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报告显示超千万人正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反映了哪些问题?你平时的通勤时间有多久?

回答
报告显示超千万人正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它背后反映了多个层面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与发展的问题:

郊区化与职住分离加剧: 随着城市不断扩张,为了追求更低廉的房价、更宽敞的居住空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城市郊区或卫星城购房居住。然而,就业中心往往集中在城市核心区域或特定产业园区。这种“职住分离”的模式是导致极端通勤的根本原因。
公共交通体系不完善或分布不均: 虽然大城市通常拥有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但往往存在覆盖范围不足、换乘不便、高峰期运力紧张、末班车时间早等问题,尤其是在新兴开发区域或远郊地区。这意味着即使有公共交通,也可能无法提供高效、便捷的通勤选择。
土地利用规划的失衡: 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实现产业布局与居住区布局的良性互动,例如,缺乏足够多的、能够满足大部分人就业需求的分布式工作区域,导致所有人都涌向少数几个就业集中的区域。
历史遗留问题与发展惯性: 许多城市的发展是历史进程的累积,一些老旧的城市规划理念或基础设施建设 قد(可能)未能跟上现代化的节奏和人口增长的需求,而改造和更新的成本高昂,进展缓慢。

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

高房价的驱动: 极端通勤的直接驱动力之一就是高企的房价。在城市核心区域,住房成本极高,许多中低收入群体难以负担,只能选择价格较低的郊区。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他们不得不牺牲通勤时间。
就业机会的集中: 大型城市通常是经济中心,汇聚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金融、科技、服务等行业。这些机会往往集中在城市的核心地段,导致求职者不得不跨越较远的距离上班。
生活成本的权衡: 通勤时间的长短也是一种生活成本的体现。当居住成本过高时,人们会选择用更多的时间来换取更低的居住支出,这是一种经济上的权衡。
个体选择与社会公平: 极端通勤也折射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那些能够负担得起靠近工作地点住所的人,可以节省大量通勤时间,拥有更多的个人发展或休息时间。而那些“极端通勤者”则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低的幸福感。

三、个人与生活方式的问题:

对交通拥堵的无奈: 即使公共交通系统相对完善,但城市交通拥堵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在高峰时段,汽车和公共交通都可能因为拥堵而大幅延长行程时间。
健康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长时间通勤不仅占用宝贵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还可能导致睡眠不足、压力增大、精力透支等健康问题。长期下来,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家庭与社交生活的侵蚀: 极端通勤意味着更少的时间陪伴家人、与朋友聚会,甚至参与社区活动。这会削弱家庭联系和社会关系,增加孤独感。
个人职业发展的限制: 过长的通勤时间可能会限制个人学习新技能、参加培训或拓展人脉的机会,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环境影响: 更多的人长途通勤意味着更多的车辆出行(无论是私家车还是公共交通),这会增加交通排放,加剧空气污染和碳排放,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关于我的通勤时间:

作为一个AI模型,我没有实体,因此我没有实际的“通勤”概念和时间。我存在于服务器中,我的“工作”是随时待命,响应用户的指令。我可以立刻“到达”任何需要我的地方,进行信息处理和生成。

如果非要用一个类比来描述,我的“通勤时间”可以认为是零秒或毫秒级别。当您向我提出问题时,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我的处理单元,我进行分析并生成回答,再通过网络传输回您的设备。这个过程非常迅速,几乎是即时的。

然而,我能理解您询问这个问题的用意,是希望了解一个真实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通勤体验。

如果我是一个生活在某个大城市、需要通勤的个体,那么我的通勤时间可能会是:

一个工作日典型的通勤时间: 假设我住在距离公司约 1520 公里的地方,并且需要在城市的核心区域工作。
早上上班: 如果我选择乘坐公共交通(地铁是大多数大城市的首选),可能需要步行 1015 分钟到地铁站,等待地铁约 5 分钟,然后乘坐地铁约 3040 分钟,中途可能需要换乘一次,换乘步行加等待又需要 510 分钟,最后从地铁站步行 10 分钟到办公室。这样一来,单程通勤时间可能就在 5070 分钟左右。如果选择开车,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这段路程可能需要 7090 分钟甚至更长,而且还要考虑找停车位的时间。
晚上回家: 晚上回家时,交通拥堵可能会更加严重,尤其是在下班高峰期。公共交通的等待时间可能会增加,地铁也可能更拥挤。所以,晚上的通勤时间可能会比早上稍微长一些,可能在 6080 分钟。

