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7 年,中国生育率低于预期?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中国生育率低于预期的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背后牵扯着很多社会、经济和个人层面的复杂因素,也给国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要说2017年生育率低于预期,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生育率,最常用来衡量的是总和生育率(TFR),简单来说,就是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量。理想情况下,一个国家要维持人口世代更替,总和生育率需要达到2.1左右。而2017年,中国公布的出生人口数量以及由此推算出的总和生育率,确实比一些事前预测的要低,甚至跌破了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的一个小高峰,显示出了一种令人担忧的下降趋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背后是一系列原因的叠加效应:

“全面二孩”政策的效应未达预期,且时效性有限: 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一出,很多人都以为会迎来一波生育高峰,尤其是在80后、90后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的确,2016年和2017年初,出生人口确实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是,这种回升很大程度上是之前被压抑的需求释放。很多一对夫妻本来就打算要第二个孩子,政策一下来,他们就行动了。但对于很多年轻夫妇来说,生育二孩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到了2017年,这种即时效应就开始减弱了。

高昂的养育成本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现在在中国,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金钱。从怀孕到生产的医疗费用,到后来的奶粉、尿布、衣物,再到教育,尤其是学区房、课外辅导班,这些“军备竞赛”式的教育投入,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许多年轻夫妇即使想生二胎,也会因为担心负担不起而犹豫。想想看,一套学区房的价格,足够在一些地方买好几套房子了,而这些都与孩子的未来教育息息相关。

年轻人的生育观念转变: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城市里的年轻人,普遍受到了更多高等教育,视野更开阔。他们更注重个人发展、生活品质和自我实现。生孩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牺牲自己的事业发展、个人时间和生活乐趣。很多年轻人认为,与其生两个孩子挤在一起,不如好好养一个,把最好的资源都给一个孩子,让他赢在起跑线上,同时自己也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种“少生优生”的观念,根深蒂固。

女性生育意愿下降与职业发展的冲突: 女性在生育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生理和时间成本。孕期不适、产假恢复、哺乳期等等,都会对女性的职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可能中断职业生涯。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职场,长时间脱岗很容易让女性在职业晋升上落后于男性同事。即使公司有生育支持政策,但隐性的歧视和顾虑依然存在。很多女性即便渴望有孩子,也会因为担心影响自己的事业而选择晚育甚至少育。

“90后”成为生育主力,但他们本身就是生育意愿相对较低的一代: “80后”曾经是高生育率的一代,而“90后”则成长在独生子女政策下,他们很多都是家中独苗,没有兄弟姐妹的概念,也更习惯于父母对自己的倾注式关爱。同时,“90后”也见证了80后父母在养育孩子上的辛苦,他们对于生育的顾虑可能比父辈们更多。

婚姻和生育的“延迟效应”: 随着人们晚婚晚育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生育的年龄也在普遍推迟。这意味着,即使一些夫妇计划生两个孩子,但因为推迟了第一次生育,可选择的生育窗口期也会相对缩短,这无形中也会影响生育数量。

社会保障和育儿支持体系的不完善: 虽然国家在不断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但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在托育服务、家庭支持、女性就业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比如,高质量、价格合理的托育机构供不应求,很多家长不得不选择一个人生孩子后辞职在家照看孩子,这无疑加剧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和女性的职业困境。

那么,生育率低于预期会带来什么影响?

人口老龄化加速: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严重的后果。当新生儿数量减少,而老年人数量不断增加时,人口的年龄结构就会变得非常不健康,老龄化进程会大大加快。这意味着,未来承担社会养老和抚养任务的劳动力会越来越少,而需要赡养和照顾的老年人却越来越多。这会给社保体系、医疗体系带来巨大压力。

劳动力供给减少: 少子化直接导致未来适龄劳动力的数量下降,这会影响到经济的增长潜力。很多行业可能会面临用工荒,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会因此上升。

社会活力下降: 年轻人是社会活力的主要来源,生育率的下降意味着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会减少,人口结构年轻化特征减弱,可能导致社会整体活力和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房地产、教育、消费等相关产业面临调整: 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整体的消费能力。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看?

