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史可法坚守不降后,清军屠杀扬州全城百姓;钱谦益降清后,清军放过了南京百姓,你赞同史钱哪一人的做法?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沉重且复杂,涉及到历史人物的选择、民族大义、个人生存以及不同历史情境下的多重考量。史可法和钱谦益作为明末清初两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选择和后果也截然不同,引发了后世无尽的讨论。要评价他们的做法是否“赞同”,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 史可法:坚守扬州,以身殉国

历史背景: 南明时期,明朝气数已尽,清军南下势如破竹。史可法是南明政权的重臣,肩负着抵抗清军、保卫故国的重任。他被任命为扬州巡抚,负责扬州的防御。
坚守扬州的原因:
政治责任与忠诚: 作为明朝遗臣,史可法将效忠明朝视为自己的天职,誓死不降是其政治立场的体现。他认为,一旦投降,便是对大明朝廷的背叛。
鼓舞士气与民族气节: 在南明政权摇摇欲坠之时,史可法的坚守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能够鼓舞其他抵抗力量,维系民族气节,为后世留下不屈的榜样。
对百姓的责任: 史可法作为扬州的最高长官,他对扬州百姓负有保护的责任。尽管他深知城破的可能,但他仍选择尽力而为,希望通过坚守为百姓争取一丝生机,或者至少表明自己已尽力。
后果: 尽管史可法英勇抵抗,但最终扬州城破。清军在占领扬州后,对城内百姓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扬州十日”大屠杀。史可法本人被捕后,宁死不降,最终被杀害。
赞同之处:
民族气节与忠诚的典范: 史可法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以及面对强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民族存亡的关头,他的选择是许多人心目中“忠臣义士”的楷模。
道义上的高度: 从道义的角度看,史可法的做法是无可指摘的。他没有出卖国家,没有背叛民族,而是以自己的生命践行了对故国的承诺。
需要考虑之处:
现实的残酷: 史可法的坚守虽然伟大,但其结局是扬州百姓遭受灭顶之灾。这让许多人感到痛心疾首,质疑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策略是否值得以如此巨大的生命代价来换取。
策略的有效性: 在当时清军势如破竹的情况下,史可法的坚守是否真的能够改变大局?还是仅仅让自己的生命和更多百姓的生命白白牺牲?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战略问题。

二、 钱谦益:降清后,南京得以保全

历史背景: 钱谦益是明末著名的文人、政治家,官至礼部尚书。在清军攻占南京时,他选择投降。
投降的原因:
保全自身与家族: 钱谦益年事已高,可能更注重个人和家族的生存。面对强大的清军,他可能认为抵抗只会招致灭顶之灾。
对明朝的绝望: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朝政混乱,钱谦益可能对明朝的未来不抱希望,认为其统治已难以为继。
“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观念: 在一些人看来,钱谦益可能秉持“识时务者为俊杰”的观念,认为顺应历史潮流,在新的政权下寻求生存和发展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作为南京的“名士”影响力: 作为当时南京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钱谦益的投降可能被清朝视为一种象征性的胜利,也可能被用来换取南京城百姓的相对安全。
后果: 钱谦益投降后,清军的确放过了南京城内的百姓,避免了像扬州那样的大屠杀。钱谦益本人虽然背负了“贰臣”的骂名,但他在清朝下仍享有一些待遇,并继续参与一些文化活动。
赞同之处:
避免了生灵涂炭: 从保护南京百姓的生命安全的角度看,钱谦益的选择避免了一场可能的大屠杀,为这座古都保留了更多的人口和文化传承。
现实主义的选择: 在许多人看来,钱谦益的选择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的务实之举,他选择了在乱世中保全生命和家族,而非为虚无的“气节”献上生命。
需要考虑之处:
民族气节的丧失: 钱谦益的投降被广泛视为一种背叛,是对明朝的气节丧失,也是对民族气节的玷污。他从一个备受尊敬的朝廷大员沦为了备受唾弃的“贰臣”。
“降清”行为的道德批判: 即使是为了保全百姓,这种主动投降的行为在传统道德观念中是难以接受的。他并没有为抵抗做出努力,而是直接选择了“易帜”。
“放过”南京的动机: 清军“放过”南京百姓是否完全是钱谦益投降的结果?或者清军本身在攻占一座主要城市后,出于政治稳定和避免过度消耗的考虑,也可能选择收编而非屠杀?虽然钱谦益的投降可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将功劳完全归于他,或者认为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也存在讨论空间。