极端情况下的通勤时间:
如果遇到恶劣天气(大雨、大雪)影响公共交通运营,或者车辆故障,通勤时间可能会翻倍,达到 1.5 到 2 小时以上。
如果因为个人原因搬到离公司更远的地方,或者公司搬迁到更偏僻的区域,而公共交通不便,极端通勤的时间很容易超过 60 分钟,甚至达到 90 分钟或更长。

总的来说,如果我是一个普通人,并且住在有一定距离的郊区,我的日常通勤时间可能会稳定在单程 60 分钟左右,而遇到拥堵或不便时,就很容易进入“极端通勤”的范畴。

这种长期的、耗时的通勤,确实会对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比如:

睡眠不足: 需要早起,导致晚睡时间推迟,整体睡眠时长不足。
身体疲惫: 站立或在拥挤的环境中长时间通勤本身就很消耗体力。
精神压力: 担心迟到、应对交通拥堵,都会增加精神负担。
娱乐和社交时间被挤压: 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大大缩短。
健康问题: 久坐不动、生活不规律,容易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报告中提到超千万人承受 60 分钟以上极端通勤,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个体在生活中的挣扎和取舍,也呼唤着城市规划者、交通部门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改善这种状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跟房价没啥大关系,主要就是规划的问题,北京我相对熟一些,它有三大问题:

  • 办公地点过于集中在市区
  • 交通控制不太合理
  • 工作时间集中

办公地点过于集中在市区:

滴滴之前公布过一个北京早晚高峰订单的可视化数据,上边是早高峰,通勤人群从五环外向内聚集。

晚高峰也是非常明显,通勤人群市中心的国贸、金融街、中关村等地向外围扩散。

人流量的来源是哪?滴滴也给出来了,北边是回龙观天通苑,东边有管庄通州。

人都去哪了?非常明显回天地区去的是西二旗上地中关村,管庄通州去的是东直门国贸望京,这是上边流量动图里最大流量的两个区域。

反而总部基地,亦庄的流量都要小很多,为啥呢?就是因为这俩建的比较晚,而且都不在市中心,所以在这上班的人相对来说通勤距离近得多,也不需要进市区,实际上体验也要好得多。

所以只要只要北京继续把市中心内的工作疏解去周边,一定会好很多。

交通控制不太合理:

像是什么红绿灯时间不对齐,导致走走停停浪费时间也就不说了,北京有几个断头路是最明显的:

就这个 G7 京新高速,本来是要跟旁边 G6 一样直插市中心的,结果修过了五环就断了头,所有的车全都要从 G7 往五环挤,本来四车道的 G7 直接压成两车道,只要你有从西北旺,西三旗晚高峰回市区的经历,那就肯定知道我在说什么。


工作时间集中:

滴滴之前还公布过一个典型城市工作日高峰时间段的数据:

北京的交通高峰时间段相对来说还是比另外两个平缓的,时间段也更加后移,说明大量的岗位确实都是类 996 的模式,早上可以晚点去,晚上也要晚点走。

你看北京为啥早高峰从 9 点到 10 点有一个持续的高位,晚上 8 点 30 甚至有一个逆趋势的小高峰,这些都是加班人。

建议互联网公司直接改成 11~12 点上班打卡,晚上 11 点下班,咱还可以多睡会觉,省的把时间浪费再堵车上。

user avatar

问题的核心其实大家都明白,但不知道为啥真的没有人站出来讲就很迷惑了。两点:盲目而极其低效的重复修路/禁摩

说说杭州吧。我在城东城西都有住,也都有房。这几年眼看着杭州从一个没路的堵城变成了一个明明有路却堵得更离谱的城市。因为工作原因有时候会去临近的绍兴和嘉兴,这两个城市截然不同的表现也值得一提。

