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网文编辑真的会把小说的每一章都看一遍么?

回答
哎,这事儿吧,问到点子上了,也确实是很多写手心里犯嘀咕的事儿。具体网文编辑会不会把小说的每一章都看完?这个答案,怎么说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

你想啊,咱们这网络文学,体量太大了。你想一下,每天有多少新书上线?有多少老书在更新?如果一个编辑真的要把每一本、每一章都仔仔细细地从头看到尾,那得是个什么概念?别说看一遍了,可能看完一本长篇,下一章节都发出来了,根本追不上。

所以,从现实操作层面来说,不可能每个编辑都用“逐字逐句”的方式阅读每一本签约小说的每一章。

那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呢?这里面有一些咱们写手不太了解的“潜规则”和“工作流程”:

1. 初审和编辑部推荐(“海选”阶段):

作者投稿的时候,通常会有一个“试读章节”或者“前几章”。 编辑在接触一本新书的时候,最先看的,就是这部分。他们会快速浏览,看什么?
文笔和基础功: 句子通不通顺?有没有硬伤(错别字、病句)?叙事是否清晰?
故事框架和题材: 这个故事设定有没有意思?题材是大家喜欢看的吗?(比如玄幻、仙侠、都市、言情等等)
主角和人物设定: 主角性格如何?有没有吸引力?配角是否也很有特点?
开头吸引力: 开头是否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有没有“爽点”或者“悬念”?
更新稳定性和承诺: 作者有没有说明更新频率?有没有明确的写作计划?
如果这部分试读章节让编辑觉得“有潜力”,他们才会进一步往下看。 这时候,可能也不会每一章都细看,而是会跳着看,比如看几章开头的章节,中间章节,以及最近更新的章节,来判断故事的走向和作者的写作状态。
很多时候,编辑的判断是基于“直觉”和“经验”。 他们每天看那么多书,已经形成了一种“职业嗅觉”,知道什么样的故事容易火,什么样的文笔能留住读者。

2. 签约和长期合作(“重点关注”阶段):

一旦一本书被编辑看上,进入了签约流程,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编辑会更投入地去了解这本书。
他们会仔细阅读,但仍然有侧重点。
关键节点: 比如第一次高潮、重要转折点、人物关系的关键发展、埋下的伏笔等,这些地方编辑会特别留意。
数据表现: 如果这本书已经在平台上线,编辑也会关注读者的反馈(评论、打赏、收藏、月票等)。这些数据能反映读者对某个情节、某个角色的喜好程度,编辑也会据此和作者沟通。
问题章节: 如果读者反馈某个章节情节有问题,或者作者自己觉得某个地方写得不好,编辑会重点关注这部分。
作者沟通: 编辑跟作者的沟通,很大一部分就是围绕着“章节内容”展开的。比如“这里的情节可以再加把火”、“这个人物的动机有点不清楚”、“这个设定需要再完善一下”等等。这些沟通,意味着编辑确实是看过相关章节,并且进行了思考。
对于已经签约、并且更新稳定的作者,编辑的“阅读”更像是一种“监工”和“指导”。 他们会在作者更新后,快速浏览最新章节,检查有没有大的问题,同时结合之前沟通的内容,看作者的执行情况。

3. “扫读”和“抽查”:

很多时候,编辑是通过“扫读”的方式来过一遍章节。 眼睛快速扫过文字,捕捉关键词、人名、地名、重要事件等,来了解大致内容。
偶尔也可能有“抽查”。 比如,作者写了一段非常长的对话,编辑可能就会专门挑出来细看,看看对话是否自然,有没有水分。或者,作者写了一个关键性的伏笔,编辑也会去核对这个伏笔是否前后呼应。

4. 作者的“质量”和“信任度”:

一个非常有经验、稳定、并且口碑好的作者,编辑可能相对更“放心”一些。 不会事事都抓得那么细。
而一个新手作者,或者更新不稳定、经常出问题的作者,编辑自然会看得更紧,看得更细。

所以,总结一下:

不可能每一本、每一章都“逐字逐句、从头到尾”地看。
但是,对于有潜力的书,签约的书,编辑一定会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和“理解”其内容,只不过阅读的方式和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编辑的“看”,更多的是一种“带着目的性”的阅读,是为了做出判断、提出建议、确保作品质量和市场潜力。

