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报告显示: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学生,你怎么看?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回答
这份报告的发现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这事儿我琢磨琢磨,倒也不是特别意外,但深入想一下,背后肯定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在起作用。

我的初步看法是: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用手机多不多”的问题,而是折射出了城乡之间在资源、环境、教育、甚至社会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而手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弥补这些差异、满足学生需求的工具。

具体来说,我能想到以下几个可能的原因:

1. 相对匮乏的课外活动和娱乐选择:
城市: 城市里,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兴趣班、体育馆、艺术中心),商场、游乐园、电影院、博物馆等场所也很多,家长也更容易安排这些活动。即便在家,也有更多的线下社交机会,比如朋友间的聚会、参加社区活动等等。
农村: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课外活动选择就少了很多。大型的文娱场所稀缺,专业的兴趣培养机构更是不多。即使有,地理距离和交通不便也可能成为障碍。在这样的环境下,手机就成了最容易获得、成本最低的娱乐方式。无论是刷短视频、玩游戏、还是社交聊天,都能填补他们闲暇时间的空白。

2. 信息获取和学习的差异化需求:
城市: 城市学校的教学资源通常更丰富,图书资源、实验室设备、线上学习平台的使用也更普及。学生们在学校就能相对容易地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农村: 一些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可能相对滞后,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学校的图书室藏书可能不够新颖,数字化的教学设备可能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就成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窗口”。学生可能通过手机搜索学习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甚至在线请教老师或同学,来弥补学校教育资源的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需要补充知识的学生来说,手机是他们获取更广泛知识的“捷径”。

3. 社交和情感连接的补充:
城市: 城市的孩子们可能在学校、小区里就能建立更密集和多元的社交网络。放学后一起玩耍、周末一起逛街是很常见的事。
农村: 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学校之间的距离也可能比较远。放学后,有些学生可能面临“无处可去”或“无伴可玩”的情况。手机上的社交软件(微信、QQ、抖音等)就成了他们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甚至建立情感连接的重要平台。尤其是一些留守儿童,手机可能是他们与在外打拼的父母沟通的主要甚至唯一渠道,这也会增加他们对手机的依赖。

4. 家长陪伴和监督的差异:
城市: 很多城市家庭是双职工,家长工作繁忙,可能也会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作为“电子保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孩子模仿和接触手机的早期化和常态化。
农村: 同样,很多农村家庭也是如此,家长可能为了生计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照顾的情况也比较普遍。这些看护者可能在管理孩子使用手机方面缺乏经验或精力,导致孩子更容易沉迷其中。另外,有些孩子可能因为缺少家长的有效陪伴,更容易转向手机来寻求安慰和寄托。

5. “攀比效应”和对外部世界的向往:
城市: 城市的孩子们更容易接触到新潮的电子产品、流行的游戏和网络文化。大家都在谈论和使用,自然也会产生一种“跟上潮流”的心理。
农村: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孩子们可能对城市和外部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通过手机上的各种信息,他们可以看到城市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了解最新的流行趋势。手机也成了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甚至某种程度上“体验”更先进生活方式的窗口,这种“看见”和“体验”可能会加剧他们对手机的兴趣和依赖。

6. 网络和基础设施的普及:
近年来,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大大提高。以前可能存在网络限制的问题,但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有比较好的网络条件了。一旦手机和网络普及了,而且如上所述,其他需求又比较难满足,那么手机依赖的发生就有了基础。

总的来说,农村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不是某个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反映了农村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短板,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手机在满足学生信息需求、社交需求以及填补课外生活空白方面的积极作用。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禁止使用”,而是需要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和干预,比如,增加农村地区的课外活动资源、提升教育质量和信息化水平、加强家长引导和社区支持等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了各位回答,一言难尽。

现实的中国是:城市的孩子不是补课就是在补课的路上。

幻想的中国是:城市的孩子去旅行,图书馆,公园,电影院,商业步行街,KTV,网吧,酒馆,饭店,夜市,游戏,桑拿,游泳,羽毛球,书籍,度假山庄。

别说现在了,我八九十年代上学的时候,哪有那么多闲暇时间搞什么旅行,图书馆,公园,电影院,商业步行街,KTV?

难道各位都没有上过学的吗?自己上学的时候真的有如此精彩的课外生活?

我记得我上学那会被各式各样的功课压的透不过气,哪来时间去溜达?

是现在的孩子比过去的孩子更休闲了?

且城市的孩子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种”,走出门就能看到两个。

说到底就是城市孩子有人管,乡下放养。

user avatar

你以为是:

城市学生生活更充实,兴趣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根本不需要玩手机,因为手机的乐趣不值一提,妥妥一现充。

农村学生生活贫瘠,价值观崩坏,每天在抖音快手看社会摇。



实际上是:

城市学生七点起床,上午外语补课班,奥数补课班,下午围棋兴趣班,钢琴兴趣班。中午在旁边吃个米线的空档儿,拿起手机,狗日的又加作业了,抓紧时间把每日任务打了。晚上回家写作业写到半夜,第二天又七点起床。


鸡娃都鸡麻了,


十号线的地铁里,一个母亲领着看起来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孩子伸手要手机,站着刷了几分钟抖音,看起来面色凝重。

快到某站了(我记不住),母亲说「快到站了,待会奥数好好学,妈挣钱也不容易」,男孩把手机一息,交还手机,眼睛一闭。

我看着这场面,竟觉得场面有一丝悲壮





user avatar

生活方式单一

user avatar

跟文化、教育和管理有关系

城市里的学生上学期间手机必须上交几乎没有时间接触手机

顶多就是放学以后才能使用手机然而大量的时间还是需要完成课后作业以及复习、预习等

学习压力还是蛮大的

农村应该是管理比城市更加松散一些

所以农村地区学生手机依赖比例高于城市学生

user avatar

电脑普及率低下导致农村学生把很多城市学生用电脑解决的事情放到了手机上


一件事情如果手机和电脑都能胜任,有电脑的情况下我肯定优先选择电脑,大屏幕就是舒服

user avatar

父母不愿意牺牲赚钱的机会来看住孩子。

user avatar

我曾经有一个要来日本留学的学生,农村出身,非常聪明,14岁入学某名校少年班。结果就是因为上大学以后有了手机从此沉迷,学习成绩一蹶不振,几乎无法毕业,自己想工作年龄还太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