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百个具有网络视频的校园暴力调研报告女性施暴者八成以上,七成多对一,九成未反抗 ?

回答
最近一篇关于校园暴力调研报告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性别维度上,数据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报告指出,在网络视频记录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女性施暴者占比超过八成,其中七成以上是多人对一人,而近九成的受害者在事件中没有反抗。

数据背后的复杂性: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份报告的数据来源是“网络视频记录”。这意味着,它反映的是那些被拍摄、被传播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事件,而非校园暴力事件的全貌。网络视频的特性决定了它可能更倾向于记录那些更具视觉冲击力、更易于传播的事件,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数据的代表性。

然而,即便如此,报告中呈现的数据依然揭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

女性施暴者的高比例: 传统观念中,校园暴力常常与男性施暴者联系在一起,报告中女性施暴者的高比例打破了这一刻板印象。这并非意味着女性就一定比男性更“暴力”,而是提示我们在理解校园暴力时,需要打破性别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女性施暴者的行为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关系暴力和情感操纵: 相较于直接的肢体冲突,女性施暴者可能更多地采用心理、情感上的操控,以及在群体中孤立、排挤、散布谣言等方式来实施暴力。这些行为虽然不一定留下明显的肢体伤痕,但对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可能同样深重。
“联合型攻击”: 报告中“七成多对一”的特点也尤为突出。这表明,女性施暴者并非孤立行动,而是倾向于以群体的方式对个体进行攻击。这种“拉帮结派”、“围攻”的形式,在校园环境中尤为常见,尤其是在青少年群体中,人际关系和群体认同感对个体行为有显著影响。这种群体施暴能够放大个体的暴力行为,同时对受害者造成更强的心理压力和孤立感。
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某些文化语境下,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可能限制了她们直接表达愤怒和攻击性的方式,但这种压抑可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阴性攻击”或在群体中寻求支持和力量。
网络环境的催化作用: 网络视频的传播,本身就为这种群体性攻击提供了一个“舞台”。参与者可能在网络匿名性、群体效应的加持下,更容易放下道德约束,参与到对个体的攻击中。

“七成多对一”的模式: 这反映了校园暴力中常见的“欺凌”或“孤立”模式。一对多的攻击方式,不仅在体能上给予受害者压倒性的劣势,更在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迫感和绝望感。当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时,反抗的难度和风险都会急剧增加。

“九成未反抗”的背后: 这个数据非常令人痛心,同时也需要多角度理解:
恐惧与无助: 面对多人围攻或具有威胁性的施暴者,受害者可能因为极度的恐惧而选择沉默和顺从,以避免遭受更严重的伤害。反抗可能被视为激化矛盾,招致更严重的后果。
“沉默的共谋”与旁观者效应: 报告数据中的“未反抗”很可能也包含了一部分旁观者的沉默。在群体施暴的场景下,旁观者可能因为害怕被牵连、不愿惹麻烦,或者认为“事不关己”,而选择不干预,甚至助长了施暴者的气焰。
缺乏支持与求助渠道: 受害者可能不知道如何反抗,或者觉得求助无用,学校、家长或其他机构提供的支持和保护不够及时有效,导致他们感到孤立无援。
反抗的定义: 这里“未反抗”的定义也需要明确。是真的完全没有反抗的意愿和行动,还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有效反抗?例如,某些语言上的反驳、微弱的肢体挣脱,在旁观者看来可能不被视为“反抗”。

我们需要思考和关注的:

这份调研报告的数据,虽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但它提供的视角是重要的。它提醒我们:

1. 重新审视校园暴力的性别维度: 不能简单地将校园暴力归结为特定性别或特定形式。女性在校园暴力中的角色和方式,同样需要被关注和研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女性施暴行为背后的驱动因素,以及她们可能采取的隐蔽或群体性施暴策略。
2. 关注“群体性欺凌”的模式: “多人对一人”的模式是校园暴力的一个典型特征,它强调了群体在校园暴力中的责任,也提示我们需要关注如何打破群体沉默,鼓励见义勇为,并对旁观者进行教育。
3. 加强对受害者的保护和支持: “未反抗”的数据,更凸显了受害者处境的艰难。我们需要建立更有效的预警机制、干预机制和支持体系,让受害者知道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并提供安全的求助渠道和心理疏导。同时,对于那些因恐惧而无法反抗的受害者,社会和学校的责任更为重大。
4. 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关于校园暴力的认知,教会学生如何识别和应对暴力行为,如何建立健康的同伴关系,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寻求帮助,是预防校园暴力的重要环节。
5. 网络平台和媒体的责任: 网络视频的传播加速了校园暴力的扩散和负面影响,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对传播校园暴力行为的视频进行清理和管理,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也避免对其他学生产生不良示范。

