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7 年 6 月 14 日美联储加息?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央行会如何应对?

回答
2017年6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00%1.25%。这次加息是美联储在2017年的第二次加息,也延续了其在2015年底开启的加息周期。

这次加息的背景和原因:

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复苏态势。就业市场表现强劲,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薪资增长也出现温和回升。通货膨胀率虽然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但整体趋势是向上走的。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认为有必要通过加息来为经济“降温”,防止经济过热,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经济下行留出政策空间。此外,美联储也希望通过加息来使货币政策正常化,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时期采取的超宽松货币政策。

对中国的影响:

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本外流和人民币汇率压力:
资本外流: 美联储加息通常会提高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尤其是一些风险较低、收益率相对较高的美国国债等投资品。对于中国这样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的国家,资本更倾向于流向回报更高的美元资产,从而导致中国面临资本外流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 资本外流和美元走强通常会给人民币带来贬值压力。当更多人民币需要兑换成美元流出时,人民币的供求关系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其相对美元贬值。虽然人民币汇率机制已经更加市场化,但大幅度的贬值可能会对国内物价、企业成本和国际收支带来负面影响。

2. 货币政策空间受到制约:
“缺口效应”: 为了应对资本外流和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国人民银行可能需要收紧国内货币政策,例如提高利率或者增加公开市场操作的成本。然而,中国经济当时正处于一个需要稳定增长的阶段,过度的货币紧缩可能会抑制国内投资和消费,影响经济增长。这种“缺口效应”使得中国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面临两难:要么跟随加息以稳定资本流动,但可能牺牲国内经济增长;要么保持相对宽松的政策以支持经济,但可能面临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的风险。
降息空间减小: 通常,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央行会选择降息来刺激经济。但如果美联储在加息,中国央行降息的空间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因为降息会进一步拉大与美国的利差,加剧资本外流。

3. 国际贸易和投资:
出口成本上升: 如果人民币贬值,对于中国出口商来说,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收入会增加,但如果以美元计价的成本(例如原材料进口)上升,或者如果海外需求因此受到美元走强和全球经济潜在放缓的影响,整体出口情况可能会变得复杂。
外债负担加重: 对于那些有以外币(主要是美元)计价债务的企业和政府而言,人民币贬值会增加其偿还外债本息所需的人民币金额,加重偿债负担。
吸引外资的吸引力减弱: 美联储加息可能使得中国在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方面面临更大的竞争,因为投资者的资金流向会受到全球利率水平的影响。

4. 金融市场波动:
股市和债市: 资本外流和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可能会导致国内股市和债市出现一定的波动。投资者可能会因为预期收益率下降或风险上升而进行调整。

中国央行如何应对?

面对美联储加息带来的潜在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央行)的应对策略通常是综合性的,旨在维护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在2017年6月这次加息背景下,央行可能的应对措施包括:

1. “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独立性:
审慎观察,而非机械跟随: 中国央行会密切关注美国加息的节奏和力度,以及其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具体影响。但政策的制定并不会完全跟随美联储的步伐。中国央行会更多地考虑国内的经济基本面,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胀水平以及金融稳定等因素。
保持政策的灵活性和预见性: 央行会提前研判市场可能出现的反应,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政策沟通等方式,引导市场预期,避免剧烈波动。

2. 汇率管理与稳定:
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会运用多种工具来管理人民币汇率,以防止其过度贬值或大幅波动。这可能包括:
外汇市场干预: 在必要时,央行可以通过在市场上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等方式来支撑人民币汇率。
逆周期因子: 在人民币中间价形成机制中引入逆周期因子,以抵消单边升值或贬值的预期。
加强资本账户管理: 对资本跨境流动进行必要的管理和监测,防止大规模、无序的资本外流。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逐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增强其弹性,但也需要在市场预期不稳时进行必要的引导。

3. 公开市场操作与流动性管理:
调节市场利率: 为了应对资本外流压力或稳定汇率,央行可能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如逆回购、正回购、央票等)来影响银行间的流动性,从而引导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内波动。
保持适度的流动性: 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同时,央行也会努力为实体经济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避免因为过度收紧导致信贷成本上升过快,影响经济增长。这可能意味着在公开市场操作中更加注重结构性和定向的流动性供给。
使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例如定向降准、再贷款等工具,可以在定向支持特定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同时,管理整体的流动性水平。

