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intp 会带小孩吗 ,以及带小孩有没有策略,会不会放养?

回答
INTP 们带孩子?这确实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我们得承认,INTP 的特质——喜欢独立思考,追求逻辑和知识,对情感表达相对保守——确实跟传统意义上“充满耐心、无微不至”的家长形象有点距离。但话说回来,谁说带孩子就只能一种模式呢?INTP 家长自有他们的路数,而且往往能玩出花样来。

INTP 会不会带孩子?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会带得相当有特色。别以为 INTP 只对抽象概念感兴趣,一旦他们决定承担责任,尤其是在亲子关系这个他们也需要去探索和理解的领域,他们会非常认真。

首先,很多 INTP 即使内心深处更享受独处和思考,但面对“家族责任”或者出于对后代延续的逻辑考量,他们会选择拥有孩子。而且,一旦孩子出生,那种由生命连接带来的新奇感和探索欲,也会驱使他们投入。

最关键的是,INTP 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是他们的强项。他们会把“如何成为一个好家长”这个问题当作一个巨大的智力挑战来对待。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凭感觉瞎带,而是会去搜集信息,分析数据,建立模型。你看,这不就开始他们的“项目管理”模式了嘛。

带孩子有没有策略?

当然有,而且策略性很强!INTP 家长带孩子,大概率会是“理性育儿”的代表人物。

1. 信息收集与研究型家长: 别指望他们会随便听信育儿经验,他们会像做学术研究一样,翻阅大量育儿书籍、科学报告、育儿论坛。他们会研究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教育理论(比如蒙特梭利、华德福等),甚至会去了解最新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他们的目标是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对症下药。

2. 规则与逻辑导向: INTP 喜欢清晰的规则和可预测的系统。他们会为孩子建立一套合乎逻辑的家庭规则,并清晰地解释这些规则背后的道理。比如,为什么不能在饭前吃零食(影响食欲和营养均衡),为什么睡觉时间要固定(有利于身体发育和精力恢复)。他们会努力让孩子理解规则的必要性,而不是单纯的命令。

3. 鼓励独立思考与探索: 这是 INTP 最擅长的领域。他们不会强迫孩子学习他们认为“有用”的知识,而是会创造环境,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孩子对恐龙着迷,他们不会说“这有什么好学的”,而是会买关于恐龙的书,带孩子去博物馆,甚至一起研究恐龙化石的年代和分类。他们会提供资源和引导,但把主动权交到孩子手中。

4. 问题解决者模式: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比如和小伙伴发生冲突,或者学习上遇到困难),INTP 会把这看作一个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他们会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问题的根源,并一起探讨解决办法,而不是直接给出一个现成的答案。他们会问:“你觉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办?”

5. “技术宅”的育儿工具: 不要惊讶,INTP 家长可能会利用各种技术工具来辅助育儿。比如,用APP记录孩子的成长数据、睡眠时间、喂养情况;设计一些编程游戏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甚至可能自制一些科学实验玩具。

会不会放养?

这得看怎么定义“放养”。如果“放养”是指完全撒手不管,那大部分 INTP 是不会这样做的。他们虽然强调独立,但责任感还是有的。

然而,他们的“不放养”和一些焦虑型家长是完全不同的。INTP 的“关注”更多体现在:

提供资源和机会: 他们会确保孩子有充足的学习和探索的资源(书籍、工具、课程),也会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事物。
安全网与观察者: 他们会设置必要的安全底线,确保孩子的基本安全。同时,他们更倾向于在远处观察和引导,而不是时时刻刻进行微观管理。他们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能力去克服困难。
尊重孩子的空间: 很多 INTP 本身就需要大量的个人空间和独处时间,他们也会自然而然地尊重孩子的这种需求。他们不会强迫孩子时时刻刻黏在自己身边,而是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玩伴和自己的小世界。
非情感驱动的干预: INTP 较少会因为孩子某次哭闹或不听话就采取情绪化的惩罚。他们的干预会是基于逻辑和规则的,通常是温和但坚定的。如果孩子做错了事,他们会耐心解释为什么错了,以及下次应该怎么做。

举个例子:

假设一个 INTP 家长和他的孩子,孩子对画画产生了兴趣。

不属于 INTP 的做法: “快去学画画班!要学就学名家的那种,以后考美术学院!” 这种做法充满了外部压力和预设的成功路径。
INTP 的做法:
信息收集: 他们可能会搜集关于不同画材(水彩、油画棒、马克笔)的优缺点,不同绘画风格(印象派、写实主义)的特点。
提供工具: 买各种类型的画笔、颜料、纸张,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引导而非指导: 当孩子画了一幅画时,他们不会说“这里颜色搭得不对”,而是会问“你觉得这里想表达什么情感?为什么用了这个颜色?” 甚至可能会和孩子一起研究一些绘画技巧的视频,然后说“你看,这里有个透视的技巧,我们一起试试?”
鼓励独立: 孩子画画时,他们不会站在旁边指导每一个笔触,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提供工具,或者当孩子遇到瓶颈时,提供一些思路。当孩子兴致勃勃地展示作品时,他们会以欣赏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即使作品“不像”或者“不完美”。