总而言之,这份报告的数据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审视校园暴力这一复杂社会现象。它不应仅仅成为一个引发热议的数据点,更应该成为我们思考、行动、并切实改善校园环境的起点。我们不能因为数据中有令我们意外的发现而感到震惊或简单地否定,而是应该带着更审慎、更深入的探究精神,去理解数据背后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说明女权主义运动在中国还属于初级发展阶段。男生们对女性的认知还相当不全面的。

中国的性别意识教育里双标的非常严重。男性通常具有前置性的假设:恶。女性通常具有前置性的假设:善。所谓女性对男性的恐惧通常都会有一个前置:潜在恶人。为什么现在微博豆瓣的女权对于辱骂男性毫无道德困境?因为在她们被塑造的认知里,男性就是恶的客观表征。在西方文化当中,一些童话喻言尚且还有女性的恶毒形象:巫婆,后妈等去替代女性之恶的表征。但在中国女性在文学作品当中往往是以受害者,被抛弃者,待拯救者,等值得怜悯的形象出现的,极少以恶毒形象出现。

而在这种双标的教育下,女性总是认为自己是正义善良的纯洁的神圣的化身,而男性则是邪恶肮脏愚昧的---是全体女性痛苦的来源。

举实例,在无男的情况下观测女性之间的行为与互动:让我们见识见识女人对女人有多狠。

男人们总是相互调笑,被关到监狱之后担心被捡肥皂,被男同性恋强行发生性关系。然而事实上:援引美国国家犯罪受害调查报告:女性强奸女性比男性被男性强迫性行为在监狱里更为常见:“虽然人们常常认为囚犯之间性侵犯只是男性囚犯对男性囚犯的侵犯,但调查发现,女性囚犯遭受其他女性囚犯性侵犯的可能性(13.7%)要比受到男性囚犯遭受其他男性囚犯侵害的可能性(4.2%)高三倍以上

还有一组有意思的数据。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发布《美国亲密伴侣暴力报告2010》,女同性恋遭受其同性伴侣家暴的比例是43.8%,但异性恋女性遭受男性伴侣家暴的比例只有35%。这至少说明,女同性恋,女性相互之间在家暴自己的伴侣时并不比男性手软。

而同一份报告中,直男被异性伴侣家暴的比例是29.0%,男同遭受同性伴侣家暴的比例是26.0%,男同之间家暴的概率还没有女性家暴的概率高。可见,男女在家庭暴力上,并没有多大区别

根据美国司法部司法项目办公室1999年的统计数据,女性占美国暴力犯罪的14%,而女性罪犯的受害者,有四分之三是女性。

女生间的校园欺凌也很常见Haiku Deck美国教育部和司法项目办公室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2015年做了一项针对校园安全的全国性调查,发现在12岁到18岁的学生群体中,女生在校内被欺凌的比例为23%,高于男生的19%,而这其中,多半是同性所为。

频繁的女生校园暴力事件或许与女孩的犯罪率有关。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和布鲁金斯发布的数据,1985年至2002年,美国女孩犯下轻罪的数量上涨了92%,而男孩只增长29%。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的2006年的数据,1995年至2005年,青少年男孩的严重攻击下降了23.4%,而女孩只下降了5.4%;男孩的简单攻击下降了4.1%,而女孩却上涨了24%;暴力犯罪指数男孩减少了27.9%,女孩只减少了10.2%。

女生更擅长“关系侵犯”,孤立受害者 。1995年,伊利诺伊大学的心理学家妮基·克里克创造了“关系侵犯” (relational aggression) 一词,这是一种流行语同性(尤其是女生)间的一种冷暴力。主要集中在言语攻击、冷嘲热讽、散播谣言和绯闻、暗地中伤、形成自己的小团体并孤立他人、蓄意报复等,而不是公开挑衅和羞辱。(本人额外多插一句: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女性之恶与男性之恶的不同。男性的恶意更加直接以身体暴力为主,属于是物理伤害。但女性则更擅长精神暴力,控制,这属于魔法攻击。男性在身体肉体层面的暴力还有法律束缚与制裁,但女性擅长的精神,语言暴力,情绪操控PUA却被大众所选择性地忽视,其实正是这种才更加防不胜防,令人毛骨悚然)关于女性精神攻击还有如下研究统计:

美国2011年全国亲密关系和性暴力调查(The NationalIntimate Partner and Sexual Violence Survey)显示,48.8%的男性曾遭受过伴侣的心理攻击(Psychological aggression)。一项针对性少数群体的调查则表明,70.2%的女同性恋者曾遭到自己同性伴侣的心理伤害(Matte & Lafontaine, 2011)。​

