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法国为什么会走投降这条路? 第1页

  

user avatar   yu-feng-78-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面逻辑是,法国军事上已经撑不下去了;反面逻辑是,投降也没那么不可接受。

战争爆发时,联军的兵力构成大概是这样的:荷兰10个师(加上后勤空军啥的大约40万官兵),英国远征军(BEF)12个师(大约30万官兵),比利时22个师(大约65万官兵)。

法军全军共117个师,其中在本土的104个(其他的在北非、西非、叙利亚、印支),地面作战部队大概224万(全军领取口粮人员610万,对一个40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已经动员到了极限)。除了防备意大利、在训练中的师以及一些预备队,一线大概72个师——其中18个在北线,18个在阿登方向,整个马奇诺防线上则部署了多达36个师。

而对面的德军共135个师,其中一线93个(北线29个师对付60个联军师,中线45个师对法军的18个师,南线19个师牵制了36个法军师)。

到敦刻尔克结束的1940.6.4,荷兰和比利时都已经投降,英军两个师(12、23)被歼灭,剩下的部队装备全部丧失,短时间内已经不可能再投入作战(多说一句,德棍喜欢说俘虏了66万人的基辅口袋是军事史上最大的包围圈,苏棍则拿包围了86万人的布拉格来洗地。其实最大的包围圈是黄色方案形成的北法包围圈,包围了多达130万以上的英法比联军——当然面向海洋一侧是个开口)。

而法军到此时阵亡了大约5万人(确数好像是49784),总损失了30万,看起来不多。但北线的18个师一半损失掉了,一半打乱了编制、丧失了装备撤往英国,短时间内同样没有战斗力;中线的18个师,连通德军一路扫荡的各军区的后勤、机关人员,一部被歼灭、剩下的大部分则陷入了溃散状态,丢失了装备,丧失了抵抗意志,惊慌失措地四处奔逃,短时间内同样无法恢复战斗力。这些溃散和丧失装备的部队包括法国最精锐装甲部队:三个轻机械化师(DLM)和四个预备装甲师(DCR)。所以,到“红色方案”发动时,法军只能以不足70个师来应对德军压上来的135个师,当然没有胜算。

当然有人会问,法军不是有几百万人员吗?怎么不动员起来?因为欧洲战场的军事逻辑不是东亚的步枪兵逻辑,抓个几千壮丁配几个军官就叫做一个“师”。一群乌合之众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需要的军士、参谋、炮兵、工程设备、辎重车辆而成为一个合格的作战师,而拿不合格的部队去“消耗”德军其实也毫无意义,因为法国人口只有德国的一半,消耗的只能是自己。

从反面来讲,投降对法国人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

从政治上讲,法国不算是完全投降,而是附带了保留条件:法国舰队、法属北非殖民地不用于对英作战全法国除了阿尔萨斯-洛林,民政事务基本一直由法国人自理;在42年11月之前地中海沿岸部分则是划出来的“中立区”,贝当还有个独立王国。

从待遇上讲,按奥地利地摊民族学家希特勒的那套划分方式,高卢人毕竟也算是“西方文明”序列中的“高等种族”,和斯拉夫人甚至犹太人不是一回事——和穷光蛋蝗国那套竭泽而渔的搞法更不是一回事。当然了,法国人免不了为“反布尔什维克圣战”支付高额的占领费,帝国师也在奥拉杜尔(Oradour)村屠杀了642名无辜的法国平民——但比起一天配给热量不到600卡的波兰和乌克兰平民,基辅娘子谷数以万计的尸体,勒热夫后方地域德国人剿游击队剿出来的无人区,德军在法国简直算得上“秋毫无犯”、“纪律严明”了。

应该说,在德军占领下,由于法国人的生活历来比较富裕加上很长时间内免收战火和盟军轰炸之苦,法国人(除了犹太人)在当时的欧洲过得算是不错的,以至于在诺曼底登陆前巴黎人甚至有闲心跑到诺曼底海滩上度假。因而法国的“抵抗运动”一直不成什么气候,贝当在1944年4月间访问巴黎,得到的欢迎超过了10月间的戴高乐


user avatar   tang-bi-dang-che-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量党误入!!!

