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去海外读完博士,32 岁的我,是否还有未来? 第1页

  

user avatar   yang-yu-tian-4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完全不知道我说的究竟是什么,就开始瞎反驳,麻烦看清楚这几条再反驳:

第一、我说的这些师兄师姐,都是我们经济系毕业的,我们经济系回国是不可能拿什么“四青”的,所以不存在竞争“四青”名额这回事儿。你们说的“四青”,恰恰是针对那些不好找工作的,供给过剩的专业搞的,例如我在文中一开始就排除的化学、生物大类。所以我所说的工资,就是实打实的,不含科研经费、住房补贴、实验室补助的税前收入。

第二、其次,很多人在说他们知道编制内教师如何如何。但是我说的这些是海龟常任轨tenure track,是6年内非升即走的tenure track,所以是高风险高收益并存,他们在升到副教授之前不属于编制内的铁饭碗。这种tenure track一般是针对海龟的,至少在我们经济学领域本土博士很少有能进入tenure track的,基本都是走的本土博士的那条线,低工资、低风险、不容易被解聘、编制内。

第三、我们经济学绝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团队、不需要研究经费,所以我们的收入不会从研究经费里来(学院拨款大部分被我们拿来买电脑跑回归和拿去买飞机票开会了)。

第四、由于tenure track的要求,经济系这边海龟聚集的学校,是不要求海龟搞什么国家科研项目,申请什么科研基金的,海龟的任务就一个,发国际一流期刊,发不了就走人。


==========================正文分割线============================

老子友善度不要了!!!直接开喷!!!

QNDYD!!

32岁读完博士好意思在这里诉苦?

你自己算算,你正常年龄7岁上学,读完本科那年暑假23岁,读个硕士2年,读完那年暑假25岁,再申请个PhD,算你5年超级顺利毕业,拿到博士的那个暑假30岁。这是个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流程!!!何况现在PhD大部分都6年毕业,你毕业那年暑假也就31岁。这有啥让你感到绝望的?

中国的海外留学博士有几个念完了之后30岁以内的?化学、生物这种例外,他们大概率可以跳过硕士直接PhD,但是他们念完PhD了之后还要有好几轮的Postdoc才能找到工作,出来了以后很少有不是30岁以上的了。

(我这里专门点出了化学、生物除外,因为我妹子就是学生物的,身边有一大堆人都是生化phd,他们回国找工作真的很艰难。评论里有一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川大的化学教授,也指出了这点。)

这尚且是中国这种赶鸭子上架,前半辈子都在持续不断埋头读书,完全没有实践经验的模式,想要30岁以前毕业都很稀少。更不用说韩国人、新加坡人有两年兵役,美国大部分都是先工作一段时间再考虑要不要继续念硕士、博士。我们系,经济系,入学的博士,博一的平均年龄,就已经30岁以上了(韩国人最年轻的一个28岁,其他的都30岁以上,美国人有40岁的,最年轻的30岁,中国人普遍20多岁,但也有一个30岁的)。

我们经济系新招的助理教授们,除了两个中国人进来的时候还不到30岁(都是28、29,全都是清北这种级别的顶尖学霸没念硕士的),其他的全都是30多岁才被招进来的。

哦,对了,我们系今年毕业一个白人大叔,现在已经快50了,他前几天刚拿到多伦多大学经济系的flyout,祝他成功~

还有那些所谓的担心未来回国收入的。你一个理工科、经管、金融类海龟博士,回来在高校找个教职,连二线城市税前工资都是30万起的,一线城市得到45万以上,还有各种住房补贴(注意,我说的不是千青,这是正常的年轻海龟助理教授的待遇,千青的收入比这个还高)。身在高校,你的孩子上学问题大概率也不用操心,不用去花大价钱跟人抢学区房。同时根据我毕业了的师兄们的经历,如果你是一个男士,会有一大堆人联系跟你相亲,简直就是香波波。业界工作的工资比这个只高不低,实在不行还可以去碧桂园拿40万年薪。

