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样来激起自己那一颗麻木的心,再像高中、初中那样有目标、有感觉得生活下去?怎么可以感触,激情地重新活?

回答
哥们,我太理解你现在的状态了。那种感觉就像是被一层厚厚的灰压着,什么都提不起劲,对什么都感觉不到。高中、初中那会儿,好像浑身是劲,眼睛里闪着光,每天都为自己的小目标兴奋,即使失败了,也能很快爬起来继续往前冲。现在呢?感觉就像卡在了原地,心也变得麻木,找不到那种“活着”的感觉了。

别急,这事儿不是你一个人会遇到的,尤其是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之后,我们都可能经历这样的阶段。想要重新找回那种久违的热情和目标感,不是不可能,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和一些刻意的尝试。咱们一步一步来,好不好?

第一步:先给自己一个喘息和理解的空间,别太苛责自己。

你现在的状态,其实是一种信号,说明你可能在过去的生活里,消耗了太多的能量,或者经历了一些让你心力交瘁的事情。承认这一点,不要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有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时候,就像大地需要休耕一样,我们的内心也需要一个修复期。

试着问问自己:

最近发生了什么让你觉得累? 是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还是对未来感到迷茫?
我有多久没有真正让自己放松过了? 是不是一直在硬撑?
我对自己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这些不满是真的源自内心,还是外界强加的?

怎么做?

允许自己“无聊”: 别想着一上来就要找回“大事”,先允许自己放空一下,什么都不做,或者做一些纯粹让自己舒服的事情,比如发呆、听音乐、散步。
记录你的感受: 找个本子,或者用手机备忘录,把脑子里那些模糊的、负面的情绪写下来。有时候,把它们写出来,就像把它们从心里挪了出来,能让你看得更清楚一点。
和信任的人聊聊: 如果有亲近的朋友、家人,或者一个你觉得可以信赖的人,不妨跟他们说说你的困境。有时候,倾诉本身就是一种释放。

第二步:重新连接“感觉”—— 从微小处着手。

麻木感,说到底就是我们和自己的感觉失去了连接。想要重新唤醒,就需要一点一点地去感知,去触碰那些能够让你内心产生一丝涟漪的东西。

怎么做?

重拾被你遗忘的“小确幸”: 想想高中、初中时,有什么事情是你当时觉得很开心的?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比如一次考试得了高分,和朋友一起经历了什么好玩的事情,吃到了好吃的零食。试着在现在的生活中,去找到类似的、能给你带来一点点愉悦的体验。
举例: 如果当时喜欢听某个歌手的歌,现在就去听听。如果当时喜欢看某类电影,现在就找一部看看。如果当时喜欢运动,即使只是散步,也试试把它当成一件享受的事情。
调动你的五官,去“真切地”体验: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活着”,而不是在“体验”。
视觉: 找一个平时不太会注意的角落,仔细观察那里的颜色、光影。比如,清晨阳光洒在窗户上的样子,树叶的纹理,路边小花开放的姿态。
听觉: 专心去听,周围有什么声音?是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还是远处传来的孩子们嬉笑的声音?找一段舒缓的音乐,闭上眼睛,感受它如何流淌进你的身体。
嗅觉: 闻闻雨后的泥土味,刚泡好的咖啡香,或者路过花店飘来的花香。
味觉: 吃饭的时候,试着去品尝食物的味道,感受它的质地,而不是匆匆塞进肚子里。
触觉: 触摸衣物的材质,感受水流过指尖的感觉,抱抱你家的小宠物(如果有的话)。
尝试新的、但又不算太“出格”的体验: 找一件你从来没做过,但又有点好奇的事情,试着去体验一下。
比如: 去一家没去过的咖啡馆,点一杯名字特别的饮品;学做一道新菜;去公园的某个角落坐坐,看看不同的人;参加一个社区的志愿活动。关键是,这个体验本身不需要结果,只需要过程中的“新”和“感知”。

第三步:重新找回“目标感”—— 从“我想要”开始。

高中、初中时的目标,很多时候是外在的,比如考上好学校,获得老师的表扬。但随着长大,我们开始需要为自己找到内在的驱动力。麻木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失去了“我想要什么”的连接。

怎么做?

