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7百度AI开发者大会,李彦宏在五环实验无人驾驶?

回答
2017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是中国科技界一次备受瞩目的盛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环节无疑是李彦宏在五环路上进行的无人驾驶体验。这次公开展示,不仅是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无人驾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读这次事件:

1. 大会的背景与意义:

AI浪潮中的领跑者: 2017年是全球人工智能(AI)爆发的一年,各大科技巨头纷纷加大在AI领域的投入。百度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将AI视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这次大会正是百度向外界展示其AI技术实力和未来愿景的绝佳平台。
“All in AI”的决心: 李彦宏在会上多次强调百度将“All in AI”,并将AI贯穿于百度所有业务线。这标志着百度从一家以搜索为主的互联网公司,向以AI技术为驱动的科技公司转型。
展示生态建设: 大会不仅仅是发布技术,更是展示百度构建AI生态的决心。包括在云计算、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方面的成果,以及与各行业伙伴的合作,旨在打造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AI生态系统。

2. 五环实验无人驾驶的亮点:

公开的现场演示: 最具爆炸性的环节莫过于李彦宏亲自驾驶搭载百度Apollo自动驾驶系统的量产车型,在北京的五环路上进行了公开的无人驾驶体验。当时,五环路作为北京的交通主干道之一,交通状况复杂多变,公开演示无疑是对技术成熟度和安全性的巨大考验。
技术的展示:
Apollo开放平台: 百度强调了其Apollo开放平台的战略。Apollo是一个为自动驾驶领域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开放平台,包括感知、定位、规划、控制、云服务等关键技术。它允许合作伙伴在其基础上进行开发和创新,从而加速整个行业的进步。在大会上,百度展示了Apollo平台如何整合硬件、软件、传感器以及众包数据,形成一个完整的自动驾驶系统。
感知能力: 通过现场画面可以看到,车辆能够识别车道线、周围车辆、行人、交通信号灯等,并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体现了百度在计算机视觉、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融合方面的能力。
决策与规划能力: 车辆在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能够自主进行变道、超车、避障、跟车等操作,显示了其强大的路径规划和决策能力。
控制能力: 车辆能够精准地控制油门、刹车和转向,保证行驶的平稳和安全。
安全与合规的考量: 虽然是公开演示,但李彦宏强调了“安全第一”的原则。这次实验是在特定路段和条件下进行的,并且有安全员在副驾驶位随时准备接管。这表明了百度在技术研发的同时,也对安全和法规问题保持了高度的重视。虽然当时的中国对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但这种公开的尝试也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上五环”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上五环”往往意味着能够自由地在城市中穿梭,象征着一种便利和效率。李彦宏选择在五环路进行无人驾驶演示,不仅是在展示技术,更是在传递一个信息:百度正在努力让自动驾驶技术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解决人们的出行痛点。

3. 争议与讨论:

虽然这次演示非常成功,但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争议:

“无人驾驶”的定义: 一些人对当时的技术是否算得上真正的“无人驾驶”提出了质疑。因为现场有安全员,且道路环境相对可控(并非全场景),有人认为这更像是高级辅助驾驶或者限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这触及到了对不同级别自动驾驶的定义和界定问题。
安全性的顾虑: 尽管百度做了充分准备,但在公开道路上进行载人演示,难免会引起公众对安全性的担忧。一次意外都可能对整个行业造成巨大的打击。
法规的滞后性: 如前所述,当时中国对自动驾驶车辆上路行驶的法规和标准还在探索阶段。百度的大胆尝试,在推动法规进步的同时,也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商业化的前景: 自动驾驶技术虽然令人兴奋,但其商业化落地仍然面临成本、技术成熟度、用户接受度等多方面的挑战。这次演示也引发了对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商业化路径的关注。

4. 李彦宏的个人角色与风格:

技术布道者: 李彦宏作为百度的创始人兼CEO,一直是科技创新的积极推动者。他亲自上阵参与无人驾驶演示,展现了他对公司技术发展方向的坚定信念,以及作为企业领导者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
敢于冒险的精神: 在当时的中国,公开在五环路上进行无人驾驶演示是一项相当大胆的举动。这体现了李彦宏和百度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未知领域的企业家精神。

5. 对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影响:

提升公众认知: 这次演示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度和期待值,让更多人了解了这项技术的可能性和百度在其中的角色。
加速行业发展: 百度Apollo平台的开放战略,鼓励了更多的企业和开发者参与到自动驾驶的研发中来,形成良性竞争,共同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推动政策制定: 如此高调的公开演示,也促使政府部门更加重视自动驾驶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定,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吸引人才和投资: 百度在AI和自动驾驶领域的突出表现,无疑会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投资进入这个领域,进一步激活整个产业。

