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妖猫传》这部电影? 第1页

        

user avatar   gu-qing-q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这部电影,那感觉像你去个高级餐厅,去吃饭,饭店很漂亮典雅,大厨十分有名,他托着精致的餐具,极尽赞美之词。打开盖子不过一盘拍黄瓜,旁边放点西芹和千岛酱。你跟我谈这个餐具多么漂亮,精致极尽奢华。跟我谈厨师对么有名多么努力,这菜是什么玩意各位食客心里一点逼数没有吗?


user avatar   Catsalt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概是醉过的人,才会喜欢《妖猫传》。

刚开始就像浅尝辄止的醺醉,空海那一点暧昧的笑,白乐天那一点散漫的狂,长安那一点烂漫的景,都恰到好处。越看到后头,越发癫狂缭乱。美人的早亡,诗意的陨落,整个盛世都轰隆隆地坍塌下来。

惊得人大梦初醒,才看到繁花之下全是枯骨,浪漫之下都是辜负。一阵阵冷汗窜风,好个透心凉。

冷静下来咂摸咂摸,终于明白为什么陈凯歌再拍不出来《霸王别姬》。




初醉·风物


电影的前半部分,是最吸引人。

妖猫出世,到处作祟,德宗顷刻暴毙,整个长安城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从倭国来的和尚空海邂逅了宫里的起居郎白乐天,两个人合力想要查出案件背后的真相。

观众跟着和尚与诗人还有妖猫一起旋走于长安城内,与其说是破案,倒不如说是重游一次梦里的长安。

为了重现大唐的盛景,陈凯歌生生造出了一座唐城。东西牵连的复道亭台,四方密布的街坊驿道,真真儿就像白居易诗里写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空海与白乐天,就像穿针引线的巧匠,将散落各地的大唐风物都串在了一起。

电影一开始,就是张雨绮演的春琴,穿着宽边裙裾倚着水边吃甜瓜。唐朝人喜欢吃甜瓜消暑,唐诗里有云,“羽扇摇风却珠汗,玉盆贮水割甘瓜。”春琴的背影比诗还美,宽裙薄衫,浓墨重彩,就像一则夏日绮梦。

空海和白乐天跟着金吾卫陈云樵去胡玉楼探访,又是另一番景象。窄窄的画舫穿行在灯火阑珊之中,人声喧闹有如白昼。

电影诗意地重现了唐朝曾经有名的红灯区,平康坊。

据说每年及第的新进士,来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拿着红牋名纸游谒其中。孟郊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花啊不止是牡丹花。

张天爱演的胡姬玉莲,也是盛唐的繁花之一。那时长安城里的酒肆里多喜欢用年轻貌美的胡姬侍酒。李白就有好多次醉在其中,写出了这样的诗句:“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张天爱在觥筹交错之中跳着胡旋舞那一段,就像重现了诗里这般的醺醉。

也有心头一的时刻。有一幕是空海与白乐天去找前朝的白发嬷嬷问话。嬷嬷是95岁的秦怡演的,她是真的满头白发了。穿着白衫系着红绸,更添阴冷,这又应了元稹的那句诗,“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白居易写的是《上阳白发人》,我又特么记混了)

还有春琴跳舞时奏的霓裳羽衣曲,空海寻访的大青龙寺,都是真实存在过的。阿部宽演的潜唐学生阿倍仲麻吕,对贵妃的瞻仰敬爱,也正如同万千异国之人对大唐的朝拜供奉,这里仿若就是全宇宙的中心。

得道高僧与狂放诗人的配搭也很有趣,一个冷清得很,一个热情得很。一个理性得很,一个感性得很。一冷一热,一收一放之间,大唐的万千气象都吐纳其中。

达官显贵,诗人骚客、方术游僧,胡姬谪仙穿梭往来,他们各有各的传说,各有各的光彩。


大醉·盛宴


春琴的裙裾,白乐天的诗篇,空海的密宗,都只是庞然大梦里的斑斓一角。

一直追查到最后,一切怪象都指向了贵妃之死。空海与白乐天重赴那场极乐之宴,这个梦才真正揭开了帷幕。

瞬时绽放的牡丹花,充盈整个池子的美酒,觥筹交错,人声鼎沸,丝竹管弦,金杯银盏,画面美轮美奂,气象恢弘至极,灿烂至极。华清池的盛宴将这个大唐绮梦推向了顶点。

极乐之宴上,好几个穿着男装的女人出了好几回镜。并没有什么重要戏份,表达的也是盛唐气象的一种。那时风气疏达,女子也可以打扮得跟男人一样,幞头袍衫,足登革靴。

杨贵妃,当然是盛唐最辉煌的标志。电影里所有人都爱慕她,所有人都把她视为心中的神话。

虽说小说里写的是杨贵妃有“一半胡人血统”,但张榕容的混血脸庞着实有些现代。妆容上,张榕容的绿色眉毛还原了唐朝流行的翠眉。但偏偏史书里说,杨贵妃最不喜流俗,于是别出心裁用墨将眉毛染黑。

诗里有云,“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

李白的出场很有意思。着墨不多,却是整个大唐盛极而衰的转折象征。

再没什么可以比李白的诗,更能代表唐朝人的浪漫。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李白蘸着月光写了醉意缭绕的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首高力士脱靴换来的诗,深得杨贵妃的喜欢,却刺中了玄宗敏感的神经。浪漫被使浪漫之名的人放逐,从此大唐再无法重现这样的盛景。

