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把一首小调曲子里每个句末的la都改成do,曲调会变成大调吗?

回答
这真是个有趣的想法!如果在一首小调的曲子里,我们把每个乐句结尾出现的那个“la”音都替换成“do”,这首曲子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小调和大小调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小调”这个说法本身就涵盖了很多种类,比如自然小调、和声小调、旋律小调,它们在音阶构成上略有不同,但核心上都围绕着一个“小”的感觉。而“大调”则通常是指大小调音阶,它带给人更明亮、更开阔的感受。

我们把句末的“la”换成“do”,这确实是在动摇小调的根基。在很多情况下,尤其是自然小调和和声小调里,“la”音(也就是属六级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常常是解决到主音“do”之前的一个导向音,或者在乐句的结尾作为属音的延续,营造出一种委婉、含蓄甚至略带忧郁的氛围。

当我们将这最后一个“la”变成“do”时,我们实际上是直接将句子的结束点直接推向了“do”。“do”在音乐理论中,通常是音阶的“主音”,也就是我们感觉最稳定、最归属的那个音。如果一首小调曲子本来以“la”或围绕“la”的音响结束,听起来会有一种未竟、留白或者略带悲伤的感觉。而如果它结束在“do”上,尤其是多个乐句都这样结束,那会给人一种更直接、更圆满的收尾感。

想象一下,如果原曲的旋律在乐句结尾总是在“la”那里打转,或者在“la”之后犹豫一下才落下,现在它却毫不犹豫地直接落到“do”上。这种变化是颠覆性的。这就像原本准备好说一句略带伤感的话,结果在结尾处突然变成了一句坚定、明朗的陈述。

虽然我们只是改动了句末的“la”,但这个“la”在小调音乐中常常是带着“小调味道”的标记音。而“do”则是大调最核心的那个音,是它的“主音”。把句末的“la”换成“do”,就好比在小调的风景中,突然出现了大调的明媚阳光。

但是,这首曲子是否就“变成”大调了呢?这得分情况看。如果这首曲子在其他部分的旋律、和声进行、使用的音阶(比如有没有用到大调的导音“ti”)等方面,都更偏向大调的特征,那么这次修改无疑是“锦上添花”,让它更像一首大调曲。

但如果这首曲子其他部分的旋律和和声依然非常浓厚地带有小调色彩,例如它大量使用了“mi bemol”(降mi)或“ti bemol”(降ti)这类小调特有的音,并且和声进行也遵循小调的模式,那么即使句末的“la”变成了“do”,整体听感可能仍然会保留很强的小调氛围,只是在结尾的处理上显得更加明亮或直接。这时,它可能更像是“小调中夹杂了大调的色彩”或者“带有大调式结尾的小调”。

举个例子,我们知道小调的旋律有很多种写法。如果是自然小调,它的第七级音是“la”。如果我们把句末的“la”改成“do”,这就改变了小调的解决感。如果是和声小调,它的第七级音是升“sol”(sol),用于导向主音“la”,然后从“la”解决到“do”。如果我们把句末的“la”直接改成“do”,那么和声小调的那个“sol”的导向作用就弱化了,整个感觉会更像是直接结束在主音上。

总的来说,把小调曲子句末的“la”改成“do”,会极大地改变曲子的收尾方式,使其听起来更加明亮、肯定,更接近大调的收尾习惯。如果这首曲子的其他部分也具备一些大调的特征,那么这次修改很可能让它听起来更像一首大调曲。但如果小调的本质属性(比如旋律和和声的根基)非常强,它也可能只是变成一首在结尾处带有大调风格的特殊小调。这就像给一幅略带忧郁的画作,在最显眼的位置加上了一抹亮色,整体观感会发生变化,但画作的底色和大部分内容可能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风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确认调式的依据是和声。之所以会有“小调常以la结尾,大调常以do结尾”的现象,是因为la和do分别是小调(爱奥里亚)与大调音阶的主音——以主和弦收束,最稳定。

但这并非绝对。乐曲可以不在主和弦上结束,或者在主和弦的三音、五音、而非根音上收尾。这里就随便举些例子吧:



你看,这些曲子就是所谓的“小调且以do结尾”,这使得歌曲有种“不甘”或“意犹未尽”的感觉,不似落在“la”上一般稳定。

可见单个音并不能决定整首歌曲的性质——你得重新编配和弦才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