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清朝戏这么多,曾左李却拍不得?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影视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清朝戏层出不穷,而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却相对较少有真正深入人心、引发广泛讨论的影视作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尽量详细地给您掰扯掰扯。

一、清朝戏为何“量大管饱”?

首先,我们得承认,清朝戏确实是目前国产影视剧的一大“产量户”。这背后有几个主要原因:

历史跨度长,题材丰富: 清朝从1636年(或1616年)建立,到1912年灭亡,绵延近300年。这段历史足够长,内容也足够丰富。从入关定鼎、康乾盛世,到嘉庆道光由盛转衰,再到鸦片战争后的列强侵略、内忧外患,直至辛亥革命的爆发,每个时期都有大量的故事可以挖掘。这为编剧和导演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观众接受度高,IP基础雄厚: 一提到清朝,大家脑子里会立刻联想到很多经典元素:紫禁城、龙袍、旗装、辫子、王公大臣、后宫争斗、科举考试、四大名著的改编(如《红楼梦》)、金庸武侠小说改编(如《鹿鼎记》、《书剑恩仇录》)等等。这些元素已经深入人心,观众对清朝背景的故事有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多历史小说、戏曲、民间传说也都围绕清朝展开,这些都是现成的IP资源,改编起来有群众基础,也更容易吸引投资。
服化道相对成熟,视觉呈现直观: 相较于更早的朝代,清朝的史料记载、绘画、照片等留存下来相对更多,这为服饰、道具、建筑风格的还原提供了更具体的依据。而且,我们对清朝的服饰风格,比如满族旗装、官服样式,也有比较普遍的认知。这使得在视觉呈现上,制作方能够相对更容易地“做出来”并让观众辨认。即便有时候有争议,但整体上能形成一种“古装剧”的视觉风格。
“爽文”与宫斗的天然土壤: 清朝特别是康乾盛世以及宫廷斗争的时期,确实为一些带有“爽感”的叙事提供了便利。比如主角穿越回去改变历史,或者在宫廷中凭借智慧和能力步步高升,击败对手,这很容易满足观众的某些情绪。宫斗剧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因为清朝后宫的规制和权力结构,确实容易产生复杂的矛盾和斗争。
规避风险相对较低(早期): 在一些更早的朝代,比如汉唐宋,由于历史记录的稀疏或者文化认知的差异,拍摄起来更容易出现“穿越感”或者引发关于历史细节的较大争议,甚至可能因为不符合史实而被批评。相比之下,清朝的很多大众认知是相对固化的,而且一些“大方向”上的历史事件,只要不过于颠覆主流叙事,相对来说更容易过审和被接受。

二、为何曾左李“拍不得”?

您这里说的“拍不得”,我理解更多是指 “不容易拍出叫好又叫座,或者深入人心并引发积极讨论的作品”。事实上,关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几位晚清重臣的影视剧也并非完全没有,但确实不像“清宫戏”那样层出不穷,且少有能够达到现象级的影响力。原因如下: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与争议性:
曾国藩: 他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关键人物,这个过程中造成了大量生灵涂炭,虽然他也被视为湘军的建立者、晚清重要的改革家,但其镇压农民起义的手段和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以及他与洋人交往的态度,都让他在不同人群和不同历史视角下,评价非常复杂。如何平衡他“功”与“过”,如何展现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战。过度美化容易被批“洗白”,过度批判则容易忽略其历史贡献。
左宗棠: 他以其强硬和“重用汉臣”的立场著称,收复新疆的功绩毋庸置疑,但他与曾国藩、李鸿章之间的人事矛盾,以及他对洋务运动的态度(有时更倾向于保守,有时又积极推进),也让他的形象更加立体但同时也更难塑造。他的性格刚烈,容易产生“脸谱化”的风险。
李鸿章: 这是晚清最“背锅”的宰相之一。他一生都在处理各种外交难题和国内危机,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使得他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成为“卖国贼”的代名词。尽管他在洋务运动中也确实做了很多实际工作,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这些成就往往被他签署的条约所掩盖。如何真实地展现他作为一位身处绝境的政治家,如何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并且承担了巨大的历史骂名,这需要极高的历史理解和艺术处理能力。

