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密度比水大的物体会沉到水底,为什么密度比土地大的物体不会沉到地心呢? 第1页

  

user avatar   haibaraemily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几个回答说到“行星热分异”了,但觉得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有一点误会,所以还是补充几句。@qfzklm@巴甫洛夫很忙 的回答为例,大致思想是:

从大尺度来看,岩质天体都是流体,密度大的往下沉,密度小的往上浮。
事实上,在地球演化初期,土地就是因为密度小才浮上来的,相对应的,铁镍等高密度金属因为密度大就沉下去了。
因为密度大,他们确实就沉到地心去了。。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粗糙地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密度自然就是从大到小的。。
地球的密度分层结构,从外到内密度越来越大


我想补充两点:

1. 行星热分异并不仅仅是一个“大尺度长时间就可以完成的过程”,而且是只有在行星形成早期特定的状态下才能完成的。

最重要的条件不是足够长的时间,而是天体内部有足够的热,这里说的“足够的热”,是足以热到熔融自身的那种程度的热,才能使内部物质按密度重新“分离”。这种程度的热只有在行星形成之初内部剧烈的放射性元素衰减早期整个太阳系内剧烈的大撞击(比如大撞击假说认为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地球产生的热量使得地球部分熔融,一度形成过“岩浆海洋”)之下才能够提供,即使如此,也只有足够大的行星(直径大于1000km这个程度)才有热分异的能力,而更小的岩质天体(比如大部分小行星)大多还是依然保留着未分异或者部分分异的状态。

所以说关键的不是“大尺度上来看一切都是流体”,而是行星形成早期确实有过整个都是流体的状态

行星热分异的结果是,较重的元素(比如铁和镍)向中心“下沉”形成内核;相对较轻的硅酸盐成分就“浮”上来形成原始幔层,最终形成从外到内密度逐渐增大的“壳幔核”分层结构,外层以硅酸盐成分为主、内核以铁镍合金为主。当然,实际的分层情况更加复杂,远不止简单的核幔壳三层。

这样的过程在行星逐渐冷却之后就几乎不可能再在大尺度上发生了(重的物质确实会沉降,但不可能再沉降到跟它的平均密度相匹配的那么深的地方了)。

行星热分异过程,这是只有在行星形成之初才可能发生的。制图:haibaraemily


2. 行星热分异下的密度分层说的是平均密度,而不是单种元素的密度。

实际上,具体元素的分异情况并不仅仅是根据它们的物理属性(密度)决定,还会根据它们和其他物质的“化学亲密性”而变化:例如,亲铁元素(siderophile elements)就会更倾向于随铁一同沉入地底,而一些亲铜元素(chalcophile elements)就更倾向于和和低密度的硅酸盐和氧化物“绑定”然后留在壳层(这部分这个回答说的更详细 九点:黄金为什么没有全部沉入地心而是形成金矿?)。所以, @gashero 的回答里说金属的丰度是因为密度也是不对的:

会,并直接导致了以金属单质存在的贵金属在不同地层中的丰度有很大区别,密度更大的金属单质容易下沉。
以铂(Pt)为例,大陆中的丰度是0.003 ppm,而大陆下则达到0.037ppm,差了12倍。金(Au)也是如此,只是差别没那么大,只有3倍。

例子中金和铂都是亲铁元素,它们的丰度和密度关系不大。

除了化学亲密性,还有不同元素的挥发性也在40多亿年前的行星熔融阶段起了一定作用。当然具体情况比较复杂,规律不是一定的。

有趣的是,这些不同元素在不同地层的丰度和行星分异前的原始状态的差异(一般通过和原始球粒陨石的对比来完成)又能为我们推测行星热分异时期的状态提供宝贵的线索。详情可以参考Nature封面:熔融?气化?大撞击?鬼知道地球经历了什么!


user avatar   gasher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并直接导致了以金属单质存在的贵金属在不同地层中的丰度有很大区别,密度更大的金属单质容易下沉。参见X度百科:

baike.baidu.com/item/丰度/5383385?fr=aladdin


表格可见各种元素的丰度在大陆上中下的分布,以及海底的分布。

以铂(Pt)为例,大陆中的丰度是0.003 ppm,而大陆下则达到0.037ppm,差了12倍。金(Au)也是如此,只是差别没那么大,只有3倍。

所以,小行星采矿的意义就很清楚了。太阳还在核聚变中期,主要做氢聚变,还不能合成更重的元素,所以太阳系的金属元素全部来自于其他恒星晚期各种类型的爆炸。于是太阳系内各种行星、卫星、小行星等上的金属元素丰度都差不多。但只要直径没那么大,不至于拥有高温核心,那么就相对容易提取各种稀有的金属元素。


user avatar   ma-qian-z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面有那么多地质高手,岩石圈和宏观层面的问题请他们讲,我只从工程学角度聊聊土。


1 土层太薄了,全球平均才几米,除了少数地区外,土壤根本无法构成一个沉陷“池”。

中国农业大学《土壤学》考研重点

土壤圈:是指岩石圈最外面一层疏松的部分,其表面或里面有生物栖息。土壤圈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五大圈最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土壤圈的平均厚度为5米。

再往下就是密实的岩层,承载力和密度都明显高于土壤。


2 地表见到的大多数巨型物体是有“根”的,并不是“浮”在土壤上。比如澳大利亚那块乌鲁鲁巨岩,下面的“基础”深入地壳深处几公里,压在深层岩石上,和土壤的强度没啥关系。


