男权社会之所以是男权社会,不仅仅是因为女性各个方面受到歧视碰到玻璃天花板,至少不是根本原因。而是男权社会从来不鼓励女性去过一种实用主义的生活。在男权社会的逻辑里,那是男人的专利。而男权社会的逻辑还包括以下两条:

一个男人要提高的自己的地位,需要数个决定性要素:收入,能力,学历,阅历,修养。 一个女人也要这些,但是在这五个之前,还有一项:外观。

这是非常花钱的一项,没有足够的投入,就无法迎合社会对女性“审美”和“时尚”的要求。这是消费主义文化对女性“物化”的本质逻辑。那么一个姑娘只要不按照这一套去做不就行了吗?

事实上不是这样,她兴许可以学直男一样从来不打扮,几乎不买衣服的生活方式。但是这样其就会偏离社会的“偏好”,降低自己的竞争力,反而损伤到自己。而如果依照这套社会文化去做,则又会掉进“有效收入”的陷阱里。这是一套悖论。

这套悖论,也是为何,即使在学院派女权主义理论家云集的美国,面对消费主义文化能做的都非常有限。而中国这种学术界缺乏对“消费主义”和“女权主义”关联性社会研究的国家,面对消费主义文化,和“时尚界”“媒体界”铺天盖地的营销攻势,更是毫无招架之力。而在艺术学术界,甚至对消费主义文化形成了有效助攻。

在这种消费主义文化和社会审美要求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今天,单一女性个体的反抗是没有用的,不但对其他女性没有帮助,还会伤害到自己。唯有这一认识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大批女性甚至男性都投入到抗争的队伍里,才有可能慢慢扭转这种文化。

中国现阶段的社交媒体对于“女权发展”几乎帮不上忙,因为它们很多时候其实是在“帮倒忙”。

怎么帮的?看看那些营销号就行了。

这种对工业社会中女权主义新内涵的理解,是中国缺少的,也是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丰富的。所以这就是为何,美国作为当今时尚流行界的风向标,引导着中国年轻人穿衣打扮潮流的时尚大国,其国民却有很多中国人看起来“辣眼睛”的打扮方式。

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女性在各方面会更为“随性”。

这种随性表现在但不仅限于: 大腿强壮有肌肉,一样敢穿紧身裤。 皮肤粗糙不白皙,一样敢穿热裤短裙。 别人觉得只有某种体型才能穿的衣服,我爱穿就穿一样自信。 体格娇小的女生,一样做增肌训练。少有人怕因为身体素质好被人说“女汉子”。 强壮的身体不是男人的专利,女性也要。 以下省略两万字……

即使美国现阶段仍然摆脱不了男权社会的框架,但是美国女性的抗争心态普遍更强,对社会对其基于“性别主义”的刻板定义更不屑,表现在外,就是一种“随性”。这种“随性”,是减轻消费主义文化对女性消费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影响的必要前提。而这个前提又是女性获得“自我定义”和“自我实现”的前提。

从这一角度上看,除了日韩这种发达国家中的异类,欧美发达国家在女性尊严上,普遍比中国走的远。中国人还差很多呢。

我们经常看到的一句话是: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女人天生就比男人爱美。爱美不是对社会文化的迎合,而是繁衍进化的需要,不爱美的雌性的基因在求偶过程中会落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不会流传下来。

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从生物学角度切入,就会发现问题。女性在职场上,经常出现漂亮时尚的女性比形象稍差但是能力更强的女性更容易被聘用的情况。换句话讲,漂亮对于女性在职场上的帮助比男性强许多倍。这里面,就不只是求偶的因素了。

