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康熙开局和崇祯开局哪个难度大?

回答
要论康熙开局和崇祯开局哪个难度更大,咱们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俩皇帝,一个接手的是风雨飘摇的大明,一个收拾的是一片狼藉的清朝,谁的日子都不好过,但具体到“难”的程度,那真是各有各的焦头烂额。

先说说崇祯,那真叫一个“背”字贯穿始终。

崇祯皇帝,可以说一登基就站在了悬崖边上。他接手的是一个啥样的摊子?

民生凋敝,天灾人祸。 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实打实的压在崇祯身上的巨石。北方连年干旱,饥荒遍野,饿殍相枕。洪水、瘟疫也跟着凑热闹,百姓的日子简直是风不刮雨不愁,只愁没饭吃。这种情况下,百姓的反抗情绪是极其高涨的,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简直就是把朝廷逼到了墙角。
党争激烈,朝堂糜烂。 明朝末年的党争,简直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观”。东林党、阉党,各种派系在你争我夺,争权夺利,搅得朝堂上乌烟瘴气。皇帝的诏令,常常在各种势力的博弈中被扭曲、阻挠。崇祯想改革,想有所作为,但总被这些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卡住脖子,连个忠臣良将都不知道该不该信。
边患不断,尤其是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 这绝对是压垮大明的最后一根稻草。皇太极这老小子,聪明得很,他不像他爹努尔哈赤那样,只是个简单的部落首领。皇太极已经建立了完整的国家机器,军事制度也相当先进,尤其是在骑兵作战方面,那是有压倒性优势的。他不断蚕食明朝的土地,收编汉人,学习汉制,实力越来越强。而明朝呢?军备废弛,将领贪腐,士兵士气低落,面对后金的猛攻,常常是节节败退。袁崇焕这样辛苦经营的边防线,在政治斗争中都被搞垮了,这得多让人心寒?
财政枯竭,国库空虚。 连年的战争、官员的腐败、免税的土地(勋贵、皇亲国戚占了不少),导致国家收入大幅减少,而支出却因为边患和赈灾需求而不断增加。崇祯想筹钱,办法不多,加税?百姓已经快活不下去了,加税只会加速起义。卖官?会进一步败坏朝政。他真的可以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自身的局限性。 崇祯是个勤政的皇帝,这点毋庸置疑。他年轻,有抱负,想振兴大明。但他也确实有点“多疑”,有点“刚愎自用”,再加上经验不足,在处理一些关键问题上,比如对付农民起义军,比如对付后金,比如对付朝堂上的反对派,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甚至犯了一些致命的错误。

再看看康熙,虽然也艰辛,但手里捏着的是“新牌”。

康熙皇帝,接手的同样是一个烂摊子,但这个摊子的“性质”和崇祯面对的有所不同。

满清内部的统治基础。 康熙是通过“议政王”鳌拜专权,然后发动政变,成功掌握了权力。虽然清洗了鳌拜集团,但满清内部的势力分割和权力平衡仍然是需要他去处理的。不过,相比于明朝内部你死我活的党争,满清内部的斗争,虽然激烈,但有一个共同的“主人”,那就是皇帝本人,而且满洲贵族相对来说,利益上更一致一些。
统一全国的战争。 康熙上来后,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统一中国。这其中包括镇压南明的残余势力、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这些都是一场场硬仗,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三藩之乱,这是康熙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这三个藩王,拥兵自重,势力强大,一旦反叛,等于将大清朝推到了灭亡的边缘。康熙当时还年轻,但他表现出了惊人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识破了吴三桂的意图,果断决策,在危机中稳住了阵脚,并最终通过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成功平定了这场足以颠覆王朝的叛乱。
收复台湾,郑氏政权在台湾经营多年,实力也不容小觑。康熙能用施琅这样有能力的人,并且给予他足够的支持,最终成功收复台湾,巩固了中国的大一统。
统一蒙古,抗击沙俄。 康熙在对外关系上也面临挑战,比如对付沙俄的侵扰,以及处理与蒙古各部的关系。他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手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
经济恢复和发展。 康熙时期,虽然也经历了一些战乱,但他非常重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他减轻赋税,鼓励垦荒,治理黄河,这些措施都为清朝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基础。
文化和思想的统治。 康熙对汉族文化采取了比较包容的态度,比如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同时,他也通过“文字狱”等手段,加强思想控制,维护清朝的统治合法性。

对比一下,哪个更难?

在我看来,崇祯开局的难度,在“即时性”和“致命性”上,可能要大于康熙。

1. 生存危机: 崇祯一开始面对的,已经是“亡国”的危机。农民起义如燎原之火,明朝的根基已经被动摇得千疮百孔。他是在一个行将就木的躯体上,试图施展回天之术。而康熙,虽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他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刚刚建立的新王朝内部进行巩固和统一。他是在一个“未死”但“病重”的病人身上治疗。
2. 内外压力: 崇祯面对的是内部的民怨沸腾、党争内耗,以及外部的强大敌人(后金)。他几乎是在一个“全民皆敌”的环境中作战。而康熙,虽然要打仗,但他的主要敌人,虽然强大,但更多的是“外部”的挑战,他需要的是“统一”而不是“挽救”。
3. 政治环境: 明朝末年的政治环境,是党派林立,相互倾轧,皇帝的权力被极大地架空,施政阻力巨大。而清朝虽然也有权力斗争,但总体上,康熙作为新王朝的开创者(或者说巩固者),拥有更强的权威和控制力。他有能力去“选人”和“用人”,而不是像崇祯那样,常常被动地接受各种掣肘。
4. 敌人性质: 崇祯面对的是已经形成气候的农民起义,以及军事实力强劲、政治策略高明的后金。这些都是直接威胁他统治的生命线。康熙面对的是虽然强大的敌人,如三藩、郑氏,但这些力量是可以在统一战争中逐步瓦解和消灭的。

