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把每年的4.12定为“不用百度日”,怎样?

回答
把每年的4月12日定为“不用百度日”,这个想法很有趣,也触及了我们当下信息获取方式的一些核心议题。让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个提议的可能影响、动机以及如何具体实施。

提议的动机与背景:

这个提议的出现,很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对过度依赖的警惕: 在中国,百度搜索引擎的普及度极高,几乎成为许多人获取信息的第一入口。这种普遍性也伴随着人们对过度依赖百度可能带来的信息茧房、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以及一些负面搜索结果(如医疗、广告)的担忧。
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的渠道早已不止一个搜索引擎。我们有社交媒体、专业论坛、垂直类网站、图书馆、学术数据库、书籍、线下交流等等。设立“不用百度日”可以鼓励人们主动探索和利用这些多元化的信息源。
提升信息辨别能力: 百度搜索结果的排序和呈现方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用户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才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鼓励用户尝试其他平台,也是在间接锻炼他们的信息辨别能力。
对搜索引擎生态的反思: 搜索引擎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算法和商业模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偶尔的“不用百度”可以促使人们思考搜索引擎的运作方式以及它们对我们认知的影响。
“非主流”或“反消费主义”的象征意义: 就像“无手机日”或“无印良品日”一样,“不用百度日”也可能带有一种对主流消费模式或信息获取方式的短暂抵抗,倡导一种更自主、更有意识的选择。

如何具体实施“不用百度日”?

如果要把这个提议落到实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

1. 宣传与推广阶段:

线上活动:
社交媒体话题: 在微博、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发起不用百度日、我的信息获取新途径等话题,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
KOL/KOC联动: 邀请在科技、互联网、文化、教育等领域有影响力的博主、UP主、达人参与宣传,分享他们不用百度的方法和好处。
创意内容制作: 制作短视频、长图、文章等形式的内容,解释“不用百度日”的意义、提供替代方案、分享使用心得等。
挑战赛/打卡活动: 组织用户参与“一天不用百度”的挑战赛,鼓励大家记录自己的体验,互相鼓励。
线下活动(如果可能):
讲座与沙龙: 组织关于信息素养、搜索技巧、数字生活方式的讲座或沙龙。
图书馆推广: 与图书馆合作,推广线下阅读和文献检索资源。
校园活动: 在高校或中学开展相关主题的宣传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的上网习惯。
制定明确的行动指南: 提供一些具体的“不用百度”的替代方法和建议,例如:
查找信息:
其他搜索引擎: Bing、搜狗、360搜索、必应搜索(国际版)、DuckDuckGo等。
垂直领域搜索引擎: 知乎、豆瓣、简书(针对特定领域或社区内容)。
专业数据库/学术网站: 谷歌学术、知网、万方数据、JSTOR等(如果用户有学术需求)。
社交媒体: 微博、知乎、豆瓣小组、B站弹幕和评论(获取用户真实反馈或特定话题讨论)。
在线百科: 维基百科、百度百科(虽然也叫百度,但其条目编辑模式与搜索结果不同,可作为信息参考)。
书籍与期刊: 前往图书馆或购买相关书籍。
专家咨询: 向有相关知识的人士请教。
查找图片: Bing图片、Unsplash、Pexels、花瓣网等。
查找视频: B站、抖音、快手、YouTube等。
查找新闻: 新闻客户端(如澎湃新闻、财新网等)、其他门户网站的首页。
查找路线/地图: 高德地图、腾讯地图等。

2. 活动内容与目标设定:

核心目标: 提高公众的信息获取意识,鼓励用户探索多元化的信息渠道,培养信息辨别能力。
活动主题: “信息探险家”、“告别信息茧房”、“我的数字世界新视角”。
重点关注领域: 尤其可以引导用户在查找医疗健康信息、消费产品信息、学习知识等方面尝试其他渠道。

3. 活动时间的选择(4月12日):