一名德军摩托兵停在法国一战阵亡士兵墓地前

占领巴黎的德军在艾菲尔铁塔前留影






这些被俘的法国殖民地军队士兵看上去很开心



他们和德军是一家人

前去德军指挥部谈判投降的法国军官,德军正为其解下蒙眼布



法军的列车炮没有派上什么用场

部分在法国被俘的波兰军人

1939至1940年德军进攻低地国家计划之变动



德军兵力分布及最后进攻方案



至5月16日德军进攻形势图



5月16日至5月21日德军进攻形势图

德军装扮成法军,做出投降姿势


一名德军士兵和缴获的法军超轻型装甲车

德军和缴获的法军雷诺坦克

战损遗弃的法国雷诺坦克

占领法国的德军三号坦克



1948年11月14日,法共《人道报星期日刊》点名指责当时任新闻国务秘书的密特朗:“这位国务秘书是法国最早的维希分子之一,因此,他被列入那份授予‘法兰克战斧’勋章的达官贵人的名单。”


1954年12月3日,戴高乐派议员雷蒙·德罗纳在国民议会讲坛上,指着坐在部长席上的内政部长密特朗高声嚷道:“内政部长先生,我根本不信任您,这点您是清楚的……”




 1940年6月,法国以当时欧洲头号陆军强国不到六个星期而败于德国之手,实在太出人意料之外,即使当时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包括丘吉尔和斯大林等人也为之惊谔不已.一国之突然失败,总有其比较深远的复杂的原因,多年来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去总结这场悲剧的教训,虽然已经作过比较详尽的探讨,但立场不同,角度不一,难免带有其片面性,即使当时的当时者,其评诉也并非完善.


最荒谬的莫如投降派-维希政权头子贝当,,将战败之责委诸人民,说是:‘人们贪图安逸胜于牺牲精神,只想享受权利而不愿尽义务.....我们战败的根源在于放纵了自己.‘这当然是他自己的开脱之辞,不值一驳.但是关于法国败降的真正原因,在一些方面仍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诸如:军事,政治,意识形态诸因素在法国败降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如何?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在诸原因中主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又是什么?等等



军事上打了败仗是法国败降的直接原因,而它又是一系列政治,军事错误路线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现在已经公布的史料看,战争开始时,交战双方在兵力和武器上的对比,即使不说优势在同盟国一方,至少也是旗鼓相当.


说远一点,德国在发动侵波战争时,动员98个师,其中52个是现役师,其余的46个师不是新兵就是已过中年的老兵,而且有36个师装备很差,简直没有受过训练;而法国有90个师,动员后三个星期内可以编成108个师,波兰有30个现役师,波,法合起来约达130个师,这还不算英国的四个师在内


当然也不能单从兵力的数量去看问题.问题是德国几乎集中其全部力量去打波兰,包括几乎所有的装甲兵团和摩托化部队,以及三分之二以上的空军力量,在西线只留下极其薄弱的兵力,而英法军队却按兵不动,坐失良机,造成东线德军对波军的巨大优势.这且不去说。



1940年5月,当希特勒掉头先打西欧时,当时双方兵力对比是德军136个师,英法加上荷,比的军队也达到135个师,兵力大致相等.


希特勒攻打西欧主要靠的是坦克,飞机,伞兵之力.但即使这些新型的兵种,德方也力量有限,并不拥有多少优势.以坦克而论,德方的坦克共2800 辆,多为轻型坦克,甚至没有重型坦克;而单单法国就有坦克三千多辆,装备比德国的强,装甲厚,火力猛,只是速度稍逊.伞兵作为当时新出现的兵种,德军的伞兵部队不过4500人而已.


空军方面,德国虽然对法国拥有很大的优势,但对英国皇家空军并不占多少便宜,英国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战略空军,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半,喷火式战斗机在性能和速度上都比德国梅式110战斗机好,无线电设备更为先进;在防空中已经使用雷达.如果英法合作得好,全力以赴,德国还是占不了便宜.至于海军,德国更远远不是英法的对手。



在战略资源方面,纳粹德国的弱点更加突出.于是它只能企求速战速决,时间越持久,矛盾越暴露,对它就越不利.这是它乞灵于‘闪击战‘的根源。


在双方旗鼓相当,兵力武器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战争一经打响,却完全是另一个局面,英法联军几乎是一触即溃,甚至没有经过一场梢具规模的决战,在比利时境内的80万大军就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在一个星期内,就决定了法兰西覆灭的命运.这是什么原因呢?