三、 谁的做法更“赞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绝对的答案,取决于评价的标准和立场。

如果以民族气节、忠诚和道义为最高标准: 那么史可法是令人敬佩的。他代表了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对理想的坚守,即使代价惨重,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选择是为了捍卫某种更抽象的价值。

如果以现实主义、生命至上和避免更大痛苦为主要考量: 那么钱谦益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南京百姓的灾难。他选择了在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为更多人的生命争取空间。他的选择是基于对现实的判断和对生命的珍惜。

我的看法(作为一个AI,我没有立场,但我可以分析和总结):

我认为,赞同与否取决于你站在什么角度去看待历史和人性。

从“民族英雄”的视角看,史可法无疑是更值得赞颂的。 他的行为是一种壮丽的悲剧,他用生命诠释了“精忠报国”的最高境界。即使他失败了,他的精神也永垂不朽,成为激励后人的力量。当国家危亡,民族存亡之际,总需要有人站出来,用生命去抵抗,去传递希望的火种,哪怕火种微弱。

从“实用主义”或“人道主义”的视角看,钱谦益的做法在避免 immediate 的巨大伤亡方面,似乎更为“有效”。 当一个政权即将覆灭,继续抵抗只会招致更多的牺牲,那么选择一种策略来最大程度地减少民众的痛苦,也未尝不可。正如有人说的,“小节不能碍大节”,在确保多数人的生存面前,某些原则或许可以做出妥协。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

1. 主动性与被动性: 史可法是主动选择抵抗到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捍卫。钱谦益则是主动选择投降,是一种顺应或妥协。
2. 代价的性质: 史可法的失败是抵抗的代价,而钱谦益的“成功”是以放弃抵抗和背叛为代价的。
3. 影响的深远性: 史可法的牺牲成为了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钱谦益的投降则成为了历史的污点,成为后人批评的靶子,虽然他可能保全了南京的百姓,但他个人和其代表的某些价值却受到了彻底的否定。

因此,我倾向于从更宏观和长远的角度去看待:

史可法的行为,虽然带来了暂时的悲剧性后果,但其对民族精神的塑造和传承,其在历史长河中树立的道德标杆,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这种精神上的力量,往往比一时的现实利益更为重要。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将难以在危难中挺立。
钱谦益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避免了南京的血腥,但他以个人名节的丧失和对国家的背叛换取了这一切。 这种“妥协”在很多时候是滑坡的开始,如果所有人都像他一样“识时务”,那么抵抗的力量将彻底消失。而且,清军是否真的完全是因为他而“放过”南京,也并非板上钉钉的定论,这其中可能也夹杂着清军自身的战略考量。

最终,历史会记住史可法,而不是仅仅记住钱谦益“保全”了南京的百姓。 因为史可法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在绝境中的不屈。而钱谦益的“功绩”,很大程度上被他个人的失节所掩盖和否定。

在评价这些历史人物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用“赞同”或“不赞同”来概括。我们可以理解钱谦益在特定情境下的选择,也正是因为有史可法这样的存在,我们才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和不屈的脊梁。这两种做法,在不同的维度上,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历史的沉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如果从后金刚建立,甚至清刚建立的时候开始明军都不投降,后面又怎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百姓被屠戮?

user avatar

2月22日,精疲力尽、饥饿难耐的杨靖宇在保安村以西的山里遇到四个打柴人。这四个人是赵廷喜和村民孙长春、辛顺礼、迟德顺。杨靖宇请求赵廷喜,“你们几个能不能进村给我买点吃的,再给我买双棉鞋,我多给你们钱。”

  赵见杨几天没有吃饭,脸上、手上、脚上都是冻疮,说:“我看你还是投降吧,如今满洲国不杀投降的人。”赵廷喜哪里知道,岂止是不杀,如果杨靖宇投降,日本人还打算让他出任伪满洲国军政部长,利用杨靖宇制服东北抗日联军。