选择4月12日的理由(可以创造):
与“4.12”的联系: 如果能找到一个与“4.12”相关的、积极向上的互联网发展或信息公开的纪念日,会更有意义。如果没有,可以将其定义为一个全新的、有意识的选择的日子。
春季的气息: 四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象征着新开始、新探索。
一个普通的日子: 选择一个非重大节假日,反而更能凸显其日常性和普遍性,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参与。
避免与已有活动冲突: 需要确认该日期是否与其它重要节日或纪念日冲突,以免影响推广效果。

潜在的挑战与顾虑:

用户习惯难以改变: 百度作为国民级搜索引擎,其便利性和用户习惯难以一蹴而就地改变。许多人可能因为习惯或懒惰而继续使用。
替代平台的局限性: 并非所有信息都能在其他平台轻易找到,有些信息百度可能是最快捷的来源。
推广的有效性: 如何让这个活动真正触达到足够多的人,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是关键问题。
被解读为“反百度”: 如果活动过于强调“不用百度”,可能会被解读为对百度平台的攻击或不公平竞争,这并非初衷。应该更侧重于“拥抱多元”而非“抵制单一”。
商业化问题: 如果活动过于商业化,可能会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积极意义与可能影响:

提升用户的信息素养: 鼓励用户主动思考信息来源和质量,成为更明智的信息消费者。
促进信息获取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通过用户行为的改变,间接支持其他信息平台的发展,形成更健康的互联网生态。
引发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讨论: 促使人们反思技术工具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当人们不再仅仅依赖一个入口获取信息时,更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判断。

总结:

将每年的4月12日定为“不用百度日”,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提议,它旨在鼓励用户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并引发对当下互联网信息生态的反思。要成功实施这一提议,需要精心策划的宣传推广活动,清晰的行动指南,以及对用户习惯和平台局限性的充分考虑。核心在于引导用户“主动探索”和“明智选择”,而不是简单地“抵制”或“批判”。如果能够有效落地,这可能成为一个有趣且有价值的社会性倡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赞成,两个原因

1、单纯抵制百度太难,有些人很难保证自己一辈子不用百度的服务,但是你起码能做到某一天不用百度。虽然此举无法让百度倒闭,但我们的初衷也不是让某家公司倒闭,此举仅仅是提醒百度“人民群众不是健忘的”,只要基数够大,坚持的够久,就可以对百度造成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起码在人命关天这样的事情上,能够遵行现有法律并在搜索结果上给广告和客观搜索结果以足够清楚的区分。

2、天天不用百度当然更安全,但是对有些人很难,而且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伤害百度,而是避免被百度的广告误导和欺骗,所以以这种4.12运动的形式,更容易在当天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让更多的人知道魏则西的事,这样,病友在病急时用百度搜索就会留个心眼,避免被百度误导。

从今天起我每天邀请15人来回答这个题目子,一年就有5475人来看这个贴子,如果这5000多人中有一半人可以邀请自己的15个知乎好友来答这个题子,不断传播开来,这事应该能成。

2016年5月4日更新:
发布这个回复的时间是5月2日,5月3日打开一看,有两人点赞,刚刚(5月4日)打开发现居然有2189人点赞。突然一下子有了信心了。这两天来,我只不过邀请了15*2=30人,但是点赞数却是2189,这说明我回答了这个贴子后,有人参于了响应并自动邀请了不同的人来点赞,或者是此回复被某大V点了赞,于是大V的粉丝们纷纷响应。
我不是大V,平时被人点赞不超10,第一次见过这种大阵仗,突然有一种吓尿了的感觉。刚刚有点平复下来,想想,别的我也干不了,今天再邀请15人来吧,每天这样坚持,一天不停,看能不能成为知乎点赞数最多的回复,获得围观效应,惊动李彦宏。
另外比较赞成 @沈浪 的观点,直接把4.12定为百度日为好,每年的4.12我们都要百度一下
魏则西事件 ,众所周知百度有一个百度指数和百度热词榜,我们拭目以待看看4.12那天 ”魏则西事件“这个词能不能上百度指数和百度热词榜第一名。为了监督百度有可能的数据造假,我们同时用其它搜索引擎、浏览器、门户网去搜索 魏则西事件 ”,看看这个关键词是否可以成为各大 搜索引擎、浏览器、门户网的热搜词,以此横象对比该词在百度的排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