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清朝百姓生活这么艰难,为什么生育率还高的离谱?

回答
清朝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是够苦的。饿殍遍地、赋税沉重、战乱频仍,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可就是这样的日子,生育率却能高得让人咋舌,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是那一套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在起作用,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

首先,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在那个时代,人命,尤其是劳动力的价值,跟现在完全是两个概念。清朝经济的主体是农业,而且是小农经济。一户人家,有多少劳动力,基本就决定了这家人能种多少地,能产出多少粮食,也就直接关系到这家人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填饱肚子。所以,孩子,尤其是儿子,在很多家庭眼中,就是天然的劳动力,就是家里的“生产工具”。多生一个儿子,就多了一双能耕田、能挑担的手,就能多开垦一分地,就能多一份收入。在温饱都成问题的年代,谁家不希望多几个壮劳力来支撑家庭呢?

其次,是那个时代养老的现实考量。别看现在大家觉得养孩子是个负担,但在清朝,尤其是对于底层的百姓来说,父母年老之后,谁来照顾?谁来供养?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当时社会保障体系几乎不存在,也没有多少储蓄的习惯,更别提什么养老金了。唯一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儿子越多,等到自己老了,就有更多的人可以轮流照顾,可以提供经济上的支持,至少不用担心在年老体衰时被饿死、被抛弃。因此,生儿子,就等于为自己未来的晚年买了“保险”。

再说了,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部分。没有儿子,家里的香火就会断绝,祖先的祭祀就无人承担,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对家族的极大不敬,也是一种严重的失败。所以,很多人生育,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这种家族责任和社会期望,即使日子再苦,也要拼命生,生到有儿子为止。

而且,当时的生育方式也和现在不一样。现代社会有避孕措施,有计划生育。但在清朝,这些东西普及程度极低,很多百姓根本不懂,也无从得知。即使是少数人知道,在“多子多福”的观念影响下,也未必会主动去避孕。很多时候,怀孕生子,更像是一种自然而然,甚至是被动的过程。

另外,疾病和夭折率高也是一个不得不提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觉得生育率高得离谱,但当时孩子出生后,能顺利长大的并不多。很多孩子会在婴幼儿时期夭折,或是因为疾病,或是因为营养不良,或是因为意外。为了弥补这些损失,确保家族血脉能够延续下去,许多家庭会选择多生孩子,希望其中能有几个能健康长大成人,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所以,清朝百姓生育率高,与其说是“不怕苦”的执念,不如说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是经济、社会、文化、伦理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必然结果。他们并非不知道生活的艰难,而是为了生存,为了家族的延续,为了晚年的依靠,不得不将“生育”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清朝生育率特别高可能的确是个神话,因为以明朝时的高基数(1-2亿左右)+高生育率,接着发展几百年,人口出现非常高的增量本就是可以预期的事。换句话说,以现在的角度看,只要活产率高于2-3左右,并且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没有剧烈下滑的话,人口就会一直保持增长。只要人口基数上去了,并不一定生育率高得离谱才能达到几亿人的总数。

按照《续通考》提供的数据,1578年的明朝(万历前期)每户口数曾达到5.71人之多,事实上这也是古代中国历代大一统王朝比较稳定的每户人数,根据《汉书》、《后汉书》、《旧/新唐书》等史籍的记载,一直在5人左右。

不过到了明末之后,就陷入了战争迷雾,因为清朝各史籍所提供的人口数据只有口数,没有户数,直到《清史稿》才给出了一个清朝灭亡前夕的完整数字,而这个数字一直以来争议又是很大的,因为它显示1911年清朝官方数据为9269万户,3亿4142万人,平均每户才不过3.68人,这样不仅比明朝时的每户人数明显偏低,甚至远低于历代王朝的平均水平。