首先,要认识到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普遍现象,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低生育率的困境。与其过度焦虑,不如正视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

其次,政府需要更大力度地降低生育和养育的成本。这不仅仅是提供一些一次性的补贴,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提供系统性的支持,比如大幅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在教育上的过重负担,完善女性就业权益保障,让年轻夫妇敢生、能生、愿意生。

再者,要改变社会观念,营造更加友好的生育和育儿环境。要倡导家庭责任的共担,鼓励男性更多地参与到育儿过程中,同时也要打破职场对育龄女性的隐性歧视,让女性在职业发展和生育之间找到平衡点。

总而言之,2017年中国生育率低于预期的现象,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这需要我们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去审视,并采取一系列综合性的措施,才能逐步引导生育率回到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口基础。这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生育率下降的主要矛盾是一胎的减少(二胎占比超过一胎)。一胎减少(年轻人推迟生孩子)的根本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时间进一步拉长,已经产生了女性的一般生育时间(不超过35岁)和人类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地位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就是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人工子宫之类使人类的最佳生育时间可以延长来解决这个矛盾。

因为被点了太多反对的补充:房价不是关键,知乎的小资中产们买下了房子也会丁克。东北(沈阳黑龙江)房价够低吧,广东(珠三角)房价够高吧,为啥广东出生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比沈阳高那么多呢?广东人宗族封建所以xxxx吗?一样房价工资比天下第一的孟买能生成平均每个家庭四个孩子。东京房价跌了二十年,今年依然少子化没改变啊。孟买房价超过上海,人均收入900美元一年,房价1w美元了,印度人一样多子多福。穷人在贫民窟的小破房子里越穷越生,就是越穷越生,生上一堆孩子来等着zf来义务教育。而小资们恨不得剥夺9成以上的男女的受教育权。比如问题:

和知乎小资名言:一想到当父母不需要选拔和考试,我就毛骨悚然。

以及著名常见的生育地图:

指望这群小资们生孩子?就算有了房子他们也会想着:

还不如科研人员加把力,攻克人工子宫成本都低一点。毕竟这样理论上只要10万就可以诞生一个国家未来350万的税源了。(假设人均gdp1w美元每年进行的劳动力估值)。再不行就只好按人民日报说的了:

我觉得人民日报的态度,应该部分反应了高层的看法,一部分人负责生,一部分人不生就问题不大了。一部分群体负责生,一部分负责纳税工作也是一种国家角度上的可持续发展嘛。


原回答:

什么房价都是在宣泄不满了罢了。

说白了,平均结婚年龄28岁,北上广更是突破30岁。一个人32岁结婚,再拖上五年就进40岁中年了,怎么可能不导致生育减少呢?

只能说明原来的预测学家们都是xx,尤其是说放开二胎要生4000万的那位。

根据2010年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80后为2.28亿人,90后为1.74亿人,00后为1.46亿人

所以现在生育一孩的主体是比较晚婚的80后和90后群体。

但现在的社会现实别的不说,23岁大学结束,再三年研究生,然后找个单位墨迹墨迹,这个立业导致了平均结婚年龄怎么不能往三十几岁跑呢,多少学长学姐都是读着博士发现自己成为齐天大剩了,但这就是必然。谈恋爱容易,结婚就麻烦了,生孩子更麻烦,未来初次婚育年龄肯定要奔着33岁去的没悬念。下表是结婚年龄,再想想女性还要备孕个多久。

按照这个平均结婚年龄表格,再结合80后90后的比例我可以知道,大部分90后应该还没开始进行生育,起码现在一孩人数下降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根本原因是女性受教育率的提高,除非学习中东国家把女性赶回家,否则我国这一波一孩数量必然下降然后在20年后缓慢回升。

男女受教育多少应该是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应该坚定不移的推动这项事业,解决生育问题我认为还是人工子宫和人工授精,毕竟人类在进化。

user avatar

年轻人挣钱太难了太辛苦了,我和老公本科毕业,不足30岁!在设计院就业,坐标西南,这一个月我基本有2/3的时间在外面出差,不远都是周边但是要么回家就是9点多,要么要在外地过夜,我老公因为项目追进度连续加班1个月,基本每天8点下班算早的~我们孩子2岁半,我俩都希望多带带孩子,但是做不到呀,项目忙起来没办法。17年3月开始老公备考结构师,我也大概2月中旬备考一级建造师,每天不仅忙工作,也要抽空看书,虽然刻意推掉了一些项目工作,但每天看书到8点下班,再回家带娃,周末抽一整天看书,另外一天带孩子,真的特别累。老公心劲足,想一次通过,也是每天拼了命做题看书!周末体谅我和他妈妈辛苦,也想陪伴孩子,会抽一天与我共同带孩子。还好我家小朋友从小属于好带的孩子,虽然好动但是从小独立,一个人带是能带的下来的!但是这样的生活过久了,人真的精疲力尽!而这种日子我们已经过了好几年了,从我小孩出生之后就一直是这样的日子,到8月的时候我彻底崩溃了,因为考试在即,我的复习效果不好,因为太累了,背的东西背了就忘记了,考过一建的人都应该能知道我所说的那种崩溃。而我还考的是市政!后来跟老公商量,我决定今年弃考,全力帮助更有把握的老公先通过注册结构师考试,我放弃对我工作晋升帮助并不大的一建。还好今年老公通过了一级结构师考试。

