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戏北影的编剧不写网文?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艺术院校的教育体系、编剧职业的现实选择、以及网文这一新兴内容形态的特点。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

一、 艺术院校教育的特点与目标

培养方向:影视剧本创作的专业人才
中戏(中央戏剧学院)、北影(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国内顶尖的艺术院校,其编剧专业的教学核心是培养能够创作出高质量、有艺术价值、符合电影和电视剧市场需求的专业编剧。
课程设置上,会侧重于剧本结构、人物塑造、情节设计、对话技巧、镜头语言、叙事节奏等影视语言和叙事规律的深度训练。
强调的是“为影像服务”,理解摄像机如何“说故事”,如何通过视觉和听觉元素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也会学习戏剧史、电影史、文学理论、美学等基础理论,为创作打下扎实的学术功底。

评价体系与标准
艺术院校的评价体系通常更看重作品的“艺术性”、“创新性”、“深度”以及是否符合主流影视制作的审美和叙事惯例。
毕业作品、参加的剧本比赛、被影视公司采纳的剧本,是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这种评价体系,与网文往往更侧重于“爽感”、“更新速度”、“读者互动”等特点有所不同。

行业对接与职业规划
从中戏、北影毕业的编剧,其主要职业发展路径是进入影视公司、制作公司、电视台,成为职业编剧,为电视剧、电影、网络大电影、网络剧创作剧本。
他们所学习的技能和积累的资源,都更倾向于服务于成熟的、工业化的影视制作流程。

二、 网文的特点与创作要求

读者驱动与市场导向
网文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度的“读者驱动”和“市场导向”。作者需要紧密关注读者的反馈、评论、投票,并根据读者的喜好和市场热点来调整创作方向。
“读者第一”是网文生态的核心原则之一。

快节奏、高产量、强互动
大部分网文平台采用“连载更新”的模式,要求作者保持极高的写作速度和更新频率,以满足读者持续阅读的需求。日更、万更甚至日万的情况并不罕见。
作者需要具备快速构思、快速写作的能力,并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基础上,追求高产。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非常频繁,包括评论区的互动、打赏、催更等,这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动力。

类型化、爽点设计、订阅模式
网文市场高度类型化,如玄幻、奇幻、都市、仙侠、穿越、科幻等,每个类型都有其固定的读者群体和创作套路。
“爽点”的密集设计是网文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即不断为读者提供情绪上的满足和代入感。这可能包括主角强大的金手指、逆袭打脸、情感上的满足等。
网文的主要盈利模式是“订阅制”,读者的付费意愿直接决定了作者的收入。因此,如何写出让读者愿意持续付费的内容至关重要。

创作门槛相对较低,但“精通”不易
理论上,任何会写字的人都可以写网文。但要写出受欢迎、能赚钱的网文,则需要对网文市场的规律、读者的心理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许多成功的网文写手可能并非科班出身,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摸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作路径。

三、 中戏北影编剧“不写网文”的深层原因

结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 教育理念与培养目标的不匹配:
艺术性 vs. 市场接受度: 艺术院校侧重于培养具有独立艺术思考、追求叙事深度和创新性的编剧。而网文更看重的是如何迎合大众口味、制造爽点、快速吸引和留住读者。两者在审美取向上存在天然的差异。一个在艺术院校被赞誉的“深刻隐喻”,可能在网文读者那里被视为“晦涩难懂”。
慢节奏 vs. 快节奏: 影视剧本的创作需要精雕细琢,打磨情节和人物,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完成一个完整剧本。而网文追求的是高频率更新,这意味着创作节奏完全不同。科班出身的编剧习惯于慢工出细活,很难适应网文的快节奏,也很难保证其“日万”的更新量。
“为影像服务” vs. “为读者服务”: 影视编剧是工业链条中的一环,需要考虑导演、演员、剪辑、预算等因素。而网文编剧则是“独立制作人”,直接面对读者。虽然网文也可以改编成影视,但两者在创作出发点和核心考量上有所区别。

