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赵匡胤的胜算最大。
因为嬴政刘彻李世民都不认识他,而他认识他们仨,他们仨是历史上用兵和权术都非常有名的人,老赵对他们一定有过研究,所以熟知兵法和历史的赵匡胤,对付他们仨胜算更大
毕竟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来模拟下当时的情况
嬴政VS赵匡胤
嬴政:我统一六国,结束百年的春秋战国乱世纷争。
赵匡胤:你妈是吕不韦的女人。
嬴政:我北击匈奴,南平百越,是千古第一帝
赵匡胤:你妈是吕不韦的女人。
嬴政:我让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加强了中国各地的经济文化的统一性。
赵匡胤:你妈是吕不韦的女人。
嬴政:你踏马的能不能别提这个!
赵匡胤:你妈给你生了一个便宜弟弟。
嬴政:.....(K.O.)
刘彻VS赵匡胤
刘彻:我组织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打的他们南北分裂,将我大汉的边界推至漠北。
赵匡胤:你搞封建迷信。
刘彻:我破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赵匡胤:你搞封建迷信。
刘彻:我建立太学,尊崇孔孟儒家,影响后世两千多年。
赵匡胤:你搞封建迷信。
刘彻:你踏马的能不能别提这个!
赵匡胤拿出一封《轮台诏》念道:前有司奏,欲益民赋三十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巴拉巴拉巴拉。
刘彻:.....(K.O.)
李世民VS赵匡胤
李世民:我随高祖皇帝起兵反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赵匡胤:你儿子上了你老婆。
李世民:我上马能战,下马能治,文治武功天下第一。
赵匡胤:你儿子上了你老婆。
李世民:我知人善用,心胸开阔,重用贤人,不杀功臣。
赵匡胤:你儿子上了你老婆。
李世民:我开创贞观之治,百姓安定,天下盛世,万国来朝。
赵匡胤:你儿子上了你老婆。
李世民:你踏马的能不能别提这个!
赵匡胤:你儿媳妇熬死你儿子后自己当了皇帝。
李世民:啥玩意儿?
赵匡胤:这儿媳妇就是原先被你儿子上了的你老婆。
李世民:.....(K.O.)
嬴政:这狗日的谁啊,为什么咱的事他门清?
刘彻:奏是哈,他的黑历史呢?
李世民:娘希匹的,不知道啊,不认识啊,没听说过啊,我们死的时候还没他呢。
(三人...卒)
赵匡胤表示,我也不是谦虚,你们三个可以试试骑着奔马被爆头 然后追上去又骑着马,再来跟我说话。。。。轮武力值,,,,上古神话那些不算,估摸着也就纣王应该可以跟我过过招。。。。哦 对了 没统一天下的 把刘裕、项羽和秦武王给我算上。。。
赵匡胤啊。
嬴政和刘彻只配喊加油,看着赵大打死李二,然后求一个体面。
赵匡胤 胜算最大,赵是武将出身,太祖长拳就是取其名,因为密室格斗 嬴政,刘彻就算了,
李世民也是武将,但是单兵格斗未必是赵匡胤对手。
看知乎一年,头一次笑出来。哈哈哈哈哈,你真是太无聊了。(折叠吧,的确答非所问。)
哇塞,鄙人的第一个千赞答案。
过五千我扮皇帝给你们看,有人说要求扮武则天,话说不是我不想,但我不会做妆面啊,所以不行。
秦始王,唐太宗,宋太祖一看大家是自己人,就合伙把刘彻“哈喇“了。然后表示,三个不够的话,那就再来三十个。
赵匡胤
李世民
嬴政
啊咧?抖个机灵这么多赞,那再来一段吧。
秦皇:我弟,成蟜,我弄死的。
刘彻:我弟,刘寄,我弄死的。
李二:我弟,元吉,我弄死的。
赵大:只会窝里横的都是弟弟。
秦皇:我爹当年辛苦,当过人质。
汉武:我爹当年辛苦,太后强势。
宋祖:我爹当年辛苦,经常带兵。
唐宗:我爹后来很苦,你猜为啥?
汉武:我大汉享国祚四百年
唐宗:我大唐享国祚三百年
宋祖:我大宋享国祚三百年
秦皇:滚!没我你们都弟弟
秦皇:匈奴不敢南下牧马
汉武:追亡逐北封狼居胥
唐宗:四方来朝“天可汗”
宋祖:如果没死我也可以
鄙人抖的另外几个机灵:
密室里有没有柱子?