李白作诗,贵妃起舞,李龟年唱曲,唐玄宗伐鼓,四下牡丹怒放,烟花迸发。这是在场的人永生难忘的一场美梦,不断地述说,不断地提起,却更衬得人生无常悲喜交加。

此夜之后,李白被贬,贵妃枉死,李龟年流落江南,玄宗晚景凄凉。

长安就如秋风中摇摇欲坠的果实,大唐就像寒夜里开败的牡丹,一切都在走向无可避免的衰亡。


解醒·幻术


整部电影里都穿插着亦真亦假的幻术。

一开始空海遇见卖瓜翁,撒下西瓜籽须臾之间就可以长成西瓜。空海看出这是幻术,想要揭穿。瓜翁却笑而不语,送了他一颗瓜。

空海捧着瓜,走着走着西瓜突然变成了鱼头,吓了他一大跳,急忙甩给白乐天。结果鱼头又变回了西瓜。空海摇摇头,苦笑,还是被幻术给骗了。

西瓜还是西瓜。只是空海被卖瓜翁猜透了心机,所以还是中了幻术。幻术是什么呢?假的可以变成真的,真的无论怎么变,也还是真的。

贵妃与玄宗被困于马嵬坡。方术士黄鹤告诉贵妃,他有一个尸解大法,扎一根针进去,就可以让贵妃诈死。待风波平息之后,再把针取出来,就可以死而复生。

贵妃同意了。结果看完电影的人都知道了,这个“尸解大法”其实是一个骗局。为的只是让玄宗保全颜面,让贵妃心甘情愿赴死。

所以啊,最厉害的幻术,其实是叵测的人心。前一刻,唐玄宗还说着只要我在哪,贵妃就在哪。但下一刻,为了江山社稷,就可以将红颜如同祸水一样泼出去。

贵妃在绝望中死去了,死前十指尽是淋漓的鲜血


幻术是什么呢?谎言可以说成真的,但真心无论怎么变,还是真心。

贵妃信了玄宗的幻术,怀着对这个男人的爱、对大唐盛世的期待躺进棺木之中。无论结局如何残酷,不能抹杀的是她对这个盛世的一片真情。

白龙信了师父黄鹤的幻术,以为贵妃总有一天苏醒过来。舍不得杀贵妃的猫,宁愿抛下自己的身躯。年年月月地盼,日日夜夜地等。白龙做了不少错事,但不能抹杀的,也是他的一片真情。

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

人心再怎么容易变故,再如何难以揣测,也总有那么一点情是真的。这就是白居易写《长恨歌》时所说的,“一字不改,诗是假的,可情是真的”。

这也就是空海所说,“这些瓜里,总有一个是真的。”

对空海来说,无上密其实也是一个幻术。

终其前半生,空海都想找到无上密。经历了贵妃之死,空海终于找到了他的“无上密”。这个无上密并不是师父希望的“不死之身”。因为他发现,生死也不过是人生的幻术。

在来大唐求法之前,他在船上遇到了一个抱着婴孩的母亲。外面狂风暴雨,空海大惊失色,那位母亲却很从容。对她来说,生死皆是幻,怀中的孩子才是真。

僧人求法,就如同怀中抱孩的母亲。放下对生死的执着,佛法才会现出正道。这大概就是金刚经里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而对于画外的我们来说,一场电影不也就是一场幻术?

陈凯歌就像那撒下瓜籽的瓜翁。中了幻术的人,觉得美觉得妙觉得梦回唐朝。没中幻术的人,觉得烂觉得无聊觉得陈凯歌无可救药。

这是陈凯歌的幸,也是不幸。他的幻梦,总是与他的文人情结有关,与他的浪漫主义有关,与他的赤子之心有关。懂他的人,能一起入梦。不懂他的人,总是不懂。

知乎有个问题,“为什么陈凯歌再也没拍出《霸王别姬》评价这么高、质量这么好的电影了?”

看完《妖猫传》我有了答案。因为那个属于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个生机勃发的艺术电影氛围已然消解,就连哥哥都已绝尘而去。

就像盛极的大唐一旦衰落,白居易只能成为一个做梦的落魄人。浪漫的年代一去不复返,陈凯歌也就成了一个不入时的浪漫主义者。

电影里的白龙说,我已不是那个身体很久了。但陈凯歌似乎还不愿意醒来。他还不愿承认,“其实你也不是那个少年很久了。”


PS:行文仓促,许多疏漏之处,特别谢谢有心人的指正。随口谩骂的,我就懒得理了,你高兴就好。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视效奇幻秀,算是国产片视效新高,但实在太满太滥了一些。

电影可以架空,可以神经兮兮,但要么惊艳,要么与常人共情。比如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就神经兮兮的很有腔调。

看得出陈导是有意把这部电影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演一段类似的故事。妖猫对陈云樵的报复过程,就像唐玄宗和杨玉环的故事重演,腹黑的陈云樵是玄宗,被勒死的春琴是杨玉环,那多情的白居易和淡定的空海就是白龙和丹龙了。

但是执行起来,全片在各种过于自信的特效之下,重点都是大摆宴席的浮华,造成了人物动机的缺失和空洞,由此而来的夸张情绪都显得可笑。说的就是不知激动个啥的黄轩。

总结起来就是染谷将太的蜜汁微笑那样,莫名其妙。

另外大唐可以诗化,但不是这样妖气横生的。参考《大明宫词》。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止于妖猫。


从格局到史观——华语导演们的顽疾揭示。


说陈凯歌之前,先拉几个喽啰背个锅。


之前有个挺火的问题,问哪个导演几乎没拍过烂片,挺多人答。我很想有个镜像问题,就是“哪个导演凡拍片都是烂片。”因为我早就憋着劲想吐槽一个导演,还挺多产的一个。

对,就是李仁港。

著名的飞碟钢盔控,翻毛大衣控,历史题材搅屎棍,导演李仁港。

服化道这东西见仁见智,有人喜欢钢盔男,有人觉得冯叔项羽的扮相简直帅炸,这确实不足以构成槽点。为什么把李仁港拉出来先打靶,因为他代表了一批香港导演北上创作的一个最致命的缺陷,就是——格局小。