4. 审慎金融监管:
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测: 提升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能力和风险识别能力,防范金融风险的传导。
关注银行体系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 确保国内金融机构能够抵御外部冲击。

总而言之,2017年6月美联储的加息对中国而言,既带来了挑战,也促使中国央行在货币政策上更加精细化和审慎。央行的应对并非简单地跟随加息,而是基于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判断,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力求在稳定人民币汇率、防范资本外流和支持国内经济增长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背后体现了中国央行在全球化背景下维护自身宏观经济稳定的能力和智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美帝这次加息是在预期内的,美帝这次经济复苏的状态不稳定,所以加息窗口十分短暂。一定会一鼓作气加息到位的,不出意外九月份还要再加次,然后十二月不加息但开始缩表。

国内从年初就开始应对了,央行已经喊了很多次了,货币宽松的时代过去了。可有些人听不见啊……

国内同步加息的时候,不要惊讶……

user avatar

喊了很久狼来了,人们买好了猎枪,圈好了羊,然后狼真来了。

怎么看待?来都来了……

-------------------------------段子开头,下面是正经回答-----------------------------

首先要说,中国对此次加息早有心理、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上的准备。

从2017年美国第一次加息起,大部分中国货币和金融圈内人,都认为年内美国肯定会再进行1-2次加息。因此,针对此次加息的预防性措施也早就实施了。

汇率政策方面,一方面收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一方面公布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加入中间价逆周期调节因子,提前减少了美元加息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在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显著回暖,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却非常有限。具体来看,今年1月份至5月份,其他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平均升值3.6%左右,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却仅仅升值0.96%。在4月份之后人民币汇率走势更是波动收窄,基本保持“横盘”

货币政策方面,2017年3月份起,央行就开始紧缩货币了,紧缩量已经全面领先于美联储。央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这几个大佬轮流出手加强金融监管,强行去杠杆、人民币市场流动性已大大收紧,市场资金利率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中国完全没有加息压力。

其次,在中国这种半封闭的货币环境下,汇率和货币走向都要看经济基本面。

经济基本面是什么样的呢?

一是国内经济开局良好。第一季度各项经济指标好于预期,GDP同比增长6.9%。投资增长有所回升,结构有所优化,民间投资增速上升。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外贸结构改善。第一季度进出口同比增长21.8%,其中,出口增长14.8%,进口增长31.1%,进出口顺差4549亿元人民币。 二是资本外流压力有所减缓。无论从国际收支还是外汇收支看,资本外流压力均有所减缓。2016年国际收支仍保持“一顺一逆”:经常账户顺差1964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逆差4170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2017年2、3月份外汇储备连续两个月出现回升,3月末,外汇储备为30091亿美元。从外汇收支看,银行代客结售汇和代客收付汇差额有所减少。第一季度,银行结售汇逆差409亿美元,同比下降67%;银行代客涉外收入同比增长2%,支出同比下降9%,涉外收付款逆差252亿美元,同比下降78%。 三是年初以来货币政策明显收紧。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及强化对金融机构加杠杆行为的监管,第一季度广义货币M2逐月降低。3月末,M2同比增长10.6%,增速比2016年同期低2.8个百分点;第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4.22万亿元,同比少增3856亿元。同时,人民银行收紧银根回笼资金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总投放量逐月减少,2、3月份净投放量均为负值,且绝对值远超1月份的净投放量。此外,年初以来,人民银行加大了公开市场操作,继2月份上调了逆回购利率后,3月16日再度调整了常备借贷便利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操作,缩小了人民币与美元基准利率的息差,有利于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也就是说,这次加息比2016年前那几次加息对中国影响要小很多。

第三、本次加息对中国房价的影响。

影响就是没影响。

货币流出被控制住了,汇率也稳。也就是说,原来在房地产盘子的外资规模没什么变化,加上楼市严厉调控,炒房因素对房价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房价还是根据城市不同延续加息前的走势,涨的还慢慢涨,不涨的还会维持,阴跌的继续跌,不会出现楼市崩盘的风险。


以上。

-----------------------------------------------------------------------------------

补充一点,美国这次加息周期能不能完整走完,目前还有很大不确定性。虽然美国经济增长率还不错,但就业形势不乐观,加息也不利于制造业回归美国这个特朗普的口号,耶伦还能继续执掌美联储多久?新主席会不会延续耶伦的政策,这都是很大的变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