2. 职业路径与资源导向的差异:
行业对接优势: 中戏北影的毕业生拥有强大的行业人脉和资源,毕业后更容易进入成熟的影视制作体系,创作更符合主流影视市场的剧本,并获得相应的报酬和职业发展。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优秀的电影编剧或电视剧编剧,而不是网文写手。
经济回报与职业认同: 虽然头部网文写手收入不菲,但对于科班出身的编剧来说,他们在影视行业获得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可能来自作品在艺术上的突破、在市场上的影响力,而非仅仅是订阅量或打赏。而且,影视行业的项目制写作,通常能获得比大部分网文更高的单次报酬。
风险与回报结构: 在影视行业,编剧的风险相对分散在整个制作环节。而在网文领域,作者的收入直接与读者阅读量挂钩,风险和回报都更加集中。

3. 创作技能和习惯的壁垒:
叙事技巧的侧重: 影视编剧训练了对镜头语言、视觉叙事、多线索交织等高级叙事技巧的掌握。而网文叙事更直接、更偏向于线性推进,侧重于口语化、接地气的表达方式,甚至会使用一些在影视中不常用或被视为“粗糙”的技巧来快速推进情节。
人物塑造的逻辑: 影视编剧的人物塑造强调人物弧光、动机的合理性、多层次的内心世界。网文人物塑造有时会更直接、标签化,以服务于“爽点”的输出,人物的动机有时会为了情节推进而显得不够严谨。
写作习惯的差异: 习惯了细致打磨剧本、反复修改的编剧,可能难以忍受网文写作中为了速度而牺牲的部分细节,也难以适应读者实时反馈带来的不确定性。

4. 市场细分和定位:
内容形态的不同: 影视剧本是为特定媒介创作的内容,需要遵循该媒介的规则。网文也是为特定媒介(网络平台)创作的内容,也有其独特的传播和阅读方式。虽然有些网文会改编成影视,但两者在创作初期就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目标受众的重叠与分离: 虽然影视观众和网文读者之间有重叠,但他们的偏好和消费习惯存在差异。艺术院校的编剧更倾向于服务于对艺术性、故事性有更高要求的影视观众群体。

四、 并不是绝对不写,而是极少且有转型因素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是普遍的现象,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人写。

少数毕业生会尝试网文: 有些毕业生可能出于经济压力、兴趣探索或看到网文市场的巨大潜力,会尝试用自己的编剧功底来创作网文,甚至在网文领域取得成功。他们往往会学习和适应网文的写作模式和市场规律。
网文改编影视的需求: 随着网络文学的繁荣,许多优秀网文被改编成影视剧,这吸引了影视行业的编剧关注网文。一些编剧可能会参与网文的改编创作,或者将自己的网文作品进行影视化。
“网络剧”编剧与传统影视编剧的界限模糊: 近年来,网络剧的制作越来越精良,其创作标准也在向传统影视剧靠拢。一些中戏北影的毕业生也会创作网络剧剧本,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网文创作有交集,但其创作模式和目标仍然更偏向于影视剧的范畴。

总结来说:

中戏北影的编剧不写网文,主要原因在于其教育理念、职业规划、技能要求和市场定位与网文创作存在显著的差异。艺术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于成熟影视工业的专业人才,他们习惯于慢节奏、艺术性、为影像服务的创作方式,并且拥有更直接进入影视行业的资源和路径。而网文则是一种高度市场化、读者驱动、快节奏、强互动的个人内容生产模式。这种“不写”并非能力上的限制,而是选择和方向上的差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网文写手、纯文学作家、编剧这三个职业看似都与写作有关,但这其实是三个不同的职业。用现实中的职业来打比方,编剧好比是火锅店的炒料师傅,纯文学作家好比是酒店的大厨,网文写手好比是街边摆摊卖麻辣烫的摊贩。

