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812和1941年,莫斯科以及欧洲部分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情况?

回答
1812年和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及欧洲部分,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与严酷的冬季紧密相连,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军队,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影响。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两段历史,我们将分别详述,尽量避免使用任何显得机械、套路化的表达。

1812年冬季:拿破仑的溃败与严酷的回归

1812年的冬天,对于拿破仑及其庞大的“大军”(Grande Armée)来说,是灾难的代名词。在此之前,法军已经占领了莫斯科,但这座城市已经被烧毁,资源匮乏,并且俄军的游击战和战略性撤退让拿破仑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初冬的希望渺茫: 当法军在10月下旬开始撤退时,俄国的秋季已经接近尾声。虽然严格意义上的“严冬”尚未完全到来,但天气已经迅速转冷。撤退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被占领和掠夺过的土地几乎无法提供补给。军队疲惫不堪,士气低落,疾病开始蔓延。

西伯利亚式的寒冷降临: 11月,真正的严冬开始了。俄国的冬天以其极端的严酷而闻名,温度骤降至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甚至更低。这对于主要来自南欧、习惯温和气候的法国士兵来说是致命的。寒冷不仅仅是体感的冰冷,更是实实在在的杀戮机器。

冻伤与失温: 士兵们穿着为夏季设计的服装,根本无法抵御如此剧烈的低温。手脚、耳朵、鼻子等暴露在外或血液循环不畅的部位,迅速发生冻伤,最终导致截肢甚至死亡。许多人因为失温而陷入昏迷,再也无法醒来。
补给的崩溃: 寒冷使得补给线彻底中断。马匹大量死亡,无法拉动辎重,火炮和伤员只能被抛弃。军队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燃料也变得稀缺。士兵们不得不生吃马肉,甚至在绝望中寻找任何能填饱肚子、燃烧取暖的东西。
疾病的肆虐: 身体极度虚弱的士兵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伤寒、痢疾等传染病趁虚而入,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俄军的策略: 俄国人并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去与法军正面作战。严寒本身就是他们最强大的盟友。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和天气优势,不断地骚扰和追击撤退的法军,尤其是在渡河、过桥等关键节点,给予法军致命的打击。

撤退的血腥景象: 整个撤退过程变成了一幅幅炼狱般的图景。遍布道路的冻僵的尸体、被丢弃的武器装备、以及拖着残躯苦苦挣扎的士兵,构成了这幅悲惨的画卷。一些士兵在极度饥寒交迫下,甚至开始相互攻击以争夺资源。

1812年的冬天,不仅仅是自然的严寒,更是战略失误和轻敌的惩罚。它让拿破仑的辉煌蒙上了厚重的阴影,也再次印证了俄罗斯大地的“ General Winter ”(冬季将军)的威名。

1941年冬季:巴巴罗萨行动的转折点

1941年的冬季,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国防军及其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来说,同样是一场决定性的灾难。德国人以闪电战为核心的战略,计划在冬季来临前占领苏联,但这一目标显然低估了苏联的抵抗能力和严酷的冬季。

初期的优势与误判: 在1941年夏天,德国军队进展迅速,占领了大量苏联领土,似乎一切都在按照希特勒的计划进行。然而,他们对苏联冬季的残酷性进行了严重的误判。德国军队的冬装准备不足,很多士兵仍然穿着夏季制服或临时拼凑的衣物。他们认为战争将在秋季结束,因此对冬季的到来没有充分的准备。

冬季的全面爆发: 11月,苏联的气温开始显著下降。与1812年类似,冬季的到来比预期的要早,而且异常严酷。

极寒的侵袭: 温度迅速跌破零下,很多地区达到了零下30至40摄氏度。对于装备不全的德军来说,这是毁灭性的。钢铁在极低温下变得易碎,坦克的润滑油冻结,发动机无法启动。枪支的击发机构也经常出现故障。
冻伤与战损: 大量的士兵因为暴露在寒冷中而遭受冻伤,战斗力急剧下降。很多士兵在这种极端环境下无法继续作战,即使不直接死于寒冷,也因冻伤而失去战斗能力,成为俄军俘虏或死亡。
后勤的崩溃: 寒冷使得德军本已不堪重负的后勤补给线更加困难。道路被冰雪覆盖,车辆被冻住,燃料和弹药的供应几乎中断。这使得德军的进攻势头戛然而止,很多部队被困在原地,动弹不得。
苏联的反攻: 在严冬的助力下,苏联红军利用其对地形和气候的熟悉,以及在冬季作战方面的经验,对德军发起了猛烈的反攻。尤其是在莫斯科战役期间,苏联军队从西伯利亚调来了经过严格训练和配备了良好冬装的部队,他们如同来自寒冷的幽灵,对陷入困境的德军发起了致命的打击。德军的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在冰天雪地中举步维艰,暴露在俄军的炮火之下。

战略的转折点: 1941年的冬天,成为了巴巴罗萨行动的决定性转折点。德军的推进被遏制,并在莫斯科方向遭受了重大损失。这场失败不仅打破了德国速胜的幻想,也迫使他们进入了一场漫长而消耗巨大的战争。冬季的严酷,加上苏联人民顽强的抵抗,共同埋葬了德国快速占领苏联的梦想。