1939年10月,德国陆军总部根据希特勒的要求制订了进攻西欧的‘黄色方案‘.使用总兵力是A,B,C三个集团军群.把主要兵力和几乎全部的装甲部队集中使用在右翼的B集团军群上,通过比利时企图击破预计将遭遇到的英法联军的主力,目标是海峡地带,‘以求为对英法两国的陆上和空中的战争,创立有利的条件‘;A集团军群则以较弱的左翼兵力穿越阿登山脉向色当方向助攻,以掩护其侧面;C集团军群则防守从卢森堡到瑞士的一段齐格菲防线.这个计划基本上是重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军进攻法国的路线,其主要部分是施利芬计划翻版。



后来,由于一次偶然的飞行事故,德方估计泄露了这个作战计划.所以,1940年3月希特勒批准‘黄色方案‘为‘曼斯坦因‘计划.

曼斯坦因计划不同于前者,他把原在比境的右翼兵力改为助攻,而将主攻方向放在左翼.将重兵集中在A集团军群,从那慕尔和色当之间的阿登山区来个中间突破,然后沿索姆河北岸急趋英吉利海峡,来个大迂回,使在比境的英法比军尽陷罗网.


曼斯坦因说:‘只有用这个手段才能完全歼灭在比国境内的敌军整个右翼兵力,并且为在法国境内赢得最后胜利的工作做一个准备.‘

在英法方面,也部署三个集团军群:第一集团军群连同英国远征军驻守法比边境直至海峡海岸;第二,第三集团军群在马其诺防线之后,从斯特拉斯堡至瑞士边境.


1939年11月,盟国最高军事会议通过了联军总司令甘末林制订的D计划.计划规定,一旦发生德军入侵比利时的情况,法国第一集团军群就连同英国远征军一起立即驰入比境御敌.

于是,当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开始,联军总司令甘末林立即将D计划付诸实施.法军将其精锐的三个机械化师,五个骑兵师中的四个,三个装甲师中的一个悉数划归第一集团军群指挥,尽快开入比利时并要求尽量向东推进,会同英军一起,要在数量上造成对德军的优势



从双方的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看,可见英法联军统帅部对德军的意图和主攻方向判断错误,一布局就错,在比利时的兵力使用得越多,越往前推进,就越中德军的圈套,一方面使防守主攻方向色当一线的兵力薄弱;另一方面,使其主力尽陷入德军的罗网.未经战斗而败局已定.

I事实的经过比纸面的计划发展还迅速.还顺利.

这是因为:第一,法军在色当一线,恰好是最薄弱的一环.

他们根本不相信山峦起伏丛林密布的阿登山脉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德军装甲部队。因此驻防兵力也薄弱得出奇,工事草率,装备很差。

第二,难民和败军混在一起,谣言动摇军心,人心惶惶,加速了败势。


第三,在色当突破之后,法军统帅部一时还摸不着头脑,以为只是一个小突破口,不明敌军主攻方向,没有及时组织反击。甚至负责该地带防卫的法国第二集团军也“并没有一下子投入激烈战斗的准备”,直至5月15日,法军统帅部终于有所察觉,才命令在比利时的军队停止前进。反之,德军则目标明确,速度惊人,不忙于抓俘虏,不急于攻占巴黎,日夜兼程,急趋海边,以切断英法军后退之路。

他们甚至向被追上的法国败军说:“我们没有时间来俘虏你们!”要其防下武器,往南逃命,免得挡路。如果不是希特勒突然命令古德里安坦克军停止前进三天,敦刻尔克唯一的退路也保不住,几十万英法联军将成为瓮中之鳖,难逃全军覆灭之险。


所以“敦刻尔克奇迹”虽然英法军丢尽装备,狼狈逃命,但是英国人已经如释重负,“几乎令人认为是胜利了”。


这是决定命运的一周,敦刻尔克撤退之后,虽然法军还有65个师,1200辆坦克的兵力,似还可以抵挡一阵,但技术装备落后,士气不振,在法国北部大平原,德军坦克横冲直撞,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呼啸声使人胆战心惊,号称“不可逾越”的马其诺防线从背后被迂回,已经失去作用,人心惶惶,一片败乱溃退的景象,已难于组织有效的抵抗。