《见龙卸甲》是一种小家子气的开始,三国那么经典,滚滚长江多少英雄霸业,愣是搞出了小镇兄弟同投黑社会的感觉。鸿门宴逐鹿天下,导演拍成两个社团话事人各领一票小弟在铜锣湾抢堂口。动不动左青龙右白虎,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兄弟我对不住你。

内地观众从小看着鲍国安的曹操长大的,一下子看刘松仁演曹操,简直适应不能。生怕赵云跟曹操一照面,直接喊出红花会铁血少年团恭迎陈总舵主。这片子上映,当年抱着看历史正剧的心走进影院的观众,第一次被香港导演彻底雷趴下了,雷到外焦里嫩。

这类片子裹挟着香港水准还不错的服化道,可圈可点的打戏,以及观众缘极好的演员,一时间骂归骂,吸金能力竟然不错,这帮导演自以为总算找到了突破口,引出了之后《关云长》之类的更加神经刀的披着历史外衣的黑社会刀郎片。

《追龙》是王晶近年来最好的一部电影,好归好,跟《美国往事》比就有点自不量力,一言以蔽之,也是格局所限,甄子丹一遍一遍话痨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在见惯了大场面的内地观众耳朵里,就好像句中二到不行的碎碎念。什么叫天命,请香港导演先去找碟片,去看看《大决战》三部曲。任何导演,企图在中国观众面前讨论天命、轮回、历史、大时代这些命题之前,都应该先预习一下,中国观众的历史视角中,什么是真正的大场面,大轮回,大人性。搞不清楚这个就开拍,结果是一定很丢人的。


香港导演加了料胡搞的历史题材电影,在内地电影市场开画。起了一个坏头,在此之前,还没有哪个导演敢堂而皇之地解构历史,架空历史,乃至根本不在乎自己拍了历史题材。当时《英雄》甫一出世,就被媒体报刊批了个狗血淋头,从剑的形制到人物的造型,整个故事的安排,都被一一批驳,那是一个老三国尚未远去的时代,大陆人对这些写在史书上的东西,依然充满了敬畏之心。

格局这个东西,是导演意图的一个结果化的呈现。即使是在服化道上尽力地还原,仍然是弥补不了格局上的亏欠,《赤壁》要表现什么,吴宇森自己真的清楚吗?刘备应该爱民如子,他就安排了公安干警打草鞋,各种给百姓当人民公仆,关羽张飞赵云应该很能打,就多安排点打戏。也就仅此而已了,导演对历史的感悟和把握重点的能力,甚至并不比一个老百姓高多少。能掌镜,能说戏,能指挥一票人从左走到右,加上一点历史的机缘,好演员的卖力,有了点拿得出手的作品,就可以称作大导了,但精神层面里,真空,真的空荡荡空得一B。

任何一个科班出身加之基础教育还算扎实,有一定历史常识的内地从业者,看到李仁港的东西,都会打心眼里开启地图炮模式,觉得这玩意简直是个历史白痴搞出来的。然后就萌发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欲,自己非得拍一个同等题材的,证明一下逼格在我们这一边。

其实格局小不怕,由小见大也是功力,多少导演一辈子也没拍什么大场面。香港导演们,算是在力所能及的范畴,给了投资方一点信心,借出了一点虚名,在商言商而已。论拍黑帮,拍武侠,他们依然有吃不完的老本,在不可企及的高度上。内地市场想要人家的服化道,人家的大男主,人家的打戏和武指,当然就免不了拍成港式社团兄弟情。多少年以后,香港导演当时拍的片子,被内地影评家解构为后现代、暴力美学、与表现了回归前夕社会的迷茫和躁动不安,这又是导演们自己始料未及的,他们也只是拍自己力所能及的,被市场已证明可接受的东西而已。

只是在内地市场开了坏头,这么讲的意思是,这给了年轻的内地导演一个催眠自我的理由,以为自己再烂也烂不过李仁港,结果还真就不一定,以陆川为例。

我们常说,历史不能假设。唯独作家导演是不在此列的,他们有特权,死的能整活,黑的能洗白,虚拟NPC都可以放几个,这是一个潜在的文化认同,就像大人默许熊孩子可以撒娇耍无赖,孩子嘛,一律视为小孩子天性如此,观众对李仁港的耐受力出奇地高,也很简单嘛,谁不知道TVB拍历史戏可以气死历史老师的,再胡来有心里预判的。只不过小孩不能太过分,过分熊就会挨揍。

陆川这种导演,显然是在挥霍自己的熊孩子特权而不自知。

《王的盛宴》完成度实在太低,不足以拿出来讨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不是一个好的,能符合时代精神和深刻思辨的史观。就好比一个人在KTV,放着让我们荡起双桨不唱,非要唱离歌,离歌又唱不上去,最后整出太监声硬憋上去的。在调上不假,但是巨难听。有一类导演就是,看不起香港导演降调的唱法,史诗变黑社会的拍法,非要维持一个格局上的框架,又没有一定丰盈的故事性和历史观做支撑,于是就换视角,换拍摄手法,换剪辑。

到了《南京南京》,这种方式最大的弊端开始显现,也就是自建视角满足格局,格局上去了,史观不及格。一句豆瓣影评说:“因为陆川还是无法做到直面人性,于是他选择了拔高人性……”不得不讲那个时代的豆瓣,真的不乏真知灼见。再进一步讲,陆川不是不忍面对人性,其实是他根本就没有直面人性的水平和动力。《鬼子来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是不可逾越的,因为姜文的视角下,我蠢我们的,你狠你们的,我既不替我的祖先们厮打,也不替你的祖先们忏悔,把历史照实拍出来就得,就这么简单。现阶段国产的抗日作品,要么替祖宗长本事,最后得出了日本人真凄惨,坚持八年太不容易了,结果还是羞辱了我们自己的祖先,要么就在干陆川这样的事情,替别人忏悔一下,在他的视角里,这不叫不爱国或者背叛,而是更高级的,站在二十一世纪的视角,或者叫全人类的视角。

我先不说陆川这么做到底有问题在哪?