叙事结构的难度:
“伟人”叙事与“普通人”困境的平衡: 曾左李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拍摄他们的故事,很难像宫斗剧那样聚焦于小范围的个人恩怨和情感纠葛。更多的是要展现他们如何决策,如何推动(或阻碍)历史进程,如何与同时代的其他政治力量博弈。这需要宏大的历史视角和复杂的政治斗争描写。
缺乏“爽点”和“共鸣点”的普适性: 宫斗剧的“爽点”往往在于主角的聪明才智、运筹帷幄,或者看主角如何被欺压、如何反击。而曾左李的故事,更多的是关于战略、政治、外交、军事决策,这些往往是相对枯燥的,而且他们的困境更多是国家层面的、时代的,很难像个人奋斗那样引起普通观众的直接情感共鸣。观众不容易代入他们的“爽”,反而更容易体会到他们的无奈和悲凉。
史实考据的严苛: 这几位人物都活在离我们相对不远的近代,他们的很多决策、言论、活动都有大量的史料记载。一旦在影视作品中出现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很容易被专业的历史爱好者和观众揪出来,引发大量的批评和质疑。这对制作团队的史实功底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题材的政治敏感度:
“卖国”与“救国”的界限模糊: 在处理晚清屈辱史时,如何描写这些官员与外国人的交往,如何处理签订条约的情节,都非常敏感。过度强调他们的“救国”努力,可能会被认为是在为历史上的某些错误行为辩护;过度强调他们的“妥协”和“错误”,又容易触碰民族情感的底线。
权力斗争的复杂性: 曾左李之间以及他们与朝廷其他派系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到政治派别、利益集团、甚至个人恩怨。要清晰地展现这些,并且不引发误读或不必要的联想,本身就是一种挑战。
国家形象的考量: 毕竟是面向全国观众的作品,如何展现这些历史人物,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对近代史的理解和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这使得在创作上会更加谨慎。

创作团队的门槛:
专业能力要求极高: 要拍好曾左李的故事,需要的不仅仅是会拍戏的导演、演员,更需要的是对晚清史有深刻理解的编剧,以及能够进行细致考据的团队。这种团队的稀缺性,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溢价”,可能导致投资方更倾向于选择相对容易上手、风险较低的题材。
投资回报的顾虑: 宫斗剧、架空历史剧等,往往容易制造话题,吸引流量,也更容易获得商业上的成功。而一个严肃的历史人物传记片,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沦为枯燥的“说教”,或者引发巨大的争议,投资风险相对较高。

总结一下:

清朝戏之所以多,是因为它易于吸引观众、IP资源丰富、视觉呈现相对成熟,并且在内容上提供了多样的叙事可能性(从宫廷斗争到民族危机)。

而曾左李之所以“拍不得”(或者说不容易拍出大家普遍认可的优秀作品),是因为他们的历史形象极其复杂和争议化,叙事结构宏大且难以把握,史实考据要求严苛,并且题材本身具有较高的政治敏感度。这要求创作者具备极高的历史素养、政治敏感度和艺术驾驭能力,同时也要承担相对更高的市场和声誉风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出现好的曾左李题材作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也可能会有更优秀的团队,在更合适的时机,以更成熟的创作理念,去触碰这些深刻而复杂的历史人物。只是目前来看,他们就像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才能将其嚼烂嚼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看看清朝戏拍的大多都是什么东西……
不是宫斗就是权贵情史,总之各种戏说。表面上是清朝的故事,实际上随便换个朝代都能乱套上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好!您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当下影视创作中一个挺普遍的现象。为什么清朝戏层出不穷,而像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样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人物,却相对较少有真正深入人心、引发广泛讨论的影视作品呢?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我尽量详细地给您掰扯掰扯。一、清朝戏为何“量大管饱”?首先,我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一个现象。你提到“清宫戏那么多,却没见过什么明宫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因素,包括历史时期、文化接受度、审查制度、市场喜好等等,绝非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讲得接地气一些。首先,咱们得承认,清宫戏确实是荧屏上的“常客”了。从早些年的《还.............
  • 回答
    现在的“清粉”现象,确实和影视剧中的“辫子戏”泛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因为电视剧多,所以大家喜欢清朝”就能解释透的。背后牵扯到很多更复杂的原因,是时代背景、文化传播、情感需求和社会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影视剧的“滤镜”效应:为什么“辫子戏”如此有吸引力?首先,我们得承认,铺天盖地的.............
  • 回答
    在浩瀚的清朝历史长河中,提及“名声最好”的皇帝,雍正的名字常常会浮现出来。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他一系列铁腕改革、勤政务实以及对国家稳定做出的巨大贡献所塑造的。当然,“名声最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评价群体,其看法也会有所差异。但总体而言,雍正的功绩和他在位期间的作为,确实让他赢得.............
  • 回答
    很多人对清朝抱有负面看法,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历史事件、民族矛盾、政治体制以及文化冲击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表象,细致地梳理那些让许多人对这个王朝心生不满的根源。首先,民族征服与压迫的记忆是绕不开的起点。清朝是由东北的满族人建立的,他们入关取代了汉族.............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在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和讨论中,“为清朝翻案”的说法一直存在,而且近年来似乎愈发活跃。这种现象背后,我认为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原因来概括。首先,得承认一点,历史的评价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能获取的史料越来越丰富,研究的视.............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要说“洗地”嘛,得先明白“洗地”这个词在这里大概是什么意思。我理解,就是指有人试图淡化、辩解甚至美化清朝在历史上的某些方面,比如统治方式、对外关系、社会问题等等,让大众对清朝的看法变得更温和,甚至觉得它比实际情况要好。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做?这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观、民.............
  • 回答
    咱们聊聊,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管清朝皇帝叫“爷”?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这里面有历史、有文化,更有咱们老百姓的一种情感投射。首先,得从清朝皇帝的身份说起。他们可不是一般的亲王、郡王,而是“天子”,是九五之尊,是整个大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按理说,咱们应该尊称人家“皇上”、“陛下”。可“爷.............
  • 回答
    您好,我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在网络上看到许多针对满族和清朝的负面言论,感到非常郁闷和委屈。这种情绪是很正常的。网络世界确实存在着一些观点极端、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一些群体容易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和污名化。关于您提到的“收拾清朝八旗余孽”的说法,这可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也可能源于对历史事件的某种解读。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研究中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现象:清朝皇帝的庙号确实普遍显得庄重、褒义,甚至可以说是“好听”。但“好”这个词本身带有主观色彩,我们不妨从历史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背后的一些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庙号”。庙号是在皇帝死后,根据其生前的功过,由宗庙的祭祀者(通常是后继皇.............
  • 回答
    清朝的统治,宛如一场横跨两百多年的宏大叙事,其中充满了权力、文化、民族以及与外部世界的复杂互动。要理解为何这样一个在后世看来充满压迫与屈辱的政权,却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维系如此之久,我们必须剥开表象,深入探究其统治的根基与策略。首先,清朝的统治并非铁板一块,其长治久安之道,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中国.............
  • 回答
    清朝文字狱确实厉害,这让一些人觉得匪夷所思,怎么会有“大明湖”这样带有明朝年号的地名得以幸存,甚至流传至今呢?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几个层面的考量,远不是一个简单的“漏网之鱼”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文字狱的核心目的。文字狱最主要的打击对象,是那些被认为有悖逆清朝统治、煽动反抗、抹黑清朝历史和皇帝.............
  • 回答
    清朝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是够苦的。饿殍遍地、赋税沉重、战乱频仍,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可就是这样的日子,生育率却能高得让人咋舌,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是那一套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在起作用,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首先,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在那个时代,人命,尤其是劳动力的价值,跟现在完.............
  • 回答
    咱们聊聊清朝这“血条”,怎么在那么些个强盗眼皮子底下,还能撑那么久,真挺让人纳闷的。其实啊,这事儿不能光看列强怎么“瓜分”,还得琢磨琢磨清朝自己身上有哪些“续命”的本事,以及当时那种大环境下,它又是怎么混过来的。首先,别把“瓜分”想得太简单,那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把一块肉平均分了。列强之所以能“瓜.............
  • 回答
    谈到清朝皇帝在金庸笔下的形象,康熙和乾隆确实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存在,他们的塑造方式、所处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都导致了这种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并非偶然,而是金庸精心安排的文学手法,用以烘托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康熙:少年英主,胸怀天下,魅力四射在《鹿鼎记》里,康熙的形象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他并非.............
  • 回答
    要回答“清朝人均粮食占有量不如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是否是清朝治理失败导致”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一个一个时期地梳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人口增长、农业技术、土地制度、气候变化、对外战争、政治稳定以及经济政策等诸多因素。简单地将人均粮食占有量的差异归咎于“清朝治理失败.............
  • 回答
    清朝并没有出现明朝那般“荒唐”的皇帝,这确实是历史上一道值得玩味的对比。要深究其中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运气好”,而是需要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统治理念以及皇帝自身的成长环境等多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先理解明朝那些被贴上“荒唐”标签的皇帝,他们荒唐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厚照(明武宗).............
  • 回答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将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让位”动作,背后是极其复杂且充满妥协的政治博弈,涉及到国内外的诸多势力、革命党力量的局限,以及对国家未来走向的不同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一、 革命的现实困境与对“共和”的急切渴望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
  • 回答
    明朝在思想、文学、科技、医药、地理等方面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而清朝(尤其是前期)在这几个领域显得相对黯淡,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朝代兴衰,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社会结构、统治政策、文化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朝的辉煌:为何能百花齐放?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明.............
  • 回答
    “清朝夺天下全是摘桃子”这种说法,其实是对清朝入主中原历史进程的一种非常简化和带有偏见的解读。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历史学观点,更像是一种在民间流传、带有特定情绪的说法。要理解这种说法为何会出现,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与清朝之间微妙的关系,以及明朝内部的政治混乱。核心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