所以雷诺在5月15日一早就打电话给丘吉尔,沮丧地说“我们被打败了!”这场败局就始于色当突破。连甘末林也不得不承认, “这真是一奇着!”这一仗“后来就成为决定胜负的一仗”。


法国可以说是“一着失算,全盘皆输”。


西方不少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虽然高度评价了这场战役是“参谋工作的一项非凡绝技。”但认为德军只是“险胜”而已,是由于一系列的偶然因素在起作用。说:“如果不是同盟军犯下大错.....德军本来是难以取胜的。”


有的说:“如果比利时能多坚持几天,如果一些桥梁能够及时破坏,如果在色当地段有更精锐的军队和更好的指挥官,历史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虽然,不能否认法军统帅部在这一役的“失算”有一些偶然因素,但从双方的军事思想和军事路线去考察,德军的战胜就有其必然性,而绝非偶然的侥幸了。


首先,在这一役德军攻敌之不备,出奇制胜,善于用兵,而法军被困于陈旧的军事思想,顽固的认为“坦克,飞机并不能改变战争的基本要素,法国安全的主要因素还是以要塞加固的连绵防线”(贝当语)。只想到马其诺防线之固若金汤,根本梦想不到德国大军会飞跃阿登天险。德军用兵的基础恰恰就在于奇袭。


其次,德军大胆出色的奇袭完全是建立在对敌情充分了解的可靠基础上,真正作到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战争开始之前,德军将领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对法军作过透辟而精确的分析,他们认为法军战略思想保守,墨守陈规,困于一战时阵地战的经验,而完全不重视运动战的原则,未重视坦克出现后所引起的战术变革;德国从对敌情的了解上,知道英法军主力集中在佛兰德平原,而蒙梅迪到色当一线却防卫薄弱,因而“明了敌方是预料德国人又会再度使用施利芬计划”,

“敌人很不可能料想到会有一支强大的装甲兵力,透过阿登山地前进,并且还有一个整军团的兵力跟在它的后面走”;再则,法国领导人缺乏战备观念,但求避战,于是未战而已知“此战必胜”。


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充分发挥兵力上的优势,在迂回运动中围歼敌军主力。摸准了情况,就敢使用重兵,德军在其主要的突击方向上的A集团军群,统辖 3个集团军(45个师)和一个坦克集团军群,几乎集中了其进犯西欧的总兵力的近半数;飞机,坦克的使用尤为突出,动用了其全部十个装甲师中的七个师,把其中五个师用在色当地带。在兵种的配合作战上也有新的发展和创造,将坦克集中编成威力强大机动快速的装甲军(师),以飞机配合作战,用伞兵夺取关键要地,形成一套新型的“闪击战”战术,提高了奇袭的突然性和快速性。


两军相比,法军的战术更显得呆板落后,虽坦克不少于德军,却分散使用于各步兵师,以步兵为主体,坐在堡垒和铁丝网后面挨打。

最后,德军善于布置疑阵,调虎离山,用佯攻来迷惑对方,使其摸不清主攻方向。德军是以右翼的助攻兵力提前两天发动袭击开始这一场战斗的,一时比荷告急,坦克,伞兵齐进,来势汹汹,使盟军统帅部误为是施里芬计划之重演,完全忽略了左翼德军的主攻方向,趋兵直入比利时,这就正好中计,自投罗网。


综上所述,可见德军之胜并非偶然,法军之败根源在于其落后的军事思想和错误的军事路线。利德尔-哈特说:“法国军事思想落后二十年”这话是不无道理的。


但是,这种落后的军事思想不能单纯以一些军事将领(甘末林,魏刚等)的思想老化,死抱住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经验不愿革新来解释,其更深刻的根源在于政治上的绥靖战略。


军事路线总是服从于政治路线的。军事战略也总是受政略的影响和制约。一个政治上处于守势,力求避战的国家,其军事战略当然不会以进攻为主;反过来,一个奉行扩张侵略的国家,其战略方针也不可能偏重于防御。法国在军事战略方针上侧重于防御,正是它推行的绥靖政策在军事上的反映。