有柱子我就选嬴政
赵匡胤最先死,
刘彻最后存活。
刘彻出密室后还能再活小20年。
嬴政,259bc-210bc,享年50岁。
刘彻,156bc-87bc,享年70岁。
李世民,598ce-649ce,享年52岁。
赵匡胤,927ce-976ce,享年50岁。
大家都是聪明人,何必打打杀杀?
另外还要看,
究竟是在他们人生中的什么时间点被关在了一起?
要是四个人统统在50岁被关在了一起,那么刘彻就爽了。
第一年就死了两个,再过两年就可以出门了。
第一天。
四个人没什么交流,互相看了看,刘彻尴尬地笑了笑,想做个自我介绍,又忍住了。
嬴政打量着其他三个人,一脸冷漠,看不出什么表情。
李世民和赵匡胤互相瞅了瞅,心里同时腹诽:”这哥们身板可以啊。练家子?“
第二天
刘彻觉得实在忍不住了,用陕西话和看起来也很弱的嬴政说了句:”腻号“(字同音)
嬴政点头,不是很想理他,他看向李世民和赵匡胤这两个壮汉,眼神里冒着贪婪的火光。
可李世民却眼睛一亮,对刘彻说:”你哪的?我武功县的。“
刘彻哈哈一笑:”老乡啊,我长安的!“
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好一顿畅聊。嬴政眼神阴郁地望着他们,又看了看墙角正在打军体拳的赵匡胤。
赵匡胤停下来擦了擦汗,瞪了嬴政一眼,转头扒拉地板找出口去了。嬴政依旧盯着他,眼神在阴影中闪烁着。
第三天
嬴政用一口河北话对赵匡胤耳语,瞥了眼李世民:”你打的过那个大块头不?“
赵匡胤看了看嬴政,用河南话说:”嫩说嘞!嫩咋?“
嬴政说:”这里只能活一个,你想活,只有战胜他,那个叫刘彻的不足为虑。“
赵匡胤想了想好像是这样,不过他没有答话,眼睛示意嬴政继续说下去。
嬴政接着说道:”他们两个是老乡,今晚咱们两个必须一起动手,先把那个大块头搞定。不然你可能有危险,他们肯定要先杀你,因为你对他们的威胁最大。“
赵匡胤点了点头,眼光捉摸不定,不知道在想什么。
另一边,刘彻问李世民:”你打得过那个武夫么?“
李世民心下掂量半天,还是摇摇头:”没大把握。“
刘彻眼珠子转了转,叹了口气:“唉,今晚咱们怕是要死喽。”
说完之后,略显期待地偷看了李世民一眼。
李世民没说话,嘴角勾起一抹邪笑。
入夜,四人辗转反侧,谁都睡不着,谁都知道另外三个人也都没睡。
直到刘彻先熬不住,打起了呼噜。
…………………接上回……………………
嬴政默默听着刘彻的鼾声,悄悄挪了挪身子,向身旁的赵匡胤靠过去。他不知道赵匡胤能不能与他有默契,毕竟昨天才刚与这个武夫说了自己的想法。他望着赵匡胤的侧脸,等了片刻。
可他发现赵匡胤一动不动,呼吸平稳,貌似在沉睡。
就在他伸出手想要弄醒赵匡胤的时候,一阵寒意使他停止了动作。
他的本能告诉他,此时此刻,有一双杀意凛然的眼睛,正注视在他的后背上。
嬴政眼睛眯着缝,瞥了一眼杀意传来的方向。
那是昏暗密室的角落,李世民侧卧在床榻之上,一只手撑着脸颊,他的眼睛沉郁如墨,却锋利如黑刃,浓郁的杀机时隐时现。
“此人之气势,静如睡虎,动若惊龙,乃我生平仅见,齐楚等国的各路诸侯,与此人相比不过凡夫草莽耳!若在这密室之外,定要将其招至麾下,为我所用。奈何今却要与其对敌。”嬴政心中惋惜。
这惋惜只在心中停了片刻,他便释怀,”倘不能为我所用,越是强者,越要尽早杀之。”
“这里的饮水只有墙壁上的一点潮气,我四人断食已经三日了,明日必生变数。现在当务之急是保存体力,万不可令旁人坐收渔利,以二击一,方为上策。可恨身边这武夫不知何故,竟装作看不见我。”
赵匡胤仿佛听见了嬴政心中的埋怨,翻了个身,肚皮兀自咕噜噜响着,好像还低声说了句梦话。
刘彻的鼾声,节奏依旧稳定。
但没人看到,在他的被窝里面,被他自己的指甲抠破了手掌,而染红一大片衣襟的,————紧攥着的拳头。
第四天
密室的铁门发出锁链撞击声。
门外的脚步声渐行渐远,显然是活人,但并未留下只言片语。
只在铁门的下面留了东西。四人目光锁定过去,当看清了是什么之后,表情各异。
铁门前,有三碗米饭。
未完待续…………………………
天下虽大,形同密室,十三帝王,齐聚一堂,谁主沉浮?