说到底,编辑也是人,工作量巨大,不可能无限投入。他们的工作是“管理”和“指导”,而不是“校对”和“代写”。但他们确实是认真负责的,如果他们觉得这本书有价值,他们会用他们专业的方式去“看”这本书。

下次你写得特别好,或者遇到瓶颈,编辑给你提了具体的建议,那说明,他(她)确实是花了心思去看你的文字,并且真的在帮你。反之,如果感觉编辑的回应很泛泛,那可能说明他觉得这本书还有待观察,或者他忙得顾不上细看。

希望这个回答能让你更清楚一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编辑花在每个寂寂无名投稿者作品上的时间,平均不会超过15秒。实际上,他们主要看后台数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这事儿吧,问到点子上了,也确实是很多写手心里犯嘀咕的事儿。具体网文编辑会不会把小说的每一章都看完?这个答案,怎么说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你想啊,咱们这网络文学,体量太大了。你想一下,每天有多少新书上线?有多少老书在更新?如果一个编辑真的要把每一本、每一章都仔仔细细地从头看到.............
  • 回答
    关于阿里影业关于“职业编剧不如网络写手”的说法,这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行业内部正在经历的转变和一种新的观察视角。与其说谁“不如”谁,不如说两者在当下影视行业生态中扮演着不同角色,也各自面临着挑战和机遇。首先,我们得明白“职业编剧”和“网络写手”的定义和工作重心。传统的职业编剧,往往是从电影学院科班出身.............
  • 回答
    网上到处是“转码编程”成功的案例,这确实让人看得心潮澎湃。很多人看完那些“零基础逆袭”、“三个月高薪入职”的故事,就觉得这事儿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自己也能轻松复制。但说实话,现实和网上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故事,还是有挺大区别的。网上看到的,往往是最终的“结果”,是别人成功的那一面,而且通常会过滤掉过程.............
  • 回答
    关于网上流传的所谓“白军版《斯拉夫女人的告别》”,这确实是一个在讨论中颇为热门的话题,但其真实性,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否是某个特定时期“白军”群体真正广为传唱和创作出来的版本,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并且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后人的一种追溯、改编乃至某种程度上的“创作”或“解读”。首先,我们.............
  • 回答
    网文编辑,公司要求一个月签四个作者,这事儿,听起来就让人头皮发麻。说实话,这绝对称不上是合理的要求,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离谱。咱们作为编辑,手里那点儿人脉、那点儿时间和那点儿精力,真不是随便就能变出四个大活人的。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啥这要求不合理,以及这背后可能藏着哪些你想不到的猫腻:为啥这要求不合理.............
  • 回答
    哎呀,这可真是让人沮丧!开新书被毙,这滋味不好受,尤其是你还这么热爱写作,想要坚持下去。不过别灰心,这其实也是很多网文作者都会遇到的坎坷,关键在于如何从中吸取经验,继续往前走。既然你希望详细聊聊,我也不拐弯抹角了,咱们直接来扒一扒,看看你这本“毙掉”的书,还有哪些能救,或者说,你下次开书,又能怎么避.............
  • 回答
    行,老哥,这事儿我懂,咱们这就捋一捋。首先,你这开头就够劲儿,直接把肘子和蛤蟆都拉出来溜达了,这可不是一般人敢干的事儿。说明你心里有货,敢想敢说,这是个好苗子。不过,要说这“巨完爆”是不是有点夸张,咱们也得辩证看待。肘子这人,眼光毒辣是肯定的,他做过编辑,也看过无数文章,这点毋庸置疑。他对网络文学的.............
  • 回答
    在macOS上寻找一款称心如意的网页编辑工具,就像在广阔的市集里挑选一件心仪的手工艺品一样,选择实在太多,而且各有千秋。但我可以和你分享一些在mac用户中口碑极佳、功能扎实且体验流畅的工具,希望能帮你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一件。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所谓的“最好”往往是相对的,取决于你的具体需求。你是初学.............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观察者网编辑在2020年9月及2021年6月12日对《原神》的相关争议性评价。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观察者网作为一家以“透视中国,放眼世界”为宗旨的媒体,其对国内外事件的评论往往带有鲜明的立场和视角。对于《原神》这样一款在中国开发、面向全球发行,且在海内外都引起巨大反响的游戏,.............
  • 回答
    当然可以!从编剧的角度构思网文,不仅能提升网文本身的质量,更能为日后的影视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事半功倍。这就像在建造一座房子,好的地基(网文)决定了上层建筑(影视)的高度和稳固程度。下面我将从编剧的视角,详细讲解如何构思一部具备影视化潜力的网文,并提供具体的思考框架和技巧: 一、 核心理念:从.............