这三者之间倒并不存在谁一定高谁一等的问题,只是说这三个职业对从业者的要求不一样。

对于火锅店的炒料师傅来说,他炒出来的料是没办法直接吃的,还必须要加进去各种菜才能上桌。但是炒料师傅又很重要,因为一个火锅(影视剧)好不好吃,基本上就是料(剧本)好不好+食材(演员演技)好不好共同决定的。

酒店的大厨做出来的菜是可以直接上桌给客人吃的,但大厨的厨艺高低与酒店营业额之间并无直接关系。

网文写手摆摊卖麻辣烫,要想把生意做好,除了有一个受大众欢迎的配方之外,还要看你对待客人的态度、看你进货管理和销售能力等等。

对应到三个职业上来说,一个编剧的核心能力是“用文字展示剧情”,一个传统的作家的能力是“创作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一个网文写手的核心能力是“写一部能卖钱的小说”。而正如上面说的卖麻辣烫一样,想要把作品卖出钱,可不仅仅是写好作品就行的,你还得知道读者和观众爱看什么——甚至,你还得会选择地段、估算客流、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等。

但这正是编剧的弱项。一方面,编剧的培训都是围绕着“故事”和“剧本”展开的,对于如何完整展开一个故事并不擅长;另一方面,对于很多文艺片编剧来说,他们实际上也不擅长去琢磨市场,比如说创作过《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作品的著名编剧李樯,你看他的作品也知道他写不来《战狼2》这种纯商业片。

不过话说回来,编剧与网文这样的通俗文学之间也没有必然的壁垒。就拿当年的香港文坛来说,金庸、倪匡等人都是可以一边写剧本,一边写通俗小说的,只不过能这样两边都吃得开的人是很少的。

另外,通常来说,编剧能拿到的收入,普遍高于网文写手。再加上国内专业培养编剧人才的院校,被业内普遍认可且资源较多的,也就是北电、中戏和上戏这几所院校。这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也决定了大多数人入行时都是有人带的,只要能写,其实编剧们的生存状态普遍比网文写手要好不少,所以很多人也犯不上去吃这碗饭。

总的来说,编剧只需要搞定剧本部分就可以,但网文写手实际上要搞定从作品的构思、执笔、上市、宣发等一系列的过程,是需要有更强的综合能力的。不过在这个回答下面,以及我在其他很多场合下看到的情况是,很多网文写手把这种综合能力单一归纳为了作品的质量,甚至以此产生了网文卖得好、自己挣得多,所以作品更好的感觉。然而,作品卖得好与不好,与其本身的质量并无直接关系。这就像是你不能因为张亮和杨国福身家几十亿,就说他们的厨艺比人民大会堂里的国宴厨师更高一样。

所以,大家挣钱的路数不一样,能吃这碗饭的肯定就来吃了,吃不了的继续各干各的就行了。

user avatar

网络作家跟职业编剧不是一个工种,编剧不会写网络小说很正常,倒是回答里某些编剧的优越感让我有点莫名其妙。

我不知道是他们装作对网文没有了解,还是真的不了解,我猜测多半是为了宣扬优越,故意装傻的概率比较高,因为一个人审视实物的基本逻辑都不讲,别说当编剧了,融入社会都有困难。

网络小说迎合大众口味没错,那迎合大众的电视剧电影剧本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一到这里,肯定又要转换成智者模式,谈环境,谈国情,谈体制,谈资本,谈待遇,怎么就不谈谈你们的业务能力呢???

你是一天能写三万,一月出本,还是能抓住观众心态,不看吃不下饭。

天天吹牛逼,天天唱高调,完了呢,x正,小四,x简,踩你们脑袋上作威作福的时候你们干j8去了?

哦,一提又是一套体制,大环境,资本,待遇的n连。

更可悲的是,就连最后这点尊严,还得网络作家给,不给还硬要,总之狠踩上一脚,自己痛快了就行。

就这德行,还想扯艺术大旗,呸!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