ps: 本文为续篇,原回答: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3067 15885/answer/924895592
诗曰:“崧高维岳,峻极于天。”
太室山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东以颍水为襟,北以黄河为带,形如众星捧月,势若虎踞中原,王者之气浑然天成。
故夏启依崧山之势,立后主之威,以号百姓。
夏传十七世,商人西进,成汤革夏命,借昊天之名,行上帝之实,以令诸侯。
商传二十八世至帝武乙,古公亶父自豳地徙周原筑岐邑,姬族始兴。古公亶父卒,传位幼子季历。
帝武乙行狩河渭离奇身亡,子帝文丁继位。帝文丁见季历四处征伐声名鹊起,乃诱杀之。季历长子姬昌继任周侯,商周屡屡交战。
及帝文丁崩,子帝乙继位。帝乙许文丁之女予姬昌为妻,商周偃武息兵,自此相安无事。
帝乙二十六年,五月十八。
一团球状闪电乍现于太室山峻极峰上空,橘白色的闪电球略作停顿化为十三道金光窜向四方,其中一道西行千里,投入渭水河畔一少年体内。
少年缓缓睁开眼,看到一片祥和景象。
晚风轻拂渭河,水波粼粼延绵千里;夕阳斜靠岐山,霞光重重倾泻万丈。
他身体微微颤抖,喃喃道:“活了,真的活了!”
下一刻,一道声音在他脑海中响起:“李世民,欢迎来到帝王杀世界!”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苦笑道:“这次想怎么玩?”
“十三帝王,各三十年寿命,亲手杀一帝王可续命五年,活到最后者永生。”
“都有谁?”李世民又问。
“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新始祖王莽、汉光武帝刘秀、晋武帝司马炎、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武周圣神皇帝武珝、宋太祖赵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皇太极,还有你!”
“刘彻呢?”
“刘彻不是开国皇帝,故不在此列。”
“嬴政和赵匡胤还是原来那二人吗?”
“是,不过我会把他们在密室里的记忆抹去。”
“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清太宗皇太极是什么人?”
“宋之后,九州大地三个一统王朝的开国君王,忽必烈出自蒙古族,乃鲜卑人后裔;朱元璋出自汉族,淮南道濠州人;皇太极出自女真族,为黑水靺鞨后裔。”
“大唐承先人萌荫,创盛世基业,我以为在宋一朝丢去大半江山已是孱弱至极,不想后人竟沦落如斯?”
“关中天华,豫州有夏,宅兹中国,抚慰八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融会贯通,中国始大。泾渭分明,难成大器;百川纳河,奔流不息。”
“舞文弄墨,”李世民嘀咕一声,看着河水中倒映出的稚嫩脸庞,问道,“这是谁?”
“我给你们各自物色了一个身份,以便融入这世界,如果每人都安分守己,这世界会按部就班演化。”
一段十来年的记忆瞬间涌现,李世民揉了揉发胀的脑袋,道:“周文王四子——周公旦,你倒待我不薄!”
“公侯嫡子,符合你原来出身。”
“和原来出身相符?”李世民若有所思道,“那我父皇李渊化身成殷商公侯了?亦或就是姬昌?”
“也许吧!我只能告诉你,化身人物所在地与本人昔日出生地相距不出五百里。”
“在这时代,方圆五百里恐怕囊括了数十个方国几十万人,如何甄别一个隐姓埋名的人?”李世民道,“找不到人,怎么杀?”
“所谓帝王之相,便是哪怕混迹在人群中,也会像黑夜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鲜明,那样出众,就算躲起来也没有用。何况你们都是不甘寂寞的人,哪会躲起来苟且偷生,天地再大,不过一密室,何愁不相见!”