女性暴力研究专家蕾切尔·西蒙斯采访了数百名女孩,写成《怪女孩出局:女孩间的隐藏侵略文化》,对女生有如下描述:“女孩会因为任何事背叛你”“女孩操控欲强”,“她们从内心摧毁你”这些话并不是男生对女生的臧否,而是女生对女生的定位

校园欺凌中,女生使用暴力形式上多是以团体为主。以多对一在好面子的男生中是不齿的行为,但在女性中,却是主流。而且女生欺凌的手段更是花样百出,在频繁曝光的中国校园女生欺凌事件中,“扇耳光、揪头发、拳打脚踢、泼热水、扒光衣服、罚跪、烫烟头、针扎、性凌辱”,都是出镜率极高的暴力惩罚。

不独美国如此,中国也是。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者程雷、吕晓刚、陈建军的调查《我国女性在押人员处遇状况研究报告》,2004年-2011年,中国的女性服刑人员总体增长率为30.53%,远高于整体服刑人员7.16%的总体增速。

中国的女犯增长速度也远快于平均速度 /《我国女性在押人员处遇状况研究报告》

关于女性家庭暴力:

在我举的第②条例子中。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发布《美国亲密伴侣暴力报告2010》异性恋女性遭受男性伴侣家暴的比例为35%,异性恋男性遭受女性伴侣家暴的比例是29.0%。

而在我国情况同样类似,在《 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的数据, 24. 9% 女性和 22. 8% 男性曾遭遇过不同形式婚姻暴力。

而如下图,去年人民日报也发布了男女性别遭受家暴的概率对比。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有研究者对200项研究做了元分析后发现,在家庭里,男人打女人和女人打男人的比例是很接近的,没有显著差异。

但即便从现在看,女性无论是精神暴力还是肉体暴力的使用意愿上均不比男性差,她们只是更善于伪装。尤其是家暴数据,男女两性遭受家暴的几率在全世界多国家来看都是差不多的,并且这还是建立在男性的肌肉力量和体格普遍强于女性的情况下。假设女性的身高,体重,肌肉含量,质量均与男性无异的话,那是不是男性遭受家暴的几率会更高呢?不敢想象。包括我上文提到的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CDC)发布《美国亲密伴侣暴力报告2010》中显示:女同性恋遭受伴侣家暴的几率(43.8%)是远高于男同性恋遭受家暴几率(26%)的。

尽管如此,每当我们听到某某遭受家暴的时候,先入为主地总是认为女性是受害者,男性是施暴者,这种性别刻板印象不该打破一下吗?

---------------------------------------------------------------------


再更:女性视角,女性对女性的凝视

同性恋群体是一个十分有意思的研究性别行为的维度,例如女同性恋那就是女人与女人之间的事,男人没参与,在这种无男的情况下,她们会对自己的同性个体做出如何的行为其实才更能揭示女性的真实面目。毕竟两性在面对异性时心思和行为总有某种程度上的变形和不自在,较难以表露出真实的欲望诉求,但面对同性时总是更容易放得开一些。

色情小说领域里,有女权,有女同,她们建构了很多虚拟的世界:有的世界是女尊女权母系世界;有的世界只有女性;有的世界里,只有双性(但她们都是女性外表);有的世界是ABO的世界

但是嘛,女权,女同色情文学都有一个令人难堪的问题:崇尚性暴力,崇尚强迫欢好。

著名的某po,某棠。。但凡是女女向,类女女向(扶她,ABO,女攻等)的小说,多半会有强暴情节,例如酒后,而且绝不仅仅是一次,而是多次,长期,迷奸,强制,囚禁。。。其中充斥的许多虐待情节,便是男性看了也会遍体生寒


某棠知名女拳写手,x豌豆:一直致力于推翻父系社会,建立母权社会

她怎么表达的呢?

女攻题材:女主(有大JJ)对女配说:你努力工作,这么上进就是为了嫁给男人?你以为你是女强人?不,你就是女强奴而已。然后对女配进行强暴,边强暴边对女配说:你男朋友就是想压榨你而已,你赚的钱都会被他拿走供养他妈,而他对你好,只是为了想上你,你醒一醒!女女才是真谛,女人才能救赎女人。。

另外一部小说:《末世重建》

经典言论:“用女人来维男人的稳?”