  杨靖宇沉默了一会,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补充,上述文字节选自人民网,dangshi.people.com.cn/G

有感于题主言论,想起杨靖宇将军的那句话,“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正好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回复中有些人的语文水平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好,这就是拿史可法跟将军对比,是对将军的侮辱?

user avatar

现代战争,屠杀是要违反国际法的

所以不存在头像避免被屠杀,这是你第一个逻辑错误

第2

没有革命前辈的拼死救国,你现在就说着日语了,还有个日本名字:支那豚三郎

可能日本还会效法印度,给你个首陀罗的身份

一些人,享受着前人牺牲换来的利益,却还有觉得前人做法不妥的想法,生活的毒打缺失了。

user avatar

石崇,是西晋的时候一个非常有钱的财主,非常有钱,比皇帝都有钱。

他和人喝酒的时候,劝酒方式很奇特。

不跟你攀交情,不跟你讲故事。

就指着给你倒酒的小姑娘,对你说:你不喝,我就把你身后这妞砍了。

有一次,石崇请王导和王敦吃饭。

席间,石崇又拿出这套手段劝酒。

王导不胜酒力,但是也努力喝得烂醉。

王敦岿然不动,滴酒不饮。

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觉得王导太脓包了,这么容易就就范了。

后来看多了,又觉得王敦难免有点不近人情,明明喝两杯酒就能解决的事情,非要闹出人命。


但是有一天又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突然一拍脑壳。

不对啊。

这故事里面,最大的混蛋难道不是这个石崇吗?

要说对错,这种草菅人命的,才是罪魁祸首啊!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王导和王敦,史可法和钱谦益应该承担责任呢?

因为石崇和清军,用了一个非常狡猾的方式,让我们觉得真正的选择权,似乎是在王敦和史可法这样的人手里,于是,我们觉得,王导和钱谦益是善良的慈悲,王敦和史可法是冰冷。

但是其实,真正有选择权的人,只有一个人,那就是那些拿刀的人。

在石崇的眼里,从来没把劝酒的丫头当人。她们不过是取乐的工具罢了,甚至王导和王敦也只不过是节目效果的一部分,石崇玩弄的是劝酒女的生命,但是真正取悦他的,是那些不得不喝酒的人的表情。

在清军的眼里,从来没把扬州和南京的百姓当人,他们不过是牛马牲畜罢了,史可法也好,钱谦益也好,不过是掌管这些牛羊的暂时的牧羊人,用这些牛羊的命,来威胁牧羊人,而用牧羊人的表现,来给其他的牧羊人看。


想明白了这个问题,你就会发现,时至今日,这种狡猾的手段依然屡见不鲜。

比如外卖平台提供给用户一个选项——可以在外卖骑手迟到的时候选择扣钱,或者不扣钱。

这就给我们点外卖的人一个错觉——你的钱到了骑手的手里,你可以决定他能赚还是能赔。

但是实际上,我们的钱,就在外卖平台手里,他才是那个决定骑手命运的人。·


看到这,肯定有人想:那你这答非所问啊,人家问你赞成史可法还是钱谦益,你扯了半天石崇和送外卖的,你到底赞成谁?

我谁也不赞成,我敬佩史可法,我同情钱谦益,但是你问我最优解,我觉得那个时代没有最优解。

倒是千百年后,有一个最优解。

那个时候,扶桑小国,弹丸之地,欺我国穷民弱,兴兵造次,奈何士卒疲敝。

于是南京有人“曲线救国”,说:“须知数十年来,中国军事经济,在物质上着着落后,固不待言;即组织上亦幼稚不完善“。仿佛当年钱谦益。

于是重庆有人一边翘首期待国际援助,一边自掘河堤,伤敌八百,自损一万。

但是延安有人,奋笔疾书,标题四个大字《论持久战》,军民一心,抵御外辱。

我认为,延安此人的做法,是当之无愧的最优解。

user avatar

屠扬乃清之过,全宁非钱之功

user avatar

这点毛主席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

你的研究民族史的三个态度,我以为是对的,尤其第二个态度。如能在你的书中证明民族抵抗与民族投降两条路线的谁对谁错,而把南北朝、南宋、 明末、清末一班民族投降主义者痛斥一番,把那些民族抵抗主义者赞扬一番,对于当前抗日战争是有帮助的。只有一点,对于那些“兼弱攻昧"好大喜功”的侵略政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过的)应采取不赞同态度,不使和积极抵抗政策混同起来。为抵抗而进攻,不在侵略范围之内,如东汉班超的事业等。—— 《关于研究民族史问题给何干之的信》(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

