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百度将血友病吧归还给原吧主?是一次网民的胜利吗?

回答
百度将血友病吧归还给原吧主,在很多人看来,是一次网民力量的胜利,也是对商业逐利行为的一次有力抗议。要详细地看待这个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事件的背景:商业化与网民权益的冲突

血友病吧的特殊性: 血友病吧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贴吧,它聚集了大量的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属。这个群体本身就比较脆弱,需要互相扶持、分享治疗经验、寻求心理支持和获取权威信息。因此,这个吧的社区氛围非常重要。
百度商业化策略的失误: 百度作为一家搜索引擎公司,在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近年来,为了增加营收,百度一直在探索各种商业化模式,包括但不限于“吧主广告”、“吧内推广”等。当百度将原本由病友志愿管理的血友病吧,以“竞价排名”的方式交给了可能并不具备专业知识、甚至动机不纯的“代理吧主”时,就埋下了冲突的种子。
“野鸡医院”与虚假医疗信息: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一些不具备资质的医疗机构,通过竞拍获得血友病吧的吧主身份,然后利用吧内的流量和患者的信任,发布大量虚假宣传信息,推广“山寨”疗法,甚至欺骗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不仅是对患者的经济剥削,更是对他们生命健康的严重威胁。

网民如何反应?

舆论的爆发与联动: 当患者和家属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首先发声。但这次事件之所以引起巨大反响,更重要的是普通网民的介入和声援。
证据的收集与传播: 许多网民自发地收集了血友病吧被“代理吧主”操控的证据,包括虚假广告、欺诈性推广信息等。这些证据通过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等)迅速传播,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
道德的谴责与良知的拷问: 广大网民对百度为了商业利益而牺牲病患群体利益的行为表示强烈的谴责。大家开始反思,一个掌握着海量信息的平台,是否应该将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的公共空间,拱手让给逐利的商家。
行动的号召与参与: 除了线上讨论和声讨,不少网民还积极参与到实际行动中。例如:
“联合抵制”的呼吁: 一些人呼吁抵制百度旗下的产品和服务,以示抗议。
媒体监督的引导: 网民积极向媒体投稿,提供线索,促使更多媒体介入报道,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
对其他贴吧的关注: 血友病吧事件也引发了对百度其他贴吧商业化问题的担忧,让更多类似情况浮出水面。

百度为何会“归还”?

舆论压力: 这是最直接也最主要的原因。百度作为一个大型互联网公司,非常注重其品牌形象和社会声誉。如此大规模的负面舆论,对其品牌价值和用户信任度造成了巨大的损害。
政策与监管风险: 医疗健康领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领域。百度在此类话题上的不当行为,可能引来监管部门的介入和处罚。
用户流失的担忧: 持续的信任危机可能导致用户对百度贴吧乃至整个百度平台的流失,这对其商业模式构成了根本性威胁。
“被裹挟”与“反思”: 尽管百度可能一开始并非有意为之,但随着事件的发酵,他们不得不正视问题。归还吧主,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止损和危机公关的表现。

是否是一次网民的胜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的,这是一次网民胜利的体现,原因如下:

1. 推动了问题解决: 网民的集体行动和舆论压力,直接促使百度做出了让步,将血友病吧归还给了原吧主,保护了病友的利益。
2. 提高了平台责任意识: 这次事件让百度以及其他互联网平台更加意识到其社会责任,在商业化进程中需要更加谨慎,不能以牺牲用户利益为代价。
3. 唤醒了用户的维权意识: 许多网民通过这件事认识到,自己的声音是可以被听见的,通过联合行动可以对平台产生影响,从而提高了用户的维权意识。
4. 揭示了商业化与公共空间的矛盾: 事件深刻地揭示了互联网平台在追求商业利益和承担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的张力。网民的胜利在于,他们让平台在某种程度上向社会责任倾斜。
5. 促进了行业规范的呼吁: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对整个互联网信息服务行业规范的呼吁,特别是涉及医疗、健康等敏感领域的平台管理。

