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知道郑成功在潮汕地区老一辈人口中称之为国姓贼的来由吗?

回答
关于郑成功在潮汕地区老一辈人口中被称为“国姓贼”的来由,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历史文化现象。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复杂,既有历史事件的直接影响,也有地方记忆和民间叙事的演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并结合潮汕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来解读。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潮汕地区在郑成功活动期间,并非他的直接统治腹地,但其周边和海上的影响力是毋庸置疑的。郑成功,字明俨,号大木,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反清复明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反清立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么,为什么在潮汕地区的一些老一辈人口中,会出现“国姓贼”这样的称谓呢?这背后可能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

一、 “国姓”与“贼”的语义冲突,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

“国姓”的由来: 郑成功之所以被称为“国姓”,是因为他的父亲郑芝龙曾是明朝的海防将领,后被南明隆武帝赐姓“朱”,尊为“国姓爷”。郑成功本人也深受其父影响,承袭了“国姓”的荣耀。这代表着一种正统的、代表明朝皇室的身份,是“忠君”和“正统”的象征。
“贼”的称谓: 然而,在清朝的官方史书中,以及被清朝统治的地区,郑成功及其领导的军队自然是被视为“叛贼”、“反贼”,是威胁国家统治的敌人。这种称谓带有强烈的政治定性和敌对立场。

二、 潮汕地区复杂的历史归属与变迁:

潮汕地区在明末清初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战乱。虽然明朝灭亡,但南明政权依然在南方维持着一定的势力,郑成功作为南明的重要支持者,自然会与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紧密相连。

清朝的统治与“妖魔化”宣传: 清朝入关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对所有反抗势力都进行了严厉打击,并且在宣传上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对于郑成功这样一位强大的对手,清朝官方及其支持者自然会将其描绘成“匪”、“贼”、“海上马贼”等负面形象,以瓦解其声望,并在民间进行“妖魔化”的宣传,以达到“以正视听”的目的。
地方势力的立场: 潮汕地区本身也有其复杂的地方势力构成。一些地方豪强、士绅可能在不同时期依附于不同的政权。如果他们与清朝合作,或者对郑成功的军事行动有所不利,那么在他们的叙事中,郑成功自然会被贴上“贼”的标签。

三、 民间记忆的传承与变异:

历史的真实往往比官方宣传要复杂得多,而民间记忆的传承则是一种更加生动、也可能带有更多主观色彩的过程。

听闻与口传: “国姓贼”的称谓很可能是在清朝统治稳定后,通过地方的官方宣传、士绅阶层的讲述,或者在战争时期双方冲突的直接影响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的。一些经历过战乱的老一辈人,可能亲眼见过郑军的行动,或者听过父辈、祖辈关于郑成功及其部队的描述。
“贼”的复杂含义: 在民间语境中,“贼”字有时并不完全等同于官方的“叛贼”。它也可能带有更复杂的含义,例如:
“劫掠者”: 军队在作战过程中,尤其是长期在外征战,可能会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如果郑军在潮汕地区有过征收粮草、募捐财物等行为,且这些行为在当地居民看来带有强迫性或侵扰性,那么“贼”的称谓可能就包含了对这些行为的某种不满或恐惧。
“不服王化者”: 从清朝统治者的角度来看,郑成功不臣服于新政权,自然是“贼”。这种观念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到民间。
“海上武装力量”: 郑成功的军队以海战和登陆作战闻名。在一些沿海地区,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即便有其政治目标,也可能因为其行动的突然性、破坏性,以及与陆地朝廷的“非主流”联系,而被视为某种程度上的“不安定的力量”,进而被贴上“贼”的标签。

四、 地区性文化的特殊性:

潮汕地区有着独特的方言、文化和历史认同。这种特殊性也可能影响了历史事件的解读和传承。

对“外来”势力的警惕: 郑成功及其军队并非潮汕本地出身,他们的到来和行动,无论其目的是否“正义”,在地方层面都可能被视为一种“外来”的军事力量。这种“外来”的属性,有时容易在民间叙事中被放大,并与“侵扰”或“威胁”联系起来。
地域性记忆的筛选: 民间记忆往往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筛选和重构。在漫长的历史流传过程中,一些细节被遗忘,而一些更具冲击力或与地方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则被保留和放大。如果郑成功在潮汕地区的活动,对当地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显著影响(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那么这些影响的记忆很可能会以某种形式保留下来。

举例说明(并非史实,仅为推测):