另一方面,生物本能对形象的要求也不是雌性的专利,事实上自然界中很多动物在求偶中是由男性来负责“漂亮”的,比如孔雀,比如鸡,比如鹿。而这种形象,是高度与身体素质挂钩的。比如艳丽的羽毛和巨大的角和狮子的鬃毛往往是强壮的表现,动物求偶行为中的美学标准是有利于个体的身体健康的。但是人类社会中的女性美学标准,是被在社会文化层面异化了的,这些标准在生物学特性上并没有积极意义,有些甚至已经脱离了生理健康的要求,从生殖角度讲并不是有利基因。比如时装模特的体型,肯定不是最健康的体型,多少女性为了能再瘦一点忍着不吃饭?甚至为此低血糖。窄骨盆这种特征甚至会增加女性分娩中的危险性。而那些真正在健身房里锻炼,有着强壮身体乃至肌肉线条的女性,在中国社会里却不受待见,认为缺乏“女人味”,尽管这种身体特征无论是生理健康还是生殖层面都是非常有利的。这充分说明,当代的女性审美趋向远远不是生物学本能这么简单,它是被社会文化高度塑造之后的结果。 一开始就掺杂了很多私货。

所以,我建议,当代的中国人,无论男女,都应该多学习一些前沿的女权主义学术理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参与微博话题的程度。这种程度的参与,有时候是看不清社会本质的,久而久之,这种对“热点女权话题”的讨论,就跌落到了“消费女权话题”的层次。

可以说,当今中国的年轻男女,由于教育水平和对性别主义认识的提高,对于社会活动中绝大多数对女性带有歧视色彩的细微表现都能做到高度敏感,唯独对消费这一工业化社会里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带有的强烈性别主义色彩表现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迟钝,木讷,乃至反智。

消费这种社会活动由来已久,可以说从人类第一次有了货币概念甚至价值概念那时起,消费这一基本社会活动的雏形就已经形成。但是消费跟消费主义的内涵还是有着些许的区别,消费主义是世界各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产物。其与工业化时代之前的消费的不同在于,消费主义不是基于实用需求导向的,而是基于“多消费是好事”这一经济意思形态的。

消费主义(Consumerism)指相信持续及增加消费活动有助于经济的意识形态[1]创造出在生活态度上对商品的可欲及需求(多消费是好事)让资本主义可以提高工资及提高消费。消费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引擎,使现代人有购买与获得商品的社会及经济上的信念及集体情绪。

举例子,九十年代的中国人,去供销社买一双回力运动鞋,大多数人的动机是,自己原来的一双鞋底开胶了或者什么地方坏了。这是前工业化时代的消费的基本特征。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消费不再是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它升级成为比基本物质需求更高一层级的行为,其推动力有很多,时尚概念的兴起,消费主义的抬头,以及商品营销的需求。所以我们会看到,即使很多被人控为“没品”的“直男”,也鲜有人真的是因为自己的衣服或者鞋子穿坏了才会去买新的,而是因为觉得厌倦了这些旧事物,而新事物又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不断冲击着自己的认知。

所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以后,无论是每个月都哭穷吃土的爆买党,还是四种基本款倒腾着穿的直男,几乎没有一种人的消费是真正完全基于实用主义需求的,都或多或少掺入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因素。不同之处也仅仅是比例的大小而已。

消费主义对男女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女性在化妆美容衣服上的消费行为是最为直观的一种。男性则表现在对各种新款车辆的热情,和机械手表的执念,甚至游戏点卡和游戏皮肤也是一种体现。

而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跟女权主义挂钩,其基础在于消费主义对男女的影响深度是差别极大的。世界各个国家,从女权状况堪忧的第三世界国家,到女权标杆的北欧发达国家,男女在消费文化上的投入比重都是相差极大的,女性几乎都在领先于男性,且女性的消费文化夹杂有大量迎合男权社会“审美”的因素。而男性的消费文化部分,这种生殖色彩要淡的多,更多的表现在彰显自己财富和力量。这说明,现阶段的消费主义文化,还是带有很强的男权主义色彩。

有评论说,让男性也多投入些资源在消费主义文化上就好了。

现在有意思的地方是,男性“多投入”这件事情已经在发生了。相比二十年前,现在的男性也有越来越中性的趋势,即使在极力抗拒“中性化”潮流的直男群体里,中性化也在不可避免的发生。当代男性在衣装发型香水上的投入相比父辈已经高出了一个数量级。只是女性的投入依然领先于男人。消费主义虽然对男女都有影响,但男性里有一批被称为“直男审美”的人一直在抵抗这股趋势,而女性里有一批人正好反过来,把衣着品味和精致生活跟女权水平挂上钩了。所以说虽然虽然男女都在不可避免的滑进消费主义的陷阱里,但是生活观感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女性群体是相当主动的在做加速运动,男性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不情愿的被迫状态。