但是,也需要看到其局限性:

1. “治标不治本”的可能: 虽然血友病吧得到了“归还”,但百度贴吧整体的商业化模式并未根本改变。其他贴吧是否会重蹈覆辙,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2. “偶然性”与“必然性”: 这次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血友病吧本身的特殊性、病友群体的一致性和事件的恶劣程度引发了社会广泛共鸣,从而形成了巨大的舆论风暴。是否每次都能如此成功,很难说。
3. 长期效果的观察: 未来百度是否会吸取教训,加强对吧主资质的审核和对吧内信息的监管,仍需时间来检验。
4. “被动回应”而非“主动改变”: 很多时候,平台的改变是迫于压力,而非出于主动的自我革新。这种改变的持久性和深度值得怀疑。

总结:

百度将血友病吧归还给原吧主,是网民力量在特定事件下一次成功的集中体现。它标志着网民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消费者,而是能够通过集体的声音和行动,影响平台决策,争取自身权益。这次事件是对互联网平台商业化边界的一次重要拷问,也提醒了所有互联网从业者,在逐利的同时,不能忘记其作为信息平台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对用户福祉的关怀。

可以说,这是在 “平台商业化浪潮下,用户权益的一次艰难但重要的捍卫”。它是一次网民的“阶段性胜利”,为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案例,并可能推动整个行业在用户权益保护方面做出更多的反思和改进。然而,要实现真正的“网民胜利”,还需要平台方有更深层次的自我革新,以及更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来保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去年上海一家游戏公司办了个科幻活动,我应邀去讲了半小时,主题是《科幻时代已经到来,需要我们去发现》。在演讲中,我说到刚刚去北京开会,一个副部级官员在台上高举自己的智能手机:

你们觉得这是什么?


底下众人有答手机的,有答电话的,有答娱乐工具的,都被一一否定。最后这位50后的领导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这是有史以来和人类结合最紧密的机器!是人体的新增器官!

然后他具体解释这个观点,说自古以来,人类造的其他工具大多是四肢或五官的延伸;后来有了承担一部分脑力工作的计算机,但不能随身携带。直到有了能上网智能手机,我们随时都可以用这个“外接器官”去获取信息,辅助思考,而且24小时手机不离身,等于新增了一个信息倍增的器官。所以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领导并不是要讲什么科幻故事,实际上那天他接下来谈的是网络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但在我的人生经历中,这是21世纪科技进步给我的最大触动。我平日里也想过廉价移动网络对思维的辅助作用,但看到眼看要退休的老人也开始把大脑接入互联网,我真的感到现实已经超出了我童年读过的科幻小说——在阿西莫夫的《基地》中,银河帝国级的文明也得靠查阅微缩胶片来辅助科研。当年憧憬的那个科幻时代,现在真的已经到了。

具体来说,我在知乎的第一个回答就谈了这个问题:

读书突破一万本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 马前卒的回答

我读大学的时候,大概是1999年或者2000年左右,有一次复旦的葛剑雄教授到同济开讲座,内容我都忘了,只记得最后他说起谭其骧教他怎么读书。说谭其骧要求他们背许多历史年表,许多历史典籍,要求背的一字不差,理由是研究不能浪费时间。虽然这些基本的知识都摆在图书馆里,但是你搞研究需要在头脑里把相关的信息排列组合,希望找到新的逻辑关系。每次验证你的设想都要到图书馆里爬书架的话,效率太低了。所以年轻时要花点时间死记硬背,年纪大了搞研究会把这些时间省回来。


不过呢,葛剑雄当时还说。谭其骧肯定没有预计到后来电脑的发展,可以把所有的历史工具书,所有的经典史料都放到计算机里,随便检索,根本不用跑图书馆也不用爬书架翻目录。可以省去死记硬背的许多功夫。