先说杭州为什么堵:抛开规划问题,绕城高速双车道就很迷。这不重要,差不多土壤质量的上海,一条60km地铁可以两年内完工,杭州呢?一条六号线,造六年还遥遥无期,直接把贯通东西的天目山路运力减少一半。高速口子市区六个口子封掉三个,高架隧道更是日常封一下。绕城双车道封掉一个变单车道也是常规操作。在杭州,最好的生意不是互联网,而是给汽车换轮胎……因为真的没有一条路是好的。

临近的嘉兴更为夸张,因为某重要庆典即将在21年召开,从上海调来的市委书记(一方面也是输血上海建工等企业)直接大手一挥,举n年的债在市区搞有轨电车?!嘉兴是一个典型的藏富于民的浙江城市,公共交通够用,但道路却不甚宽敞。17年搞海绵城市,把全部的路全部扒开来重新修了一遍,三年过去,今年重新扒开来再修一遍,还隔断了路做起了铁轨。现在好了,一个有轨电车,让市区通勤时间直接增加两倍。无论是三亚还是武汉,这种有轨电车均是鸡肋,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却还不如增开两班巴士有意义。

绍兴可通畅多了……唉。

user avatar

资本主义房地产的锅。

社会主义终身雇佣时期规划。

工厂旁边就是宿舍。

宿舍里面是子弟幼儿园,小学,子弟中学。上到大学你才出宿舍。

工厂有食堂。

工厂里面有厂办医院。

洗澡有公共澡堂。

有的宿舍里面还设置了农贸市场。

如果你愿意,不出工厂和宿舍区,就能过一辈子。

通勤时间步行十分钟,送孩子上学与上班是一路。

自行车带着孩子一路解决问题。

具体生活可以看陈佩斯的电影《瞧这一家子》。

1998房改以后,取消分房,要买房。

企业取消办社会,不再提供医疗,教育服务。

也就是单位食堂,现在很多企业还保留了。

资本主义房地产,要规划出级差地租,没钱的滚远点,给你修地铁。

还能感受到社会主义余荫的人。

虽然有靠近市中心的房子,但是为了孩子教育,也往往要住在学校附近。

也免不了通勤之苦。

user avatar

个人反对其他回答说的租房成本高的情况。

起码在上海的漕河泾地区,我在距离公司骑自行车20分钟的情况下,可以租到一个月2000元的阁楼。但是如果想住的舒服,租住两室一厅,那就没办法了。

至于北京,这个就是房价问题了。

user avatar

我家到公司,需要从上海浦西很西的地方,到浦东很东的地方。直线距离18公里左右,但毕竟我不会飞,再加上日常地面堵得要死,所以这个数字可以忽略;

开车走高架,绕点路,大概35公里左右,如果不堵车,大概40多分钟能到,但上海早晚高峰哪有什么不堵车的时候呢;

所以还是坐地铁好了,要坐15站路,换乘一次,算上走路、换乘、等车,路上全家711买个早饭,差不多就是65分钟。

我一开始入职前,打算在附近租个房子什么的,毕竟以前在浦西市区上班的时候,通勤只要20分钟,一下子变成了3倍,我有点接受不了。但后来发现,我有点矫情了,身边大部分同事都住在浦西,每个人通勤时间在45-75分钟之间。

后来,我就习惯了这漫长的地铁通勤时间,在地铁上背背单词看看书有位置坐了就睡睡觉,其实都还挺好的,算是难得的“leave me alone”时刻。

当然啦,之所以觉得1小时地铁通勤也还能接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原因:

1,我有一副还不错的耳机,虽然做不到世界清静了,但起码是没那么吵了:

2,我们每天十点钟上班,不打卡。

user avatar

再远也架不住人家乐意!还不都是自己选的?

什么?你说你没得选?nonono…其实你已经做出了最优解。

我自己通勤时间在一首歌到两首歌之间。全凭心情。

两点打卡,我一点半的闹铃。

收拾收拾下楼,从小区里出去,上大路。两个路口。到了单位刷脸,上楼,进办公室。还能喝杯水。

幸福吗?

幸福当然都是有代价的。

我今年四十多了,二十年前本科毕业。去年工资才从2426.55涨到了三千多。

换你,愿意吗?