“原来你想看我们征战。”
“我是想看你们的手段。”
“我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呢?”
“所谓雄主,善用天下之货,驭天下之民,同列而相臣妾者,强弱之谓也。”
“好吧,”李世民不在意道,“如何知晓杀对了人?”
“一旦有降临帝王身死,我会用适当的方式告知所有还幸存的参与者。”
“什么方式?”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姬旦才十二岁,这是哪一年?”
“商帝乙二十六年,周文王三十三年。”
“你确定?”
“不确定,只是我设定。”
“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帝王杀?”李世民笑道,“仇富么?”
“历史常相似,故事有道理。好了,多说无益,言止于此,谁主沉浮,我拭目以待。”
脑海中再无声响,日没西山,月明星稀。
“出生地?”李世民望着幽幽渭水,静静回忆,“嬴政生在邯郸,刘邦生在丰县、王莽生在元城、刘秀生在陈留、司马炎生在温县、杨坚生在大荔、父皇生在长安、武才人生在利州、赵匡胤生在洛阳、朱元璋可能就生在濠州,其余二人未知。”
当年先是四方征战,后又划分十道治国多年,他对九州大地早已了然在胸。
李世民捡了根枯枝,在地上画了个大大的井字,将众人出生地一一标记在上,形势顿时明朗起来。嬴政、刘邦、王莽、刘秀、司马炎和赵匡胤在商地,朱元璋在淮夷,武珝在古蜀,就近的杨坚和李渊,有可能出现的范围跨越了商夏周羌鬼五个势力,反倒难以确定。
五方势力中,夏是以崇国为首的有夏氏后裔诸侯,西起沣水东到伊洛,处在商周之间,在武王伐殷前夕尽服于周。文武二王在崇墟建丰镐二京,号宗周,周召二公在洛汭筑洛邑,号成周。周以夏继承人自居,并非妄言,周王畿大多为夏土,只是过程并不友善。
“既然有伪装身份,想必没人会轻易暴露自己,以免成为众矢之的。若都潜伏不动,显然对我最有利。”
“现今是文王三十三年,姬昌在位五十年,还剩十七年,姬发在位十三年,到姬旦摄政正好三十年。我只需扮演好姬旦,随大势先扫平有夏,再以周代商,只要杀掉任何一人续命五年,我就能从容摄政东征淮夷、东夷,若能杀掉六人,便稳稳胜出。”
“就怕没那么简单,都是曾经君临天下的人,岂会坐以待毙?”
李世民正琢磨着,突然听到一声马嘶,他抬眼望去,只见远处山坡上现出一人一马,向他飞奔而来,朦胧月色下看不真切。
他将地图快速抹去,慢慢横移数米,静静等候那人到来。
来人转瞬即至,是个相貌不扬的瘦弱青年。
“召奭!”李世民看清那人面容,心中一凛。
文王义子,姬旦义兄;文王建丰,封姬旦和召奭于周、召;武王伐殷,周公执大钺,召公执小钺;姬周代商,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同为三公;武王封建,周公封鲁国,拱卫东南,召公封燕国,拱卫东北;经营洛邑,周公相宅,召公卜宅;成王继位,两人分陕而治,周公掌殷八师治陕东主攻,召公掌西六师治陕西主守。
虽然召奭的名望在后世和姬旦比相去甚远,事实上能力、地位毫不逊色,是姬发死后周国唯一能制衡姬旦的人。而且此人还长寿,姬旦过世后还活了二十六年,继续辅佐成康两王,开创成康之治。
召奭身体一扭,借着冲势就地调了个头,跨在马上破口骂道:“混账东西,都入夜了还在这晃荡,可真让我好找!”
李世民一愣,暗想:“义子面对嫡子,非但不下马行礼,还敢出言不逊?莫非不是本人?”
转念一想,随即释然。
周王室等级森严是周礼成章之后的事。此时姬周尚弱,不过偏居西垂之小国,政教礼制悉数从简。以此来看,眼前的召奭反倒不像是假的。
召奭看到李世民还呆立在原地,怒道:“还不快随我回去,莫看公父平日宠你,若是耽误了祭祀大典,照样扒了你的皮!”