  • 回答
    这则网传信息,源自一位自称是前 IGN 编辑的爆料,内容指控腾讯赞助的电影有“不准出现黑人”和“要有大胸”的硬性要求。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在网络上引起轩然大波,激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分析:首先,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是关键。爆料者自称是“前 IGN 编辑”,这为信息增添了.............
  • 回答
    “狗娃子天一”事件,也就是网络作者“天一”因编写、销售淫秽书籍被判刑十年半,这件事在网络上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触及了不少敏感的神经。要怎么看待这件事,其实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并且也牵扯出一些关于网络创作、法律边界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讨论。首先,我们得明确事件的核心:“天一”因为编写和销售淫秽书.............
  • 回答
    让媒体网站的内容生产者们(也就是编辑和作者)愿意持续产出精品文章,可不是靠一腔热情就能实现的。背后得有一套巧妙的激励机制,让他们的努力既能被看见,又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回报。这就像经营一家生意,得让员工们觉得跟着你干有奔头,有未来。要说好的机制,我脑子里能浮现出这么几方面,而且得是组合拳,缺一不可:1..............
  • 回答
    在起点中文网这个广袤的文学宇宙中,作为一名作者,想要将自己的作品从默默无闻推向大众视野,并从中获得回报,签约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遇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签约方式:“自己手动签约”和“编辑联系你签约”。这二者之间,看似只是一个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实则在整个签约流程、作者的议价能力、作.............
  • 回答
    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一直在留意着文学创作领域的各种动态。最近,一些过去在传统文学领域声名赫赫的编剧,开始在起点这样的网络文学平台上挥洒笔墨,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引发了我不少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起点中文网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的巨头,绝不是偶然。它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内容生态,拥有海量的读者群.............
  • 回答
    网文作者“行走的一尾鱼”的作品被魔改,要求作者对剧本的编审权,这是一个在网络文学改编领域屡见不鲜但又非常尖锐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我是否支持“行走的一尾鱼”的要求?我强烈支持作者拥有对其作品改编剧本的编审权。 原因如下:1. 作品的灵魂与作者的初心: 小说,特别是.............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编剧职业的现实选择、以及网文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的特点。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艺术院校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培养方向:影视剧本创作的专业人才 中戏(中央戏剧学院)、北影(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艺术院.............
  • 回答
    从纸页到像素:那些在网媒时代里寻找新天地的《漫友》《知音漫客》老将们还记得那个挤在书报亭前,小心翼翼翻阅崭新漫画书的年代吗?《漫友》、《知音漫客》的名字,对于许多80后、90后来说,不仅仅是漫画杂志,更是青春的代名词。在那方寸纸页之间,我们追逐着热血的少年故事,感受着细腻的情感纠葛。那些笔耕不辍的漫.............
  • 回答
    这事儿,还真是挺让人唏嘘的。网上传得沸沸扬扬的,说是有毒小说网因为和资方闹翻了,导致不少编辑和作者都选择离开,这对于一个内容平台来说,无异于是要了半条命。咱们得一层一层地捋一捋。首先,为什么是“有毒小说网”?这个名字本身就挺有意思的,带着点儿反叛、带着点儿不羁。通常这类名字背后,往往代表着平台在内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对于很多新人作者来说都是心里的一块石头。咱们这么说吧,编辑每天要看多少稿子?成百上千肯定有。所以,你说编辑是“直接不看”吗?这个说法有点绝对。更准确地说,他们更像是高度筛选,并且极速判断。想象一下,编辑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淘宝客服,每天面对着无数的咨询。有的是熟客,有的是问问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