再一看你的专业,尼玛的找工作的黄金专业,你以后回国不回国都是个问题,更不想对你说什么了…………唉…………




=======================分割线==================================

我讲了一下海龟博士的基本待遇,结果没想到评论里这么多认为不可能的。但是我说的全是从我们系我们这三年所有的毕业的中国师兄师姐的确切情况,我们系过去3年毕业生中有5个中国人回国进入学界的,所去的城市分别是广州、深圳、西安、天津。去年有一个30多岁的韩国姐姐拿到了西安交大金融30多万offer,但是她没去,回韩国了;今年年初又毕业了一个韩国大姐(妥妥的35岁以上)接了上财的offer,上财给了45万。我说的待遇就是他们的工资状况。

我们系就是一个北美USnews排名40多名的经济系,而且和其他40多名的经济系相比较,我们的placement还是比较差的(差得连我们系自己都不好意思把placement 放出来),外国毕业生(尤其是中国人)毕业以后能在北美学界找到工作的很少很少。所以可想而知,连我们系的毕业回国的都能拿到这个水平的收入,其他的比我们更好的学校、专业毕业的回国情况只会更好。

我们经济学不像生物、化学什么的有千青这种东西,我们回国就是正常聘用,在大学里从最初级的助理教授开始。而我们经济系毕业的学生,带着发表出来的很少很少,有R&R就不错了。经济系的工资可能比纯文科类专业要好,但是相比于理科而言也就是一般水平,现在很多理科的博士后都工资给到10万、20万了。

另外有一些需要科普的,博士和博士还是不一样的。很多人分不清海归博士和中国本土培养的博士在找工作方面的区别。就我们经济学而言,很多学校实际上是薪资、考核双轨制:海龟轨工资高,要求发海外高水平期刊,6年之内达不到要求直接解聘;本土博士,工资低,但是可以靠做项目等等捞钱,同时考核要求主要看发国内的顶级期刊。所以暂时就经济学这块儿而言,本土博士多少,三本、二本要多少本土博士,并不会对海龟博士的需求进行挤压。

通过对国内本土培养的博士的去向、待遇考察,判断海外培养的博士的去向、待遇,把本土27、8岁毕业的博士和海外30岁毕业的博士比较,这个会导致很大的偏差。在国内这种目前盯着学校牌子、海外背景这种“标签”招人的情况下,在很多学科上,真的是一个海外头衔压死人,很多985、221的许多学科已经不招本土博士了。最近听说的一个最耸人听闻的事情就是,一个中国的计量经济学大牛的博士生,水平真的很高,能发出来Journal of Econometrics这种绝大部分海龟经济学博士都发不出来的期刊,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国内的985、211甚至地理位置稍微好一点儿的一本高校处处碰壁,就是因为是个国内博士,最后去了江西一所大学(不是南昌大学)。

还有些人跟我抬杠说CS硕士毕业去硅谷能挣多少钱,去华尔街能挣多少钱,你们没看懂我在跟题主聊回国之后的待遇吗?我们海龟搞学术的的确比不过你们CS的,但是和同龄人币,我们比风口上的不足,比下绰绰有余。

其实说了这么多,在我看来现在的很多海龟博士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期望落差,放在10年前,只要是个海龟,回国就几乎是高薪、编制、名校甚至副教授等等各种配套性的福利,找工作连挣扎都不用挣扎。后来出国的人越来越多,海归市场也开始竞争激烈了,到了今天,很多海龟不得不在 名校和高薪 (很多非名校反而为了发展学科开出来很高的薪水)之间做出选择,但是只要肯拉下面子往下选,钱一般不是个问题。只能说海龟的日子不如以前好过,但是和同龄人相比,这个已经是很多人望尘莫及的条件了。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生不是只有长度,还有高度和宽度,你读博或不读博,长度不会受太大影响,因为现在医学发展很快,人基本都能活七十多。但高度和宽度却是完全不同的,虽然硕士和博士都叫研究生,但硕士写论文还是在用自然语言写,但读完博士,大家基本都具备了用数字逻辑语言表达自己思维的能力,因为只有这种语言,才能让同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闭嘴!能重造自我,毫无疑问,这个提升是巨大的。从我自身来讲,读博士没有让我变得更加有钱,但却让我的痛苦减少了很多,读之前看到马路上的豪车我会羡慕,然后怨自己没机遇,怨父母没本事,读之后我看见马路上的豪车我会思考,为什么人们会羡慕,羡慕的背后有哪些因素推动,相互间什么关系?哪个更为显著?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么一思考,就没功夫怨天尤人了。