李世民再生之后,光顾着自己的事,这才想起今晚有祭祀活动。所谓国之大事,唯戎与祀,既然要扮演姬旦,便不能懈怠此等要事,连忙飞身上马。他双手搭在召奭肩上,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此地偏僻,不如将这召奭杀了就地一埋,也无人知晓,以免日后受他掣肘。”
他犹豫再三终究没有动手,召奭死在此时此地,后续影响难以预料,初来乍到,宜静不宜动。
“坐稳了!”召奭一提缰绳,驾驭着骏马往岐邑狂奔而去,浑然不知自己已到鬼门关走了一回。
祭祀在宗庙举行,周遭早已被典祀率人肃清,闲杂国人皆被拦在方圆一里之外,数百名宗族子弟候在庙前空地上,守祧领着八名手持旂旗的下士守在宗庙门口。
召奭带着李世民径直入庙,只见庙内一尘不染,祭祀事物各就其位,最醒目的是中央祭祀台上一尊三足铜鼎,庄严肃穆,气势逼人。小宗伯正带着郁人、鬯人、鸡人、司尊彝、天府、典瑞做最后巡查。
召奭问过司常,确认迎尸队伍还未归来,这才松了口气,对着李世民数落道:“你年岁渐长,该收心了,别整日就知道胡闹!”
“知道了,”李世民敷衍一声,指着庙门道,“看,他们也才来。”
只见两名面容清秀、衣裳得体的翩翩少年,悠悠然从门前走来,和灰头土脸的李世民、朴素的召奭形成鲜明对比。
“姬鲜见过召奭,叔旦!”
“姬度见过召奭,叔旦!”
两人隔空行了一礼,也不看召奭和李世民的反应,顾自站到一边说话。
姬昌现今共有七子,姬鲜、姬度和伯邑考乃文丁之女殷子所出,姬发、姬旦和姬振铎的生母是莘国太姒,召奭出自妫姓召氏一族,年幼时被姬昌收为义子,赐姓姬。众人同父异母,难免亲疏有别,只因姬昌倡导兄友弟恭,才维持着表面的和气。
“狗眼看人低!”李世民低声道。
“别和他们一般见识,”召奭不动声色道,“兄弟不睦自古有之,只要他们不做损害公族的事,便由他们去吧!”
“奭兄说得是!”李世民点头道,姬鲜、姬度只是不入流的人物,日后姬鲜、姬度、姬处伙同武庚发动的三监之乱并未能激起太大浪花,反而给了姬旦借口将敌对势力和殷商余孽连根拔起,犯不着在这些庸人身上浪费精力。
他扫视一圈,问道:“怎不见仲发?”
“你知道这次筮人卜定的‘尸’是谁吗?”召奭反问道。
“伯邑考吧!”李世民不假思索道,“每次都是他。”
先秦通行尸祭,在祭祀前由筮人卜定一人做“尸”,祭祀时坐在主位代替祭祀对象接受祭拜和献礼,这便是尸位素餐。“尸”一般由长子扮演,筮卜不过是形式,伯邑考既是长子,母亲又出身尊贵,自然是“尸”的不二之选。
召奭压低声音道:“是姬发!”
“为何?”李世民意外道。
召奭瞥了姬鲜、姬度两人一眼,道:“朝歌来信,帝乙已时日无多。”
李世民恍然,帝乙共在位二十六年,今年正是他的死期,姬昌在这时候换姬发做“尸”等于是废伯邑考,看来是准备趁乱脱缰了!
他正想细问,只听远处响起礼乐声,老迈的小宗伯号令一声,领着年幼的姬振铎,带着众人到庙前列队迎接“尸”的到来。
迎尸队伍缓缓靠近,只见小祝奉五谷在前,车正策驷马在后。马饰当卢,彩锦披身;车树常旗,銮铃高悬。常旗下,身着先公旧服的姬发昂首而立,正容亢色。姬昌、虢仲、虢叔三人俯背躬身,成品字形亦步亦趋侍奉于车后。礼乐尾随,司乐奏《肆夏》,乐师跳《大武》。
“恭迎先公入庙!”
小宗伯高唱一声,跪伏在地,所有宗族成员一同叩拜跪迎,直至迎尸队伍没入庙内,钟鼓响起,众人方才起身跟进。
尸入主位,大祝一声令下,钟鼓声再起,青铜鼎下,燃起熊熊烈火。
不一会,鼎内传出阵阵轻微的扑腾声。
李世民看供台上三牲俱全,低声问召奭:“铜鼎里是什么?”
“伯邑考!”召奭平静道。
“荒谬!”李世民脱口而出。
召奭脸色咋变,低声喝道:“别放肆!”