虽然收入不算高但也不低。但是我们的工作这么繁忙,一个孩子都照顾不过来,再生一个怎么带?

ps.我为啥说这种日子过了好几年,因为从我工作第三年开始就划负责项目了,我是做市场的,我们公司也复杂做市场的还要管协调项目推进,基本从我工作第三年,也就是我怀孕那年开始管分区管项目,当时大肚子不仅要去跑业主单位跑招投标,还抽空考了个二级建造师,没啥特别的想法就是想打发下班时间,顺便胎教。大肚子8个半月考的,那年托了孩子的胎运,考过了。后来同事都表示很担心我上考场,而我也是后知后觉觉得自己有点不要命ヽ(≧Д≦)ノ!休完产假后,工作量就越来越大,基本属于一直很累的状态。时常感叹,挣个钱太难了,太难了!我老公呢,他只比我忙,没比我闲过。还好就是我俩是同行,特别能互相理解,互相激励,互相出谋划策!所以我常常觉得他不仅仅是我爱人,还是我最好的朋友和战友!

user avatar

以卫计委的人智商之低,这就跟笨媳妇和面一样一样的: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后面没和成不说,整个厨房都被祸害得乱七八糟。

user avatar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高房价和高物价是最好的避孕药,怀了都给你打掉。

user avatar

二孩政策是挽救人口滑坡计划的一部分,一开始双独二孩,后来单独二孩,想生还得打申请,有时申请还申请不上,本来估摸着是想学苹果搞饥饿营销的,预计大家会蜂拥抢购,结果发现自己不是苹果,是锤子………


此时虽然心里想大家随便生,拼命生,最好城市小康以上家庭每家生四五个才好,但没办法,计划生育(其实现在也是)那么多年,独生子女已经深入人心,一朝想调转船头鼓吹生育,统治阶级的矜持还要不要了?


怎么看待,做做人工智能占领世界的春秋大梦呗~

user avatar

听指挥,与各位共勉

user avatar

国家计生委及专家多年来对人口统计数据错误解读,错误预计,误导公众和领导,阻碍了人口政策及时调整,将造成今后的断崖式老龄化,抚养比快速降低的后果。

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当年总和生育率仅有1.22。即全国每对夫妻平均只生育1.22个孩子。当时,高层对已经实施了二十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产生了警觉。(老百姓则被蒙在鼓里,根本不知道这个普查结果)。

而计划生育部门则以很多超生孩子不报户口,统计有很大的漏报为理由,人为将数据调高成1.8。虽然当时确实存在漏报,但认为漏报了40%,确实是匪夷所思。

当时统计局及不少知情干部和专家对此提出质疑。针对质疑,时任计生委主任张维庆解释说:“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意见,我们国家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应该在1.7—1.8之间,这是经过科学测算的数据,不是哪个人说的,更不是我个人说了算的数据。”

十年后,2010年再次人口普查时,进行回测,核实2000年的实际生育率实际不到1.4,完全否定了当时公布的1.8。

如果当时将1.4作为共识,肯定会及时放宽生育政策,增加新生儿,劳动力人口下降的危机在2020年后有可能开始缓解。

--------------------------------

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汇总后,放宽人口政策成为了共识。而在是全面放开二孩、还是仅在单独夫妇家庭放开二孩两种方案取舍时,计生委及专家再次误导了公众和领导。

卫计委言之凿凿所说的是,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每年将会新增出生人口约200万。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已经开始实施后,才改口说不到200万。

2014年,单独二孩政策实施满一年后,全国新增出生人数仅47万,事实证伪了计生委在政策实施前的预测。

-------------------------------------

2015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时,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主持预测放开二孩后的出生人数(见下表):