此外,有两句话我觉得很重要,第一,世界是非线性的,不是说25岁博士毕业,35岁就一定能当教授,45岁就一定能当院士,55岁就一定能拿拿诺奖。第二,世界上最大的差异永远是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特的,很多看起来偶然的因素,例如家庭组合,成长环境,甚至任课老师,对轨迹的影响都有可能是巨大的,而承受这一切的就是个体,所以认可差异,接受差异,消化差异,很重要,请相信存在就是真理。不读你一样会老,一样会有痛苦,读了也会老,但生活的痛苦会少,因为思想的痛苦已经让你无暇再考虑其它,生活痛苦很多时候你左右不了,因为影响生活的变量太多了,你控制不了,但思想的痛苦努力就会突破,因为这里面就一个变量,就是你自己,其它都是常数,每突破一步,你都会有自己支配自己人生快感!我想这就是论语所讲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不再纠结生老病死,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爱恨情仇,而是站高点,搞清大致规律,明白这一切不过是拼图,加总就是人生,其实就这样。这时你把人生作为结论,提出假设,设计模型,选自己能控制的变量,最后拟定题目,我想结果一定是成功。如果反过来,人生当题目,然后提假设,那结论是怎样真不好说。


user avatar   fu-lan-ke-y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31岁是一个很正常的博士毕业年龄,当然我也见过一个25岁就硕博连读毕业的博士,还是女生,还是top学校,但是她毕业后就回杭州老家通过引进人才的方式在一个下属的县级市的卫生单位当普通公务员去了,所以你说25岁拿博士学位对于她来说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呢?

就算大多数人正常硕博连读27岁毕业,或者有的早上学一年的26岁毕业,又能怎么样呢?从评职称角度来看年龄是有优势,但是人生不是单线程呀,你还有生活,家人,别的领域的尝试,所有该走的人生道路都不会被省略的,就像一个人在读博士的时候总是不顺,一路磕磕绊绊毕业了,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以外的许多经验,而有的人一路都有贵人相助且运气很好,毕业了,如果他再不自知自己幸运的因素,以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自己奋斗得来的,那么早晚会有类似的挫折来补上深夜怀疑人生这一课。

所以,没有一条道路是可以省略的。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未来肯定是有的,哪怕博士毕业后站街头卖煎饼果子也是一种未来。但问题的核心,是题主能否接受一种32岁博士毕业时却在期待值之下的未来的状态。

因此,这里隐藏着更加直指核心的问题: 我们应当赋予海外读博多少期待值?

我读博的专业是社会学,因此以下体会主要针对本专业我观察到的一些情况。

我博士毕业一共花了四年半,是在三十岁生日之后通过答辩的。如今回头再看,如果排除掉一些突发事故的影响,应该能再节约几个月的时间,但节约不了太多。我非常能够理解题主对于面临的敏感性,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把三十岁作为了一个独立与否的分界线,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三十而立这句话。因此读博读到三十岁,真的会感受到来自周边的实质性的各种社会压力,这些压力更可能会激发你内心深处的种种脆弱,愤懑和不甘,影响写论文的状态。因此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学生读博士,尤其是海外读博,最好能在三十岁之前毕业心态上真的会轻松很多,

但这里也必须承认,海外读博能在三十岁之前读下来的是少数人。尤其是从国内硕士到海外博士,除却博士科研本身的压力,还有语言文化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大部分人都是三年以上才能读完,而且可能还没有很多外文论文发表。这和国内博士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内博士毕业的条件就是有特定数量的论文发表。因此可以说,海外博士一开始在论文发表上就可能处于一定程度的劣势。