基于消费主义和女权主义的负相关性,当代的前沿女权主义运动分化为两个派别。

第一种派别,学院派女权主义研究者,更多倡导一种对消费主义“辩证性”的脱敏,这种倡导同时针对男女。这部分人认为消费主义虽然是工业化商品社会必然孕育的事物,但是并不是可以一直坐视不管的东西。其过度膨胀会极大消耗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使得社会丧失危机意识和发展动力。过度消耗女性的可支配收入,并对两性平权造成障碍。所以无论男女,都应该清醒认识消费主义,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性,在适当的范围内自觉抵制过度的消费主义文化。

第二种派别,学院派之外的社会上,许多女权主义者也在实践第二条路。一条完全相反的路,这部分人认为,不是女人在消费主义里陷得太深,而是男人陷得太浅。男人不应该抵制消费主义文化,而应该跟女性一起拥抱消费主义文化。男人也应该美容,化妆,有自己的衣橱和各种搭配,外观也应该成为男人在社会竞争中的一等要素。一旦两性在消费主义文化中投入的资源比例相近甚至持平了,男女的“有效收入”和“生产性收入”自然也就拉近或者持平了。平权就会得到推进。女性权益也会得到提高。

第一种,是社会学层面的最优解。因为在兼顾了减轻消费主义对女性物化程度的同时,也保证了社会资源更多投入到有“生产力”的领域里,而不是仅仅孕育商业泡沫。宏观上对社会起到最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考虑到消费主义文化已经深入人心的既成事实,从消费主义文化里抽身的难度非常大,且痛苦不亚于刮骨疗毒。这个办法,本身违背女性群体的生活习惯和消费模式,所以本身在女性群体里阻力就非常大,加上男性群体对此更不感冒,所以这一最优解的实践难度其实非常大。

第二种,颇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反智味道,从坑里爬出来永远不如拉一个人进坑简单,既然消费主义很难抵抗,那么就应该用审美标准和舆论文化引导去迫使男性也跳进消费主义的深水区。把男性的“生产性收入”也拉低到跟女性相近的水平。这种论调,很多人看不惯,但是确实比第一种办法效果好多了,且受到很多女性的拥护和支持,且越来越多的男性也潜移默化的投入了这股大潮,小鲜肉和中性风的男性审美,就是这种价值观的一种体现。

不过,只要男权社会对男人竞争力的标准里,外貌的重要性排在女性之后,那么就不可能让男人在“欣赏功能载体”这一项上投入跟女性一样多的资源,男人最后依然会获得比女性更多的“生产性收入”。所以仅仅是把男人也深度拖进消费主义是不解决问题的,还要配合社会层面对男性价值定位的改变。也就是“欣赏功能载体”这一身份对男女重要性是一样的才行。 这一点的实现也有巨大的难度。

这两种思潮最后谁会赢得胜利,下结论尚早。

第一种思潮的结果,人类社会经历过与此相似的阶段,那就是后工业化时代之前的消费时代,再加上一个比当前更为完善的平权状况。Sounds good。

而第二种思潮的结果,放眼人类社会几千年,还没有任何相似的社会形态可以作为参考。这种思潮其实是在除了生理学层面之外的所有社会科学范畴,抹平两性之间的一切差异。这是一个社会学深水区,且会带来伦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深刻变化。大刘在《三体》里,做过一些主观的推导,不过可信度几何,就见仁见智了。

任何社会现状的改变都是需要时间的,短则十年八载,长则一生几世。不求一步到位,但是认清真正问题所在,确是非常必要的。


一些延伸阅读:

消费主义对女性的影响是怎样的?zhihu.com/question/4627


user avatar   wan-pi-ji-tui-gu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有,众所周知,中国女人在婚后过着毫无尊严的日子

中国女人得把所有工资全部上交给丈夫,每个月除了吃喝拉撒,只能留下买几只口红的钱

中国女人都是夫管严,丈夫一瞪眼睛妻子要当场跪下那种。春晚甚至编写出类似段子博观众一笑

中国女人在婚后不能有任何业余爱好,不去夜店不买化妆品,每天工作结束回家看几集综艺节目,都会有中国丈夫在知乎发帖“我的妻子间歇性沉迷综艺节目,如何帮助她解除电视瘾”?