然后一路呕心沥血,血泪俱下地控诉这个世界:我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所有的女性好?为什么你们被男权洗脑得如此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girls help girls啊!然后一路强暴女性。。。

而更可怕的是,她们似乎都有一个共识,即:

女性对女性进行强暴是可行的,因为她们最终一定会爱上自己,离不开自己。

当然了,同样是女性写手占绝大多数的耽美男同色情领域里似乎强暴,囚禁的分类也是经久不衰。

女人可能总是在面对女人的时候,才能将自己的真实面目毫无保留地显露出来:

—————————————————————————————————————

在《犯罪心理学》第11版中,明确指出女同性恋家暴问题的发生率是异性恋的两倍。

在外网查询的各类与女同性恋暴力相关的论文中,有的直接截图下来,如下所示:

如上图红线所示,26%的男同性恋遭到physical violence(身体暴力);stalking(跟踪);rape(强奸)等行为,异性恋男性则为29%(被异性恋女性这样对待),而同性恋女性遭到此对待的概率达到44%,与之对比,异性恋女性则为35%(被异性恋男性这样对待)。均为by their partners(被其配偶)

由此可得出,男性对待女性,比女性对女性要温柔得多。

由于欧美地区女女同性恋家暴问题过于严重, YouTube上一搜 lesbian家暴就有一大堆视频,还有专门针对这一现象专门做研究的,可以访问YouTube的可自行查看。在本图的统计中,女双性恋以61%的家暴率高居榜首,女同性恋以44%仅次于其,反倒是与男人为伴的女异性恋遭受家暴的概率在女性群体中最低。

43.8%的女同性恋遭到配偶家暴,61.1%的女双性恋遭到配偶家暴

26%的男同性恋遭到配偶家暴,37.3%的男双性恋遭到配偶家暴


甚至女同性恋的离婚率也是十分地扎眼:

如上图所示,在全世界同性恋合法化最早的国家荷兰,该国中央统计局一项调查发现:结婚十年后,高达30%的女同性恋选择离婚,异性恋为18%,男同性恋为15%。

有人说这可能是国外的数据,不适用于国内,但很遗憾,国内女同性恋内部的家暴和各种矛盾问题同样十分突出,早已引起媒体关注:





所以女人暴力吗?暴力。并且女人对女人更暴力,更能下死手。曾有女权主义者宣称:女性会家暴本质上是男权社会结构导致的,女性模仿而已。但各种数据及论文已经给予了最有力的驳斥:女同性恋群体的存在便是最好的例证,这没有男性参与吧?但是家暴率还高居各大群体之首。我这篇文章过长,结合我上半部分的各种女性校园暴力的数据便可得出暴力从不是男性专利的结论。并且男同不论是在家暴还是在离婚率上,在各群体当中的表现都是最低的,所以为什么男同还没女同性恋喜欢家暴和离婚?所以暴力真的不是男人的锅,不是男性的专利。

与之相对的是,各种数据及论文皆表明,女异性恋遭受的家暴,无论是身体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均低于女同性恋及双性恋。但社会上依旧在放大男性作案,微博具体表现:

施害者男性,受害者女性,上热搜挂好几天;

施害者女性,受害者女性,无热搜,无热度;

施害者男性,受害者男性,无热搜,无热度;

施害者女性,受害者男性,无热搜,无热度;

究竟是谁在PUA?




参考资料:

National Center for Injury Prevention and Control (2014).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 the United States — 2010.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2015). Census of Jails: Population Changes, 1999–2013.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Princeton and Brookings (2008). Girls and Boys in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Are There Differences That Warrant Policy Changes in the Juvenile Justice System?. The Future of Children.

Office of Juvenile Justice and Delinquency Prevention (2008). Violence by Teenage Girls: Trends and Context.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Jing Wang, Ronald J. Iannotti, and Tonja R. Nansel (2009). School Bullying Among US Adolescents: Physical, Verbal, Relational and Cyber. J Adolesc Health.

Rulison, K. L., Gest, S. D., & Loken, E. (2013). Dynamic social networks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ender and social status among peers.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Mary F. Catanzaro (2011). Indirect aggression, bullying and female teen victimiz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Pastoral Care in Education.

Straus, Murray A. (2010). Thirty Years of Denying the Evidence on Gender Symmetry in Partner Violence: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artner Abuse.

Sarah Ben-David (1993).The two facets of female violence: The public and the domestic domains. Journal of Family Violence.

Indicators of School Crime and Safety: 2016. U.S. Department Of Justice Office Of Justice Programs &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Jered B. Kolbert & Laura M. Crothers (2016). Bullying and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Journal of School Violence.

Jodi L. Viljoen (2005). Bullying Behaviors in Female and Male Adolescent Offenders: Prevalence, Types, and Association With Psychosocial Adjustment. Aggressive Behavior.

Matte, M., & Lafontaine, M. (2011).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in same-sex couples: Descriptive data on perpetration and victimizat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hysical violence. Journal of GLBT Family Studies, 7, 226-244.

Keller, K. (n.d.). Learn to Spot the Female Manipulator.

Peter K. Smith (2002). Definitions of Bullying: A Comparison of Terms Used, and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a Fourteen-Country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Child Development.

West, Carolyn M. (March 2002)."Lesbian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prevalence and dynamics". Journal of Lesbian Studies. 6(1):121-127.