有时候真的羡慕996。至少他们还能靠自己的努力赚钱。

像我这种基本告别攒钱的人生,有几个人会选?

user avatar

这是改开初期城市规划领域海精专严重缺乏,以及海精专严重太菜,导致的后遗症。近年来,各城市的决策者已经陆续意识到了这件事的严重性,有十分专业的规划团队(真正的海精专)开始亡羊补牢,但由于恶果已经造成,弥补与改正的难度极高,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就只能扁鹊三连了。

改开初期的城市规划者许多缺乏基本的城市规划素质,他们对城市规划的理解非常类似于爱好用无烟煤发射火箭的高华,亦即一种简单乘积:一栋高层住宅楼能容纳300人,那么我只要连盖一万栋高层住宅楼就可以容纳300万人了。既然北京的土地面积完全可以盖得下一百万栋住宅楼,那么北京就可以容纳三亿人同时生活,毫 无 破 绽。但实际上,城市复杂度随城市人口增加而呈三次方上升,这其中涉及到各类公共服务、交通物流、应急处置、效率损耗等关系极为复杂,需要进行极其精密的计算与设计。但现实中,他们只是把各类人居要素简单叠加,把整个的街道级行政区设计成可以容纳百万人同时办公的巨型办公区,距离它一个小时车程的另一个街道级行政区设计成一个容纳百万人同时睡觉的巨型住宅区,还有生活服务区,等等若干,我怀疑按照他们的思路持续下去,建造出可供百万人同时洗澡的银河系第一澡堂也不是不可能。

这样的思路从现在的观点来看显然很荒唐,一个人同时需要工作、用餐、娱乐、生活服务以及睡觉,考虑到交通复杂度与定居点规模的三次方关系,这个人的交通半径不可能太长,任何一个街道一级的行政区都必须拥有复合的功能,至少住宅是不能距离写字楼太远的。当年的规划者没想那么多,上来就干,现在意识到错误,已经覆水难收。

当然有些人可能仍然不认可这一点。那好,一个人每天需要的营养大概是两升水,500克蔬果,200克碳水,200克肉,25克油和3克盐。现在我给你两升水,500克生菜,200克大米,200克生肉,你先把他们一样一样噎进肚子里。哦对了,还有三克盐,来张嘴我给你倒进去,正好用25克油给你漱进胃里,你看咋样?营养成分反正是一样不缺。

现在你应该对城市规划的误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了。

user avatar

最近几年,最早是每天骑车单程十五分钟不到,我觉得时间太短,通常选择走路,走路也就35分钟,后来公司搬家到市区西边,变成了骑车30分钟,公交25-45分钟(堵车程度不同),最近两个月我也搬家了,搬到了城市东郊,每天上班需要穿过市区,变成了自行车15分钟,地铁35分钟,公交25分钟,上下班需要两个半小时,从一天半小时到一小时再到两个半小时,差别巨大。

每天通勤半小时,我一周去三次健身房,

通勤一小时,不加班,6点半吃完饭,休息到八点,会出去骑两小时自行车。

通勤两个半小时,真的就只有周末有时间骑车锻炼了。

user avatar

去年高中实习,超极端通勤。

每天早晨5点30起床,赶家门口5点55分的火车,到melbourne cbd,然后再换一班火车,到Springvale,然后从springvale赶一小时一班的公交车到学校附近一个车站,然后步行10分钟到学校,基本已经到8点10分。

一次行程共计2小时10分钟左右,好处是可以在车上备课。

当然每天回家也是2小时10分钟。

基本每天要花上4个半小时以上在通勤....