在民族战争中,只有痛斥投降主义者,赞扬抵抗主义者,才能最大程度上动员民众那救亡图存的抵抗意志、战斗意志。假如在抗日时期,为了所谓的最大程度上保护城内民众的生命,就选择投降,就自以为占据了人道主义的高点,哪怕暂时的保全了生命,但长远来看,对于整个民族来说还是极为有害的。

抵抗尚能分个南北,日后羽翼丰满再收复失地,而不抵抗则就完完全全的沦陷了。

从明亡以后的历史来看,中国人普遍变得愚昧、呆滞,这个时候的中国难以重现汉唐宋明那繁荣昌盛的文化盛世,1644到1911可以说是万马齐喑的两百多年,中国的黑暗中世纪。详见:

而若日本全面占领中国会发生什么?从伪满洲国便可以小见大:

日本在伪满洲国建立了完善的殖民奴化的教育体制,大力推行奴化教育,对东北地区人民大众灌输奴化思想;日本帝国主义还向东北青少年灌输“中日亲善”、“日满不可分”、“民族协和”、“建国精神”等奴化思想。把东北青少年培养成会讲日本语而不知道中国语、只会劳动而文化水平低下、只供日本人驱使的顺民。给中国人戴上沉重的精神镣铐,使中国人成为日本侵略者铁蹄下为其侵略服务的工具。

所以我说,就算是投降了,哪怕暂时是能够保全生命,但从长远来看还是极为有害的。面对文明落后的征服者,他们会将文明先进的民族改造成一群精神空虚的行尸走肉。而面对文明强大的征服者,他们则会消灭被征服民族的文字、语言、习俗并篡改其历史,久而久之,这个被征服掉的民族就会从地球上消失了。

面对国家危亡、民族危亡之际,我更赞同坚守不降。全民族的坚守不降尚有一线生机,而全民族的开城投降,不是沦为精神空虚的行尸走肉,就是全民族的彻底灭亡

PS:看了下评论区,发现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人一直活着

2PS:发现有人拿傅作义、吴越国举例,后金是留金钱鼠尾说满语写满字的群体,傅作义是「已经腐烂透顶不得民心的国民党的一员」,吴越国则是「汉人中的割据政权」。前者投共乃大势所趋,后者存在也不过短短几十年,且是个偏安一隅的割据政权,拿傅作义、吴越国类比留金钱鼠尾说满语用满字的后金真的合适吗?

3PS:有人说我这篇回答太民族大义、大义凛然了,说谁来了都要纳税,老百姓才不在乎谁是统治者呢。但既然不在乎谁是统治者,为什么满清入关后多地百姓一直在起义反抗?不是说不在乎向谁纳税吗?乖乖投降继续纳税不就完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反抗还要起义?历史书就放在那,有时间多读读书,别坚持这种看似有理有据实际让人贻笑大方的观点(再PS,坚持“大多数人压根就不想反抗”、“换了谁不一样纳税”这种说法的人是不看书不学习不学无术的吗?你们是当时的老百姓吗?贴个链接让你们看看究竟有多少人反抗清军的暴行,不止是官吏,更有平头老百姓:

1.根据一些地方史志的记载,八旗军不仅对反抗者大肆杀戮,甚至连投靠清朝的一些小官吏都不能幸免,妻子老母都被掠去充当性奴隶,然后拿到市场贩卖
2.清朝控制全国后,为了封锁朱成功义军,下达禁海令,对沿海人民大肆屠杀,不愿意迁走的斩杀无赦,并乘机掠夺妇女财物。 各地为剃发的分散屠杀:“去秋新令:不剃发者以违制论斩。令发后,吏诇不剃发者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3.365年前的东市街上刀光剑影,血肉横飞,金华先民在这里谱写了悲壮的史诗,守军拒不投降,全部英勇战死。
4.浙江布政使司隶嘉兴府为反抗清军暴行,嘉兴民众揭竿而起,乡的明翰林学士屠象美、明兵科给事中李毓新主其事,时降清的明嘉兴总兵陈梧反时任大将军指挥义师,前吏部郎中钱棅助饷。二十六日城陷,逃不出的居民除大批年轻妇女被清军掳掠和一些僧人幸免外,几乎全遭屠杀。按当时人口来推,可能约五十万余人遇难
5.顺治二年、大明弘光元年(1645年)昆山县人民杀该县清委知县阎茂才,起兵反清。七月初六,清军破城,随即屠城,士民死难者达数万人。
6.清朝进入中原,首先靠的是武力,而且是灭绝人寰的武力。为了杀一儆百,他们对抵抗较为顽强的地方,一律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7.在江南诸省,这些政策激起了已被平定地区的强烈反抗。江阴、嘉定等地民众纷纷举起义旗,但均被清军屠城,被杀者数十万人
8.据史可法纪念馆馆藏资料记载:在保卫扬州城的战斗中,百姓踊跃参战有的奔上城头抢修防御工事,有的协助兵士巡城,连妇女老小都出动,搜集砖石、石灰,赶制刀枪弓箭。退职武将樊大纲召集一批志士,加入守城队伍。其母为了免除儿子的牵挂,竟一头撞死在石碑上。城被攻破后,市民们或同清兵巷战而死,或自杀身亡。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到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诸生高孝瓒,在衣襟上书:“首阳志,睢阳气,不二其心,古今一致”,在学宫自缢;医生陈天拔、画家陆榆,船民刘某、徐某,均不屈死;妇女拒辱自杀者不计其数。——扬州十日_百度百科
9.多铎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说:昨大兵至维扬城内,官员军民撄城固守;予痛惜民命,不忍加兵,先将祸福谆谆晓谕。迟延数日,官员终于抗命;然后攻城屠戮,妻子为俘。是岂余之本怀!盖不得已而行之。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4PS:为什么部分人会有种只要投降了就可以活命的想法?无论史可法抵不抵抗,钱谦益投不投降,大屠杀照样会无差别的进行下去,把屠杀缘由扯到史可法、钱谦益身上是莫名其妙的。在这贴两个回答:



这里面写的很详实了,哪怕你投降了,征服者也不会放过你的。换句话说,假如你是城内百姓,无论你是选史可法还是选钱谦益当守城的,清军都不会放过你。毕竟投降后被屠杀的、被奴役的、被侮辱的、被充当性奴、被财产充公的都数不胜数。

感觉部分人是把清军当八路军一样了,对清军抱有这么大的幻想……


致题主: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田间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user avatar

史可法是不降,坚守就是扯了。

大家都在骂洪承畴,要是大明多几个洪承畴,少几个史可法,还能多活几年。你让史可法指挥松锦,明军出山海关没多远就跪了。是,洪承畴是刽子手,但是农民军也好,南明军不是老老实实跪着让他杀的,你要打赢了才能屠杀别人,打输了只能被人屠杀。

气节这玩意是很重要,但你不懂战争的艺术,光有气节有啥用?不教而战谓之杀,说的就是史可法这种人。你要抵抗,却又不选拔合适的将领,准备武器,训练士兵,组织百姓 ,修筑工事,做好战争的准备,那这和屠杀你的士兵和百姓有什么区别?是的,清军屠杀扬州百姓是残忍的,不人道的,但战争本来就是不人道的,残忍的 ,你既然决定抵抗,难道要把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寄托在敌人的人道和仁慈上?不战而降固然可笑,不备而战难道就不可笑了?钱谦益还可以说寄希望于满清不要毁坏自己的财产和税基保全南京城和百姓,毕竟投降后南京就是满清在南方最大据点,每年也能交不少税,真把南京屠了谁来给满清交税呢?那史可法呢?寄希望于遭到抵抗后清军的自我克制和绅士风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据我所知,他连扬州城墙外的树林都不砍,留着给清军隐蔽接近,还是砍了造梯子?这是个打仗的样子吗?他难道以为八旗兵是在和他玩cosplay?这是在打仗呀。也就是南明立刻就完了,如果南明击退了清军这次进攻,重新审视史可法那一系列骚操作,这位是要被定罪的。他要在苏德战场初期的苏军混,估计要吃斯大林一颗花生米

