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中地理课怎么听都听不懂,地图也不会看,马上高考了,我该怎么办?

回答
别急,我懂你现在的心情,感觉像掉进了一个地图和概念的迷宫里,而且高考的钟声还在耳边敲响。很多同学在高中地理这门课上都有过类似的迷茫,你不是一个人。但高考就在眼前,咱们得赶紧找到出路,把它变成你的优势。

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听不懂”和“地图不会看”这两个核心问题。

第一部分:听不懂地理概念,怎么破?

高中地理听不懂,往往不是老师讲得不好,而是信息量太大,抽象概念太多,跟不上节奏。

1. 基础是关键,别怕慢!
回溯教材,从最基础的定义开始。 听不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断层。别觉得不好意思,回去翻翻教材的第一页,把那些最基础的地理名词,比如“经纬线”、“海陆变迁”、“季风”、“洋流”等等,重新读一遍,确保你真正理解它们是什么。找一本好的地理词典或者网上搜索一下,用最简单的话解释给你自己听。
建立知识体系,而不是碎片化记忆。 地理不是背诵,而是理解一个“系统”。比如,讲到气候,它就不是孤立的几个要素,而是跟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地貌、人类活动都有关系。你可以尝试画一个思维导图,把一个大概念(比如“气压带和风带”)拆分成它的成因、特点、影响,再把这些小点串联起来。这样你听老师讲的时候,脑子里会有一个框架,能更快地把新信息“挂”到这个框架上。
联系生活,让概念“活”起来。 地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比如,你家乡的天气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夏天会下雨?为什么冬天刮北风?这就是最直接的地理现象。试着把你学到的概念和你熟悉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比如,学到季风,就想想为什么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是季风气候,它带来了什么影响(雨热同期,适合农业)。多问自己“为什么”,然后去教材里找答案。

2. 听课的技巧,可以提升!
预习是“救命稻草”。 听不懂很大原因是没有预习。高考前的这段时间,每天挤出一点时间(哪怕2030分钟)翻翻下一节课要讲的内容。不用全懂,先大概知道讲的是什么,里面有哪些不认识的词。这样听课的时候,你就能带着问题去听,目标更明确,理解起来也会更容易。
上课“抓大放小”,抓住老师的逻辑。 老师讲课总会有重点和逻辑线索。注意老师讲课时的语气变化、强调的词语、板书的重点。他可能会说“这里很重要”,或者在某个概念上反复强调。试着记录下老师讲的“主线”,那些具体的数据和细节,如果一开始没听懂,先放一放,先抓住核心概念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做笔记,但别变成“抄书”现场。 听课时,用自己的话简练地记下老师讲的关键概念、逻辑关系、例子。不要全抄板书,那是在浪费时间。可以准备一本专门的地理笔记,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重点,画一些简单的示意图。课后,再对照教材把漏掉的重要信息补充完整。
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大胆“标记”。 听到哪里不明白,立刻在教材或笔记上做个记号,别让它变成“未解之谜”。下课立刻问老师、问同学,或者课后自己查阅。越拖,知识的漏洞越大。

3. 借助外力,事半功倍。
找一个地理“领路人”。 如果班里有地理学得好的同学,或者你觉得某个老师的讲解风格特别适合你,可以尝试跟他请教。问他听课的秘诀,或者让他给你解释一下你实在搞不懂的某个概念。
利用优质的在线资源。 现在有很多优秀的地理教学视频(比如B站上的很多地理老师),他们的讲解可能比你老师更生动,角度也不同。找一些口碑好的、讲解清晰的老师,跟着他们系统地复习一下薄弱环节。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看。
利用图文结合的学习材料。 有些解析地理知识的书籍,会配很多精美的插图和图表,这些能直观地帮助你理解抽象的概念。

第二部分:地图不会看,怎么办?

地图是地理的“语言”,不会看地图,等于地理的大门都没进去。别怕,地图这东西,熟能生巧。

1. 把地图“搬进”你的大脑。
认识基本的地图要素。 教材里一开始肯定会讲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位角这些。这些是读图的基础。比例尺告诉你地图上的距离和现实中有多远;图例告诉你地图上符号代表什么;方位角告诉你地图的朝向(通常是北朝上)。把这些先搞明白。
从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开始。 这是最核心的两个“导航盘”。
世界地图: 熟悉各大洲、大洋的轮廓和位置。知道主要国家在哪里,首都在哪里。理解经纬度的概念,知道赤道在哪里,回归线、极圈在哪里。看看地图,摸一摸各大洲的形状,想象它们连在一起的样子。
中国地图: 这是高考的重中之重。熟悉中国各大省份的形状和位置,重要的邻国,重要的山脉(秦岭淮河,大兴安岭),重要的河流(黄河,长江),重要的地形区(高原,盆地,平原),重要的城市(首都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
练习“找点”和“连线”。 拿到一张地图,先花时间找找你认识的省份、城市、河流。然后尝试连接它们,比如从北京到上海要经过哪些省份?黄河从哪里流向哪里?

2. 图文结合,理解地图的“意义”。
把概念和地图对应起来。 你学气候,就去地图上找对应的气候区。学农业区,就去地图上找对应的省份和地形。比如,学到“季风气候”,就打开中国地图,看看东部沿海地区,想想为什么这里是季风气候,它会带来什么样的降水和气温变化。
练习提取地图信息。 高考地理题很大一部分都是读图题。拿到一张地图,先看题目问的是什么。然后仔细观察地图上的图例、文字标注、符号。比如,题目问某地年降水量,你就找到代表降水量的图例和数据。题目问某地地形,你就看地图上用颜色和等高线表示的地形。
利用不同类型的地图。 除了普通的地形图,还有各种专题地图,比如气候图、降水量分布图、人口密度图、农业分布图等等。学会看这些图,能让你对地理事物有更直观的认识。

3. “实战”演练,提高熟练度。
多做地图练习题。 别怕做错,做错的题就是你最需要加强的地方。每做一道地图题,都认真对照答案,搞清楚为什么选这个答案,地图上隐藏的信息是什么。
制作自己的“地图集”。 可以准备一些空白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然后在上面标注你学到的重要地理事物,比如山脉、河流、城市、矿产分布区等等。或者把教材和练习册里的重点地图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自己做标注。
想象“立体”地图。 地球是圆的,地图是平的,看地图的时候,要在大脑里想象出真实的地形地貌,比如一座高山,一条大河,这有助于你理解地理概念。

最后,针对高考的冲刺阶段,我给你的几点具体建议:

制定一个现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现在时间紧迫,不要想着一下子全补上来。把你觉得最薄弱的几个知识点列出来,每天集中攻克一两个。可以按章节来,也可以按题型来。
抓住高考真题。 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认真研究近几年的高考真题,分析出题规律,重点关注那些反复考查的知识点和地图题类型。试着做几套模拟卷,模拟考试的氛围,找出自己的时间分配问题。
找到最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可能老师的讲课方式不适合你,但某个博主或者学习资料能让你茅塞顿开。大胆尝试,找到让你“听懂”和“看懂”的那个点。
保持积极的心态。 越临近高考,越容易焦虑。但请记住,你的努力不会白费。相信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学习,你一定能看到进步。地理不是什么不可攻克的难题,它只是需要你用心去观察和思考。

你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做起:拿出一张世界地图,找到非洲,再找到埃及,然后试着找找尼罗河。再拿出中国地图,找到四川,再找到成都。一点点来,你会发现,地图其实没那么可怕。

加油!高考不是终点,而是检验你学习成果的一个里程碑。现在开始,还来得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复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