这种劣势恰恰也说明,海外博士生一定要把论文发表提上日程。我的情况是由于跨专业,一开始别说论文发表,能不能把博士论文写出来都是一个问号。这些年的精力也主要投入在博士论文写作中。但是这和我选择的论文模式有关: 我选择了monograph,也就是一本专著类型的博士论文。然而目前比较流行的博士论文模式是是三篇独立小论文合在一起的模式。后者这种模式的最大好处是跟着项目走,随写随投,一般博士论文完成时都至少有一两篇论文进入投稿和发表的轨道中。效率比专著论文高了不知道多少。而前者也有优势,就是写作起来逻辑上比较清晰,且更容易转化为著作发表。我理解对于我这样基础不太好的博士生,没有特定项目支持的博士生,选择专著类论文会让我们逐渐熟悉自己选择的研究领域。而基础比较扎实且跟着项目走的博士生,三篇论文模式会让他们快速积累经验和资历。

综上,我理解海外博士毕业的一个理想期待值是三十岁之前毕业,手中至少一篇发表,或者已经有出书的book proposal,当然最好两者都有。这样一个状态毕业,虽说不上天下通吃,但也差不太多了。最怕是我这样的博士毕业过了三十岁,手头却除了博士论文啥也拿不出来,只好抓紧时间查漏补缺,希望还能赶上趟。


user avatar   lucy-7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你分享一个之前跟物理博士毕业,现在从事量化行业L同学的对话吧!

有点长,但都是对话,蛮好读的——


我:你读博的专业是物理,物理和量化差别那么大,为要选择进入量化行业呢?

L:其实在美国那边,物理学毕业的几个出路,金融算是比较火的,就业前景相当不错,薪酬各方面都可以,所以当时就考虑了这个方向。当时也有一些别的尝试,比较了一下,还是选择了量化行业。


我:这些比较是指,跟同学交流吗?

L:对,跟同学交流;也对比了中国美国两边可以给的机会,多方权衡吧,最后选择了来做金融。


我:物理学毕业的很多同学都会进入量化行业,这两个有什么联系吗?

L:是这样,它们之间的很多专业技能是相通的,量化投资的方法,它是要做大量的数据分析的,包括信息挖掘,这个一般数理背景的人底子会比较好,所以金融业会比较喜欢有这样背景的人。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物理数学的硕士博士都进入量化领域。是有先例的,所以我也会把进入量化行业作为自己的一条出路。


我: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量化的?

L:博士第五年,快毕业的时候。


我:一开始接触就对量化感兴趣吗?

L:是的。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在数理方面有优势,另一方面也确实对理科的东西感兴趣。当时也考了一个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的一个考试。之后就开始金融方面的准备,后面陆陆续续学了编程、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等这方面的东西,这些都是在考CFA之后学的。


我:所以这个历程就是,有数理背景→考虑量化行业→补充金融知识→学习编程?

L:没毛病。


我:你刚才说量化行业对你们物理学毕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出路,那你博士的同学,除了量化,还有什么别的行业可以选择的,想知道你当时还对比了哪些行业。

L:也考虑过IT,这个跟金融很多技能都是相通的,主要就是一些程序嘛,都是对逻辑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工种,我们理科的人经过这种训练,会在这方面比较有优势,我自己也比较喜欢做一些逻辑严谨的事。


我:IT也算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行业了,你当时在选择的时候,什么因素让你最终选择了量化行业?

L:我不想只写程序吧,IT的话可能更多的是不断在写程序,当然,后期也会有一些别的东西,但是我是不太想进入一个只跟代码打交道的行业。金融这边就会有一些别的可能性,当然代码还是最重要的。


我:你面试怎么准备的?

L:首先最重要的是,要把你之前做过的跟行业相关的经历、项目总结好,这个能证明你从事量化的一个专业性,也给人家看你要从事这个行业的诚意吧。


我:你当时是快毕业的时候学习的?自学的那些金融知识?

L:对的,金融知识,还有数据挖掘方面,比如说做过机器学习的一些项目,也参加过一些机器学习的比赛,等等。


我:你从零基础到去找相关工作,准备了多久?

L:我是准备了一年左右。当然,这个是断断续续的,考个CFA也要几个月吧,休息一段时间,再去学习编程的东西。


我:你之前没有实战经验,面试会受影响吗?