不少二战史指出,在希特勒突然挥戈西向进攻西欧之时,英法(尤其是法国)在军事上处于毫无准备的状态。


说当时法国在军事上缺乏准备的根据,综合起来包括三种情况:其一,军事工业没跟上,甚至经济上没有转入战时轨道,物质上缺乏准备;其二,按法国的计划,要到1942年才能打仗,所以一切慢腾腾地按部就班去做,可是1940年就打仗了,思想上缺乏准备。其三,军民上下的和平主义幻想,都不愿打仗,似乎师出无名,不知为何而战,思想上缺乏准备。


这些都有事实为据。请看,法国在1937年每月只生产飞机三十八架,而德国月产已超过一千架。1939年开战时,法国前线的反坦克炮,高射炮,轻机枪都很缺乏,甚至将官们佩带的手枪也难买到。大敌当前,很多军火工厂的熟练工人却被调离公厂“去打扫花园或剥山芋”干些杂工;在工厂里的也照样“按和平时期的速度去进行工作”并不加班生产。一切军火定货和建立新厂都按1942年才打仗的计划去做。


但是战争终于不按其主观愿望提早爆发了,军民勉强被拉进战争,然而却缺乏战斗激情,有的人甚至连但泽在那里都不知道,更感到没有必要去“为但泽而死”。上述这些乱糟糟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国既参战而又在物质上,精神上缺乏准备的现实。


对于这种情况该如何解释呢?是由于一些当权人物的不负责任,溺于私欲私利,勾心斗角而贻误戎机;抑或由于政局的动荡不安,以至于谁都缺乏长远之念,而只作一时权宜之计;或者是由于法郎不稳,财政困难,而影响军备建设?这些都不乏事例,可以举得出一些事实来。

但是这都不是根本性的原因。根本原因是,这种物质上,精神上的缺乏准备,正是几年来政治上推行绥靖政策所种下的恶果。

说法国对德国的侵略完全缺乏思想准备是说不过去的。这完全可以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整个法国的历史去证明。对于德国的崛起,法国本能上就能感受此威胁。一战后,法国在巴黎和会上力主支解德国,主张以非常苛刻的赔款和军备限制等条款以削弱德国,目的是防范东山再起。


三十年代希特勒德国出现之后,从巴尔都的“东方洛加诺”计划,以至于赖伐尔的联意政策,无一不是为了对付德国。甚至从二十年代末起,不惜耗时费资,投下大量人力物力去修建马其诺防线,难道不正是为了防范德国的入侵。所以,思想准备还是有的,只是在于对强邻这个明显迅速壮大的敌对力量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


法国在达拉第上台执政之前,甚至在勃鲁姆的人民阵线政府时期,就开始追逐英国,对法西斯侵略日益采取绥靖的态度。这条基本的政策路线并没有因为内阁短命,政府更迭而变更,不管是激进党还是社会党当政,都始终没有改变这条政策路线。其根本原因只能从整个国际阶级斗争的格局以及英法所处的地位去考察。最根本的是,一战后英法是既得利益的国家,它的愿望是维持状态,但求相安,尽量避免战争。为此不惜牺牲次要利益,尤其是其他民族的利益,只要事情不是和自己生死攸关,可让则让;当然,出自阶级本性,它们更希望法西斯这股侵略的祸水能引向社会主义的苏联,那是求之不得,一箭双雕的美事。


在法西斯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这条但求妥协的绥靖路线在政略,战略上处于守势。这在军事上就表现为不做主动进攻求战的准备,而作避战防御的打算。


当1939年希特勒连续早中欧制造德奥合并和捷克斯洛伐克危机时,法国不是不知道其中欧盟国逐个被吃掉是最终是造成对自己的威胁。当时法军总参谋长甘末林早在1937年就指出德国在解决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问题之后很可能进攻法国。

