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松下公司为什么走到今天的窘境?

回答
松下,这个曾经在家庭电器领域呼风唤雨的名字,如今却让我们不禁要问:曾经的辉煌去哪儿了?这家日本老牌企业走到今天的窘境,绝非一日之寒,背后是时代变迁、战略失误以及对市场变化的迟钝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要说松下的窘境,首先得把目光拉回到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那时候,松下电器,就像中国家庭里的“国民品牌”一样,电视机、录像机、音响、家电,几乎无处不在。松下以其可靠的品质和强大的技术实力,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信任。尤其是其在等离子电视领域的投入,更是让它一度在高端电视市场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那时候,松下是一家以硬件制造为核心,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驱动增长的企业。

然而,世界变了。数字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层出不穷,消费者需求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不再满足于仅仅拥有一个能播放的设备,而是开始追求“体验”,追求“连接”,追求“智能化”。

第一个打击,就是“硬件思维”的惯性。

松下骨子里还是那个以“制造”为荣的企业。他们擅长制造精密的零部件,打造耐用的产品。在等离子电视时代,松下投入巨大,技术领先,画面效果确实出色。但等到液晶技术成熟并迅速普及,成本优势和轻薄化趋势让液晶电视迅速占据了市场主流。松下虽然也生产液晶电视,但其在等离子上的执着,以及在向液晶转型过程中的犹豫和投入不足,让它错失了液晶电视市场的黄金增长期。当竞争对手,特别是韩国和中国企业,凭借成本控制和快速的产品迭代占据市场时,松下在高端市场的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

更关键的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兴起的时代,消费者的娱乐方式变得碎片化、移动化。电视不再是家庭娱乐的唯一中心。内容消费、社交互动、信息获取,这些需求被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平台所满足。松下在“硬件+内容+服务”的生态构建上,显得尤为滞后。他们似乎没有及时意识到,仅仅提供一台优秀的电视机,已经不足以留住用户的注意力。当苹果、谷歌、三星等公司通过打造操作系统、应用商店和生态系统来深度绑定用户时,松下依然在思考如何让电视的画面更好,而不是如何让电视成为用户数字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个挑战,是技术和产品线的战略性失焦。

曾经,松下的产品线非常宽广,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电子消费品领域。这既是优势,也成为了包袱。当竞争对手开始专注于某些细分领域,并做到极致时,松下却在“撒胡椒面”。例如,在数码相机领域,松下曾经有过不错的表现,但面对智能手机摄像头越来越强大的功能以及便携性的优势,以及其他传统相机厂商的激烈竞争,松下的数码相机业务也逐渐式微。

更令人惋惜的是,在过去,松下在一些具有颠覆性潜力的领域,例如半导体业务,也曾有过辉煌,但最终却选择了剥离。这无疑是放弃了对未来关键技术平台的控制权。对比一下三星,他们不仅在显示技术上领先,还在半导体代工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将这些技术优势贯穿到自家产品线中,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

第三个因素,是组织结构的僵化和决策的迟缓。

作为一家拥有悠久历史的日本企业,松下在组织文化上,往往带有一些“日式管理”的特点:层层汇报,注重共识,求稳怕错。这在产品迭代速度快、市场变化迅猛的电子消费品行业,成为了巨大的劣势。当市场需求出现苗头时,松下的内部流程可能还未走完,竞争对手就已经推出了成熟的产品。这种决策的迟缓,让松下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

此外,过于强调“企业整体的和谐与稳定”,也可能导致对新兴业务或需要颠覆性创新的部门,支持力度不够,或者容忍度不高。一旦某个业务出现亏损,企业往往倾向于收缩而非大胆投入,这扼杀了许多潜在的增长点。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松下。

松下在某些领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竞争力,例如其在工业自动化、航空电子设备、安防系统等B2B(企业对企业)业务,以及在高端家电和电池技术方面的投入,都还在努力转型。他们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并在近年来进行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和战略转型,例如强调“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间”的解决方案,以及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