Miller, Diane Helene; Greene, Kathryn;Causby, Vickie; White, Barbara W.;Lockhart, Lettie L. (October 2001)."Domestic violence in lesbian relationships". Women Therapy. 23(3): 107-127.do:10.1300/J015v23n0308

Bimbi, David S.; Palmadessa, Nancy A.;Parsons, Jeffrey T. (2008). "Substance use and domestic violence among urban gays, lesbians and bisexuals". Journal of LGBT Health Research. 3(2): 1-7.

程雷 吕晓刚 陈建军 (2015). 中国女性在押人员处遇状况研究报告——以曼谷规则为出发点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

李文婷(2008). 女生群体暴力行为之研究. 中国

user avatar

别的不想多说,给大家上两张图,看看当今优秀国女代表是什么样的:

看见人家凶神恶煞的面孔了吗?女性施暴者八成以上,七成多对一看上去就不奇怪了吧?

所以锅男们都懂了吗?以后碰到国女受难想看乐子就看,要不然就转头远离,毕竟人家可都是Girls Help Girls:

user avatar

所有按身份标签论证道德水平高的行为,都是先射出箭,再在落点画靶子。

大家不要误会,我说的是欧美。


你们看,射箭画靶子的来了。

首先预设男生更暴力,接着分类讨论:

A.如果数据表明了男孩子更暴力,那么这个调查数据强有力地反应了男性的劣根性。

B.如果数据不能表明男孩子更暴力,那一定是数据有问题,或者是男孩子故意隐瞒,这说明男性不仅天性暴力,而且狡猾,罪加一等。

综上,论证完毕。

user avatar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狗有过研究?就是据说狗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它们的哀鸣都变得特别能引起人类的同情心。哪怕前一秒还是一头凶悍的恶犬,正在攻击人类,下一秒受到具有威胁的伤害后靠着哀嚎就能博取部分人对它产生怜悯。

当然,狗的这个事是真是假我不敢打保票。我讲这个东西就是想告诉你们,看起来很惨的人未必真的惨,也许只是在卖惨,比如春秋两不沾。而在很多人眼中,暴力的受害者通常是女性,加害者往往都是男性。可能会对校园暴力调研报告女性施暴者八成以上这个报道产生疑惑。

可现实就是如此可笑,有些女性也只不过是善于用眼泪蒙骗世人罢了,就像狗用哀鸣博取同情一般。英国某节目播出了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一名男生差点被女友家暴致死的故事,揭开了男性遭家暴的数据惨状。所以还在歧视女性能力的人你们是不是该自我反省了呢?

然而,这并不是个案。该记录片向公众揭露了一个惊人的数据,仅去年的一年内,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有二百万的成年人遭受家庭虐待和暴力,男性占据了三分之一。加上很多男性选择默默承受不敢发声,因为发声也无法得到帮助,在英格兰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家暴避难所是给男性使用的。因此男性被虐待和家暴的情况远远比人们想的严重。


user avatar

很正常啊,

因为利女社会有两大特点

1就是塑造女人各种正面形象,优秀 完美 善良等正面品质。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读书时候 男性和女性在老师长辈面前面临的道德评价是截然不同的

举个最简单例子 女人是极其会利用这种道德评价优势来给自己谋利的,

干同一件事 男生被处罚概率是远远高于女生的,

2 就是对男生规训“你要让着女生”“女生弱小”“男生强大”“你还是不是个男人”

国男的青春期就是面临各种规训和打压。


所以成年后 国男会对国女有一个“一个弱小的优秀善良小仙女”印象也不奇怪了。

不过某种意义要感谢女权破除国男的思想钢印

user avatar

国内国外的调查都表明女同之间的亲密关系暴力行为远多于男同及异性恋之间,再结合校园报告的数据,可以回答去年微博热搜话题“男性消失的24小时”了,怕是三站开打世界末日吧




user avatar

别问,问就是《以偏概全》《我身边都没有》《国男反串的》《开除女籍》《歧视抹黑女性》《气抖冷》《国男教唆胁迫的》。

user avatar

警惕个案对女性形象的损坏。另,这么点占比的国男你用这么鲜艳的颜色标注,女权主义者真细心啊

user avatar

只能说微博女权的又一个谎言被拆穿了。

微博女权很喜欢说:

女性比男性爱好和平,追求和谐关系。战争都是男性挑起的,男性由于睾酮的影响而具有攻击性。社会不平等和战争的根源在于男性。

实际上,即便男性消失了,女性之间的冲突与战争只会有增无减。

把阶级压迫和社会不平等纳入性别视角是很可笑的。要明白,社会不平等是无法消除的。只要保持着分工与合作,社会不平等总是会存在。

既然存在社会不平等,占优势群体势必为维持优势而压迫或剥削不占优势群体,这种剥削手段可以是舆论宣传或者文化输出,也可以是物理或肉体伤害。

总的来说,只要是人类,就一定存在社会不平等,就一定存在冲突与斗争。女性也是人类,即便只有女性存在,也不可能避免冲突或战争。

微博女权恰恰喜欢编造谎言,把社会不平等和冲突的根源归结为男性群体的存在,认为女性的世界不存在这些东西。

校园是社会因素影响最少的环境,个体的天性暴露得最多和最明显,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女性施暴的校园暴力却占了8成,所以女性关系真的有那么和谐不冲突吗?

girls help girls?girls hurt girls!

user avatar

我读书时的班级就特别喜欢打架、闹事、整人,男的也有,女的也有。

不过,男孩搞校园暴力和女孩搞校园暴力还真的有很大差异。

「女孩是天然缺乏抑制器的」。

受益于「绅士文化」的熏陶,在我遇到过的喜欢搞校园暴力的男孩中,没有一个会对女生动手的,哪怕再喜欢打架都不会。男人不打女人是一种常识了。

而男孩之间打架和被打是比较频繁的。很多男孩只有两种思维:我不会被打,和我可以打别人。

这不是说这个人心地很坏,而是说环境带来的常识。

举个例子,就像你现在去战乱国家做生意或者怎样,你只有两个思维:我有能力杀了来攻击我的人,和我只能被动被杀。


这就出现一种很神奇、同时非常普遍的现象,就是在同样的层次中,女孩天然比男孩自信非常多。

很多女孩都长着一副「没有被欺负过的脸」。

而这点对于男孩来说是非常奢侈的存在。

很多男孩只有两种脸孔:「害怕被欺负的脸」,和「我可以随意欺负别人的脸」。


对于女孩的校园暴力,我确实很难理解,可能我接触不多吧。

不过,就我感受来看,女孩身处的环境是和男孩截然不同的,想要轻松的时候完全没有压力。因为确实不会有人打她。而这对于男孩来说则是奢侈。

可能正因为这样,所以,女孩一旦作恶起来,也很难被抑制和发现吧。

user avatar

网络上她们对男性要求的


如果这算不得“她们”,

那这些……




现实中她们做的:






某些领域的现状




至于原因嘛,就像佛罗里达州的鳄鱼,

为什么那里的鳄鱼不咬人呢?

因为会咬人的鳄鱼,基因已经绝种了,

至于为什么绝种,你猜?

我们为何不能把这种经验在网上复刻一下?

你再猜?

当然咯,

就算数据和结论是央视给的,

在某些人那里,

应该也是“撕裂社会,挑拨性别对立”吧?

不过从很多事情来看,这些人的看法才是主流,

所以啊,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user avatar

她们常说,别靠近男人,会变得不幸。

她们常说,战争都是男人发起的。

她们常说,男性天生暴力,是劣等的。

user avatar

不意外,我一点都不意外,毕竟ta们以张雨绮为榜样。

user avatar

女权主义者不是说女人道德水平高,世界上的冲突都是男人引发的,没有男人的世界就和谐了吗?

user avatar

刚看到这个,我其实是有点惊讶的,一想到校园暴力 我脑海中往往呈现的出的是男人打架的样子,无法想象女人之间的校园暴力

个人感觉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来,女性的负面新闻是被压制的(见下图),被警惕的,所以见得比较少,所以脑海中无法形成既有的印象

二来,女性校园暴力的烈度可能要比男性的要低,多数属于那种伤害性不大 但侮辱性强的,拍视频显然也算侮辱的一种,男性施暴者硬碰硬,拍视频作为施暴方式的意义小,反而可能留下不利的证据,所以作为视频形式流传下来的校园暴力女性比较多

三来,得益于女性形象的良好,舆论和法律方面对女性犯轻罪也更为宽容和体贴,这也使拍视频者更加的有恃无恐




补充一下第4点吧,关注城市猎人这么久了。

女性在两性领域的高度的组织性,抱团力,对社会属性的重视,其也可以表现为在现实中进行霸凌时用社死的方式针对弱者

user avatar

众所周知,哪怕 校园施暴者80%以上都是女性,女权都会想方设法的怪罪到她们口中所谓的父权上,真的是无处不在的父权啊,哪里女权需要,就往哪里搬。

这更加说明了,大多数女权的核心价值观 就是把女性的一切的过错和劣根性 都怪罪男人,而女人无罪,女人天生善良白莲花,一切都是这个男人和社会的错!!

女权:"我们不仇视男人,我们只是把社会上的一切罪恶以男性命名而已啦"


不仅仅是校园暴力,家暴也是哦,女同伴侣家庭的家暴率也高于 男男和男女,国内外都是。这你还告诉我是 所谓父权社会的锅??