中国男性喜剧演员可以公然在电视上侮辱女性,戏称国女都是辣鸡,如果你敢反驳,说明你是一个没有男人要的老处女,你急了。而女性如果敢在公共场合调侃几句男性,后果不堪设想

在中国,女人动手打男人是很严重的罪行,轻则社死,重则进去。而丈夫拿刀捅妻子会被认为是勇武有力的表现,甚至男性犯罪者在脱口秀玩梗道“哪个女人敢在我面前起范?”,场下无数中国男性哈哈大笑,丝毫没有人同情受害的女性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作为一个女权主义者,每每看到中国男性对女性的迫害歧视,我都会气得瑟瑟发抖,冷汗直流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可能晚了点,而且可能会招知乎男性小青年的骂,但却会告诉你另一个位面上的中国女性境遇。

首先在1949年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绝大多数女性并不比同期发达世界国家甚至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女性更有尊严。政治上能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女性本身就已经属于上流社会,这样的女性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比很多男性更有自由:凤在上凰在下的武昭、嫁给了小自己19岁的丈夫的狮心王妈妈埃莉诺、连天国王朝里的茜贝拉都说“那些(约束女人的)规矩不是用来约束我们的”、就连被广泛认为是政治牺牲品的九岁圣妻在成年后也是中东地区的重要政治人物。所以拿政治人物来证明中国的女性有地位是典型的代表错误。

就连宪法里规定的男女同工同酬在实践中也被大打折扣。在工作量分配上,由于基层人员缺乏基本的科学素质,无视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按照男性的劳动强度给女性规定工作量(工分),我相信不会有谁认为这是女性的尊严;在发现女性劳动者确实难以达到男性的劳动量时,很多基层单位简单粗暴的采用了减少女性劳动者的结算工作量的办法,导致广大劳动女性在事实上付出了和男性一样的精力、体力之后却仅仅只得到男性一半的劳动结算。至于现代职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更是屡见不鲜,以至于一群专业搞金融、搞战争、搞阴谋诡计的大老爷们居然都在为如何保障女性的合法工作权利而头疼。

至于生活中对女性的歧视更不是新鲜事,公交车上的咸猪手这种就不提了。陌生人之间交往也往往对女性充满了恶意:我曾经注册了一个女性社交号,不到1个小时就收到了大量骚扰短信,即使声明了不征友不交往,还有不死心的要裸照甚至是下流视频,甚至还有人很直接的问多少钱可以出来,在被拒绝后就在公开区域后恶意辱骂。言辞之恶劣以至于我一个30多岁的大男人都愣住了,我真没想到有些男的品质居然可以恶劣到这个地步。至少,就我这次社会尝试来说,我不认为中国的普通女性比其他国家的更有尊严。

中国是个多面的国家,要了解这个国家不仅仅只看到阳光灿烂的一面,也要多留心阳光照不到的地方,这样才会得到比较中立的结论。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小观察。在风景区里,欧美情侣/夫妻常常是男女一人一个大背包,即便爬山都是如此。国内情侣/夫妻则是男方背一两个大背包,女方空着手悠闲自在像公主,至多背一个放化妆品的迷你小包,不肯帮忙承担一点负重,往往还不时喝叱男方嫌这嫌那发小脾气。国内情侣/夫妻中,女方以“奴役”男方为荣,朋友圈炫耀的本钱;欧美则相反,女方更追求真正的个人独立,以“奴役”对方为耻。

国内女性是否比发达国家女性更有尊严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国内男性,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男性,在男女关系中,普遍比发达国家男性更缺乏做人的尊严。


user avatar   bo-ai-zhi-c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问题的确存在争议,但并不是因为现象存在争议,而是评价标准存在争议。