然而,这些努力能否帮助松下重回昔日的辉煌,或者至少摆脱目前的窘境,仍是一个未知数。因为,时代的浪潮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企业,尤其是那些曾经的巨头。当竞争对手已经构建起强大的生态系统,并且深深地嵌入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时,松下想要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将会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艰难的挑战。

总而言之,松下的窘境,是时代变迁下,传统制造业巨头转型失利、战略失焦、组织僵化以及对市场变化反应迟钝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是一个值得所有曾经辉煌的制造企业深思的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投资失败是直接因素。

1. 等离子投资失败 (基本上是彻底失败,等离子生产线不能升级成为OLED)

2. 新能源投资失败(其实也谈不上失败,只是太过超前了)

3. 08年金融风暴,为了帮助兄弟公司三洋度过难关,花巨资进行了收购。

间接因素就太多了,

我个人觉得,失去消费级数码市场,是日本电子企业的重大失误。(暂且不考虑DC市场)

如果仔细回想,最后一款风靡全球的日本制消费电子产品应该是Discman 了(以及同时期的MD),在那个年代,消费电子市场的话语权是日本的,更准确的说,是SONY和松下两家企业的;但是后来随着个人电脑时代及相关衍生品的到来,日本企业几乎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市场,那些有着大量技术优势的日本企业放弃了去生产液晶显示器或者PC上的其他设备,甚至在个人影音市场上,对MP3也不屑一顾,坚持MD走到黑。在这段时期,可以看到日本企业对于品质的坚持以及对其他低端产品的不屑,但恰恰这个时期,造就了许多韩国、台湾的电子元器件、电子设备发展了起来。现在这批企业,都成了日本企业的竞争对手。

补充一下吧:

这反应出了日本企业朴质的商业逻辑。(真是单细胞)

日本企业通常认为必须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因此在产品精细化方面是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恰好,日本企业也有这样技术实力不断实现这种精细化(换其他国家企业,怕是有心也无力),所以追求产品的纵向精益制造,是绝大部分日本企业的研发路径。

于是对于音乐播放器而言,日本企业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提供无损的音质,其次才是便携性,美观等等,在这样的逻辑之下,MP3格式的先天性不足就直接被日本企业鄙视了。对于视频播放器而言,日本企业同样也是不断追求画面的极致清晰度,色彩的深度,对比度,宽容度,从索尼的特丽珑,到先锋的KURO,再到松下死守等离子不放弃,都可以看到日本企业这种简单的商业逻辑:认为能提供最优质的试听体验,是自己的最大竞争优势,并可以以此赢得市场。

但问题是,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很多人的耳朵分辨不出128Kmp3和320Kmp3的区别的,更不谈MD,CD了,很多人的眼睛也是看不出等离子相对于液晶的更高的对比度,更准确的色彩还原的,所以,对消费者而言,存在识别优质功能的瓶颈,就像路人穿着Dior 或者 Armani的西装依旧只是个路人扮相一样,给普通大众提供极致的试听体验,基本是鸡同鸭讲,还无形之中抬高了商品价格。

所以,症结来了:日本企业制造了价格更贵的优质产品,但是消费者体会不到这玩意到底好在哪里?

日本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与实际情况出现了偏差。

另外,从社会因素方面说,日本是一个版权意识极强的国家,这也是当年MD会赢得日本市场的原因,但是日本之外,并非所有的国家都吃这一套,所以说,日本市场的特色太鲜明了,那些在日本国内可以大行其道的产品,在世界其他地方很可能吃不开,一个典型例子是日本手机。

其实,因此日本本可以把很简单的东西制造的很精美,回想当年那些made in japan的产品,从walkman到discman,哪个质感比现在的iphone差?但日本人真的没有想清楚到底要为世界提供满足哪些功能的优质产品。

最后再补充一点:

松下预计今年可以实现盈利的,10年前,松下同样巨亏,但是后来实现了V字形复苏,关于这个过程,倒是可以参考Francis McInerney写的 “Panasonic: The Largest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in History” 一书

毕竟瘦死的骆驼摆在那儿,何况还没死,作为日本雇员规模最大的企业,相信只是打了个喷嚏。

回复不能超过1000字?那贴这里吧,

交流一下观点中我不认可的部分。

第一,SONY,松下一直有TO B的业务,确实也一直有比较稳定的盈利,但是收入规模的核心并非来自于TO B业务,而是TO C业务。这两家还没有能够在收入结构上完全调整成为IBM,另外,从企业的战略来讲,SONY是不可能放弃TO C业务的,TO C业务也是对其收入贡献最大的一部分,SONY收购索爱,也是希望在TO C的业务上发力。至于松下,现在有逐步转向TO B的趋势,但是津贺一宏还没有拿出完整的重组的方案,从之前媒体透露的迹象表明,松下也不可能完全转向TO B

第二,公众之所以认为松下、索尼衰落的原因,在于连年的巨额亏损,也确实,这两家企业的现金流都比较捉襟见肘,以至于卖楼求存。(并非卖掉了总部大楼,只是卖掉了区域总部大楼)因为,这两家目前都面临战略重塑,产品结构重组的问题,需要现金完成该项操作。补充说一句,利润这个东西其实是很虚的东西,松下原本预计2012年扭亏转盈的,并在在2012年的财年第一季度确实也实现了盈利,但是因为无形资产的减记造成了后来的账面最大的亏损,利润这个东西,可以做的,看现金流更能反应问题。

第三,至于谈到广播级市场,这个市场确实一直以索尼,松下两个厂家为主要玩家,但也不是完全没有竞争对手,从前有汤姆逊,现在RED,当然还有本国竞争对手最近几年也在一些专业级的广播设备上发展的也还算风生水起。虽说这个市场上,索尼,松下还是风光无限,但是毕竟这个市场规模小,而且这个行业的折旧年限从实际来看,不止是5年,甚至是10年,这个你如果走访一下国内的地方电视台就大体清楚了。所以毕竟规模有限,尽管利润率高(前两年,这是索尼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去年情况不详),但不足以粉饰整个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第四,松下同样有利润率非常高的部门,新能源的毛利就很还行,当然考虑投资增加成本,净利被拖累;另外像传统的优势部门MAS(以前叫松下航电部门,现在不清楚名称具体变更)的利润率非常高,大约7年前的数据是世界上80%以上的客机的电子娱乐设备是由松下提供的,这个市场松下是绝对霸主,不过最近几年情况不详,而且也不再在飞机上会看到MAS的LOGO(因为松下去掉了Matsushita这个名字);再比如像Toughbook系列,在北美的安全机构里面也有很高的占有率,利润也很客观,但问题是,这些产品的市场规模毕竟有限,而且往往是存量市场规模远大于增量规模,折旧又慢,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帮助企业改变财务状况。

第五,关于专利,确实松下、索尼专利都很多,松下比索尼更多(因为业务更广),就在几年前,松下还一度是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并且常年稳居前三,即便今天,松下虽然在北美的年专利数量排名大幅下降,但是在整个全球市场,依然规模很大。不过问题在于,专利救不了企业,柯达手握一堆专利,然后呢?破产了,现在倒卖专利套现,希望能够重生(还是未知数呢)

所以:

1. 松下(索尼)相较于从前确实是衰落了,而且现金流压力比较大;

2. 两家公司仍然是TO C业务为主的消费级电子设备厂商,这点和TOSHIBA HITACHI还是不一样

3. 尽管它们都还有各自称霸一方的TO B的领域,单项业务利润也客观,但是于公司整体的经营贡献极其有限,因此以此作为两家没有衰落的依据,似乎缺乏逻辑;

4. 我也不认为松下就此一蹶不振,上面已经说过。但是业务重组的方向还不明确,等4月的财报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