我提另一部电影,《末代皇帝》。这是一部外国人拍摄的,中国人最波澜壮阔又沉郁悲恸的一段历史。小时候,对这个片子所有的细节都忘了,唯独记得那只龙椅背后的蟋蟀。什么蟋蟀能活几十年,显然不现实,真实与虚假,在电影世界里是自有衡量标准的。

大框架的真实是没办法变动的,中国就是推翻了帝制,两千年的封建王朝在溥仪身上得到了终结,导演没有那么疯狂,把中国搞成鲁鲁修,所以结果的这个真实是基底性的。设定的真实呢?首先溥仪就不真实,溥仪要有尊龙那颜值,大清咋也得再坚持些年。《末代皇帝》里的情节,根本不存在的有很多,值得推敲的也不少,导演填充进这些段落的目的和合理性何在呢?

这里就完全靠一个有力的史观来作支撑,导演既可以同情溥仪,为他的亡国痛惜,把他塑造成像安娜与国王里,周润发式的东方皇帝,而尊龙的颜值绝对能支撑起这个设定。也可以揭露中国人民的苦难,对封建王朝的覆灭给予赞扬,阐释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合理性。这都是导演与编剧在题材面前,最基本的思考。

陆川的南京里,选择了一个貌似“高于人性”的视角,结果是,引起了观众的文化厌恶和广泛地不认同。简而言之,世上事皆可原谅,远远轮不到一个导演替人原谅,世上事皆有理由,远远轮不到一个导演想个蹩脚理由,这就是史观问题。在《末代皇帝》里,若替溥仪原谅,若替中国人民原谅,都不是一个好导演面对历史应该做的创作。导演所追求的真实,用一个短评说:“(末代皇帝是)一部不偏袒的好片儿”。恐怕是中国人能给外国导演的一个很高很高的赞誉了。

历史虽然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要是想象成这小姑娘没有力度,那就真大错特错了。

历史本身足够有力,这点恰恰被有的导演极大的忽视了。

中国今后两千年的社会走向,是在一顿饭上有个眉目的,足够让人捏一把汗;

末代皇帝再次进入自己的宫殿,那里已是故宫博物院,买票的一刻,足够让人有思索了;

一个自诩现代的国家,侵略邻邦,攻破首都,惨绝人寰地杀戮,竟然发生在二十世纪。已经不需要再用什么视角,自省,去自以为是地粉饰了。

一群妓女脱了衣服自我牺牲,临期末晚还要跟外国帅哥来一发,可能吗,全城血腥味混合尸体在腐烂,谁有那个闲心呢?人性崇高的人死更有价值?更有感染力?那三十万人里,一共几个自愿的,几个坦然赴死的?进南京的日本兵里面,一共几个自杀的,几个赎罪的?这比例不是明摆着吗,难道视角从少数人里找,就能够拍出大视角里没有体现的力量?

张艺谋也好,陆川也好,都是用自己有问题的史观,企图吃下这个不可能降格局的命题,来维护自己所谓“大导演”的一点点虚妄的名声,拍出来的东西,真的是可发一笑。

后来《归来》的口碑就好了不少,可见导演进了KTV,为了唱离歌,真的是脸啥的全不要了,乖乖唱让我们荡起双桨不是挺好点事吗?



有一个导演,离歌是唱上去过的。

就是陈凯歌。


《霸王别姬》,不用说,也不必说。

拍出《霸王别姬》的人,怎么就整出《妖猫传》了?


可以说,除了《霸王别姬》,陈导就基本没在线过,究其原因,恐怕不是《霸王别姬》剧本长过电视剧那么简单。很多人归结到陈凯歌的性格,陈凯歌的编剧才华上,我觉得都不足以说明《妖猫传》仍然有些不靠谱根本原由。


例如《梅兰芳》不好,除了不老老实实拍传记片,私货太多以外,最大的问题,在于陈导的“聪明”,其实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李仁港拍见龙卸甲,觉得赵云自己太孤单,就愣给赵云编了个NPC大哥,史书里翻遍了,没有这么一号人。符合港片的一贯尿性,没有兄弟也得整出兄弟来。陈导,觉得梅兰芳日本也爱,甚至比中国人还爱,为了凸显这个,导演安排一个日本人自我了断一下。爆假,假到观众的阈值遭不住了,整个观影体验就一泻千里。

李仁港是蠢,因为他理解不了一个文学层面的三曹,一个写出出师表的诸葛亮。他只能理解从西贡街劈到四方街这种人物,所以他得加NPC。那陈凯歌就是太聪明,他的电影,不仅仅像评论说的,跟他这个年龄男人的性生活一样,前一半坚挺,后一半疲软。更主要的是,陈导自已添加的桥段,自己觉得历史应该如何发展的那些出戏的私货,恰恰是他自认为自己无比坚挺的部分。

说到底,还是愚蠢。高级的愚蠢。

梅兰芳的青年时代,梅兰芳的蓄须明志,都是这个人物非常闪光的地方,但是别忘了,一切都是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的,套用一句名言,艺术有可能是无国界的,但导演和角色绝对是有国界的。假如导演持续地陷入解构历史的自我意淫和拔高,必然冲淡历史里原有的很感人的力量。这就是陈凯歌史观的缺陷。

如果有心可以去豆瓣翻翻《荆轲刺秦王》,《赵氏孤儿》的评论,有的句子简直可以同时描述陈导近年来的所有作品。也可以看看原有的剧本,原有的架构是什么,剧本的创作者与陈导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哪里,也就一目了然,他拍电影只响前半截的原因所在了。