当时葛教授举的例子好像是24史的光盘版,他还只会用单机的搜索功能。那时候上网还是昂贵的奢侈品,复旦和同济之间有几十家大型网吧,但能上网的电脑加起来也就是几百台,其他几千台的网吧机器统统只能用来打单机游戏。在郊区的公交车上谁要是掏出一个手机打电话,全车的人都会盯着你看。


那时候葛剑雄教授也不知道什么是搜索引擎,Google公司刚刚成立。那时候你要是送Google公司几台服务器,你现在每月的分红就能给整个华东师大发工资。现在15年过去了,在座应该所有人都拿着一台智能手机,随时都能上网搜索吧?这就是时代的变迁。


人手一个智能机,这相当于每个人都随身带了一个数据库,一个比我们大脑大不知道多少倍的数据库。你不用坐在电脑前才能查东西,你要是外出跑步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创意,你立刻就能掏出手机上网,查一查这个创意是不是已经有人先想到了,验证一下所需要的条件是不是靠谱,不靠谱你继续跑步,去发明下一个创意,靠谱的话你就可以回家继续研究。这比葛剑雄搜索光盘又上一个层次了。


这就是交互性阅读给研究带来的便利。我们和上一代人,上两代人比起来,拥有更强大的随身数据库,可以省下更多的死记硬背功夫。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建立学术模型,发明新的创意。不过呢,不死记硬背不等于不读书。你可以不把书本背下来,但至少你要知道这本书大概是谈什么的,谈到什么深度。需要的时候才能去搜素。否则你连搜索什么都不知道,再好的数据库也用不上。


所以说,葛剑雄教授讲的这个事情,和我开头谈的诸葛亮读书模式是一回事。我总结下来就是标题的七个字:好读书、不求甚解。这是符合历史趋势的读书模式。是信息革命时代人类迟早要走的一条路。各位如果能早走一步,肯定能比别人多占一点优势。


最后,再次感谢大家听我啰嗦了好几个小时。我不指望大家能把我讲座的内容都记住。就像我刚才说的,葛剑雄先生十几年前的讲座内容我都忘光了,就记得最后一个小段子,甚至段子本身也不是葛教授的原话了。不意外的话,用不了多久,各位也会把这个讲座忘掉,把我也忘掉,这都不要紧。因为今天我花了好几个小时,实际上就说了一件事,就是信息时代读书要多,要学会泛读。大家只要记住我这个讲座的标题《好读书,不求甚解》,我这几个小时就不白讲。

这第一个答案也表明了我使用知乎的方式——回答基本靠搜。除了土木工程方面和少数亲身见闻外,我大多数回答都要靠搜索引擎写出来。甚至许多问题我根本不知道答案,只是比答主和其他用户多了几分好奇心和搜索的耐心,就做出了质量不错的解答。随便举几个例子:

小时候看到的火烧云为啥特别少见了? - 马前卒的回答
如何看待2015年11月20日驻外公司派出机构马里遭袭事件?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看上去出现的很晚的事物实际上早就存在? - 马前卒的回答
我怎么在高铁站上看到了橙色的高铁? - 马前卒的回答
羊没有被人工饲养前,毛怎么剪掉的? - 马前卒的回答
松鼠会攒多少颗松子过冬? - 马前卒的回答
有哪些音译词让你察觉不到是音译的? - 马前卒的回答
还有没有像是德州和滨州这样好玩的让人误会的中国地名? - 马前卒的回答
沐浴露、洗面奶、洗发水为何都要洗第二次后才会觉得清爽? - 马前卒的回答

我看到这些问题时,对答案基本一无所知,完全是从0开始搜索、解答、推理,最后写出了最高票答案。虽然不免有错漏和外行话,但总的来说,满足了我自己和读者的好奇心,也赚到了粉丝。从上面的截图可以看到,我2014年12月1日写下第一个答案,到今天为止差不多是400天。得了37万个赞,十万多粉丝。根据