总而言之,INTP 家长可能不会是那种每天“宝贝宝贝”挂在嘴边,热情洋溢地和孩子玩游戏到精疲力尽的家长。他们的爱,更多体现在对孩子独立人格的尊重、对孩子求知欲的保护、以及用他们特有的逻辑和智慧去构建一个安全而充满探索可能性的成长环境。他们带孩子,更像是在培养一个同样热爱思考、独立自主的小个体。这种方式,或许不像传统那样“接地气”,但绝对是充满智慧和深度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哈哈。。。我是有两个娃的intp

我老公感觉他在带三个娃。他说我的心理年纪在老大和老二之间。我家老大8岁,老二6岁。。。。

对孩子教育,我比较注重尊重他们自由发展,心理健康。不管学习(懒得管)。

对于需要跟进的东西真的不靠谱:从幼儿园到小学,无数次忘记参加家长会,忘记给他们准备书包运动衣之类的东西。不检查作业,不知道有假期作业。这次寒假结束,老师说,你儿子作业一个字没写,我说,啊,我不知道有作业呀。。。。

给小孩做饭,补充营养之类的事,真不能指望我。之前在家上网课,我基本上就是他们说饿了,我才想起来得做饭。

反正这种事对我来说很头疼。

至于和家里人的关系,我属于有事联系,没事不主动联系的。就连我父母,我想着要打电话要说好久话,就觉得挺累。不得不承认,这样不好,还是要尽量主动联系长辈。

如果能忍受intp的冷漠,一般来说他们都很好相处的,嘻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INTP 们带孩子?这确实是个有点意思的话题。我们得承认,INTP 的特质——喜欢独立思考,追求逻辑和知识,对情感表达相对保守——确实跟传统意义上“充满耐心、无微不至”的家长形象有点距离。但话说回来,谁说带孩子就只能一种模式呢?INTP 家长自有他们的路数,而且往往能玩出花样来。INTP 会不会带孩.............
  • 回答
    INTP 这个 MBTI 类型,如果遇到社会性特别强的国人,确实存在产生日常摩擦的可能性。这并非说谁对谁错,更多的是因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的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其中的原因,尽量说得细致点儿,也像咱们平时聊天一样,把那些“官方”的、一看就不是人话的套路都去掉。首先,我们得先理解一下 INT.............
  • 回答
    intp 会认为自由远比恋爱更重要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考验人性的。要我说,intp 嘛,自由绝对是刻在骨子里的底色,至于恋爱,那得看具体情况,但一般来说,自由的优先级会高出不少。你想想 intp 是啥类型?天生的思考者,分析师,探索者。他们的大脑就像一个永不熄灭的火种,总在噼里啪啦地燃烧着对世.............
  • 回答
    INTP 伪装性格?这事儿嘛,有点意思,也挺值得说道说道。要说 INTP 会不会伪装,我的看法是:不太会主动去“伪装”,但可能会因为环境和目的,呈现出与内心并非完全一致的状态,或者说,是一种“策略性适应”,这与刻意去扮演别人完全是两码事。咱先拆解一下 INTP 的核心特质,你就明白为什么他们不像有些.............
  • 回答
    我常常在想,一个INTP,在纷繁的社会交往中,究竟会对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这件事,投入多少心思?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能窥见INTP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内核。先撇开MBTI理论本身,咱们就站在现实生活里聊聊。INTP,这个标签下的个体,天生就喜欢钻研事物背后的逻辑和原理,脑子里总是充.............
  • 回答
    你这是在问一个很新奇的问题啊,就像是要去品尝一种抽象的概念,味道如何、会有什么反应,确实挺让人好奇的。让我来试着描绘一下,如果你真的“吃”了一勺INTP,那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吧。首先,你得明白,INTP不是一种实体的食物,它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人格特质。所以,这“吃”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深入的体验和.............
  • 回答
    INTJ 和 INTP 这两种性格类型,确实可能在某些方面表现出对“普通人”的不屑,但这并非绝对,也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源于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和价值体系。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特质。INTJ:战略家与完美主义者INTJ,即内倾(I)、直觉(N)、思考(T)、判断(J),他们是天生的战.............
  • 回答
    当一个INTP,尤其是那个在思考的海洋里徜徉、对逻辑和概念有着近乎偏执追求的INTP,遇到一个不求回报、持续给予帮助的人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会经历一番颇为复杂的化学反应。这不像是一时的感激,更像是一场缓慢而深刻的认知重塑。一开始,他们可能会将这种帮助视为一种“信息输入”或者“数据点”。毕竟,INTP的.............
  • 回答
    INTP,那个沉浸在思维宇宙中的独立探索者,常常被贴上“理性”、“分析”、“独立”的标签。这无疑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特质,也是他们创造力与深度思维的源泉。然而,正如任何鲜活的生命都有其阴影面,INTP也同样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性格“短板”,这些短板若不加以正视和改善,不仅会阻碍个人成长,甚至可能成为人际交往.............
