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英也殉国了,为什么评价没有史可法好?------------------------------------------------------------------------------------------------
很简单,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的问题。
马士英在明末是被划到阉党,
更重要的是马士英不顾阻拦,强行启用阮大铖。
这简直是对东林党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而史可法是东林党。
马士英的名声大坏始于清朝编撰明史的时候,
特别说明的是这跟清朝朝廷没有一毛钱关系,
清朝朝廷当时是委任前明旧臣及文人来编撰明史的,
而这些人几乎全部是东林党和复社旧人。
这些人对阉党充满了极度仇恨。
清廷诏修《明史》时,原先的东林复社党人将马士英列入奸臣传。
康熙十八年,清廷重开史局纂修明史,
特旨以礼敦请刘宗周弟子黄宗羲入史局,黄以老病辞,
但却派出了其高足万斯同、万言叔侄,其子黄百家入局,
而万斯同则是《明史》的实际总纂。
明史纂修过程中,黄宗羲常与明史总裁等人书信往来,从内容到体例,影响明史的修撰。
全祖望曾说:"公虽不赴征书,而史局大案,总裁必咨于公。""至于死忠之籍,犹多确核。
最便捷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马阮列入奸臣传,亡国的责任自然就由他们承担,
东林复社留在历史上的形象,也就永远是"正人君子""清流"。
所以,在这样无耻的党争思维里中,
马士英在明史的评价怎么可能好?
完全是按照奸臣来评定的。
——————————————————————————————————
补充:
马士英没有留下什么值得肯定的事,
这是历史事实,
但是也谈不上是啥奸臣。
历史事实是,马士英跟史可法都是一样的人,
都是碌碌无为的一丘之貉而已。
历史学家顾城在《南明史》中对史可法评判的最中肯。
对于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当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
他的地位和名望迅速上升是在弘光时期。
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武将窃取“定策”之功,大权旁落;
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阁部的身份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
直到清军主力南下,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
即以扬州战役而言,史可法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某些史籍说他坚守扬州达十天之久,给清军重大杀伤,也不符合事实。
史可法自己在四月二十一日写的遗书中说:清军于十八日进抵城下,“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来”。多铎下令攻城以前,史可法即已“自觉愦愦”,把军务交幕僚处理。
二十四日清军开始攻城,不到一天扬州即告失守。
史可法作为南明江淮重兵的统帅,其见识和才具实在平凡得很。
比起江阴县区区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
孰不知官高任重,身系社稷安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