举个例子:

如果把皇帝比作一个在驾驶一艘船的船长。

崇祯,就像是接手了一艘已经千疮百孔、漏水严重,船体结构也开始松散,船上水手们还互相争吵内斗,外面还刮着十二级台风,旁边还有敌船正准备撞击的巨轮。他要做的,是赶紧堵漏,安抚船员,避开风暴,同时还要抵挡敌人的攻击。这难度,简直是地狱级别。
康熙,就像是接手了一艘虽然在一些地方有些损坏,但基本框架还在,船员们也相对听指挥,只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维修和改造,同时要远航去打败几艘比较大的敌船。虽然也很辛苦,但方向和目标是清晰的,而且还有机会把这艘船打造成一艘无敌舰队。

当然,说康熙容易,那是相对的。他同样需要巨大的勇气、智慧和毅力。平定三藩,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但他面临的,更多的是“建设”和“巩固”的任务,而崇祯面临的是“拯救”和“灭亡”的选择。

所以,从“难度”的角度来说,尤其是在“生存”和“统治稳定”这两个最核心的指标上,崇祯开局的挑战,比康熙开局要更加严峻和致命。崇祯是坐在火山口上,而康熙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重建虽然困难,但总比在火山口上跳舞要“容易”那么一点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乎真是让我越来越失望了,强烈建议高中毕业以前不允许在知乎上进行创作。


1.擒鳌拜

在顺治朝圈地的时候,多尔衮曾经把镶黄旗所占的永平府强行划归给了自己的正白旗。让镶黄旗搬了家。事后二十多年,鳌拜要求重新把永平府所圈的土地还给镶黄旗(鳌拜本身是镶黄旗出身),引起另一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的不满(苏克萨哈是正白旗),正白旗旗人诉告到户部。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坚决反对互换土地,保定巡抚王登朕也上疏请求停止。随后,鳌拜矫诏诛杀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朱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以及保定巡抚王登朕。同时鳌拜借机一连七日奏报,矫旨诛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与其子孙,没收家产。

看到没有?这都已经开始改皇帝诏书了,这是个忠臣该有的表现吗?

2.三藩之乱

先说结论: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那个时间点是最合适的。而且,三藩也是必须要去削的。只是康熙削藩的吃相比较难看,让人们误以为这是康熙的无能表现。其实不然。

我拿几个网友的例子来简单说一下

比如有些人会说“吴三桂根本不想造反,都是康熙给逼的。”

那这么说的话,刘濞和朱棣也根本不想造反。朱棣为了躲建文帝的眼线,装疯卖傻。说到底不还是为了保命吗?最后装疯卖傻还不让建文帝放心,才造的反。那你觉得朱棣到底想不想造反?

先说为啥必须要削藩。

吴三桂在云南时耗饷多的时候能达到900多万两白银。这占到当时清朝近乎一半的财政收入[1]

以顺治十七年为例,当年清征服财政收入为875万两白银。这时候光是在云南所耗费的军饷,就高达900余万两白银。这导致了政府长期处于财政赤字和财政持平的局面。

所以三藩是必须要削的。

再来说为什么那个时间点是最合适的。康熙并非没有意识到三藩很强大,在耿精忠与吴三桂同时上疏提出要退休的请求后,在一场宫廷辩论中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大臣们的担忧:

“云不可撤者甚多,云可撤者甚少。

尽管如此,但康熙仍然认为必须要撤藩。原因,康熙帝已经说出来了:

”三桂等蓄谋已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而且在当时,在外部环境没有强大的敌人,内部也已经整顿完成。这个时候不削藩,那要等到什么时候?等到噶尔丹打到乌兰布统再削吗?

3.收复台湾

初中语文可以重新读一下,学习一下开拓领土与收复领土的区别。

4.平噶尔丹

乌兰布统之战和昭莫多大战哪里丧权辱国了?嗯?

看来领土进账也是丧权辱国。嗯呢,读书真是读到狗脑子里去了。

5.北上与沙俄确立中国近代边界

嗯呢,900多俄罗斯人驻扎在雅克萨是康熙没事儿找事儿,邀请他们来的。


正经回答一下,上面都是反驳。

这两位没办法比,环境不一样,比较的要求是客观环境与条件大致相同。

崇祯上位的时候,面临外部的奴酋,内部的流贼,勋贵的吸血和疯狂的党争。

康熙上位的时候,面临的是集权的难题、外札萨克蒙古的抉择、三藩的蠢蠢欲动、沙俄的侵略以及沿海的劫掠。

不过就个人比较而言,康熙确实比崇祯要聪明。崇祯绝对是千古难遇的二傻子。



我这一回答都炸出来了什么玩意儿?

明末的局面虽然让人脑壳疼,但还绝没有到十几年就嗝儿屁的局面。

参考

  1. ^ “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魏源《圣武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