看知乎

的统计数字,我当前点赞数在知乎排名第22,粉丝数排名182,可见搜索引擎足以推动我用一年时间成为知乎“大V”。当然搜索引擎更大的用处是让我干好眼下的编辑工作,保住媒体饭碗。


绕了这么远,我就是想证明一件事——能随时接入的廉价网络已经成为当代人重要的思考器官,近可养家糊口,远能促进人类进步。而搜索引擎是这个器官中最核心的部件,能够帮助大脑节约记忆空间,打通学科界限,拓展思维深度、广度,是新时代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完全可以说这是印刷术、造纸术级别的文明进步。国家应该像促进国防、义务教育一样促成它的技术发展,保证它的公正和可靠。

当然,我不否认搜索引擎也有局限性和误导性,毕竟印刷术和造纸术都可以大大促进谎言的传播,搜索引擎也一样。我也承认制作搜索引擎的组织有自己的利益,不可能义务为全人类服务;制作方从服务中牟利,插入一部分广告是情理之中的选择。但是,只要搜索引擎之间自由竞争,搜索引擎一定会趋向于相对准确的搜索结果;因为用户在不同搜索引擎之间切换的成本非常低,很容易比较不同引擎的搜索效果。同时只要政府以中立的态度严密监管,搜索引擎即便牟利也很难有太恶劣的影响;因为政府可以脱离企业利益,制定一些中立的服务规则,比如说广告和搜索结果本身必须明确区分。所以,至少在非政治领域,为搜索引擎维护一个合适的成长环境并不难,甚至绝对的自由竞争和完全的国有化都能保持一定的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从上到下 从优到劣(示意图)

然而,我们看到了最差的结果……一方面竞争被网络封锁阻断,另一方面政府并不直接介入搜索引擎的管理,而是放任垄断性企业自行其是。无论百度导向多少黄色内容,提供了多少诱导性广告,赚了多少灰色产业的钱,只要在某些问题上保持配合态度,就能为所欲为。和此前的

莆田系与百度分赃不均事件

相比,这次的血友病吧事件真的只是小事情。如果百度被“惯”出来的畸形垄断地位持续下去,影响的恐怕不仅仅是几千个病人的利益,而是整个国家的进步速度,是开启科幻时代的时间。

当然了,非关税贸易壁垒在所有国家都存在,中国作为网民最多的国家,面对互联网绝对优势的美国玩一点自保的手段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有一定程度的正义性。但因为某些特殊的理由玩到这个程度……我也无话可说了。更何况贸易保护并没有促进百度的技术进步。如果现在放开网络封锁。我相信QQ、微博、微信,淘宝……都可以和欧美的同类产品一战,甚至能反扑回去,唯独百度会瞬间破产。这种企业养它何用?过年杀了吃肉吗?

百度承认每年在医疗方面收入200多亿
百度涉足医疗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思考的结果。一是我们有庞大的流量,二是百度在BAT里面是以技术见长的公司。在这两个重要的特质上,我们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医疗健康占百度收入的35%,所以这个行业是百度输不起的行业。虽然我们之前的商业变现模式广受诟病,但我今天就在主导这个新的方式,将来不是更多的在广告上收益

其实现在中国社会谣言多,民粹多,段子多,反智主义盛行,朋友圈决策成风,和百度没有下限有直接相关。因为搜索引擎在网络信息传播和交流中占有顶级的地位,绝对压倒任何QQ群和微信朋友圈。搜索引擎不给力、不可信,提供不了完整的信息,网民就会更容易接受微信、微博中碎片化的信息,被情绪化的内容主导自己的选择。越是网络封锁,网民的戾气就越重,“公知”和段子手的影响力就越大,这是一个双输的博弈。

(举例:

就当前来看,部分食品完全「非转」的成本是多少? - 马前卒的回答

另一个答案被部分封掉(不能在话题时间线上显示), 这里重发一遍。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