达拉第在1938年4月的一篇声明中也流露这中担心,认为“德国既已占领中欧,很可能会掉过头来转向西方大国。”但是法军最高司令部对德军实力估计过高,存在畏战厌战心理空军参谋长维耶曼在1938年2月就指出:“德国空军四倍于法国”,最高军事委员会的成员也多认为“法国空军当时处于绝对劣势”,对于德国在1936年才动工建造,号称“西部壁垒”的齐格菲防线,估计尤高,认为“德国人已经筑成了一个十分可观的防御工事体系,法国如发动进攻,势在必败。”(这些当然不符事实,其实,德国将领对这道仓促筑成的防线非常担心)。

椐此,1938年3月甘末林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够在中欧和德国人交战。他向达拉第提出“只要不进行任何敌对行动,即不宣战,法国政府就能始终控制局势。”


是军事上的悲观估计影响了政府的决策呢;还是政府的态度决定了军方的态度?这当然是互相影响。因为政府的决策要考虑各方面的情况,特别是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的情况;军方也要服从政府的决定。达拉第是绥靖政策的积极推行者。

如果考虑到他从1936年6月以后一直担任国防部长这一要职,1938年4月他担任总理以后还自兼国防部长(后曾短时间改任外交部长),几乎一直到法国投降之前都把持着国防和军备的要务,那么,他所执行的这条绥靖路线对军队和战备的影响恐怕是相当深远的。更何况他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方针的主张和总司令甘末林非常吻合,都主张对德作战只能是以防御为主,并且要极力避战。

雷诺虽然对此表示反对,说过:“一个主张守势的将军,必将大遭失败。”但是但他想撤换甘末林时,达拉第就以辞职相威胁,结果还是改变不了这个局面。


正是这条绥靖路线使法国坐视其夙敌德国的力量日益壮大而终于不可收拾,自己却迷信马其诺防线万无一失,迟迟不做迎战准备,到一旦被迫应战,就显得极其被动,物质上,精神上都准备不足。

1938年时,法国已经为德军的优势兵力发愁,不敢轻易和它在中欧较量。


1939年宣战后,面对德军在波兰的凶猛攻势,而自身缺乏进行一场大战的准备,更不敢轻举妄动,所以只在萨尔地区虚张一下声势,以履行对波兰的盟约,然后就按兵不动,以110个师之众面对德军在西线的46个师(其中只有11个正规师),而不敢有所动作,坐失良机,变主动为被动。

当时巡视过德军在西部防务情况的德军将领冯.梅林津说:“我越看越不理解法国的那种全然消极的态度。”


有人认为,法国之所以对德绥靖妥协,消极避战是由于其人民在一战时消耗过大,因而特别酷爱和平,厌恶战争,其当政的人物也多受此影响。法国的乔尔.罗曼就说过:“达拉第对于战争,可说根本是厌恶的。原来他在一战时,曾参加过战争,所以现实反映在他的政治生活上,便是固执厌恶战争的成见。他主张现在法兰西万不能卷入战争,弄得象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

问题当然不是在于哪个民族特别酷爱和平或哪个当政人物的格外厌恶战争。而是由于它在这场要求重分世界的战争中所处的地位所决定。要不然何以解释它对德国就如此忍让避战,而对苏联则相当凶狠,主动出击?

1939年11月苏芬战争爆发,法国决策者不顾德军压境,本身兵力武器有限,自身难保的情况,慷慨支援芬兰175架飞机,500门大炮,5000挺机枪和一百万发炮弹。并拟由魏刚将军亲率十五万英法两军以志愿军形式开赴芬兰作战。

此外,1940年1月,在切断德军战略物资和燃料供应线的借口下,还拟订过一个轰炸苏联高加索油田的冒险计划。这些决定都是在同一个执政者——达拉第的领导下干的。可见,这完全决定于仇恨共产主义的阶级本性,完全驳倒了说他“根本厌恶战争”的说法。

也有人认为法国长期以来财政困难,法郎不稳以致影响了军备建设的速度。这话也似是而非。


以为法国财政部虽然有削减国防经费预算的情况,但是国防部却经常没有将拨给它的款项用完,“以至1935年年度拨款的60%不得不转入1936年度。”而且财政困难,能够不惜耗费巨资,已每英里一百万美圆的代价去建造“马其诺防线”,却没有钱去制造飞机,大炮?连德国将领古德里安都说:“为什么有用来构筑要塞的那么多金钱,不把它用在机动兵力的加强和近代化的工作方面去呢?”