3 大多数人工物体是空心的,密度没有看上去那么大。工程上有个概念是“补偿基础”,就是在建筑下面开挖空心的地下室,这个地下室的总重量明显少于被挖走的泥土,从而在土壤里形成“浮力”,支撑地上部分的重力。

至于基础有问题的那些建筑,的确会逐渐下沉,比萨斜塔就是下沉不均匀的结果。


4 下沉往往很缓慢,肉眼看不出来。比如说实心的金字塔建好了几千年,下沉速度远远比不上风沙侵蚀。后者才是金字塔高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地表很多岩石,往往在下沉之前就风化成砂砾了。如果你能找到不怕侵蚀的一大块高密度固体,观测几十万年,肯定能看到它逐渐下沉。


5 含水率较高的土壤如果受到突然的冲击,会出现“土壤液化”,即土壤在短时间内像水一样流动,丧失支撑力。这个时候你会看到密度比土壤大的物体迅速下沉,几分钟完成几百年的沉陷。据说牙买加有一座城市,17世纪遇到地震,土壤液化,几分钟内有三分之一建筑被土壤吞没。下面是日本住宅区下沉的例子:

台湾有一处地质剖面,显露了上层地质结构在土壤液化状态下沉陷的过程:

台灣地貌

台灣東部海岸山脈南端台東富崗漁港小野柳風景區所出露一套特殊的砂頁岩地層可能為夾於利吉層之泥岩中的一塊巨大的外來沉積岩塊。這個沉積岩塊具有典型由濁流造成的沉積構造,包括未固結前由液化所造成的沉積變形構造、水逸流脫水構造等,提供了極佳的土壤液化野外科學考察寫照場所。

相关回答:

马前卒:有哪些壮观建筑物被拆除的画面?

马前卒:电影《星际穿越》中那个拥有滔天巨浪的星球是否可能真实存在?

深圳光明新区重大山体滑坡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马前卒:如果集合全世界的力量,造一座山,这座山能造多高?


user avatar   qfzkl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讨论天体时,从大尺度上来看,一切都是流体。。

的确,密度大的往下沉,密度小的网上浮,这是对的。。

事实上,在地球演化初期,土地【组成土地的物质】就是因为密度小才浮上来的。。相对应的,铁镍等高密度金属因为密度大就沉下去了。。

因为密度大,他们确实就沉到地心去了。。


地球内部结构可以粗糙地分成地核、地幔、地壳三层,密度自然就是从大到小的。。

这个图是地球内部的密度分布,密度随距离地心的距离变化的关系,随着距离变大,密度也在变小。。


user avatar   zhang-rui-98-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哈哈,涉及土力学,我肯定要答一发。水可以承受压力,但因为液态,无抗剪强度。土或岩石,因为本身微观上有颗粒结构,宏观上有粘聚力和咬合力,使得土体又有了抵抗相对接触面移动的切向阻力,也就是剪切力。想要一个物体沉入土中,必须使土体剪切破坏,其他参数相同情况下,越深的土体越难剪切破坏,因为抗剪强度,随着围压也就是随着深度不断增大。从土体沉积,方面看,通常密度大的在下面,但也经常颗粒密度大的在上面情况,比如互层。比如,从上到下的土层顺序,填土,淤泥质土,粉质粘土,砂层,卵石层等。


user avatar   fourtytw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宏观的时间尺度来看,密度更大的材质也是会沉的。所以经过充分的重力分层,现代的地球圈层结构已经展现了密度的递变,如下图。

最表层的地壳由硅铝质构成,我们常见的岩石多数都是硅铝质的矿物。在这一层还可以细分一个小层,稍重的硅镁质的大洋地壳,主要是玄武岩。这层密度2.2-2.9(g/cm^3),平均厚度只有大约30千米。

上地幔是更重的铁镁质岩石如橄榄岩,密度3.4-4.4,厚720千米。

下地幔是更重的硅镁质成分,密度4.4.-5.6,厚达2171千米。

外核是铁硫镍质的成分,密度9.9-12.2,厚2259千米。

内核是铁硫镍质的成分,密度12.8-13.1,厚1221千米。




看了@haibaraemily 的答案表示赞同,“沉的关键在于温度而不是时间”,的确这个过程属于地球形成初期,一个很好的补充,详见她的答案。如果温度不够高,那重力分异就不能彻底进行,可能圈层构造就没有现在这么均匀了。

当然,时间也是重要的,毕竟这个分异过程相当缓慢。即使温度不够高,缓慢而局限的分异也是可以进行的。

其实这个问题怎么答,还是要看提问的是小朋友还是大朋友了,如果是小朋友,答案就不这么写了,应该首先介绍的是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相关话题

  什么情况下赤道附近会变得非常寒冷? 
  如果有条件,会不会让所有人都从事科研,以此推动科学的发展? 
  战壕应该怎么挖? 
  实验降温时为什么要用液氮,用液氦、液氢不行吗? 
  实数在自然界有用吗? 
  能量到底什么?能否通俗易懂的讲解? 
  有哪些巧妙地利用了极端地理环境的现当代建筑? 
  开门面对全身镜这种情况怎么破? 
  泵浦探测系统的超连续白光怎么产生? 
  有哪些命名来源地不在其辖区内的地名? 

前一个讨论
世界各地语言有哪些匪夷所思的同源词?
下一个讨论
牛顿晚年为何会研究神学?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