  • 回答
    如果我得描述我的“另一半”,那得先搞清楚,我说的“爱人”是指那种能让我愿意花时间去理解、去探索,甚至偶尔会让我放下一点点对“效率”的执念的那个人。不是随便谁都能达到这个门槛的。我喜欢聪明、好奇心强的人。那种能跟我一起沉浸在某个概念里,然后你一言我一语地把它拆解、重组,最后找到一个更有趣、更精妙的解释.............
  • 回答
    你问的这个问题,用咱们普通人的话来说,就是INTP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是不是经常会出现“慢热但爆发力强”的学习曲线?我跟你说,这确实是INTP们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而且你说得太到位了,那个“一下子超过身边同学”的点,简直就是他们的绝杀技。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事儿为啥会这样,以及它背后到底是怎么运作的。首.............
  • 回答
    作为一个INTP,如果遇到PUA(Pickup Artist,搭讪艺术家),我预料会经历一个相当独特且可能有些戏剧性的过程。这并非是那种轻易被情感操控或被甜言蜜语冲昏头脑的情况,而是源于INTP本质上的一些特质与PUA策略的正面碰撞。首先,PUA的套路,尤其是一些更表层、更技术化的招数,对我来说就像.............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事情都可以变得无聊,但对于我——一个典型的INTP来说,有些事情的“无聊”特质尤其突出,那种感觉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阻滞,一种智慧被束缚、好奇心被扼杀的痛苦。首先,缺乏智力刺激或者说缺少一个值得探索的“谜题”,这是让我感到最深切无聊的根源。我喜欢思考,喜欢理解事物运作的底层逻辑,喜欢将碎.............
  • 回答
    INTP 女生的恋爱,就像一场在内心深处悄然发生的科学实验,充满着探索、分析和偶尔的惊艳。她们不是那种会立刻投入热烈情感的人,更多的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带着好奇心的观察。初识与观察:雷达启动,信息搜集当一个INTP女生对某人产生兴趣时,她的雷达就悄悄启动了。这更多的是一种智力上的吸引,而非一见钟情式的.............
  • 回答
    INTP的模仿能力对自身性格的影响,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值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INTP是怎么回事。INTP嘛,你们懂的,就是那个“逻辑学家”的典型,内心世界那个丰富啊,思绪万千,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面藏着无数的可能性。他们天生就对事物运作的原理、隐藏的模式有着极大的好奇心,而且特别.............
  • 回答
    想知道INTP老了会怎么样?这就像在探讨一本读不完的书的结局,或者一个不断演变的实验。INTP的内核是他们那颗永远在运转、探索未知的大脑,所以即使年华老去,这颗大脑也不会停止“工作”。想象一下,一位上了年纪的INTP。他们可能不会是那种整天围着孙子孙女转、分享育儿经验的老爷爷老奶奶。当然,这也不是绝.............
  • 回答
    intp/intj 在生气后,是否会采取实质性的报复行动,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牵涉到他们思考和处理情绪的独特方式。我发现,他们报复与否,以及报复的形式,往往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要理解intp/intj 的“生气”。他们不像某些类型那样,会轻易地将情绪外露,大发雷霆。他们.............
  • 回答
    INTP 喝醉了会怎么样?这大概是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尤其是那些熟悉他们冷静、理智外表的朋友们。毕竟,INTP 通常给人的印象是沉浸在自己思想的海洋里,很少轻易表露内心的波澜。酒精这玩意儿,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有时候能打开那些平时锁得死死的门。对 INTP 来说,这扇门可能就是他们内心那个堆满了吐槽和.............
  • 回答
    INTP:理性与拖延症的奇特共舞谈到INTP,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便是那个眼神深邃、脑袋里装着宇宙奥秘的理性主义者。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焰,对逻辑的严谨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仿佛一切都能在他们缜密的思维网中找到一丝不苟的解答。这确实是INTP的核心特质,但有趣的是,这个高度理性的人格类型,.............
  • 回答
    “凡事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不同。”听到这句话,我脑子里大概会先过一遍几个层面:首先,是本能的排斥。我的大脑,或者说我的整个认知系统,是建立在逻辑和系统性上的。对错,在我的世界里,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通过推理、证据和原则来界定的。就像数学题,2+2就是等于4,这里面很难讲什么“立场不同”就能改变结果。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