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百度在魏则西事件过去之后又悄悄的把承诺整改的广告提示颜色调淡了?

回答
魏则西事件发生后,百度曾承诺进行整改,包括加强对医疗广告的审核,以及改进广告标识,使其更加醒目,避免用户误认为是普通搜索结果。然而,时隔数年,有用户和媒体发现,百度在悄悄地将搜索结果中广告提示的颜色调淡,甚至与普通搜索结果的背景色几乎融为一体。

这一现象引发了多方面的担忧和质疑:

背弃承诺,漠视用户权益: 许多人认为,百度此举是背弃了其在魏则西事件后向公众做出的郑重承诺。当年的事件对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也让公众对虚假医疗广告的危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百度承诺的整改本应是修复信任的关键一步,但如今颜色变淡的广告标识,似乎表明百度在用户权益保护和信息透明度方面并未真正痛改前非。

信息不透明,误导用户风险增加: 广告提示颜色的变淡,直接导致用户难以在第一时间区分广告和自然搜索结果。在医疗、健康等高度敏感的领域,这种模糊化处理极易导致用户将广告内容误读为权威、可靠的自然搜索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增加被虚假信息误导的风险。这与魏则西事件发生前的情况有何本质区别?用户权益仿佛又回到了被忽视的境地。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博弈心态: 这种做法也可能反映出百度在监管压力过后,试图在合规与商业利益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甚至是在规避监管要求的同时,依然最大化广告收入的“博弈心态”。将广告提示颜色调淡,或许是一种“技术性”的规避,让其看起来“合规”,但实际上却可能削弱了广告标识的实际效用。

商业利益优先的质疑: 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广告收入。一旦用户对广告的辨识度提高,点击率可能下降,进而影响广告商的投放意愿和百度的营收。因此,有人猜测,百度此举是为了维护其广告业务的“增长空间”,在商业利益面前,用户的信息辨识权和安全感似乎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监管的滞后性与有效性问题: 百度能够如此“悄悄”地调整广告标识,也暴露出监管部门在事后监督方面的可能不足。尽管魏则西事件后出台了一些相关规定,但如何确保这些规定能够被有效执行,如何及时发现并纠正企业在执行中的“变通”行为,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仅仅是百度的责任,也是整个行业监管体系需要面对的挑战。

对平台责任的拷问: 搜索引擎作为信息分发的重要平台,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其信息筛选、广告审核以及标识清晰度等环节,都直接关系到公众的切身利益。当平台在用户权益保护上出现反复,甚至是在公众记忆犹新之际就表现出“故态复萌”的迹象,这无疑是对其平台责任的一次严峻拷问。

具体来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局面?

1. 监管的“一阵风”效应: 很多时候,某些行业的整改是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由强力的监管措施推动的。但一旦风头过去,监管的力度可能有所减弱,或者企业找到了“钻空子”的方法,导致整改效果无法持续。
2. 商业模式的根深蒂固: 百度作为一家商业公司,其核心驱动力是商业利益。尽管有社会责任的约束,但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企业很容易选择“最优解”——即在满足基本合规要求的前提下,最大化商业价值。
3. 用户习惯与反馈的复杂性: 虽然有用户和媒体关注到广告标识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可能并没有立即引起大规模的用户抵制或投诉,这使得百度在短期内看不到“改回来”的紧迫性。用户的集体行动和有效的反馈机制往往需要时间积累。
4. 技术上的“巧妙”规避: 通过微调颜色、调整字体大小、改变提示语等方式,可以在视觉上造成广告标识变淡的效果,但又不容易被轻易认定为违规,这种“技术性”的规避让监管和用户的监督变得更加困难。

总而言之,百度在魏则西事件后又悄悄调淡广告提示颜色,是其在商业利益、用户权益和监管要求之间权衡的结果。这种行为不仅可能再次损害用户的知情权和安全感,也暴露了行业监管的复杂性和持续性挑战。这再次提醒我们,对于任何平台而言,对用户负责、对信息透明的承诺,不应是一时之举,而应是长期的坚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彦宏对《财经》记者表示。此次整改之后,百度控制商业推广信息占比不超过30%,同时加强了对“商业推广”字样的标注强度。

恩,然后马上改回去,真棒

额对了,还记得百度的承诺嘛,我在这里列举一下

对于商业推广信息,逐条加注显著标识

恩,果然逐条逐渐模糊提示

在搜索结果页面突出展示商业推广风险提示

恩,果然是突出了2333

现在就差这个了

.每页推行信息数量最多不超过4条;

话说这个你知道是怎么完成的嘛,每页前面加4条哦,还有各种这样的东西


你猜百度收没收这样的网络兼职公司的费用呢,我猜没有233


所以我们就看百度等过两天又会作出什么吧233


突然想起了个新闻,来自纳粹集中营审判:服从命令即谋杀

在纳粹德国战败后,同盟国组织了纽伦堡审判。因为该审判所针对的主要是纳粹德国的军政首脑,对中下级军官完全没有涉及,加之1947年前德国去纳粹化流于形式,所以德国人普遍认为,纳粹只是国家与军队领导人的责任。


而这架杀人机器上为数众多的“零件”,只是在单纯地执行命令,无需为罪行负责。真正促使德国人对纳粹反思的,是对集中营惨状的揭露与对相关人员审判,审判中唯一被判无罪的是曾在集中营中担任医生一职的Hans Münch,因为其拒绝执行上级指派给他的犯人“甄别”的任务(在犯人下火车后决定哪些人应该被送入毒气室处死,符合处死标准的大都是不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以及不愿意与孩子分开的母亲),所以最终法庭确认他与发生在集中营中的屠杀无关。


1963到1965年德国在法兰克福审判奥斯维辛集中营中下层管理人员,审判中确立了“服从即有罪”的原则,使得“服从命令”不再是纳粹分子逃脱法律制裁的借口。而1979年德国联邦法院取消了特别手段谋杀的追溯时效,使得德国能够做到对纳粹分子的无限期追则。

所以大家记住下这些人和身边的百度员工吧,我们早晚会在一些场合看到他们的不是233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