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在中国,人的尊严只有50,而在发达国家,人的尊严有80;与此同时,中国女性的尊严是60,而发达国家女性的尊严是70。

那么问题就来了:

按照绝对数量,60小于70,中国女性尊严少于发达国家女性;

可按照相对数量,中国女性尊严是120%,而发达国家女性尊严是87.5%,这就不能说中国女性尊严少于发达国家女性了吧?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是按照哪个口径来统计的。

而这一点,恰恰是极容易被不同立场之人“各取所需”的

当然,以上数字都是瞎编的,但我的意思应该说明白了。

而且有一点我想应该没有争议,那就是在中国,人的尊严相比在发达国家的人,一定是更低的

毕竟“人口红利”的另一个叫法,就是“低任泉优势”。


user avatar   zou-yu-tong-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宪法保障男女同工同酬”+ “妇女委员会起草婚姻法”+“女性拥有冠名权”+“法律承认入赘婚姻”+“女性和男性拥有一切相同权利”+ “事实上 女大学生比例更高”+“习俗默认男性承担几乎全部经济压力—买房、买车” +“异常靠谱的中国男性: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能达成以上女性权利保护成就的国家, 除了我们中国 ,没有任何人类国家。

国内女性不是比发达国家更有尊严, 而是比全世界所有国家都更有尊严。


1,我国 根本大法宪法保障 ””男女同工同酬“+”女性和男性拥有一切相同权利“

1955年,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刊物发表了《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的文章, 毛主席看到文章后亲批:“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之后,毛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

经济独立才能实现地位独立。

人类女性真正独立获得尊严的时代,开始于中国195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2,“妇女委员会起草婚姻法”+“女性拥有冠名权”+“法律承认入赘婚姻”

《婚姻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法律,它对于全世界女性的解放,对于女性权益的保障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48年10月,在西柏坡解放区会议之后,在刘少奇同志的关切下。中央妇委(现妇联的前身)成立了由邓颖超同志主持的婚姻法起草小组。

由专门的妇女保护组织:中央妇委来起草婚姻法,这在全世界的法制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观。

《婚姻法》起草的背景,是当时旧中国(民国)的广大妇女同胞受到封建婚姻制度深刻压迫的惨痛现实。在某些公蜘眼中“大师”辈出的民国,依然实行着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婚姻制度,例如公蜘热切吹捧的“良将“张灵甫就曾在家枪杀妻子,最后不了了之,高官显贵的老婆尚且被杀都没人管,平民的女儿更不言而喻了。那个苦难的民国时代里,女同胞没有任何的权利保障。

怀着解救万千妇女同胞的热枕,结合自己的革命工作经验,以邓大姐为首的中央妇委同志以十二分的干劲投入到了《婚姻法》草案的制定之中,在经历了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后,1950年4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终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于5月1日正式实施,女性正在拥有尊严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新中国《婚姻法》的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地写道: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立法目的】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条 【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条 【禁止的婚姻行为】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四条 【家庭关系】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我国《婚姻法》 更创新地提出了,对于女性冠名权+ 男性入赘女方婚姻地保护,冠绝全球。

第九条 【互为家庭成员】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十四条 【夫妻姓名权】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
第二十二条 【子女的姓】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至今欧美都没有实现的女性权利保障,我国70年前就实现了。

奇怪的是国内女性保护明明做的领先全球,却罕见国内媒体报道,宣传阵地到底在谁手上??


3,4“事实上 女大学生比例更高”

中国 一个高等教育中 女性占据了52% 的国家,是男权国家???(某些群体是在逗人嘛?)

事实上,现在我国的女性高管数量、女性大学生比例、女性劳动岗位设置率均位居全球前列: 欧美都不是对手。 知乎目前大学生多,最直观的感触: 大学里的女孩子越来越多了。



4,“习俗默认男性承担几乎全部经济压力—买房、买车”

全世界 除了中国,没有任何国家会要求男性在婚前 实现买房+买车成就。

某些群体的宣传脑回路,我真的看笑了: 吹捧印度女权保护。

印度至今 结婚,还需要女方家支付高额嫁妆,因为嫁妆太高嫁不出去的印度女性都成为社会问题。《三傻大闹宝莱坞》就精准还原了这场景。

至于欧美??