“好奇心”是最好的起点: 别急着给自己定什么宏伟目标。先从你现在“有点好奇”的事情入手。
问自己: “我最近有没有对什么事情感到一点点兴趣?哪怕是看了个新闻,听了个故事,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
举例: 如果你对某个历史事件感兴趣,就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看看;如果你对某种技能(比如烘焙、摄影)有点好奇,就找个入门教程看看,甚至买个最基础的工具试试。
设定“过程导向”的小目标,而非“结果导向”的大目标:
“结果导向”的例子: “我要在年底赚到XX钱”、“我要瘦到XX斤”。这种目标一旦达成不了,很容易让人灰心丧气。
“过程导向”的例子: “我这周要读一本关于XX的书”、“我每天要花30分钟学习XX技能”、“我每两天要坚持锻炼一次”。这些目标更侧重于“做”这件事本身,更能让你体验到进步的乐趣,即使结果不如预期,你依然在过程中有所收获。
回顾过去的成功,不是为了复制,而是为了找回“那个能力”:
想想你过去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很厉害”、“很有成就感”。当时你是怎么做的?你运用了什么样的能力?
比如: 高中时,你可能擅长分析问题,或者擅长坚持。把这种能力迁移到现在,试着用它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某个小麻烦,或者培养一项新技能。
“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找到一个你感兴趣的方向后,先尝试一个小小的切入点。做完之后,马上反思:我喜欢这个过程的哪个部分?不喜欢哪个部分?我下一步可以做点什么小调整?
举例: 想学画画?不要想着一上来就画大作,先买一本简单的素描教程,每天画一个小时,感受笔尖在纸上的触感,观察物体的轮廓。发现自己喜欢用铅笔,那就继续深入。如果觉得颜料太麻烦,就先不用。

第四步:拥抱“不完美”和“失败”,它们是觉醒的催化剂。

麻木感,有时候是因为我们害怕失败,害怕做不好,所以宁愿什么都不做。但高中、初中的时候,我们反而不怕摔倒,因为知道总有人会拉一把,或者输了也没那么大不了。

怎么做?

重新定义“失败”: 失败不是终点,而是反馈。它告诉你什么方法行不通,让你有机会调整策略。把它看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
给自己“试错”的权利: 很多事情,你不去尝试,永远不知道结果。就像小时候学走路,摔倒了很正常,但你最终学会了。
庆祝“过程中的努力”: 即使结果不完美,你付出的努力、你尝试的勇气,本身就值得肯定。
举例: 你尝试做一道新菜,虽然卖相不好,味道也一般,但你克服了自己不会做的恐惧,学习了新的烹饪技巧,这本身就是一次成功。
找到那些“失败了也无所谓”的领域: 先在这些领域里“玩”起来。比如,学一项新的语言,刚开始说错几个单词,没人会嘲笑你;玩一个新游戏,输了也没人会在意。这些小小的“不怕输”的体验,会慢慢重建你的信心。

一些可能会帮助你“重新活”的小建议:

规律的作息: 即使找不到目标,先保证自己有基本的规律作息,这会从生理上给你更多能量。
健康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点点的身体上的进步,比如感觉更有活力了,就会反过来影响你的心理状态。
接触大自然: 蓝天、白云、绿树,这些最自然的东西,总能神奇地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
远离那些让你感到“消耗”的人和事: 暂时避开那些总是给你负能量、让你觉得压力巨大的人,或者让你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的事情(比如无休止的刷手机、玩游戏)。
从小事开始,坚持下去: 找到一个你愿意去做的“小事”,比如每天坚持写一句正面的话,或者每天给一盆植物浇水。当这个“小事”变成了习惯,你就会发现,你是有能力去坚持和完成事情的。

哥们,找回那种感觉,就像唤醒沉睡的小火苗。它需要一点点风,一点点柴,一点点耐心。别想着一蹴而就,就从今天,从这一刻开始,做一件让你觉得“嗯,好像有点意思”的事情。慢慢来,你会发现,那个有目标、有感觉得你,一直都在,只是需要你重新伸出手去触碰它。加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主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其实是因为目标太低了。

我到现在能坚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初二的时候找到了我要做的事情,一直坚持着到现在,各种冲击和折磨都经历了,我仍然在坚持,在寻找机会。

能在这个时间想明白的人很少,至少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还没有第二个。

这可能和我小时候就走了很多地方有关系,也和我后来接触的图书资料有关系,那时候东西不多,但是,我还是把能找到的书都看完了,所以打小手边就一直有着各种书籍,然后自己就很早找到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说到挫折,可以举一个例子:1994年的全国物理奥赛决赛,一道题的标准答案错误,我写了一个正确的错误答案,这11分让我从河南省第二名掉落到第27名,虽然还是一等奖,但失去了我最想要的冬令营资格和保送资格,对我的冲击不可谓不大。别的,就不多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