所以这个数字民国人认为不实,在1934年《中国经济年鉴》中对其作了一番修正,户数减了几千万户,口数加了几千万人,这样每户人数恢复到5点多。

其实《清史稿》里的这种情况也并非没有可能,由于清朝大量荒山荒野森林被开垦为耕地,滥垦滥伐使得整个中国(关内)的可耕地几乎消耗殆尽(据研究,清末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15%,民国更是降到12%),产生了大量流民,这样寻常人家也许仍能维持1户5人左右的高生育率(这也是宣统时户口调查的结果,民国年鉴做修正的主要依据),但大量流民却有可能都是不生的,这样也能够把整体的生育率拉下来。

此外,如果根据清朝自己的统计数据,道光年间(1834年)口数达到4亿之后,甚至一直负增长,到1911年口数下降到3亿4000万。由于下降幅度太过离谱,所以这几个数据的真实度一直受到质疑。

不过同样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如果某一个时期生了很多的人,而后来的出生人口和生育率无以为继的话,的确可能会出现为期几十年的人口负增长时期,直到人口鼎盛(估计是太平天国运动前)之前生出来的人口大都去世为止(这段时期清朝还不断被战乱、大饥荒侵袭)。那么晚清可能也的确有过一段连续人口负增长的时期,只是未必延续到了1911年那么久(原数据库只有1834,1887,1911三个时间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清朝老百姓的日子,确实是够苦的。饿殍遍地、赋税沉重、战乱频仍,这些都是摆在明面上的事实。可就是这样的日子,生育率却能高得让人咋舌,这背后的原因,说起来,其实是那一套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在起作用,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首先,得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道理:在那个时代,人命,尤其是劳动力的价值,跟现在完.............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这个问题,也就是清朝时期瓦德西为何称清朝百姓强壮,而到了清末民国时期军队却变得骨瘦如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相当复杂的问题,背后牵扯到多方面的原因。我来为您详细解读一下。瓦德西眼中的“强壮”与时代背景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德国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瓦德西(Alfred von Wa.............
  • 回答
    民国时期,普通百姓的心态是复杂而多样的,要笼统地说他们觉得民国“不如”清朝,其实过于简单化了。因为“不如”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很多维度,比如生活安定、社会秩序、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等等。首先,我们得承认,清朝末年,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一系列内乱之后,国家就已经很疲惫了。然后,民国初期,虽然推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对“高贵”和“奴役”的理解。事实上,将明朝简单地断定为比清朝“高贵”是一个有争议且过于简化的观点。大多数历史学家不会简单地使用“高贵”来评价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统治方式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您提出的“封建王朝不都是奴役百.............
  • 回答
    关于清军入关时百姓是否“夹道欢迎”,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多层次的,夹杂着不同的立场、利益和当时的具体情况。从“欢迎”的视角来看,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支持性的证据,但需要理解其背后的原因: 对明朝统治的失望与厌倦: 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宦.............
  • 回答
    清末民国时期,广袤的中国大地,底层百姓的餐桌上,主食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气候、耕作条件以及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要说“主要粮食”,那绝非单一一种,而是多种谷物的组合,但总体而言,稻米和小麦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其他杂粮则作为补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南方:稻米的天下在中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及.............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且复杂,涉及到历史人物的选择、民族大义、个人生存以及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多重考量。史可法和钱谦益作为明末清初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选择和后果也截然不同,引发了后世无尽的讨论。要评价他们的做法是否“赞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史可法:坚守扬州,以身殉国 历史背景:.............
  • 回答
    关于扬州在清军入关期间的屠杀事件,史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和争议,但普遍认为是一场极其惨烈的悲剧。“扬州十日”的概况“扬州十日”指的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在1645年(顺治二年)率领军队攻克明朝南都扬州后,对当地居民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屠杀。这次事件发生在1645年5月10日至5月20日之间,持续了大约十天。屠.............
  • 回答