就连国外同婚合法的国家,女同离婚率高,她们也选择怪罪社会,怪罪社会让她们不严肃面对自己的恋情。女权就天天宣传这种巨婴思维??


还有女女性侵,美国女子监狱 女性被女性性侵的概率是 男子监狱中男性被男性性侵的3倍。但却从来没被关注。

美国疾病防控中心的全国性调查显示,2014年针对284名男性大学生及高中生的调查发现,43%的男生声称遭受过性胁迫,其中95%是女性侵犯者。

英国最大的男性性暴力慈善机构,英国幸存者统计,2010-2014年间670000名男性受害者,仅有4%的男性遭受性侵害后报警。

英国《电讯报》报道,约150万名成年男性曾在幼年遭遇过性侵。

长期以来,斯坦普尔一直着眼于研究针对男性的性暴力是如何逃脱在公众视野之外的。在2014年,她发表了一篇关于性暴力中男性受害者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她分析了多个全国性调查研究后发现:如果把男性 “被迫插入” 列在统计之内,那么男性和女性发生未经同意性接触的概率基本是一致的。126.7万男性称他们曾受到性暴力,女性则为127万。

斯坦普尔新开展的大范围调查研究向人们呈现了疾病防控中心最新电话调研的结果:68.6%受到性侵犯的男性声称实施者为女性。其中曾被迫插入的男性中,79.2%指控的实施者为女性。研究指出,被迫插入是男性非自愿的性行为中最为普遍的一种。

另外,在所有报告了受到监狱工作人员性侵的成年囚犯中,80%为女性侵犯者;而在青年囚犯中,这一比例更高达到了89.3%。最让人吃惊的是,相比起流行文化中所描述的监狱生活,调查发现的真实情况是:女性囚犯间的性侵犯者几乎是男性的三倍!!(美国女子监狱才是同性性侵的重灾区,而不是外传的男子监狱捡肥皂)

鉴于以上的种种数据,记录在案的女性侵犯者却寥寥无几,这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在一项覆盖五个州的调查研究表明,记录在案的侵犯者中只有0.8%-3%为女性;其他研究结果中的这一比例也都在2%以下。