借贷消费+享乐主义盛行的欧美,这个都不用说了吧。


5,“异常靠谱的中国男性: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同哥我永远为中国男性代言,中国男性全世界最靠谱。

国内早就基本形成:男性应该吃苦,男性要有事业,男儿当自强的理念。

当美国某些男性正在为一夫多妻去罪化奋斗的时候。


中国男性正在默默攒钱准备买房、买车。

“工具人”“屌丝”“舔狗” 这种污名化中国男性的词汇,来对应的英文概念都没有。


中国男性承担一切早就成了默认习俗,举个例子: 郎朗不给老婆拎包 都要被全网所喷, 出门欧美走一圈看看,欧美哪个女生会向男性提这种要求???

中国男女约会,男性不买单是要被万夫所指的。 男女恋爱,男性不送包送礼,是要被全网批斗。 更不用说买房、买车、彩礼。

全球哪个国家的男性像中国男人这样默默忍受?


中国的90后男性:酗酒、吸烟比例全球最少+吸毒更是为所未闻。 看看位体面的欧美男性,大麻都合法化。


写到寒冷、抖动、哭泣


同哥我永远为中国男性代言!!!



更多知识,公众号: 邹博士的火车


user avatar   wang-yu-hao-57-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女权的权,是权利的权,不是权力的权。


如果说国外是男女互相尊重,国内大概是男女互相欺负。就像问题描述里的那样。

男人说:要多挣钱,要漂亮,要给我生孩子;

女人说:要房,要车,要工资卡。

婚前三劫难:彩礼,婚礼,房子和车子。

婚后三噩梦:家暴,出轨,产后抑郁症。

女方负责压榨男方的钞票,男方负责压榨女方的子宫。

所以也别提什么权利,男的女的谁也没好过。


打个比方,“男主外女主内”就像是男人扛着山不让它塌,女人负责擦汗喂食递水。

但总有力气不那么大的男人和更适合扛山的女人。传统的模式限制了他们的发展。

女权的诉求是“请允许我们也来扛山,不想因为他没劲了我也跟着一块死”

女权猪队友的诉求是“别想让老娘扛,老娘不仅不扛,还要在山上玩”

也正是因为猪队友的存在,让许多男性对女权视如洪水猛兽。

然而真正的女权是争取男女在社会上的平等,而不是女性统治男性的权力。

所以答案里写的根本就不是女权,而是女对男的单方面欺压、羞辱和放肆。


user avatar   bu-kan-liao-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留学时实验室要搬实验仪器,美国女生和大家一起搬。国内女生搬个自己电脑的显示器都要男生帮忙搬。

国内谈恋爱男生要千方百计哄女生逗女生开心,国外女生认为小孩才需要哄。

国内逛街,明明女生千挑万选和自己衣服很搭的包包出门,最后还是要男生提,你们男朋友提着很丑知道不知道?

一边要女权,一边把自己放在弱势,低龄,附属的位置,这才是真正的问题




        

相关话题

  为什么电影分级制在国内无法实行? 
  如何看待一位姐姐用眉刀割断弟弟阴茎? 
  在中国男女约会是不是一般都是男生付钱?为什么? 
  有没有女性送女性的节日?那些商家不是说消费能力女性大于男性么? 
  男女平等的终点是什么样的? 
  女性被歧视的原因是什么? 
  米格道思想是否有理论基础?为什么我认为它和女权很像? 
  如何看待「美国女生被穿裙子男生强奸,反歧视却成犯罪帮凶」?这反映了美国社会的哪些问题? 
  中国一些女性里仇男心理具有一定流行度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等60后70后老去,80后90后占社会主导地位,掌握社会资源的时候,中国社会是否会变得更加理性化和法治化?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父母会拒绝洗碗机、扫地机器人?
下一个讨论
蔡徐坤的粉丝都是哪个年龄段的,普遍学历是什么?





© 2024-05-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