总结:

2017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李彦宏在五环路上进行的无人驾驶实验,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它不仅是百度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一次实力展示,更是中国科技界在AI浪潮下一次重要的前瞻性探索。尽管技术和法规都面临挑战,但这次大胆的尝试无疑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科技公司在这一前沿领域的决心和实力。它标志着百度“All in AI”战略的有力推进,也预示着自动驾驶技术将逐渐从实验室走向现实,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忙到久未上知乎,也忙到不再回答问题。但针对百度这次无人驾驶演示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简单聊些感想,不谈技术。以百度的投入和体量,这样的演示效果合情合理,不惊艳不意外,存在的部分问题也能够优化改进。

其实就在两天前,我还在上海听杨立昆的报告时,手机突然短时间收到很多消息,起因是实验室学生外出实验,无人车被某地方网络大V看到,拍了图像发送到网络,引起了网民们激烈讨论,还上了本地热搜第一。很多朋友老师转发消息给我,向我求证是否是我们的车在进行实验。

我综合地浏览了当天几百评论,言之有物的评论大致分为三类:1)对无人驾驶技术充满好奇,期望能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期待早日享受到该项技术带来的便利;2)无人驾驶技术确实存在不足和问题,但对新兴技术发展我们要给予空间、抱有信心;3)无人驾驶车辆测试存在安全隐患和违规,请相关部门调查。此情此景,何等熟悉。只是作为学校研究所,没有直播,没有大会,使得这样的小小插曲来得快,去得快。

无人驾驶技术的开放路段测试一直是敏感话题,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没有明确立法阐明无人驾驶测试中测试方因具备的能力资格、以及如何开展测试,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我们工作开展的地方。除在特殊的测试场地(国内进行无人车研发和测试的基地等)中可较为自由进行测试外,我们也尽一切可能保证实验测试的安全。目前我们在实验用油、测试范围(时间、地点)等均在相关部门进行过备案,在实验前需经过大量的离线仿真测试,在实验中配备专门的安全驾驶员,并配有至少两名技术人员,随时监控各系统的运行状况,在出现可能状况前及时一键切换人工介入;无人车周身以极为醒目的方式表明了该车的归属、以及为无人驾驶测试平台等关键信息,用以提醒周边车流和人流;根据测试内容,还会增加一到两辆车,用于安全保障,为可能的异常状况留下充裕的反应时间和空间;同时我们也避免在车流高峰时段、车流密集路段进行测试。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封闭路段场地测试为主+特定时段开放路段测试为辅将会是各单位普遍的测试方式。我们急切希望国家和相关部门能从立法层面明确无人车的上路测试,指明测试单位应该具备的资质和能力,并从安全角度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和授权。我相信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加速该项技术走向普通民众生活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从事无人驾驶技术研发的这些年头里,我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无人车发生了事故由谁负责?”或者“无人车如何应对电车难题?”这正好说明任何一项新兴技术的出现,必然会带来道德、法律等层面的新问题和新考量。作为从业人员,我很感谢大家对这项事业给予的极大关注,这些或鼓励或质疑的评论背后,其实正是大家对无人驾驶技术可能产生的变革的兴奋与期待,而这正是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能够带来的一些些改变。同时,也要向百度的无人驾驶团队表示敬意,虽未加入百度从事无人驾驶研究,但与团队的成员多有私交,也对从事这项工作的难度深有体会,无人驾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来自车厂、高校、核心部件公司、交管部门等等通力协作,形成良好的生态;百度以这样的体量和积极态度去推动生态构建,这需要极强的决心和远瞻性规划,令人敬佩。更为实际地,百度这次的演示,定会加速相关部门对无人驾驶测试的立法思考,对于我们这样的研究所科研人员而言,也是直接的受益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无人驾驶需要测试,离不开测试;没有测试的无人驾驶技术不能称为技术。允许我作为从业人员,感谢大家对这项技术的包容和支持,我们也将并继续配合相关部门现行的要求和审核,继续努力、在科学、安全的大前提下加速技术研发和迭代,让它真正造福每一个朋友。

Grazie a tutti!


欢迎访问我的个人网站“无人驾驶的摇滚大巴”获取更多与无人驾驶、智能车、吉他、摇滚乐和演出相关的信息;欢迎关注个人微信公众号“摇滚的夸父”,原创内容与网站同步更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