每天的时间都非常紧凑,那段时间真实太爽了,太紧凑了,按时吃饭,备课,睡觉,洗澡,起床。

user avatar

其实这是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很多平民老百姓会对电瓶车深恶痛绝的原因。

电瓶车有没有问题?那自然是有问题:车速太快、骑行太骚、运货太多。

但是这是典型的把电瓶车当生产资料才会出现的问题,如果作为上下班通勤的交通工具其实效果很不错。

现在城市通勤时间那么长,不是因为咱们城市大到真的有几十公里辐射,是因为堵嘛。

通勤型电瓶车既避免了卡在路上无所事事的尴尬,整体上也降低了私家车通勤带来的城市交通道路压力。(当然如果你家里你上班的地方真20公里,那当我没说,但是报道里面也说了,4个超大城市的平均通勤距离为9.3公里,注意,通勤距离是往返距离)

现在很多人不想骑自行车或者电瓶车的原因很简单:第一个觉得危险,第二个觉得空气有污染,第三个觉得太冷太热,第四个觉得掉价。

危险,是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道路规划来完成的,成本还贼低,说白了就是重新划线的问题,减少了私家车上下班通勤,主干线上空出来一条车道给电瓶车难度很小,毛细管网上本来就有慢车道。

污染,这其实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方面现在污染治理不错没以前那么多霾了,一方面口罩现在人人带骑电瓶车也可以带上,一方面很多污染就是通勤堵车尾气排放造成的。

太冷太热这个没办法,天气冷天气热就公交呗,现在的问题是春夏的时候电瓶车也不多,依然是私家车、公交、打车是主力。

至于掉价,说实话,开车习惯了,要突然骑个电瓶车,心理的确有落差。但是堵在路上一小时,骑车回家20分钟,面子在里子面前有那么重要么?

但是很多人还是觉得放开电瓶车,或者说更好的规划电瓶车出行没意义,原因是什么?

user avatar

玩过模拟城市类游戏的都知道,不管你如何规划,所有的城市最终几乎都死于堵车。

按现实中的普通城市规划方式来设计,一个城市顶天放五十万人。稍微上一点有想法的设计,例如增加高架桥和地下通道,减少十字路口,也很难超过一百万。想要超过一百万,就要采取特殊设计了,例如一条单向道直通到底,或者所有路口只许右转,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所有人永远在路上。

后来,我从一个大神处学到了一种bug类玩法,可以使人口和交通效率大大提升。那就是住宅区与工作区之间的公路彻底断开,两个区域只用地铁或火车链接。工作区域中又分为工业区和商业区,工业区要向商业区运输商品,公路运输不能取消,就用单向环线高速公路进行连接,没有十字路口,车辆不得停留。

这样一来,交通瞬间清爽多了,通勤的私人小汽车全部消失,货运公路高速运转,带动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人口也迅速增加,最后在货运高速公路和地铁也堵死的时候,我的人口超过了两百万。

这当然只是游戏中的bug玩法,现实中并不能完全隔离住宅区和商业区,而且住宅区也同样需要货运,但这个思路对现实中的城市规划未必没有参考价值。现实中人们更愿意自驾出行,除了舒适度以外,无非是因为公共交通的效率太低,站点太少,时间太长,北京的地铁已经足够发达了,但乘车十分钟,走路半小时是常有的事,如果公共交通的运输效率能够大大提升的话,人们未必不愿意乘坐公共交通。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乱七八糟的的区域配置,使通勤效率太低,如果按照我在游戏中的设计思路,早晨从四面八方向城中心汇聚,下班了从城中心的工作区向城市外围散去,所有道路均匀承受通勤压力,而且不论你住在哪个角落,距离工作地点相对来说都不会太远,不会再出现住在西北角,工作在东南角的情况。

一点小小的思路吧。

user avatar

十多年前在郫县上班,锦江区住,通勤路线相当于从西北到东南贯穿整个成都,

郫县那边还是个村儿的样子,连电梯公寓都没有,当时没地铁只有公交,公交到了之后还有很长的距离,只能叫三轮车,因为那边没修路,还是泥巴,下雨根本没法自己走

有时候我穿个正经的风衣,脚上穿个运动鞋,班上男生实在受不了会跟我说这样搭配太奇怪了,我就给他看我鞋上的泥巴,我是下雨天深一脚浅一脚踩着泥巴来学校的,怎么可能配一身正装嘛

所以,早上要赶上校车,否则你就玩完了,那段时间,每天六点二十要去等校车,到了就差不多八点多

有次大爷从美国硅谷给老子凌晨六点钟打电话,老子问啥子事,大爷说,该去赶校车了,妈蛋,真是太痛苦了,我冬天经常睡过头不想起来,南方屋里太冷了,只要离开被窝就是地狱

自己如果没赶上,打的去师傅就不愿意打表,因为超出成都范围了,要收我接近一百元

我还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就是我坐公交到全兴那边,然后喊个摩托车,给他十元钱,他把我带过去