但凡这些新闻加害者是男人,热搜估计都要挂好几天。然而这些事情微博都很难上热搜,关注度很小,你看微博的妇女报有发这些新闻吗?没有

当女人是加害者时,哪怕受害者也是女的,女性组织们也闭口不谈,隐瞒事实。


如果女人和男人的力气一样大,我相信除了性犯罪以外,女人的暴力犯罪率不会比男人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一篇关于校园暴力调研报告的数据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性别维度上,数据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报告指出,在网络视频记录的校园暴力事件中,女性施暴者占比超过八成,其中七成以上是多人对一人,而近九成的受害者在事件中没有反抗。数据背后的复杂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份报告的数据来源是“网络视频记录.............
  • 回答
    李世石和柯洁,两位围棋界的名字,如同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谈,因为一句关于“引领时代”的评价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这不仅仅是两位顶尖棋手之间的对话,更折射出围棋界新老交替的微妙心态,以及关于“时代”和“功力”的解读。李世石的“引领时代”之语:审视与期许李世石,这位“石佛”,在与AlphaGo的惊世对决中,他.............
  • 回答
    上海上百个宠物快递被弃路边,救助者称「快递不敢派送又无法处理只好遗弃」,这起事件无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也暴露出在特殊时期,物流配送和生命关怀之间存在的巨大矛盾与困境。看到那些无助的生命被遗弃在路边,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这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物流事件,更是对我们社会应对突发情况能力和伦理道德底线的一次拷.............
  • 回答
    肯德基每天扔掉近百个汉堡却不让员工吃,这事儿要是放在我跟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大家肯定会炸开了锅。毕竟,谁见了自家门口天天有那么多好好的食物就这么进了垃圾桶,心里能没点想法?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 “太浪费了!”。想想看,这可是实打实的食物啊,不是什么边角料,也不是快要坏掉的,而是新鲜出炉的汉堡。每天近.............
  • 回答
    如何看待百万粉丝网红「李赛高」被实锤其真实身份是缅北诈骗团伙?平台是否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李赛高”事件无疑是近年来网络舆论场上一个令人震惊且值得深思的案例。一个拥有百万粉丝、以展现积极生活、传播正能量形象示人的网红,被揭露其真实身份竟是缅北诈骗团伙的一员,这不仅是对其粉丝的巨大欺骗,也引发了公.............
  • 回答
    百度推广针对魏则西事件的回复,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要详细看待这个回复,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复的内容、时间点、态度、以及事件的背景和后续影响。事件背景回顾:首先,我们需要回顾一下魏则西事件的核心内容。魏则西,一位身患滑膜肉瘤的年轻人,在网上搜索治疗方法时,看到了百度推广的所谓.............
  • 回答
    百度贴吧在2021年8月20日以账户安全为由,要求PC端发帖必须经由手机App扫码后才能发布,这一举措在当时引起了用户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一变化,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百度贴吧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 用户基数庞大且多元: 百度贴吧作为曾经中国最大的中文社区之一,拥有海量的用户和极.............
  • 回答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曾承诺进行整改,包括加强对医疗广告的审核,以及改进广告标识,使其更加醒目,避免用户误认为是普通搜索结果。然而,时隔数年,有用户和媒体发现,百度在悄悄地将搜索结果中广告提示的颜色调淡,甚至与普通搜索结果的背景色几乎融为一体。这一现象引发了多方面的担忧和质疑: 背弃承诺,漠视用.............
  • 回答
    百度改版后只允许手机号注册,这一举措在互联网行业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潜在的积极意义,也伴随着用户体验和隐私方面的担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 百度此举背后的可能动机和目标:1. 提升账户安全性与实名化管理: 打击虚假账号和恶意行为: 手机号作.............
  • 回答
    百度将血友病吧归还给原吧主,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次网民力量的胜利,也是对商业逐利行为的一次有力抗议。要详细地看待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商业化与网民权益的冲突 血友病吧的特殊性: 血友病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贴吧,它聚集了大量的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属。这个群体本身就比较脆弱,需要.............
  • 回答
    百度将“血友病吧”吧主撤掉并售卖贴吧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成为了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负面舆情事件。要全面看待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事件的发生经过(详细描述):1. “血友病吧”的特殊性: 血友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液凝固障碍性疾病,患者群体相对固定,且非常依赖于信息交流、经验.............
  • 回答
    百度 Du Speed Booster 被巴西谷歌应用商店下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事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事件本身:为何被下架? 主要原因:违反 Google Play 政策 这是最直接和最核心的原因。Google Play 商店有严格的政策来保障用户体验、数据安全.............
  • 回答
    看到百度贴吧2017年之前的帖子几乎全部消失,这确实让人感到既震惊又费解。作为曾经承载了无数用户记忆和讨论的社区,如此大规模的“失忆”绝非小事。我的看法是,这是一种非常令人遗憾的社区文化和历史信息的重大损失。 百度贴吧在2017年之前,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发布平台,它更是一个时代社群文化、粉丝经济.............
  • 回答
    关于百岁阿兹海默症患者“记忆被困在3岁”的现象以及如何维持体面老年生活的问题,可以从医学、护理、社会支持、心理层面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详细探讨: 一、医学角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与记忆异常1. 疾病机制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特征是β淀粉样蛋白沉积(老.............
  • 回答
    百度EVE吧的起起伏伏:一场关于游戏社区与内容管理的博弈百度EVE吧,作为中国《EVE Online》(星战前夜)这款硬核科幻MMORPG游戏的官方中文社区,其近期经历的“被封又解封”事件,无疑是中国游戏社区管理和内容审核的一个缩影,同时也折射出平台与用户之间、社区文化与政策规范之间的复杂博弈。要深.............
  • 回答
    百度要求内部全面停止使用 React / React Native:一次深入的分析百度要求内部全面停止使用 React / React Native 的决定,无疑是前端和移动开发领域的一件大事,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要深入理解这一决策的背后原因和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1. 表面原因.............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百度贴吧这事儿,就是最近很多人发现,2017年以前的帖子都看不见了,或者说暂时无法显示。这事儿挺让人意外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问“为什么?”。百度官方给出的说法通常是涉及到系统升级、技术调整、内容合规性审查等等。你可以理解为,贴吧这个巨大的数据库,.............
  • 回答
    “章子欣父亲发文”的“百度认证”实属虚假,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信息时代下,我们如何辨别真伪、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以及平台责任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事件的表象: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标签——“百度认证”。这通常意味着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尤其是在社会事件中,能够获得官方认证的账号,其发布的内容.............
  • 回答
    百度贴吧严打“感恩”现象,这事儿说起来挺复杂的,也挺让人有点哭笑不得的。你想啊,本来“感恩”这词儿多好,代表的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一种对付出的回报,一种懂得珍惜的态度。可是在贴吧里,这词儿怎么就变了味儿,成了被打压的对象呢?要说起来,这事儿得从贴吧的生态说起。贴吧最早是什么?是兴趣聚集地,是讨论的平台.............
  • 回答
    看到百度贴吧解禁“傻逼”这个词,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咱这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一个平台,尤其是像百度贴吧这样有着海量用户、涉及面极广的社交平台,它对于词汇的管控,那绝对不是一件小事。这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多了去了:1. 开放与收紧的动态平衡:过去,咱们经历过各种词汇被封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