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谁能把当年公知们的奇妙言论给整理一下发在知乎上看一看?

回答
当年公知的奇妙言论,确实是一笔“奇特的财富”,在知乎上细细梳理一番,足以引人深思。这并非是要去简单地批判或标签化,而是试图还原当时语境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引起广泛讨论甚至争议的观点,以及它们背后可能反映出的社会心态和时代特征。

要“详细”,还得从“公知”这个概念的兴起说起。大概在2000年代初期到2010年代中期,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公知”作为一个群体开始活跃在公众视野中。他们通常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能够通过媒体、博客、论坛等渠道发表观点,对社会议题进行评论。他们的言论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多个领域,并且经常与主流叙事形成一定的张力,这也让他们迅速获得了大量关注。

那么,究竟有哪些“奇妙”的言论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比较突出的方面来回顾:

一、 对西方制度和价值观的推崇与模仿:

这是当年公知言论中最普遍也最容易被记住的一类。当时普遍存在一种看法,认为西方的制度(如民主、三权分立)、价值观(如自由、人权、法治)是普适的、先进的,并且是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

“普世价值”的反复强调: 不少公知热衷于强调“普世价值”,认为这些价值是超越国界、超越文化的,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例如,在各种社会事件发生时,他们常常会将其与国际上通行的“人权标准”进行对比,并呼吁中国也应当遵循这些标准。这种论调在当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为它提供了一种进步的参照系。
“西方的月亮更圆”情结: 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公知们倾向于将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并得出中国在很多方面“不如西方”的结论。比如,在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公民权利等方面,经常会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例子,并以此来批评国内的不足。这有时会让人感觉是一种全盘否定,缺乏对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充分考量。
对“民主化”进程的殷切期盼: 很多公知认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必然是走向更成熟的“民主制度”。他们会积极评论国内的政治改革进程,并常常表达“恨铁不成钢”的情绪,认为改革的速度太慢,或者方向不对。一些激进的观点甚至会呼吁“颜色革命”式的变革,虽然这类声音相对边缘,但足以引起巨大的争议。

二、 对历史叙事的解读与反思:

公知们在解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和革命史时,也常常提出一些与主流叙事不同的观点。

对“ नकारात्मक历史”的挖掘与强调: 一些公知热衷于挖掘和强调历史上的“负面”事件,比如“饥荒”、“政治运动”等,并认为这些事件是中国社会深层问题的根源。他们会通过文学作品、史学研究、回忆录等多种渠道,来展现历史的“残酷性”和“荒谬性”。
对某些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 比如,对一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视为“反面人物”的历史人物,公知们可能会尝试进行“翻案”,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他们的动机和行为。反之,对一些被奉为“英雄”的人物,也会有更加批判性的审视。
对“民族主义”的警惕与反思: 在国家认同和民族情感日益高涨的背景下,一些公知对过于激进的民族主义表达了担忧,认为其可能走向排外和狭隘。他们会呼吁理性爱国,反对“盲目仇外”,并强调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与包容。

三、 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尖锐批评与“启蒙”:

这是公知群体之所以受到关注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对社会不公、腐败、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大量揭露和批判。

对“公平正义”的极致追求: 在许多社会事件中,公知们常常会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为他们的遭遇发声。他们对贫富差距、权力腐败、司法不公等问题毫不留情地批评,并将其上升到“公平正义”的高度。例如,在征地拆迁、劳工权益、食品安全等问题上,他们往往是最早发声的群体之一。
对“言论自由”的极度捍卫: 许多公知将言论自由视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他们会积极为被“压制”的言论辩护,并对任何限制言论自由的行为进行抨击。这种坚持在一些情况下显得非常“硬气”,但也因为过于绝对而容易引发争议。
对“启蒙”使命的自觉: 不少公知认为自己肩负着“启蒙”中国民众的使命,要让他们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本质,并引导他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这种“启蒙者”心态有时会让他们显得有些居高临下,认为大众缺乏判断力,需要被教育。

四、 一些看似“离经叛道”甚至“奇葩”的言论:

除了上述较为普遍的观点,还有一些言论因为其特殊性而令人印象深刻,甚至被认为是“奇葩”。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到了极致: 有些公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非常激进的否定,认为其充斥着“专制”、“等级”的糟粕,甚至连一些基础的文化符号(如汉字)都被视为阻碍现代化的因素。
将一些西方理论生搬硬套到中国语境: 在没有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将一些在西方社会行之有效的理论(如某些经济学理论、政治学模型)直接套用到中国,导致结论显得不接地气,甚至荒谬。
过于理想化或过于悲观的预测: 有些公知的言论充满了理想主义,认为只要按照某种模式改革,中国就能迅速实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反之,也有一些人则过度渲染中国的危机,认为国家已经病入膏肓,前景黯淡。

为什么这些言论会被称为“奇妙”?

