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戏这么多,曾左李却拍不得?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影视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清朝戏层出不穷,而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却相对较少有真正深入人心、引发广泛讨论的影视作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尽量详细地给您掰扯掰扯。

一、清朝戏为何“量大管饱”?

首先,我们得承认,清朝戏确实是目前国产影视剧的一大“产量户”。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历史跨度长,题材丰富: 清朝从1636年(或1616年)建立,到1912年灭亡,绵延近300年。这段历史足够长,内容也足够丰富。从入关定鼎、康乾盛世,到嘉庆道光由盛转衰,再到鸦片战争后的列强侵略、内忧外患,直至辛亥革命的爆发,每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故事可以挖掘。这为编剧和导演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观众接受度高,IP基础雄厚: 一提到清朝,大家脑子里会立刻联想到很多经典元素:紫禁城、龙袍、旗装、辫子、王公大臣、后宫争斗、科举考试、四大名著的改编(如《红楼梦》)、金庸武侠小说改编(如《鹿鼎记》、《书剑恩仇录》)等等。这些元素已经深入人心,观众对清朝背景的故事有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多历史小说、戏曲、民间传说也都围绕清朝展开,这些都是现成的IP资源,改编起来有群众基础,也更容易吸引投资。
服化道相对成熟,视觉呈现直观: 相较于更早的朝代,清朝的史料记载、绘画、照片等留存下来相对更多,这为服饰、道具、建筑风格的还原提供了更具体的依据。而且,我们对清朝的服饰风格,比如满族旗装、官服样式,也有比较普遍的认知。这使得在视觉呈现上,制作方能够相对更容易地“做出来”并让观众辨认。即便有时候有争议,但整体上能形成一种“古装剧”的视觉风格。
“爽文”与宫斗的天然土壤: 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以及宫廷斗争的时期,确实为一些带有“爽感”的叙事提供了便利。比如主角穿越回去改变历史,或者在宫廷中凭借智慧和能力步步高升,击败对手,这很容易满足观众的某些情绪。宫斗剧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清朝后宫的规制和权力结构,确实容易产生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规避风险相对较低(早期): 在一些更早的朝代,比如汉唐宋,由于历史记录的稀疏或者文化认知的差异,拍摄起来更容易出现“穿越感”或者引发关于历史细节的较大争议,甚至可能因为不符合史实而被批评。相比之下,清朝的很多大众认知是相对固化的,而且一些“大方向”上的历史事件,只要不过于颠覆主流叙事,相对来说更容易过审和被接受。

二、为何曾左李“拍不得”?

您这里说的“拍不得”,我理解更多是指 “不容易拍出叫好又叫座,或者深入人心并引发积极讨论的作品”。事实上,关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几位晚清重臣的影视剧也并非完全没有,但确实不像“清宫戏”那样层出不穷,且少有能够达到现象级的影响力。原因如下: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曾国藩: 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关键人物,这个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生灵涂炭,虽然他也被视为湘军的建立者、晚清重要的改革家,但其镇压农民起义的手段和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以及他与洋人交往的态度,都让他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历史视角下,评价非常复杂。如何平衡他“功”与“过”,如何展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过度美化容易被批“洗白”,过度批判则容易忽略其历史贡献。
左宗棠: 他以其强硬和“重用汉臣”的立场著称,收复新疆的功绩毋庸置疑,但他与曾国藩、李鸿章之间的人事矛盾,以及他对洋务运动的态度(有时更倾向于保守,有时又积极推进),也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但同时也更难塑造。他的性格刚烈,容易产生“脸谱化”的风险。
李鸿章: 这是晚清最“背锅”的宰相之一。他一生都在处理各种外交难题和国内危机,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使得他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成为“卖国贼”的代名词。尽管他在洋务运动中也确实做了很多实际工作,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些成就往往被他签署的条约所掩盖。如何真实地展现他作为一位身处绝境的政治家,如何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并且承担了巨大的历史骂名,这需要极高的历史理解和艺术处理能力。

叙事结构的难度:
“伟人”叙事与“普通人”困境的平衡: 曾左李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拍摄他们的故事,很难像宫斗剧那样聚焦于小范围的个人恩怨和情感纠葛。更多的是要展现他们如何决策,如何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如何与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力量博弈。这需要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描写。
缺乏“爽点”和“共鸣点”的普适性: 宫斗剧的“爽点”往往在于主角的聪明才智、运筹帷幄,或者看主角如何被欺压、如何反击。而曾左李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战略、政治、外交、军事决策,这些往往是相对枯燥的,而且他们的困境更多是国家层面的、时代的,很难像个人奋斗那样引起普通观众的直接情感共鸣。观众不容易代入他们的“爽”,反而更容易体会到他们的无奈和悲凉。
史实考据的严苛: 这几位人物都活在离我们相对不远的近代,他们的很多决策、言论、活动都有大量的史料记载。一旦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很容易被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和观众揪出来,引发大量的批评和质疑。这对制作团队的史实功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题材的政治敏感度:
“卖国”与“救国”的界限模糊: 在处理晚清屈辱史时,如何描写这些官员与外国人的交往,如何处理签订条约的情节,都非常敏感。过度强调他们的“救国”努力,可能会被认为是在为历史上的某些错误行为辩护;过度强调他们的“妥协”和“错误”,又容易触碰民族情感的底线。
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曾左李之间以及他们与朝廷其他派系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到政治派别、利益集团、甚至个人恩怨。要清晰地展现这些,并且不引发误读或不必要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国家形象的考量: 毕竟是面向全国观众的作品,如何展现这些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对近代史的理解和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这使得在创作上会更加谨慎。

创作团队的门槛:
专业能力要求极高: 要拍好曾左李的故事,需要的不仅仅是会拍戏的导演、演员,更需要的是对晚清史有深刻理解的编剧,以及能够进行细致考据的团队。这种团队的稀缺性,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溢价”,可能导致投资方更倾向于选择相对容易上手、风险较低的题材。
投资回报的顾虑: 宫斗剧、架空历史剧等,往往容易制造话题,吸引流量,也更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而一个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沦为枯燥的“说教”,或者引发巨大的争议,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总结一下:

清朝戏之所以多,是因为它易于吸引观众、IP资源丰富、视觉呈现相对成熟,并且在内容上提供了多样的叙事可能性(从宫廷斗争到民族危机)。

而曾左李之所以“拍不得”(或者说不容易拍出大家普遍认可的优秀作品),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形象极其复杂和争议化,叙事结构宏大且难以把握,史实考据要求严苛,并且题材本身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这要求创作者具备极高的历史素养、政治敏感度和艺术驾驭能力,同时也要承担相对更高的市场和声誉风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出现好的曾左李题材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也可能会有更优秀的团队,在更合适的时机,以更成熟的创作理念,去触碰这些深刻而复杂的历史人物。只是目前来看,他们就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将其嚼烂嚼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看清朝戏拍的大多都是什么东西……
不是宫斗就是权贵情史,总之各种戏说。表面上是清朝的故事,实际上随便换个朝代都能乱套上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