想象一下,在郑成功出师北伐或西征的过程中,可能曾在潮汕沿海地区进行过物资补给,或者招募过士兵。如果当地居民被迫交出粮食,或者征兵过程并不完全是自愿的,那么在经历战乱和物资匮乏的老一辈人心中,即使知道郑成功是“国姓爷”,但这种直接的、可能带有压迫性的经历,也可能让他们在私下里,或者在与清朝的“正统”宣传相呼应的情况下,用到“国姓贼”这样的说法。

总结来说, 郑成功在潮汕地区老一辈人口中被称为“国姓贼”,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历史事件、政治宣传、民间记忆以及地域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

“国姓” 代表了其正统的政治身份和反清复明的理想。
“贼” 则可能源于清朝官方的定性,也可能包含了民间对军队行动中某些负面影响的记忆,如征粮、征兵的强制性,或者仅仅是对其“非官方”武装力量的一种粗浅的概括。

这种称谓的出现,正是历史复杂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同一段历史,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记忆载体中,可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潮汕老一辈人口中的“国姓贼”,就是这种复杂历史图景中一个生动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646年,清军佟养甲、李成栋部攻入广东,灭亡南明绍武政权,李成栋派其部将郝尚久驻守潮州。

1648年,李成栋反正归明,郝尚久也随同反正,南明永历朝廷封郝尚久为新泰伯。

而这时,郑成功的部队正面临着无粮无饷的窘境,郑成功的部下黄海如提出:“潮属鱼米之地,素称饶沃,近为各处土豪山义所据,赋税多不入官,藩主策而收服之,藉其兵而食其饷,训练恢复,可预期也。”计划从郝尚久手中夺取潮汕地区作为郑军的饷源地。

郑成功起初因为郝尚久已经起义了而很犹豫,但是最终还是同意了这计划。1649年3月,李成栋败亡,郝尚久失去了靠山。8月,郑成功的叔叔郑鸿逵率先挑起了和郝尚久的冲突,派海军进攻揭阳。12月,郑成功亲自率领1.2万人增援郑鸿逵,郑郝之战全面爆发。郑军纪律不佳,入潮之后大肆抢劫钱粮,掳掠人口,因此在潮汕地区造成了很大的民愤。

郝尚久不是郑成功的对手,海阳、揭阳、潮阳、惠来、普宁等地都被郑军占领。而就在郑成功与郝尚久打内战的时候,清军尚可喜、耿继茂部于1650年2月攻陷了广州,屠杀广州百姓二十万。6月,郑成功包围了潮州城,郝尚久无计可施,只得向尚可喜投降,尚可喜派兵帮助郝尚久击退了郑成功,郑成功第一次攻潮以失败告终。

10月,郑成功第二次进攻潮州。施琅劝阻郑成功,倾尽全力攻打潮州会导致厦门老家空虚,郑成功却不听施琅的意见,把他赶回了厦门。

1651年3月,趁着郑军远征潮州,清将马得功袭击了厦门,大杀大掠,死难者不计其数,郑家多年积累的财富也被洗劫一空。郑成功只得撤回厦门。

郝尚久两次降清都是迫不得已,内心还是不愿在清朝为奴。1653年2月,李定国光复了广西梧州,向广东进兵,长期在广东坚持抵抗的各路义军看到了希望,纷纷起兵响应,郝尚久也决定起兵响应李定国。3月,郝尚久正式起兵,但是他受到清军黄应杰、吴六奇的夹击,仅凭郝军一部之力难以守住潮州,于是他向李定国和郑成功派出使者求援。

李定国试图和郝尚久建立联络,然而派出的部队在半路被耿继茂劫杀,之后李定国在肇庆陷入苦战,也无力去管郝尚久了。

李定国3月26日开始攻打肇庆,激战到4月8日,李军受到重创,不得不退回广西。清军转而全力镇压郝尚久,郑成功成为了郝尚久唯一的希望。5月7日,郑成功击败了福建清军,得以抽身前往潮汕战场,于6月进攻鸥汀的清军,一直打到8月,郑成功始终没能攻下鸥汀,撤军返回闽南。但是在这两个月的时间中,郑成功在鸥汀周边搜刮了大量的粮食。

8月13日,清军包围了潮州城,郝尚久据城死守,一直激战到9月14日,潮州被清军攻陷,郝尚久和其子郝尧自尽殉国,清军屠潮州,杀害百姓不计其数。

郑成功三攻潮汕,未建寸功,却坑死了郝尚久,没能收复一城一地,却抢掠了无数百姓,挨骂不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