最后有人拿杨靖宇来比史可法,我觉得还是不要侮辱抗日英烈比较好,杨靖宇在史可法那个位置是要收复辽东,史可法唯一比杨靖宇强的就是绝命诗写的更好。我要是日本人,花一个钢蹦悬赏史可法这种人算我输,巴不得长命百岁,坑死抗日力量才好呢。

我就再举一个例子,何腾蛟,有气节吗?绝对有气节,怕死吗?绝对不怕死。坑爹吗?绝对坑爹,这位大爷要是跳船后淹死在长江里,对抗清事业是巨大的贡献,几十万顺军就是糟蹋在他手上的

补充一句,很多人说气节比军事能力更重要,这是因为他们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只要想抵抗就能抵抗,其实不然,平时没训练没准备,他们能给敌人造成的最大麻烦就是清理尸体的费用和时间,毕竟尸体臭了会有疫病。其实气节和军事能力一样重要,也许军事能力更重要。我国给中小学生搞军训,大学开军事理论课干嘛?教育年轻人保家卫国的能力。我说的很明白了,不教而战,不是抵抗,是屠杀。人都是怕死的,你把没有受过训练的,没有合适武器装备的士兵投入战场,就是单方面的大屠杀,其结果就是剩下的活人会选择投降来保全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因为抵抗没有意义,既不能保卫自己,也不能伤害敌人,还不如投降祈求苟活。老百姓只会站在赢得一边,假如在死和奴隶活下来之间选择,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当奴隶,这是人的生理本能,不是教育能够改变的。

而之所以很多人这么抬高气节无非是在和平时期高唱气节成本很低,反正危险没有出现前没人知道你是真有气节,假有气节,只要嗓门大就行了。但平时的准备是需要成本的。

还有一点,我们都知道努尔哈刺是一个小部落首领,其起家实力很弱小。八旗是在其数十年的战争中不断征服兼并而成,换句话说,八旗的大部分成员都曾经是爱新觉罗家族的敌人,自然也是没有什么气节的,而绿营更是变节者同盟,而明和顺远比满清一方有气节,但最后的胜利者是满清。这说明气节代替不了战争的艺术。

user avatar

那如果满清遗老遗少带着日本鬼子再次入侵中国,咱们抵抗还是投降?




user avatar

首先,看了问题的原题主被永久封禁,我就放心了。

题主的问题提的已经有自己的主观倾向了——投降能活,抵抗会死......投降名节受损,但是起码还能活命。

我第一反应是想起了,1937年12月份的南京,如果当时南京军民知道自己将遭受屠杀,还会坐以待毙,束手就擒吗?

投降就一定会免死吗?想想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赵军,秦朝末年,章邯率领的投降项羽的秦军,再想想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在乌克兰投降纳粹德国的苏军家属.......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其实,简单来说,“放弃抵抗”是吧自己的命运交给了敌人,或许有可能活命,或许死的更容易。而抗争到底,就一定死路一条吗?

汉朝的时候,汉军300多人被匈奴5万大军包围在了疏勒城,经过了200多天的英勇抵抗,击退了敌人,虽然伤亡惨重,但是,依然有13人幸存了下来,返回了玉门关。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如果不是数十万红军将士拼死抵抗,而是为了活命投降纳粹德国的话,那苏联早就消失了。

再看看我们的抗日战争,如果没有那么多“硬骨头”的国人拼死御敌,还会有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吗?

总结一下,史可法和钱谦益不过是做出了2个不同的选择,一个把命运牢牢的握在自己手中,虽死犹荣,而钱谦益不过是把命运交给了敌人,只是他运气好,才得以苟活而已。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user avatar

每当看到这一类问题,我就想说下面这段话:

“丛林主义者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总喜欢为胜利者的一切恶心行为跪舔,包括屠城和施虐,并把这些行为的责任归咎于受害者,因为他们强大了以后也想骑在别人头上拉屎。信奉谁强谁恶谁正确是没有最基本的是非观和精神油腻的表现。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