导演觉得历史不够有料,非要自己加佐料。《武林外传》里京城食神的做菜方式就是如此,编剧一个不留神,陈导七勺盐就加进去了。说到底,是味觉退化了,或者压根就没有好过。他丧失了从单纯的历史文本中汲取故事梗概和叙事节奏的能力,也丧失了体悟人性本真光辉的能力。因此才会越来越青睐道士下山,妖猫传这种剑走偏锋的作品改编剧本。

《妖猫传》其实是个好题材。

别的华语导演想都不敢想的题材,猫能说人话,最后竟然真的就是只猫,总局真的是给足了面子,换个低成本的小恐怖电影,什么猫不猫的,最后全是因为所以,科学道理。

唐朝也确实符合这个设定,从佛道驳杂的社会信仰,到上层宠信方士的癖好,都适合发挥想象力。就连长恨歌传,那个夜半无人私语时,也是术士招魂问出的结果。但都没有历史本身来得有力,从盛世到兵乱,从恢弘的宫殿到一路远逃,皇帝被迫杀死了自己最宠信的妃子,自己相伴多年的爱侣。历史是如此地像小说,小说都没这么跌宕。

原著喜欢玩德国骨科,喜欢乱加NPC,那是原著的问题,陈导自己砍掉枝桠,把格局提振一下,把史观端正一下,未必不出好片。

日本人眼中的白居易,盛唐,与中国人眼中的必然不一样,两相对照会产生一点有趣的化学反应。中国人的史观,就和白居易最好的诗不是长恨歌一样,也不喜欢把历史进行审美化的演绎。中国古代文人的历史审美,是审丑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悲恸基底。

白居易不是写出春寒赐浴华清池才成为白居易的,是轻肥诗让他成为了那个白居易。

轻肥
白居易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夸赴军中宴,走马去如云。
尊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
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这个白居易跟电影里的白居易,有没有一点相似之处?

剥离安史之乱由极盛到败落的背景,把白居易弄成苦吟的花痴,这本身就是把历史降格来讲述了。然后陈导用了"无上密法"这个阐释,企图补齐逼格,于是又出了问题。

之前我就觉得张鲁一似曾相识,像另外一个演员。直到看了妖猫传,这才想起来他到底像谁。陈导三俗到让张鲁一和一个高配日本张鲁一同台竞技抢女人。用女人代表王朝繁盛,用女人凋谢代表王朝败落。

也逃不开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的路数。好在这次杨贵妃没有选国内一票成名女星。

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解读,又是佛又是道的。空海作为旁观者,见到的是一个皇帝的漂亮女人,被几个男人爱慕的历史过程。

杨玉环香消玉殒,因为皇帝保护不了自己的女人,帝国繁盛时,她是帝国的象征,帝国衰落了,她又要承担罪责。中国人看这种事情打周幽王年间起都看腻了,无上密要是看这个就能参破,求这玩意都不如求擦屁股纸。

从香港导演喜欢的杀破狼,天煞孤星,贪嗔痴之类的庸常符号,到陈导这个无上密,都是换汤不换药的格局小,私货凑。

又不肯承认自己格局小,俯下身子拍公安局长刘备打草鞋,老百姓一脸泥污的样子。空海在齐腰深的污水里趟一个来回,上岸身上连个泥点都没,这哪是无上密,这是汰渍洗衣液广告,空海就是日本郭冬临啊!

说到底,脱离群众,脱离好编剧的陈导高高在上太久了。不屑拍老百姓,就乐意拍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拍帅哥穿得纤尘不染在那里扯无上密。格局要大,逼格要高,肚里又没货。

现状就是这么个现状,一线大导也好,文化大佬也好,掌握了大量的资本,资源和社会影响力。自己忙于应酬,不好好看书学习,毫无深刻思想,坐吃山空,强撑格局。史观不端正,无上密来凑。

历史搅屎棍和文化神棍,如果是同一根棍,那棍子搅的是什么玩意,这还用问吗?


——

从听说《攀登者》导演是李仁港开始,我就知道没戏了。


user avatar   chang-chang-4-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妖猫传》的署名编剧有王蕙玲和陈凯歌。王蕙玲和李安合作的电影包括《饮食男女》、《卧虎藏龙》、《色戒》。下面就把《卧虎藏龙》和《妖猫传》对比一下,看看前者为何成功,后者为何口碑暴跌。

其实李安的每一部电影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都是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观众能够体会角色情感。李安的青年时代,父亲反对他学电影。《卧虎藏龙》里,那个偷剑、逃婚不嫁的玉娇龙,正是李安自己。他们都想要冲破父母安排的路线,活出自己,这又与我们芸芸观众何其相似。而为师报仇的李慕白,压抑情愫的俞秀莲,我们都能理解他们的情感,认同他们的目的。因为报仇、压抑等等,都是我们普通人的情感。

回到《妖猫传》,它讲了一个诗人和一个僧人的成长,诗人白居易为了冲破李白的阴影,为了写成《长恨歌》,日夜煎熬;而僧人空海则是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远渡重洋来寻求不死的境界。一个写诗、一个求道,这两个命题本来就很宏大,需要有很大的段落来铺陈人物的前史,观众才能理解和认同人物。比如《卧虎藏龙》里花了一大段篇幅交代玉娇龙和罗小虎的前史。

可是《妖猫传》里把两位主要人物的关键经历,只用一些闪回式的剪辑来交代,显得很潦草,仿佛是编导直接告诉观众:你们瞧,他们俩一个很热爱诗歌,一个很虔诚求道。而没有足够的铺陈。



其实陈凯歌作为导演的功力不差,《妖猫传》的悬念感、紧迫感很强,观众很入戏。可导演的软肋也恰恰是他太求“戏”。妖猫初到陈家的一段、胡玉楼的一段、妖猫灭门的一段、陈云樵杀妻的一段,断断精彩、有“戏”,可是编导忽略了故事主线,为了娱乐观众而娱乐观众,在功能性的角色(陈云樵、春琴、玉莲)身上浪费了太多笔墨。

