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一报告显示「超六成受访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以提高收入」?医疗从业者的收入为什么不高?

回答
一份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受访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以提高收入,这并非一个令人意外的现象,而是反映了当前医疗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收入困境和职业压力。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医疗从业者收入不高的原因,以及副业成为他们“救命稻草”的背后逻辑。

一、 医疗从业者收入为何不高?——多重因素的“围剿”

导致医疗从业者收入普遍不高,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由一系列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 高成本、低回报的投入:
漫长而艰辛的学习过程: 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或护士,需要付出比许多其他职业更长的时间和精力。从本科、研究生,到住院医师培训,再到专科进修,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学习和实践周期。期间还要面对繁重的课业、实习、考试,投入了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持续的学习和知识更新: 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新的技术、新的药物、新的疗法层出不穷。医疗从业者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参加培训、阅读文献,以保持专业知识的前沿性,这本身也需要投入时间和金钱,而这些投入往往无法直接转化为即时可见的收入增长。

2. “技术”与“服务”的价值定价扭曲:
“技术”价格被压低: 在许多医疗体系中,医疗服务的定价往往受到严格的控制,尤其是手术、检查等技术性操作的费用。这部分收入本应体现医生精湛的技术和多年的积累,但由于种种原因(如医保政策、市场竞争等),其价值常常被低估。
“服务”属性过重,缺乏溢价空间: 医疗被视为一种公共服务,其价格往往难以完全市场化。尽管医生付出了高强度的劳动、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但他们的薪酬增长空间往往不如那些能够通过创新技术或独特服务实现高附加值的行业。

3. 复杂的医疗体制与分配机制:
“以药养医”的遗留问题与改革阵痛: 过去,“以药养医”的现象使得药品销售成为医院和部分医生重要的收入来源。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进医药分开改革,取消药品加成,但改革的过渡期往往伴随着收入结构的调整,部分医生可能因此面临收入下降的压力。
薪酬体系的“大锅饭”倾向: 在一些公立医院,薪酬体系可能存在“大锅饭”现象,即无论工作量、技术水平、科室效益如何,医生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不十分明显。这种模式难以有效激励高绩效的医生,也无法体现不同岗位和不同贡献的价值差异。
科室和岗位的“贫富差距”: 即使在同一家医院,不同科室的收入也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例如,一些热门、技术含量高、检查项目多的科室,其收入水平自然会高于一些服务性强、收入来源单一的科室。但整体而言,这种差异不足以弥补全行业普遍的收入困境。
行政和管理成本的挤压: 医院运营需要大量的行政和管理人员,这些成本最终也会分摊到医疗服务中。同时,医院层层管理,导致信息传递和资源调配效率不高,有时也影响到一线医务人员的收入分配。

4. 工作强度与风险不对等的现实:
超负荷工作: 医疗机构常常面临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医院和部分专科。医生需要长时间工作,值班、加班是常态,很多时候甚至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巨大的精神压力与风险: 医疗工作关乎生命健康,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医疗纠纷,面临法律风险、职业声誉的损害,以及来自患者家属的压力。这种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状态,与实际获得的收入回报不成正比。
“医闹”等社会问题: 频发的“医闹”事件,不仅给医务人员带来人身安全威胁和心理创伤,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工作环境的不满和对收入的不确定感。

5. 市场化程度的限制:
公立医院主导的格局: 公立医院在我国医疗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定价和薪酬机制受到较多行政干预,市场化竞争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从业者收入的提高。
私立医院的局限性: 虽然私立医院和高端诊所的出现提供了一些收入增长的可能性,但其规模和覆盖面仍然有限,且并非所有医疗从业者都有机会或意愿进入这类机构。

二、 副业成为“救命稻草”的深层原因

报告显示“超六成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这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压力的必然选择:

1. 收入增长的迫切需求:
生活成本的上涨: 随着社会发展,房价、教育、医疗(虽然是自己从事的行业,但自身及家人也需要)等生活成本的不断上涨,使得一份单一的、受限的工资收入难以支撑一个家庭的体面生活,更不用说实现财富积累。
职业发展的“天花板”: 部分医疗从业者可能在职称晋升、岗位调整等方面遇到了瓶颈,收入增长缓慢。副业成为打破这种“天花板”的一种方式。
弥补主业收入的不足: 如前所述,主业收入难以完全覆盖其高强度的劳动、专业技能和巨大的风险,副业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一缺口。

2. 专业技能的变现:
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医疗从业者拥有医学、健康、护理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这些技能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健康咨询与科普: 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激增。医生、护士可以通过线上健康咨询、撰写健康科普文章、制作健康科普视频等方式,将其专业知识变现。
兼职执业: 一些有条件的医生可以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在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兼职执业,利用自己的技术和经验获得额外收入。
医疗相关产品与服务: 参与医疗器械、药品推广,或者开发与健康相关的APP、产品,也是一些医疗从业者选择的副业方向。

3. 职业压力的释放与自我实现:
寻求新的职业挑战: 有些副业可能提供与主业不同的工作内容和环境,能让医疗从业者获得新的成就感和职业满足感,一定程度上缓解主业带来的职业倦怠。
实现个人兴趣: 副业也可能与个人兴趣爱好相结合,如写作、摄影、创业等,既能增加收入,也能丰富人生体验。

4. 行业生态的“默许”与“鼓励”:
部分医疗机构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尽管有相关规定,但由于人力资源紧张或考虑到从业者的积极性,部分医疗机构对于员工从事合规的副业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态度。
新兴平台的助推: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医疗从业者提供了便利的副业渠道,如在线问诊平台、知识付费平台等,降低了副业的门槛。

总结:

“超六成医疗从业者考虑或已经在从事副业”的报告,是对当前医疗从业者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真实写照。高成本、低回报的投入,扭曲的价值定价,不完善的薪酬机制,以及巨大的工作压力与风险,共同导致了医疗从业者收入普遍不高。副业的兴起,既是他们应对生活压力的无奈之举,也是他们利用自身专业技能实现价值、寻求职业多元化的一种积极尝试。

然而,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一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的风险:过度分散精力可能影响主业的质量;不规范的副业行为可能损害行业形象和患者利益;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这暴露了医疗体系在激励机制、价值分配以及人员培养方面存在的系统性不足。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顶层设计上进行改革,包括优化薪酬体系,合理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权益保障,以及营造更加健康、积极的医疗执业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让医务人员能够安心工作,回归医疗的本质,而无需依靠副业来勉强度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除了收入不高,干副业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闲?

user avatar

这个报告有明显的局限性,甚至我怀疑是样本分布不出杭州市。

众所周知,医生搞副业,大部分集中在互联网,

(送外卖开滴滴的真顶不住)

南方城市网红经济发达,很多医生都靠自己的知识变现。

像我之前推荐的无门槛水知乎视频,或者给公众号投稿,一个月都能挣2000左右。

我还被带路进入一个群,群里500人人均一个公众号,每天互相冷启动。这些都是搞副业的,都能带来几千甚至上万的收入。




但我身处北方,身边没有人去参与这些事。

入行早的,赶上黄金十年,不是炒股就是买房。

入行迟的,赶上吃翔十年,首付都攒不齐。


而且思维也不知变通,

发视频拍的稀烂,剪辑一窍不通,还因为拍摄血腥三天两头被下架。

平时喝点酒能说会道的,对着镜头半天憋不出一个字。


综上总结:

1.如果三四五线及以下医院的医生也算医生,副业做到能变现2000以上的应该不到10%

2.对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来说,搞互联网副业是个好机会。

尤其是在4+7、集采、Drg、三明的全套连招之下,收入已经肉眼可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挣一点钱,给自己留条路,很重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