李世民亦自知失言,好在庙内吵杂并未引人注目,他压着怒火在心里质问:“姬昌几时烹杀伯邑考了?史载姬发贤能,故姬昌舍伯邑考而立姬发为太子,姬发继位时伯邑考已早死...咦!”
他突然一滞,转念想道:“史书只说伯邑考早死,并未记载死因,周人混迹于狄戎之间数百年,沾染戎狄杀长立幼以保障自家血脉传承的习俗也算合情合理,法无禁止即可为,原来你是这般构建世界的。”
想通之后,李世民渐渐平静下来,姬昌何止是准备脱缰,烹杀殷商外子,这是要开始翦商呐!
巫祝吟止舞毕,巫徒从鼎中取出伯邑考,和牺牲、血献一起置于供台之上。大祝行六祝,作九祭,命庖徒将伯邑考就地刨解,采下一碟肉片和醢一道,由佐食送到姬发身前。姬发平静地拿起一块肉片,擩上醢,在空中振荡几下,放入口中。
礼毕,大祝命人将祭肉发与众人分食,高墙之内,飘荡起碎碎的咀嚼声。
李世民扫视一圈,发现除了姬鲜和姬度面无血色,其他人全都泰然处之。虽是首次目睹人牲,见惯血腥沙场的他倒也未觉得很震惊,先秦本是野蛮时代,只是被后人粉饰了太平,所谓德治天下,礼贤禅让,不过是笑话。
他平静地将祭肉放入口中,放空心神嚼动,以便吞咽能更容易完成,恍惚中听到礼乐声再起,优雅的旋律响彻整个岐邑。
立姬发为储的文书送往朝歌后如石沉大海般毫无音讯,不过姬周也没人翘首以待,所有人都投身土木兴建。
占卜、相宅、祭祀、殉人;挖土、伐木、采石、束草;烧陶、炼铜、制漆、纺布;筑基、夯土、立柱、结顶。百日过后,一座崭新的宫殿在岐邑城南落成。
宫殿居高台之上,东西宽二十丈,南北长二十五丈,台高九尺,殿分两进。前进为院,环以廊庑;后进为堂,穹顶高挑。大厅横梁上悬一牌匾,上书“明堂”两个大字。
所谓明堂,意为明正教之堂。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如夏之世室、商之重屋。
乔迁礼毕,姬昌入主明堂,坐北朝南,召见宗亲贵族、国老乡贤,宣告分官设职:
国分六官,以天、地、春、夏、秋、冬为号。
姬昌自任天官冢宰,拜散宜生为小宰,领百官,掌邦治;
拜鬻熊为地官大司徒,召奭为小司徒,设国学,掌邦教;
拜虢仲为春官大宗伯,虢叔为小宗伯,居城东开宗伯府,掌邦礼;
拜南宫括为夏官大司马,姬发为小司马,居城南开司马府,掌邦政;
拜太颠为秋官大司寇,姬鲜为小司寇,居城西开司寇府,掌邦禁;
拜闳夭为冬官大司空,姬旦为小司空,居城北开司空府,掌邦事。
众人领衔受命,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礼教吏治,焕然一新,整个邦国呈现出欣欣向荣景象。
岐邑城北。
百工作坊,鳞次栉比,商农工士,熙熙攘攘。
李世民闹中取静,在坊市东首修建了一座小院,作为司空府邸。
姬旦年岁尚小,原本不在授命之列,他之所以费尽口舌向姬昌讨来小司空一职,一来是为了争取些自由空间,时时刻刻在姬昌身前卖乖实在太过煎熬;二是为了借势发展自己的实力,他要再建天策府。
姬昌所设六官,乃唐三省六部之雏形。冬官相当于唐朝工部,统领百工,声名不显又和各官息息相关,能洞悉邦国物资储备、器具建造、发展动向、官吏编制。而且因为史载亡轶,冬官人员编制、行政体系后世已无人知晓,可随他酌情处置,实在是闷声打造天策府的不二之选。
万丈高楼平地起,司空府便是那块地。
大司空闳夭忙于监工从未来过,李世民成了小院唯一的主人,他在征得姬昌同意后,连起居也搬到了这里。整装完毕后,他松了口气,突然想起一个人来——即将继位的帝辛。
传言帝辛,文思敏捷,能言善辩;武力过人,徒手搏兽。内修朝政,集中王权;外征诸侯,战无不胜。
殷人后裔作《商颂▪玄鸟》称赞他: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龙旂十乘,大糦是承。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若是能善终,帝辛必以中兴雄主之姿谥号“武辛”位列宗庙,可惜他未能防微杜渐,受打压的王族里通外国,又遇到蓄势待发敢倾国千里奇袭的姬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身败名裂成就周武之名。