《妖猫传》不仅没法让人进入白居易和沙海,也没法让人认同其成长。当得知杨玉环是为了配合玄宗的“假死戏码”而死的真相后,当目睹两个白鹤少年以及阿部对杨玉环的痴迷后,白居易和沙海仿佛一下子开窍了。这显得小题大做。白居易一开始因为不愿意做“假记录”而被辞官,涉及杨玉环的死因时,他也非常较真。让一个“较真”的人“不较真”,也许是暗示他已经认同了《长恨歌》的后半段对玄宗爱情故事的浪漫处理,这样高妙的艺术境界,普通人很难Get到。至于李白《清平调》的创作过程的还原,是如何打通了白居易的灵感,似乎也非常玄之又玄,没有说清楚。

《妖猫传》的妖猫得以神通广大,主要是因为白鹤少年对杨玉环的爱慕,可以说有了这一份爱慕,才有了整个故事。可是如果把爱慕作为推动剧情的关键点的话,编导又没有足够的铺陈,交代两位白鹤少年的情感发展,使得故事显得很“儿戏”。《卧虎藏龙》里的沙漠一段,先表现玉娇龙的倔强,接着表现罗小虎的体贴,当龙发现虎并无恶意后,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的激情一发不可收拾,情感可谓层层递进。可《妖猫传》却仿佛霸道地说:你瞧,他们爱上贵妃了。甚至阿部对贵妃的爱慕铺陈的都比白鹤少年要多。

《妖猫传》涉及的人物众多:唐玄宗、杨玉环、白鹤少年、李白、阿部等等,编导给每一个人都加戏,玄宗写下“极乐之乐”四个字,还和“知道要杀他”的安禄山跳舞;杨玉环对着李白说“大唐有你才是真正的大唐”;白鹤少年对贵妃的爱慕来的生硬而持久;李白话里有话;阿部则干脆沦为一个看得见的旁白。编导想要的太多,太玄妙,脱离尘埃,自我陶醉又说不清楚。



陈凯歌的《梅兰芳》、《赵氏孤儿》和《妖猫传》一样,都存在前半段精彩,后半段坍塌的问题。《赵氏孤儿》刚开始,屠岸贾策划阴谋时的双线剪辑非常精彩。可是陈凯歌恰恰是把剪辑、配音等等手段当成了电影成功的“法宝”,忽略了“戏”要让观众认同,他费尽心机铺垫的故事才有意义。光看前半段的话,《赵氏孤儿》甚至不比《卧虎藏龙》差,可惜陈凯歌把主人公程婴和赵孤推向了一个观众无法认同的局面,使的前半段抓人的情感丧失殆尽。《妖猫传》也是一样,白居易、沙海、白鹤少年的行为得不到认同,前面的悬疑感白白浪费,观众们倒是会认同陈云樵和春琴,毕竟他们更接地气。

另外,唐朝的故事,找了一首英文歌做主题歌,是什么路数?

更多影评,请扫码关注“电影那些事”


user avatar   qian-duo-duo-12-60-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完就觉得今年的春晚应该交给陈凯歌来拍。


user avatar   ll-ll-7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则美矣,少了灵魂。

电影拍得很大气,把盛唐时期的恢弘与壮丽展现的淋漓尽致,极乐之宴那一段简直看呆了我,真的是世间极乐。电影的各个细节对于场景声效的处理也很棒,前半段对恐怖氛围的营造、空海过海是的惊涛骇浪、各个道具的制作感觉真的是花了心思。

演员演的也很棒,张鲁一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他把玄宗那种虚伪深情自大懦弱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秦昊、张雨绮等等,至少这些演员让你了不会出戏,会让你感觉这个角色就是非他莫属,他演他,他便成了他。

但是,这个电影的立意以及故事性是最让人失望的。我个人是比较看重电影的立意的,感觉这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在我看来,一部电影的立意>电影的审美>演员的演技。而《妖猫传》的立意和故事性真的让人很失望,与他的审美和演员的演技一比,太苍白而且经不起推敲了。

感觉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人人都爱杨玉环,报仇还要报三代,这简直太可怕了。就因为贵妃对白龙相遇初的一段话,白龙便深深地爱上了贵妃,以至于最后白龙发现贵妃被害后,便有了深深的执念,然后引发了之后的一系列故事,最后白龙放弃执念,故事也就结束了。要说白龙的执念来的很快还能解释,那他执念放下的也太突然了。此外,电影从发现阿部日记后,感觉就进入了诗朗诵模式,阿部朗诵完后猫朗诵,然后就结束了。

个人认为一部好的电影是应该可以打动人心,让人产生共鸣的。而且电影的故事性和电影的审美以及演员的演技应该是水乳交融融合在一起的,但是这部电影给我很割裂的感觉。在电影结束后,让人感觉很可惜,如果这部电影的故事性可以再百转千回一些,立意可以再深挖一下,绝对是部非常非常棒的电影。

如果用美女来讲一部电影,我们这部电影非常美,但是就是少了点味道。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逻辑差,主次不分,主线不明,画面不错,台词冗余。其他的别人都说了,我想问导演曾经在海棠花树下遇到过谁,为啥哪个片子里都会冒出这么繁盛的一棵海棠花树?