2017年实际出生1723万人。

17年来,计生委的专家们预测一次,错一次。

真是不容易。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中国生育率低于预期的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背后牵扯着很多社会、经济和个人层面的复杂因素,也给国家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要说2017年生育率低于预期,咱们得先明白几个概念。生育率,最常用来衡量的是总和生育率(TFR),简单来说,就是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孩子数.............
  • 回答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的1786万人减少了63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复杂变化。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层面:全面二孩政策的初步影响与挑战 政策目标与初步成效: 2016年是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因此20.............
  • 回答
    2017年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并实现了6.9%的同比增长,这一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的韧性和活力。要深入理解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里程碑的意义:总量突破与发展阶段 总量意义: 80万亿元人民币,意味着中国经济的“.............
  • 回答
    2017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6.9%,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是在经历了几年的中速增长后,再次显现出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要全面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6.9%的增速是超预期的。2016年底,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但市场对2017.............
  • 回答
    2017 年 2 月,中国外汇储备的数字重新站上了 3 万亿美元这个“心理关口”,这无疑是当时一个颇受关注的经济新闻。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当时的大背景下,并从多个维度进行解读。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时中国外汇储备的“起伏”。在 2014 年年中达到峰值,逼近 4 万亿美元后,中国的外汇储备.............
  • 回答
    2017年,美国常春藤盟校(Ivy League)在中国大陆的招生结果,一如既往地备受瞩目,也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升学考试分数的较量,更是一场关于教育理念、家庭规划、个人发展乃至中国教育体系的反思。从整体上看,2017年藤校在中国大陆的招生情况,可以用“竞争激烈,但亮点与.............
  • 回答
    2017年5月12日,一场席卷全国的高校与公共设备电脑中毒事件,以及那令人心惊的勒索:比特的阴影2017年5月12日,对于中国众多高校和公共机构的信息技术部门来说,无疑是黑暗而混乱的一天。一个名为“想哭”(WannaCry)的勒索软件,如同瘟疫般在全球蔓延,而中国,特别是其教育和公共服务领域,成为了.............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二章第十三条,并尽量用一种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的方式来解读它。第二章第十三条说了啥?这条规定说得是关于中药材的种植、采集和初加工。简单来说,它明确了谁可以做这事,以及怎么做。核心内容包括: 谁可以做? 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从事中药.............
  • 回答
    2017年,《自由时报》的一篇报道题为《抢人偷技术没用,中国试产DRAM全败》,这篇报道在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篇报道,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报道的核心内容和意图: 指控中国半导体发展依赖“抢人偷技术”: 报道直接指责中国发展DRAM(动态随机存取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这个数字,它比2017年少了整整200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多了去了。首先,我们得承认,200万的跌幅确实很惊人。2017年那会儿,因为“全面二孩”政策的红利,生育潮有所回升,许多家庭抓紧时间生了第二个孩子,所以出生人口到了1723万。.............
  • 回答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GDP同比增长6.9%。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从宏观层面看,6.9%的增速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个数字超出了许多市场分析师的预期。在经历了2016年全年6.7%的增速后,许多人预测2.............
  • 回答
    2017年7月,中国M2(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速降至9.2%,这个数字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也引发了多方面的解读。要理解这个情况,我们需要把它放在当时中国经济和金融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一、 M2增速放缓的背景与原因解读首先,要明白M2增速放缓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反映了经济运行和金融管理层面的一.............
  • 回答
    2017年6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00%1.25%。这次加息是美联储在2017年的第二次加息,也延续了其在2015年底开启的加息周期。这次加息的背景和原因: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复苏态势。就业市场表现强劲,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薪资增长也出现温和回升.............
  • 回答
    2017年3月15日,美联储如市场普遍预期,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0.75%1.00%。这次加息是自2015年12月美联储开启本轮加息周期以来的第三次加息,市场普遍将其视为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劳动力市场健康以及通胀逐步回升的信号。此次加息的背景和意义 经济复苏的体现: 当时.............
  • 回答
    2017年6月19日,中国宣布放开对美国牛肉的进口限制,这一消息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磅新闻。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在贸易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预示着中国消费者将有机会品尝到来自美国的高品质牛肉。事情的背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它之前的背景。中国自2003年起就因疯牛病风险禁止了美国牛肉的进.............
  • 回答
    穆迪在2017年5月24日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a3下调至A1,这是一个相当重磅的动作,也引起了当时市场不小的震动。要理解这件事,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它为什么发生,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什么穆迪会下调中国的主权评级?穆迪这次的降级,核心原因在于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债务负担在加重,而且政府在化解这些债务方.............
  • 回答
    2017年,中国酸奶的销售额首次超越了纯牛奶,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行业现象。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上的切换,它背后折射出了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也预示着乳制品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什么酸奶会反超?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驱动因素: 消费升级与健康意识的提升: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
  • 回答
    比特币中国关停:中国加密货币市场转折点的深层解读2017 年 9 月 30 日,比特币中国(BTCC)宣布停止所有交易业务,这一消息无疑在中国乃至全球加密货币市场掀起了巨浪。这不仅仅是某个交易所的简单关门,而是中国政府对数字货币监管日趋收紧的集中体现,标志着中国加密货币市场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审慎.............
  • 回答
    2017年发生在旧金山的一起枪击案,一名74岁的中国老人,李文德(音译),在自家门口被一名15岁的非裔青少年枪杀。这起事件因其受害者年迈、凶手年少以及案件发生的地点,在美国华人社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触动了社会对于种族、治安和青少年犯罪等敏感议题的神经。事件经过:根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和警方的调查.............
  • 回答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1、2、3号机组目前的状态,以及对中国可能造成的影响,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讨论的是2017年2月左右的情况,时间节点很重要,因为核电站的修复和处理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首先,我们来看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3号机组的整体状况:这三座机组在2011年3月11日的大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