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7 年 12 月 8 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的「鼓励国企用自有用地建保障房」?

回答
您好!关于北京市住建委在2017年12月8日发布的“鼓励国企用自有用地建保障房”这一政策,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些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政策背景与目标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在2017年,北京的房地产市场依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以及房价高企的问题。对于许多工薪阶层和年轻群体来说,购买或租赁一套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仍然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北京市住建委提出鼓励国有企业利用其自有用地来建设保障性住房,其主要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 这是最直接和最核心的目标。通过盘活国企的自有土地资源,可以显著增加北京市的保障性住房存量,缓解住房供需矛盾。
2. 降低保障性住房建设成本: 国企拥有的自有土地,相比于市场上公开出让的商品房用地,在获取成本上可能更具优势。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降低保障房的建设成本,从而使得最终的房租或售价更亲民。
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国企的自有用地往往分布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包括一些相对成熟的区域。利用这些土地建设保障房,有助于实现更加均衡的城市发展,避免保障房过度集中在远郊区,方便更多居民就近就业和生活。
4. 发挥国企的社会责任: 作为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是其应有之义。这项政策也是引导和推动国企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为解决民生问题贡献力量。
5. 探索新的保障房建设模式: 在传统土地招拍挂模式之外,这种模式为保障房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途径,有利于丰富保障房的供给渠道。

政策的具体内容与解读

这项政策的核心在于“鼓励”和“自有用地”。

“鼓励”: 这意味着政策并非强制性要求,而是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来引导国企参与。这些激励措施可能包括:
税收优惠: 例如在土地增值税、契税、所得税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或优惠。
金融支持: 提供低息贷款、专项融资等,帮助国企解决资金问题。
容积率奖励: 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可能允许在保障房项目中给予一定的容积率奖励,以弥补其建设成本或盈利空间的不足。
简化审批流程: 在符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为保障房项目提供更便捷的审批通道。
“国企自有用地”: 这点非常关键。北京的国企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包括一些已经开发或未开发的地块。将这些“沉睡”的土地用于建设保障房,无疑是激活这些资产并服务于社会需求的一种方式。这些土地可能包括:
厂区搬迁后的空置土地: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些老旧厂区被搬迁,腾出了大量的土地空间。
办公、仓储等非住宅用途的土地: 部分国企可能拥有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土地,可以考虑将其调整为住宅用途。
在建项目中的部分配套用地: 在一些已经批准的国企开发项目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可用于建设保障房的配套用地。

潜在的积极影响

缓解住房焦虑: 对于符合条件的居民来说,这项政策的落地意味着他们有机会以更低的成本获得住房,这无疑是缓解“住房焦虑”的重要举措。
促进社会公平: 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本质上是在推动社会资源的更公平分配,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提升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和和谐度。
提升城市活力: 更多年轻人和中低收入群体能够安居乐业,能够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国有资产的有效利用: 将国有企业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转化为社会急需的保障性住房,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创新方式,体现了国企的价值创造能力。

需要关注和可能存在的挑战

当然,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会面临一些挑战和需要关注的方面:

土地的性质和可开发性: 国企的自有用地并非都能随意开发为住宅。一些土地可能存在规划限制、产权复杂、或者不适合住宅开发的物理条件。政策的落地需要细致的土地评估和规划调整。
建设成本与定价机制: 尽管有鼓励政策,但保障房的建设成本仍然需要考虑。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保障房的租金或售价,既能覆盖成本,又能真正惠及目标群体,是一个需要精细计算和持续优化的环节。
“谁来建、谁来管”的问题: 国企自身是否有足够的动力和能力来承担保障房的开发和运营?是否需要引入专业的保障房开发管理机构?长期的物业管理和维护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分配公平性: 如何确保保障房的分配机制公平公正,真正落实到最需要的人手中,避免出现新的不公平现象,是政策成功的关键。
市场反应和商品房市场影响: 尽管是保障房,但大量保障房的供应,尤其是在一些热门区域,也可能对区域内的商品房价格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审慎评估其市场联动效应。
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持续性: “鼓励”的力度有多大?是否会有后续更具操作性的细则出台?政策能否持续推进,而不是一阵风?这些都将影响政策的最终效果。

总结

总的来说,北京市住建委在2017年12月8日发布的“鼓励国企用自有用地建保障房”政策,是一项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它试图通过盘活国企存量土地资源,创新保障房供给模式,以期缓解北京的住房压力,服务民生。

这项政策的关键在于“鼓励”和“自有用地”这两个点,意味着政策的执行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配套支持来引导国企的参与,并需要解决好土地的实际情况、建设成本、运营管理和分配公平性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果能够有效地克服潜在的挑战,这项政策有望为北京的住房保障体系带来积极的改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又改回去?之前强调的是不准国企和事业单位用自有土地搞福利啊。

当然,如果改回去对一些二三线的企事业单位还是有好处的,能吸引一部分人才,毕竟很多二三线城市企事业单位是没什么竞争力的。

另外商品房搞了这么多年,很多人是改善性需求而非有无的问题,另外按照之前的经验自建房只是便宜,不是免费。抽签的话,有些有房子的不需要会卖指标。

拿30年前的情况比是没意义的,很多二三线地方也没建设动力的。空置房一堆,单位房不能交易没炒的空间。

对北上广一些国企确实是大福音,起码人有盼头,排队还是有机会轮上。全靠钱,也要能有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