无极里,倾城与光明约定的花树;道士下山里,何安下与王香凝相遇的花树;妖猫传,贵妃站的花树,不对,是白鹤少年救走贵妃所藏尸的山洞洞口的花树。在妖猫传这个故事里面,海棠花树的存在太突兀了,变成一片盛开的牡丹还比较靠谱些,但是影片中做的那个牡丹花的特效,令人无处吐槽。

此外,贵妃娘娘一身红衣,出场太少,魅力展现得太少,如果将李白作诗的场景换成极乐盛宴之前,玄宗与贵妃邀请太白亭中赏牡丹,太白醉酒作诗的场景的话,大概要更好一些,贵妃要穿轻纱白衣,牡丹园里要有雾,牡丹花得是白色镶红边儿的,贵妃要微微醉酒,面似芙蓉……李白不能在同一个亭子里,就赐他在亭外五十米好了,要他看得清花,看不清人,但能看到那种美人娇媚的体态和气氛,非得这样才能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美人这种事物,越看不清,脑补才越严重,才越能念念不忘,看清楚了,也就变成一般的皮肉色相,索然无味了。影片对贵妃的处理不够暧昧,若干为她醉生忘死的人的行为理由不足。


user avatar   huang-min-da-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看了电影,后看小说。小说看了三分之一,心有所感,匆匆作答。


电影是还不错的电影,但小说是绝妙的小说。

电影仍旧延续着陈凯歌从无极以来一贯的优点和缺点。陈导电影野心极大,善于构筑画面,训导演员,哪怕是此前被认为演技一般的演员也能表现出合格的演技。但电影的缺点也很明显,故事薄弱,节奏混乱,人物情节的前后连贯性不强。

比如说,空海一开始来中国是为了履行师父的遗愿取得无上密,又为什么要干涉妖猫闹鬼的闲事?

在小说里,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释。因为空海知道青龙寺的僧人会帮助解决妖猫的问题,所以刻意与青龙寺暗暗较劲,以引起青龙寺的注意,最终被请进青龙寺传授佛法。

再比如,妖猫请空海和白居易做客喝茶,本来空海是为伏妖而去,妖猫为什么一下子坦露自己的身世?说了身世之后又为什么不干脆说明事情的真相,话说一半戛然而止?

而在小说里,因为故事的节奏没有那么快。空海和妖猫的对话只不过打了一圈机锋,作为两人的第一次交锋。两人讨论宇宙中最大的事物是什么,最小的事物是什么,用言语能不能表达出来。至于勘破妖猫和杨贵妃的关系,要靠空海的细致调查。

诸如此类的情节还有很多,未免过多剧透暂且不谈。

除了细节上的不合逻辑之外,电影和小说最重要的视角上的差异。

小说原著是以异邦人的视角看大唐,空海和橘逸势(空海的同伴,大概相当于电影里的白居易)都是第一次到中国。橘逸势在倭国洋洋自得,但在大唐却一下子妄自菲薄,以此反衬出大唐的繁华和富庶。

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异邦人形象,从识得梵语的大汉,胡玉楼卖春的胡姬,到袄教教会的长老,吐蕃来的留学僧侣。小说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异邦人体现大唐的包容大气。反而小说里的大唐人物,大多显得颟顸无能。

也正是因为如此,小说中处处体现出一种疏离感。大唐繁盛也好,大气也好,都与空海关系不大。他甫至大唐,就定下了归期。

而电影却与之相反,陈凯歌是想以中国人的视角展示大唐盛世。这种基调当然未尝不可,但与小说原来的设定综合起来,就显得有些矛盾。

例如,李隆基作为天下之主,却显得心胸狭窄、嫉贤妒能。既然这样,那么他又何以开创开元盛世?

再比如,发现真相的钥匙为什么一定得是遣唐使阿部的日记,由一个日本人讲述中国最著名的爱情悲剧不显得奇怪吗?

当然,电影上剪辑上的硬伤,例如过于突兀的前三十年,其他答案说了很多了,我就不再提了。

当今中国的导演中,能为自己想拍的电影调度起如此多的资源不多了。

虽然我觉得妖猫传还不错,但确实很遗憾没能拍的更好一点。

好在唐城已成,希望后继有人。


user avatar   Namoamitabha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不了解佛教的人,这部片子顶多给7分;对了解佛教的人,这是一部完美的片子,可以打满分


这是这两年唯一一部让我去影院反复刷的片子;感谢陈凯歌,因为他带给这个世界这么好的一部片子;惋惜陈凯歌,因为这部片子免不了再遭受无极式的嘲讽,得一个本不该属于它的低分


当你沉浸在《妖猫传》中那盛唐奇幻的特效,抑或臧否其中描述的大唐盛世、文采风流是否浮夸或合乎史实的时候;显然,你并没有抓到这部片子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解脱的影片;片中着重刻画的是佛教解脱的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是慈悲,第二是不执


慈悲是对一切众生无条件的爱,不执的境界即为万物的本体“空性”;悲空并行双运,即为解脱涅槃


这第一个要素,是空海漂洋过海到大唐的途中学到的:在那被巨浪翻滚随时会沉没的木船上,青年空海恐惧又无助,可是他身边抱着孩子的母亲却毫无所惧,因为她认为“只要孩子睡得香甜,她就没什么可怕的“——真正的快乐是为别人的快乐而快乐,真正的无畏始于心怀他人


海上遇险使空海学到了平常念诵的经文咒语纵使有无量功德,但面对危险、面对烦恼,你最能直接倚重的乃是一颗对他人、对众生的慈悲心


然而要求得大唐的无上密法,只有慈悲是不够的,这也是一开始空海到大唐后始终不被惠果大师接见的原因,因为那时的他还不是合格的法器,不具备接受无上密法的基础,说得更直白些,他还不够格;为了将空海打造成真正的法器,一场试炼开始了,而这场试炼,惠果大师布局已久


这场试炼便是震惊长安城的妖猫事件,空海被唐朝政府邀请调查这件事,同行的还有那被罢职的起居郎白居易;影片的具体情节我在此不再赘述,在这里谈谈几个关键细节,从细节来解析这部电影的主旨