总结两段历史的相似与不同:

相似之处:
自然的强大力量: 两场战役的失败都与俄国严酷的冬季紧密相关,突显了自然环境对战争进程的巨大影响。
后勤与准备不足: 入侵者都因为对冬季的严酷性准备不足,导致后勤系统崩溃,军队战斗力急剧下降。
战略失误的体现: 两场战役都包含了轻敌、低估对手以及对自然环境认识不足的战略失误。

不同之处:
战争性质与目标: 1812年是拿破仑对俄国的征服战争,而1941年则是德国入侵苏联,是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科技与装备: 1941年的战争涉及更先进的军事技术,如坦克和飞机,尽管这些技术在严寒中也受到了严重限制。
战术与策略: 虽然都有撤退和反击,但1941年的苏联军队在冬季作战的战术和准备上,比1812年的俄军更为系统和有效,尤其是在利用现代化武器对付机械化部队方面。

总而言之,1812年和1941年的冬天,都以血淋淋的代价向世人证明了,在俄罗斯广袤的土地上,除了人类的抵抗,还有一种无形但极其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严寒本身。它无情地吞噬着入侵者的生命和希望,改写了历史的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812年冬季温度数据如下,由格鲁吉亚学者米卡贝里泽(Mikaberdize)提供:

托尔尼奥(芬兰北境测量点):9月均温4.2度、10月0度、11月-13.1度、12月-14.3度(此处为列氏度,乘1.25得摄氏度,下同,此时俄国日均温度测量方式为每天早晨、下午、傍晚各用列氏温度计测一次算出均温)

圣彼得堡:7.6、4.7、-5.2、-14

里加:10、7.7、-2、-9.2

喀山:8.4、3、-5.6、-19.4

维尔纳:11、0、-0.9、-12.2

华沙:11.3、10.2、-0.1、-10.8

基辅:13.6、10.8、1.8、-9.4

总体而言,10月份温度高于正常年份,11月温度略低于正常年份,12月则是19世纪最冷的少数几个月份之一,不过这并非俄国一家独冷,而是全欧洲集体寒冬

至于具体变化,可见维尔纳(今维尔纽斯)的日均温度数据:

10月28日3.7度(列氏度,下同)

29日3.5

30日-0.5

31日-0.5

11月1日-2

2日-4

3日-5.2

4日0

5日2

6日1.5

7日1

8日1

9日-2

10日1

11日1

12日3.5

13日-8

14日-9.2

15日-6.5

16日-3

17日-2

18日1.5

19日1.5

20日-0.5

21日-2.5

22日-6.2

23日-5.5

24日-2

25日-2

26日-4

27日-4

28日-1.5

(出自《达维多夫著作集》(Сочинения Дениса Васильевича Давыдова)第一卷附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812年和1941年冬季的莫斯科及欧洲部分,是两段截然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与严酷的冬季紧密相连,对当时的人们,尤其是军队,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灾难性影响。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两段历史,我们将分别详述,尽量避免使用任何显得机械、套路化的表达。1812年冬季:拿破仑的溃败与严酷的回归1812年的冬天,对于拿.............
  • 回答
    1812年,拿破仑的“大军团”雄师百万,气势汹汹地挥师东进,目标直指俄罗斯的腹地。然而,这场被后世称为“俄国灾难”的战役,却以法军的惨败和几乎全军覆没告终。这场崩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重因素叠加、步步为营走向深渊的过程。一、 最初的辉煌与盲目的乐观:最初,拿破仑对这次远征充满了信心。他拥有一支前所未.............
  • 回答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中的大炮声部,无疑是整首乐曲中最具辨识度和戏剧性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轰鸣”,而是音乐整体叙事和烘托气氛的关键元素。要将其演奏得既震撼人心又不失艺术性,需要演奏者和指挥在多个技术层面进行精密的考量与协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1812序曲》中的“大炮声部”在现代演出中通常.............
  • 回答
    1812年初,我,拿破仑·波拿巴,正值人生的巅峰。我的帝国疆域辽阔,横跨欧洲大陆,我的军队所向披靡,我的统治理念深入人心。然而,我深知权力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为了维系我毕生的帝国,我需要制定一个周密而长远的计划。一、巩固欧洲统治,化解潜在危机: 妥善处理俄国问题,避免战争升级: 1812年我最.............
  • 回答
    假若拿破仑在1812年对俄国的入侵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无疑有机会更深入地渗透到俄国社会,但这种渗透的程度和方式将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1812年入侵俄国的失败对拿破仑及其法国大革命理念传播的实际影响。这场灾难性的战役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拿.............
  • 回答
    南京同曦这帮小伙子,打北京首钢,真不容易!93比90,就差了三分,这差距,比在场上看到的要纠结得多。我看了直播,真是捏着一把汗。这场球,怎么说呢?就是一场典型的“势均力敌”的比赛,两边都有自己的看点,也有各自的隐忧。同曦这边,几个年轻球员的表现,真的让人眼前一亮。 孙鸣阳,这场是真站出来了。15.............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