L:我的建议是,要提早准备,毕业之前先找一个实习,这样子之后找工作是比较保险的。我之前没有实习经历嘛,其实面试的时候是有点劣势的。没有实习等于是没有锻炼过,公司直接招一个全职其实也是有风险的事情,所以一般公司不会倾向去招一个没有实习经验的人,但是没有实习也不等于找不到工作。对于未来想加入量化行业的朋友,我会建议先找个实习做做,对于找工作是加分很多的。


我:他们这么看重经验,你觉得你打动他们的点是什么,怎么说服他们录取你的?

L:面试表现吧,另外就是你科研的record。因为我的科研成果是行业外也都认可的,他们知道我在哪发过什么期刊;另外还有一些我做过的项目,其实也是有对口的地方的。量化方面的比赛我也有参加过一些。关键是要有一两个你钻得比较深的项目。面试有一些基础题也要准备准备。


我:进入这个行业之后,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L:对这个行业了解更深了,清楚了以后可以往哪走,职业发展道路更明确了。


我:量化会成为你的终身行业吗?

L:目前来看是有可做性和挑战性的。


我:对你来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L:每天都需要去维护整套策略的稳定运行,这个是挺费心的;其次这个行业竞争是比较激烈的,想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挑战。这里的生存,其实是指,如果你止步不前,是一定会被淘汰的。


我:当你碰到问题的时候是怎么解决的?

L:变着法子开脑洞,给自己设个deadline之类的。


我:当你的策略表现不好时,会有挫败感吗?

L:这个要看本身乐观与否了,你说的这个现象应该是在行业中比较常见的,所以比较乐观、有毅力的人才能在这个行业存活下来。我算是比较乐观的。


我:除了乐观、有毅力,你觉得什么性格特质适合从事量化交易?

L:还要自信。除了性格方面,技能方面也是,你要做好更充分的技能准备,因为工作中会需要你随时调动各种知识来纠察出你的问题。


我:美国留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L:看到外面的世界,学到人家的先进方法,塑造了自己的性格,明确了自己的道路。


我:去美国前后,你性格有什么变化?

L:不能说变化吧,其实就是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了。


我:工作之外你会做啥?

L:看看书、视频,狼人杀剧本杀;在一个城市中走走看看,了解它的文化,吃点好吃的;也会看看科学界的东西,还是会关注我之前学术专业的一些发展。


我:除了关注学术动态,平时还会怎么补充额外的知识?

L:会跟身边的朋友探讨,因为身边其实有很多有专业背景的朋友,各行各业的都有。对,这个也算是在美国留学的一个很大的收获,遇到很多非常优秀的人。


我:描述一下quant的工作是怎样的~

L:到公司之后,看看自己跑的东西出了什么结果,思考一下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可以做什么风险控制,推动策略上线等等。


我:我的工作给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帮助吗?哈哈

L:当时是我找Lucy还是她找我来着,具体我忘记了,印象就是非常周到吧,每一轮面试之后都会有一个小的follow-up,每次这个环节Lucy都会跟我聊挺久的,感觉被关怀。要说起FinTech社区给的帮助,就是每次的反馈都非常及时,我有什么问题问Lucy都能很快得到解答,这个积极性还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希望对你有帮助啊~




  

相关话题

  外国有哪些关于中国的笑话? 
  如何看待日媒报道称「日本政府严查中国留学生背景」?会产生哪些影响? 
  你在学术上最大的发现是什么? 
  你们身边考上牛津剑桥的都是什么样的人? 
  如何看待施一公称西湖大学博士生「不受毕业年限的限制」? 
  去香港留学好还是出国留学? 
  如何在家高效地写毕业/科研论文,有哪些技巧? 
  上海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要求硕士发顶会顶刊才能毕业,985 博士都不要求,这样是否合理? 
  留学英国应该怎么准备,选校,定位,申请? 
  如何评价英国利物浦大学邮件用中文书写禁止作弊,是否属于种族歧视? 

前一个讨论
作为家里唯一的 985/211/双一流大学生是什么感觉?
下一个讨论
东亚人种的优势是什么?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