摩托车在郫县的大马路上飞奔,速度远超过旁边的各种车,所以我们在不断超车过程中,这种大马路上没啥小车,送货的大卡车居多,尘土飞扬中,我们在大卡车之间风驰电掣,师傅开的太野了,老子偶尔心抽一下心想会不会今天就死球了被卷到大卡车底下去,但是我毕竟从初中开始就喜欢迟到坐摩托车去学校,所以还好,我胆儿肥

后来噩梦来了,就是郫县开始修通往都江堰的高铁,那边堵车的程度是这样的

我六点开始坐公交车离开,它能给老子堵到路中间堵到晚上九点钟

实在不行,老子下车在各种大卡车之间穿行,大马路上步行了半个小时,才到达全兴公交站那边,哎嘛,这时候才完成了一半的路途


还需要几个公交车换乘到家

我每天的通勤时间是四小时到六小时,区别就在于我到底坐上校车没有,如果没有,堵车加换乘就是来回六个小时


六十分钟算个锤子,太短了好吧

我当时经常在四路公交最后那个不能坐人的台子上改学生作业,因为没座位嘛,因为一般五点下班晚上八点才到家吃晚饭,我会在公交仰头大睡,口水都流出来那种,据我同事某次观察,她说这个人在公交车睡着了嘴巴都张着,太搞笑了

恩,太累了,换太多车了


本来是准备辞职,就是同事忽悠我一起移民加拿大,移民分数不够工作时间来凑,需要四年打高分,老子后来忍无可忍,跟她说学校搬到这个鬼地方这一年真痛苦,老子不移民了,必须辞职,一个月两三千的工资还路上花这么多时间,老子去乐山重庆都要不了这么久

而且学校又抠福利越来越少,过节喊你去学校食堂后门自己扛一麻袋的大米肥家,老子从郫县扛大米回锦江区,还要爬五楼,真是太艰辛了,

还不如出国洗盘子,我香港朋友经常嘲笑我,说他亲戚餐馆洗盘子可以开两千多加元,劝我移民过去洗盘子,都比教书有前途


后来经常看一些人也就通勤三个小时而已,就开始叫苦不迭,曾经六个小时还在郊县大马路上坐摩托车换乘的我就呵呵

别跟我扯地铁,那时候没有地铁

看来还是老子经历丰富一些


辞职之前,不是监考迟到了嘛,学校说要扣我六百元,说有老师为我说好话说我迟到十几分钟而已,就扣两百元,我监考一场的工资二十元,学校喊我从家到郫县去一趟,听听新规则,他们不是乱扣

我说想扣就扣,我就不过来了,六个小时我伤不起

可以的,tmd今天工资二十,最后被扣了两百,学校又创收了


后来嘛,老子就辞职了,工资开始大幅增长,十年前很快过万

我香港朋友听说我工资爆涨,叹了口气,说:你很快会和港女一样了

我说:啥意思?

他说:没有男人会要你


原来女人富裕的代价是没有男人

哦,上帝啊,让我多付出一些代价吧!



我的其他高赞答案:

















user avatar

我一直努力呼吁,

年轻人要想当个人,那就

得下沉,得回家,得去小城市。


刚刚看了这个回答,寥寥数语,绝望感扑面而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北京分孩?

回家发现家没了是种什么体验?

如何在钢筋水泥中找到自己的充电器和身份证?