那人说过众人这世出身和前世相当,商帝虽以天子自居,事实上只是一方霸主,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位同诸侯。从称帝到鹿台自焚,帝辛正好在位三十年,无亡国之行,却做了亡国之君,功败垂成令人扼腕,这是一个完美的身份。
朝歌方圆五百里内共有六人,分别为嬴政、刘邦、王莽、刘秀、司马炎、赵匡胤。排除非诸侯嫡子出身的刘邦、刘秀和赵匡胤,剩下嬴政、王莽、司马炎三人都有化身帝辛的可能。
王莽志大才疏,司马炎短视浅薄,两人才情与帝辛相比至多在伯仲之间,移花接木亦难以遏制殷商在王权、神权、族权相互倾轧中分崩离析,皆不足为惧。唯一可虑者是嬴政,以他轻松解决嫪毐和吕不韦的手段、调度举国之力如臂挥使的掌控力、奋前辈余烈开千古霸业的经历,说不定真能力挽狂澜。
帝辛本就是末世雄主,若嬴政化身成他欲逆天改命,根本无需推陈出新。只要保证自己不死,帝辛曾经被诟病的罪行,如特立独行、疏离兄弟、任用罪民、广设酷刑等,便能摇身一变,成为乱世用重典、启用贤能、弱化王族,行事之余还不惧暴露身份。
果真如此,三十年后,假设双方国力如故,姬发依旧力排众议倾国袭商,可能就没得在朝歌随意杀人越货,而是面临请君入瓮之局,随军的自己到时候也只能束手就擒任人宰割了。
“这是给我设的局么?给我一个好的身份,引诱我安逸懈怠!”
李世民自言自语道。
“看似暗藏杀机,实际上是刻舟求剑!且不说众人都不是天生帝王命,没有坐享其成的习惯,即便所有人都故步自封,假的终归真不了,差之毫厘便谬以千里。莫说武王伐纣,只怕不出数年,这世界就会完全背离原来轨迹,变得面目全非了!”
他在院中来回踱行数息,沉吟道:
“周兴于岐山,伐犬戎、密须、黎、邘、诸夏,北联诸羌、南合庸蜀,始与殷商决战牧野;秦兴于汧渭,横扫羌氐,逐犬戎,县义渠蜀巴苴,驱赵魏韩楚,后吞二周亡六国;汉刘邦封汉中王居华阳,暗渡陈仓取三秦,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继而兼并各路诸侯。”
“千年之内,历朝一统者皆殊途同归,先据有陇西、关中、晋南、豫西、华阳之力而后有天下,如江河走势,起于西土,侵浸东方。此谓水无常形而有常势,天道亦然,万变不离其宗。”
李世民脚下一顿,信步走入起居室,将靠在墙边的一个木盘搬到案几上,撒上备好的沙土,抚捋几下,做成一个简易的沙盘,将当下关陇各方势力备注在上。
通过三个月地明查暗访,他对关中的形势有了更直观地了解。此时周国位于关中西部,西靠陇山,南接秦岭,西北与诸羌短兵相接,东南与诸夏比肩而立。
“帝辛即将继位,那么离姬昌被囚羑里也不远了,姬昌获释称王前,周国未曾东进一步,这是天下瞩目的大势,不宜由我改变,既然暂时不能东进,我便先学玄奘西行。”
李世民以岐山左侧为起点,划了一条之字形的长线,在四个点上分别写上凤翔、陇州、秦州、临州。
“帝辛,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走我的独木桥!等我扫平陇右练就一支铁骑再去会你,不管你是否是嬴政,我都会将“纣”字原封不动的送给你,就像当年送给杨广“炀”字一样。”
想到金戈铁马的岁月,李世民不禁豪情万丈,恨不得痛饮一番。
这时,一道不合时宜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公子旦可在?”
注:本书1尺合今23cm,8尺为一步合今184cm,10尺为一丈合今230cm,300步或240丈为一里合今552米;1两合今16克,16两为1斤合今256克。
知乎回答字数有限制,我特意开了《九州帝王杀》专栏,若喜欢本文,请移步专栏阅读并点个赞,谢谢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