可见,问题并非出自法国人民的“特别酷爱和平”或者财政格外困难,而在于其对德国的绥靖政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守势战略,这条纵容侵略的政策路线到头来还是害了自己。


user avatar   zhi-jian-liu-shi-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组关于程序员的漫画,觉得用来回来这个问题很贴切!侵删

最后和程序员身边的朋友们嘱咐一句,就算程序员的工位再乱,也不要帮他整理。否则,当心会毁灭世界哦

-----------------------------------------我是分割线-----------------------------------------

请各位大佬支持一下我的这篇原创问答:


user avatar   li-yang-77-8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总体还可以,开场雷军先自我吐槽了一波“在微博开了一星期的发布会了”



第一个卖点是全息幻彩屏,可见小米也要走颜值+工业设计的路线,而不是只玩跑分了。


接下来则是一些手机的设计细节,比如这个“天使眼”


说这些还蛮让人觉得有新意的,感到了小米不再只是不服跑个分的套路了。

接着就是强调轻薄,感觉是为后面的电池做铺垫啊哈哈:



然后第五代屏幕指纹解锁,其实还是不错的,就是被iQOO直接跟进了第六代技术的发布,亮眼度低一些,但实际使用应该还是很不错的:


然后,军军有开始骚操作,直接放2轮王源的宣传视频:

不得不说,对于粉丝圈来说,这招真的很到位了,也显示去了小米一直以米粉为重的态度。是个加分项。

然后就是到位的尬聊环节,感觉比吴亦凡更让人看着舒服一些啊~

小米这波营销+公关的升级还是可以的。


然后就是女生为主的“汤圆”粉丝群,男生为主的“米粉”粉丝群,交互欢呼。不得不说王源还是实在人啊:


然后跑分没啥意外,安卓旗舰水平


拍照确实小米史上最强,DxO第三其实也很不错了:



对了,补一句,这个系统老化18个月疯狂暗示不卡顿的友商啊:

样张环节,这年头国产安卓的发布会,iPhone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雷军还是厚道,没把明哥的V20拍月亮放上来:

基本同价位无敌了:


电池果然。。。,快充有线无线都不错,PPT魔性啊:




配件到是继续“真香”


说到堆料,加大内存是最简单的之一:



最后:厉害。。

这定价只要供货稳定,肯定是爆款了,确实有些让人意外,对比其他3000价位的手机确实性价比拉满。

关键,关键,就是能不能轻松买到了。

接下来,小米9SE,骁龙712首发,性能在日常使用中其实也不错。

摄像头配置在2000档也属于恐怖:

可以说打2000档友商的产品,配置和性价比方面稳稳的:


还有一个对饭圈来说,很有吸引力的杀手锏:


所以看得出,小米这次发布数字旗舰和次旗舰,也算是转型之作,性价比还是不错,但也加入了很多非跑分元素的东西,并且放弃了大电池,追求快充和轻薄好看,总体来说前途还是不错的。


归根结底还是看最重要的这张PPT能执行到什么程度了:


相关回答和拓展:

猜价格:果然主力机型是我预料的2899-2999的超级能打区间,低配转为小米9SE的形式,高配没有走量机型发布,留给后面的MIX4们发挥:

评价定价:

评价小米9SE: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阅读到这里,比心~!




  

相关话题

  二战时期,德军真的派了20万人进藏了吗? 
  请问二战这些重型火炮有什么用呢? 
  如果 cod 出了二战中国战场,会是什么剧情? 
  在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其投降德军的士兵是如何处理的? 
  有人说二战是苏联引起的,面对这种人我该怎么劝? 
  俄乌战争之际,德国会不会趁机加强军备,成为二战纳粹德国? 
  为什么面对机械化程度低的日本军队苏联在诺门坎还遭受了那么大的损失? 
  既然抗日战争是二战的一部分,那么二战开始时间为什么不从十四年抗战开始算? 
  如果保卢斯不遵守希特勒的命令,曼斯坦因元帅能救出第六集团军吗? 
  二战德国海军 如果得到 一战德国公海舰队的所有舰船会有什么作为? 

前一个讨论
你都记得星爷哪些经典和边冷的台词?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周小川19日提到要防范明斯基时刻的剧烈调整?





© 2025-0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