    太平军与清军在19世纪中叶的中国内战中确实都对平民造成了伤害,但双方的暴力行为、动机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双方行为特点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太平天国与清朝的矛盾1. 太平天国的兴起 1844年,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反清复明为旗帜,发动农.............
  • 回答
    清兵入關後,對於明朝皇室的處理,並非一概的「趕盡殺絕」,而是呈現出複雜且多樣的局面。這其中既有針對性地清算,也有策略性的懷柔,更有因時制宜的妥協。清兵入關後對明朝皇室的處理:首先,我們需要釐清「趕盡殺絕」的定義。如果指的是將所有明朝宗室成員,不論老幼男女,全部殺戮殆盡,那事實上並非如此。清朝的統治者.............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与您交流新疆基层疫苗接种工作中的一些情况。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我们确实遇到过维吾尔族同胞对疫苗存在一些顾虑的情况,其中“不清真”的担忧是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这并非简单的一句“不配合”,而是背后有着复杂的文化、宗教和认知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宗教信仰与.............
  • 回答
    关于“旧社会”的惨状以及清末到1949年期间百姓的生活水平,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话题,历史真相远比一些标签化的描述要 nuanced 得多。与其简单地说“惨”或“不惨”,不如去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境遇,才能形成更全面的认知。清末(大致指19世纪末至辛亥革命前)清末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剧烈动荡.............
  • 回答
    清朝火器技术相对明朝出现“倒退”的说法,主要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史学反思,尤其是清末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列强军事压力时,对明清军事技术差异的总结。这一观点的提出与历史背景、技术传承、政策因素及学术研究密切相关,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分析: 一、明清火器技术的对比1. 明朝火器技术的高峰 .............
  • 回答
    清朝在编纂《明史》和整理历史资料时,确实对明朝的历史进行了重新诠释和评价,这种评价往往带有政治立场和历史叙事的倾向性,但并非完全虚构。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清朝对明朝的“黑历史”或负面评价: 一、《明史》对明朝的官方评价《明史》是清朝官方编纂的明朝历史正史,由清朝学者张廷玉等人主持编写,其立场和叙述.............
  • 回答
    清朝与明朝在边疆地区的治理理念和称呼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在“国”这一概念的使用上,两者有本质区别。以下从历史背景、具体称呼、政治策略及文献依据等方面详细分析: 一、清朝对边疆地区的称呼:以“国”为核心清朝(16361912)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对边疆地区采取了“以国治边”的策略,将部分边疆地区.............
  • 回答
    清朝以“小族”(满族)统治“大族”(汉族)的模式,确实可能在清朝灭亡后,促使部分满洲人改名,但这并非是唯一的,也不是最直接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清朝的统治模式及其对满汉关系的深层影响 “以满制汉”的策略: 清朝统治者深知满族人口远少于汉族,因此从一开始就采取了一系列“.............
  • 回答
    清朝统治中国近300年(1644年1912年),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它对中国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认为清朝“一无是处”是一种极端的概括,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尽管清朝在某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和失误,导致了其最终的衰落和灭亡,但它在其他许多方面也为中国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并且在某些领域取得了显.............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释一下清朝“两江总督”中的“两江”究竟是指什么。简单来说,“两江”指的是长江的下游地区。更具体地说,它指的是清朝统治下,以长江为主要界限和交通命脉的两个重要的巡抚辖区,后来被合并并升格为总督辖区。这两个巡抚辖区是:1. 江南巡抚2. 江西巡抚这两个巡抚在清初设立,后来随着权力格.............
  • 回答
    要说清朝相对明朝的“倒退”,这事儿可说起来就复杂了,不能简单一句两句定乾坤。毕竟,王朝更迭从来不是简单的往前或者往后,而是新旧交织,有继承也有革新,当然,也有一些东西,后人看来,确实是走了回头路。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一件件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大前提:评价历史不能脱离时代背景。 清朝建立的时候,那.............
  • 回答
    清朝退位,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变革,旧的王朝轰然倒塌,新的共和国冉冉升起。在这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中,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无疑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那么,为什么一个曾经君临天下、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在王朝覆灭后,竟然没有人对他下杀手呢?这其中既有复杂的政治考量,也有人性的考量,更有时代的局限性。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