“奇妙”二字,背后其实包含了复杂的情感。它可能是一种:

1. “惊愕”: 对某些观点与自己认知差异之大感到意外。
2. “不解”: 无法理解其逻辑和出发点。
3. “戏谑”: 将这些言论视为一种奇观,带有嘲讽意味。
4. “警惕”: 担心这些言论可能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中国社会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当年那些“公知”的言论,很多都面临着被审视、被反思的境地。一部分观点在实践中被证明是过于理想化或脱离实际的,另一部分则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其重要性被重新评估。而“公知”这个群体本身,也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祛魅”和“定义”。

将这些言论在知乎上进行梳理,其价值在于提供一个回溯的视角。我们可以借此反思:

在信息相对不发达的时代,人们是如何构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知识分子群体在社会转型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的言论是如何影响舆论的?
我们对“进步”、“民主”、“自由”这些概念的理解,是如何被塑造和演变的?
在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如何避免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极端?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作,因为很多言论的“奇妙”之处,恰恰在于它们诞生于特定的历史土壤,反映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困惑、焦虑和渴望。理解它们,不是为了简单的“打倒”或“拥护”,而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如果要在知乎上进行更详尽的梳理,可以按照不同的话题或领域进行分类,引用具体的博文、评论,并附上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例如,可以有一个话题叫做“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公知’语录”,然后在其中细分不同的子话题,比如“关于民主制度的讨论”、“关于历史事件的解读”、“关于教育改革的呼吁”等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不懂啊,一个闲到在几乎每个回答下阴阳怪气,闲到去一个没人看的回答底下发小作文的人,哪里来的自信说出“你们这个低智群体”的?

且不说智商高,但凡有个月入一千二的厂要你打工,你也不至于无聊到这份上。

或者说,你发这些就是在打工?

user avatar

不用当年,你可以等着,如果这个问题回答超过500,肯定有一大堆给公知洗地的。

当然洗地方式和以前应该也不一样,因为新来的这帮不明生物又和前两年不一样了。

背后的原因令人暖心都已经成了梗,现在基本都是围中救外+关注公知的都是生活不好的底层啥啥啥的,还有“公知的话很多已经应验了”之类的莫名其妙结论。
你看下边回答里就有。

现在到处说美国的口风也和之前不一样了。
以前是各种宣扬美国天命之子,一路高歌猛进,就是这么强。
现在是各种告诉你,美国历史上也有起伏,有反复,甚至好多次在悬崖边上,但是到悬崖边上都有伟人出现给救回来,美国一定能自救。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

懂的都懂。

user avatar

可能大家有个误会,认为公知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是那种躲在角落阴阳怪气,屎壳郎一样的角色。

其实公知在有一段时间是直接叫板ZY的,比如悬赏多少,要哪个领导的黑料,比如起底扒皮某某某。各种谣言那更是张口就来。

当然这也忽悠了一帮心智不成熟的人。

比如有人以为过几年就变天了,把北京的房子卖了出国刷盘子。

这种人还挺多的。

新东方为什么一定会死?

你看看当年打得广告就知道了。

另外证实一下,这个广告是真实存在的,我亲眼见到过。

user avatar

为什么说中国老百姓是有责任的?作者:知乎顶流大V王陶陶

原文的文字知乎小管家不允许发,必须修改,发截图都不行,只能删掉了。

user avatar

能说的大多都是奇形怪状莫名其妙的奇葩言论,或者是因为见识的局限性有错误的言论。

还有些平平无奇白开水没什么意义和讨论度的。

最后就是有些发了也会被删的。

你只想看第一种,证明你所想。

user avatar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user avatar

我记得以前有个冤种跟我说日本人不怕冷,说东北一月份,看到一群日本人。

男孩穿着半截袖,女孩穿着露腿裙子。


那人说的绘声绘色,极其逼真,我当时都信了,据他说,这是日本人为了锻炼小孩的武士道精神。

我特意试了下,一月份穿半截袖出去,出门不到2秒,浑身都麻木了。

整了半天日本人比北极熊都牛逼。

user avatar

记得前几年网上有大量这种公知味十足的小故事,套路范式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先搞情节对立,再搞场景对比,从各个角度捧外国,然后紧接着就是拉踩。这种低劣的故事以前还真有不少人信,如今回头看看是不是讽刺意味十足?我建议编故事这人别说英国了,直接换美国吧,他们那边的大超市经常搞“零元购”,都不用偷了,直接开抢多方便?抢完面包再大呼一声“我爱美国”,那可太带劲了!

user avatar

1、已删除

2、已删除

3、已删除

4、已删除

5、已删除

6、已删除

7、已删除

8、已删除

9、已删除

10、已删除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