细节1:空海和尚根基极好且有大神通——他可以直接看清“瓜农”使用的是幻术、能够看到导致皇帝死亡的是黑猫、能够将污秽的妓院观想成供奉伎乐天女;这一切都在很明显地告诉大家,这是一位精通密法修行且获得很大神通的青年精英修行人


“你去的是伎院,我在供养伎乐天女”这句台词很容易被一笔带过,甚至被理解为一种“花和尚”式的调侃;然而在懂得密宗常识的人眼里,这句台词充分体现出这部电影制作的用心与精良:将一切世俗的不净显现观为本来清净的威猛密宗修法


细节2:不同寻常的“瓜农”与“幻师”——“幻师”这个职业类似今天的魔术师,但又有不同:魔术师只是制造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而“幻师”能制造的不仅是视觉的错觉,还会控制并影响人的思维,让人产生幻觉;这是一种源自古印度的职业,后来经常被引用在佛教经典中,具深厚的佛教意味;而幻师中的“大幻师”在佛经中则特指佛:为了度化众生而示现种种幻化之事的大圣者


片中的“瓜农“是这样一位幻师:他敏锐地观察到空海知道这是幻术,但还是用这幻术骗过了空海;这些细节在反复暗示观众,这位幻师不普通,境界远在空海之上


细节3:“幻术里面也有真相 ”——此为全片点题之句,这句话缘起于瓜农幻师对空海说的话,当时瓜农用幻术让包括白居易在内的观众以为这是真的西瓜,却没有骗过空海,而后虽然空海知道这是幻术却仍然被幻术所骗


(其实明眼人看到这里应该知道了,这句话其实是惠果大师在为空海直指心性,可惜空海当时以分别念揣摩此话,并未当下认出本来)


在这里,白居易等世俗人被幻术所骗是因为他们执着幻术是真,而空海被幻术所骗是因为他执着这幻术是幻;然而,将幻术执为真和将幻术执为幻都是执着,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


此时的空海,虽具识破幻术的神通,但尚未离开执着,差了火候,还需磨练


那这幻术里面的真相是什么?——有人说真相是瓜农拥有的那颗真实的西瓜也有人说真相是杨贵妃之死的本末,其实都不是:幻术中的真相是离开一切执着(包括执着真相是那颗西瓜、带血的鱼头、瓜农的幻术等)后的那个不可言说的境界,也即“无上密“;又因为这无上密本身是不可言说的,所以只能在事中慢慢磨、慢慢去体会


对于空海,这个打磨他心性的事就是调查妖猫悬案;同时这件悬案也顺便解脱了两个众生:白居易和妖猫


白居易一开始执着自己费尽心血所创造的长恨歌是否真实,杨贵妃之死是否是个阴谋,妖猫执着杨贵妃并没有死,并由这个执着成为一个妖猫,疯狂地报复和杨贵妃之死有关的人;最终,借着妖猫案和瓜农精心的、不可思议的布局和加持,白居易走出了对长恨歌的执着,写出了伟大的作品,妖猫放下了对杨贵妃的执着,往生净土得到了解脱,而空海斩断了执着,悟到了无上密,成为了真正的法器而被惠果大师接纳为弟子


说到底,这是一个破执的故事;惠果大师(即丹龙)用一件事解脱三个人,是真正的大幻师,也即证悟佛陀境界的人


片中对丹龙和白龙的高洁根基和种姓也有暗示:他们能幻化成两只白鹤,白鹤象征对爱情的忠贞,也象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获得解脱之意);实际上也是如此,在唐玄宗诡谲的阴谋中,一切知道真相的人要么变质要么被杀,只有他们两个始终保持了对杨贵妃的爱并逃过追杀;只不过,因缘和业力让丹龙直接去寻找解脱痛苦之法而出家修行成为惠果大师,也让白龙走了很大一段弯路,造下很多罪业,但最终他还是被丹龙度化,得到解脱


片中有一个 镜头让我在影院里痛哭流涕、不知所措

空海临行前,他的日本上师对他说:“我修了一辈子得不到解脱,空海,你一定要去大唐得到真正的无上密”随后便圆寂了


空海来唐朝前就已经具备了很大的神通,作为空海的上师,神通肯定更为巨大,但是空海的上师却说自己修了一辈子也得不到解脱;这说明了一个佛教圈内的真理:神通本身并不能导致解脱,只有离开对万法的执着才会导致解脱;如果一个学佛人,一辈子念了很多经咒,观修了很多本尊,但是却仍然对万事万物怀着很深的执着心,那么他可以说连解脱的门都没有入


剩下的关于妖猫报复仇家方式的描写和刻画,也都极尽真实,这绝非仅仅靠想象能营造出来的;为了顾及大多数读者的观感,这方面我就不展开说了


其他的关于唐玄宗的幻术诡诈、妖猫的幻术引导,别的答主答的差不多了,我也不赘述了


此时此刻我想起《华严经》中的一段经文:“佛子,如来、应、正等觉亦复如是,善知无量智慧方便种种幻术,于一切法界普现其身,持令常住尽未来际;或于一处,随众生心,所作事讫,示现涅盘。“


向盛唐时代出现于世的如云的圣者们致敬,同时也愿我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大幻师,为了普天一切有情众生的安乐示现种种幻化之事而为度脱,让他们全都离苦得乐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电影《银河护卫队 2》? 
  如何评价窦靖童、贺开朗主演的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如何评价电影《心迷宫》? 
  如何评价《登堂入室》? 
  谁是最知名的人工智能反派角色,有什么特点? 
  你曾经被哪些电影的片名迷惑过? 
  中国当代艺术文化(和过去相比)是在倒退吗? 
  魔戒只有隐身的功能吗?是否还有其他隐藏功能? 
  电影《失控玩家》中有哪些细思极恐的细节? 
  艺人的人品和作品应该分开看待吗? 

前一个讨论
年轻时得了绝症或大病是如何面对的?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在中国咖啡可以很有逼格而豆浆不可以?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