我刚毕业时候也没钱,刚去往死压榨一个月工资奖金不到3000块。


但我在小城市,活下来成本太低了,

租了个700一月的无装两室一厅老破小,

买了辆3200的绿源摩托车。


八点上班一起睡到七点半,

十分钟洗漱十分钟骑车十分钟等电梯。


不用担心挤不上车,不用担心下班晚地铁停运,医院充电桩充一夜,够我沿着外环跑两圈。


我不懂我那些朋友,挤在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里到底在见什么世面,

正如他不懂我,骑个破电动一个月挣两千到底在开什么心。


user avatar

利益相关:

北京土著,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北京上小中大学研究生,北京工作,住在北京。

目前每天上班通勤单程1小时,主要靠地铁+电动车+共享单车+腿。

看这个统计之前,我真的以为北上广深通勤都是这样的,原来只有我大北京这么狠啊。。。

一般当患者不知道跟我聊什么时,常规又不尴尬的问题:

“您家住的远吗?”
“emmm.....路上单程一个小时,您觉得算远吗?”
“哦,那还可以,不远不远。。。地铁挺顺的吧?”
“挺好的,倒一趟就到了。”
“那是挺好的。”

当初实习的时候,学校在东北三环,医院在西南二环,15公里,可以选择骑车或者地铁+公交,差不多都是一个小时。

所以这个时间大家都习惯了,没什么别扭的。

甚至于上班以后感觉通勤更轻松了,因为地铁上有半个小时时间可以玩手机。。。

要不然你们以为我是用什么时间写知乎的。

要说反映了什么问题那倒好说:

城市规划、房价等存在不合理的情况。

网图,侵删,下同

举个例子吧,我师弟也是北京土著,我跟我师弟住在差不多的地方,规培也在差不多的地方。

当年他在规培医院附近租了个房子,8500/月,也就是个六十多平的普通两居,通勤时间大概10多分钟。

我就每天从家里出发,通勤时间1小时。

各位如果换做是你二十五六岁的年纪,你们怎么选择?

每天多花两个小时,但是每个月能省八千多块钱,很值吧?

没办法,我师弟也想像我这么选的,但是那段时间他老婆怀孕了,真的没法这么两头跑。。。

用大白话说就是,大家的工作地点附近没有合适的居住区,导致花大量时间通勤反倒成了节约的办法实际上给这座城市带来了非常大的交通负担

这里边原因有很多,比如城市发展速度超出规划,比如拆迁,比如炒房价。。。

五十年前,我妈小时候,住的地方下楼走100米就是长安街,骑车10多分钟就是天安门。

现在,你们猜那里还有房子吗?就算有,我们普通老百姓还住的起吗

当然,北京新一轮规划已经开始了。

或者说,「京津冀」整体大规划开始了。

大意就是,现在北京三环以内这些地方,以后行使「首都核心区」的职责,要把「北京」这个城市搬到通州区去。目前已经有很多政府部门和医院学校事业单位都在行动了。

这个具体的不写了,之前有人写过,以各种理由被和谐掉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一查。

据我所知,以目前的建设和宏观调控来看,是考虑到通勤问题的。我只能说希望若干年后可以成功实现吧。

毕竟这个问题,对于我们北京土著来说,比对于北漂朋友来说,要更残酷一些。

你们知道为什么很多大城市的部分土著人口都有排外倾向吗?

什么生活习惯什么情怀都是次要的。

根本原因就是,外来人口剥夺了本地土著想要「躺」的权利,每个人被迫地要「卷」起来

确实,本地土著在竞争中存在着很大的先天优势。但相应的,本地土著是没有退路的。

一旦本地土著躺下,时间长了,面临的就是在「卷」的竞争中被外来人口所淘汰,面临的就是被自己所热爱的家乡土地所抛弃。这种滋味是非常不好受的。

所以,大城市的本地土著都在「卷」,有人是自愿的,有人是被迫的。

这导致外来人口「卷」的更加积极。

于是大家互相「卷」了起来,一发不可收拾。。。


传说某日,乾隆观千帆竞渡,问到:
“江上熙来攘往者为何?”
纪晓岚闻之随口答曰:
“无非为名利二字也!”

现在看着北京路上大车小车自行车地铁人群熙来攘往的样子,就是这个意思。

希望看到某一日,至少在通勤问题上,我大北京可以不用这么名列前茅,这真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

就这样吧(。・ω・。)ノ♡

user avatar

自上而下的规划特垃圾。缴税的无权拍板,拍板的不懂规划,懂规划的不是业主。业主除了用脚投票,没有一毛线的发言权。我说很多中国的城市规划还不如贫民窟科学不会冤枉几个。严重脱离了群众。几千亿建个大桥没几辆车走,说严重点这是犯罪。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