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2017 年 6 月 8 日英国大选及其结果?

回答
2017年6月8日,英国举行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提前大选。这场选举,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是前首相特蕾莎·梅为了巩固她在脱欧谈判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场赌博。然而,结果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深刻地影响了英国接下来的政治走向。

选举的背景与起因:

2016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这给英国政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时任首相戴维·卡梅伦因此辞职,特蕾莎·梅接任,肩负起脱欧的重任。然而,尽管她赢得了党内支持,但保守党在议会中的多数优势并不算特别稳固。

到了2017年初,脱欧谈判的复杂性日益凸显,英国国内对于脱欧的策略也存在分歧。特蕾莎·梅认为,提前举行大选可以让她获得一个更强的民意授权,从而在与欧盟的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并“弥合国家的分裂”。于是,在2017年4月18日,她宣布提前举行大选,原定的大选日期是2020年。这个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政治冒险。

选战的特点:

这次大选的选战异常激烈,也充满了戏剧性。

工党的强势反弹: 很多人原本预测保守党将获得压倒性的胜利,但工党在杰里米·科尔宾的领导下,展现出了令人惊讶的韧性和吸引力。科尔宾提出了一系列颇具左翼色彩的政策,比如增加公共开支、国有化铁路等,这些政策虽然在经济界受到质疑,但在年轻人和部分选民中赢得了广泛支持。工党的竞选活动也变得更加有活力和策略性,他们善于利用社交媒体,成功地将议题聚焦在社会公平和紧缩政策的反对上。
特蕾莎·梅的失误: 特蕾莎·梅在竞选过程中似乎没有预想中那么顺利。她提出的部分政策,比如对养老金领取者实施“无耻税”,引起了广泛的批评,不得不临时修改甚至放弃。她的竞选风格也显得有些保守和缺乏活力,与科尔宾的积极姿态形成鲜明对比。
脱欧议题的主导: 脱欧无疑是这次选举的核心议题。保守党将脱欧的“强硬”立场作为卖点,而工党则试图在支持脱欧和保留与欧盟关系的某些方面之间找到平衡,其立场相对模糊,也因此受到一些批评。
恐怖袭击的影响: 在大选前的几周内,英国接连发生了几起恐怖袭击事件,包括伦敦桥袭击和曼彻斯特体育场爆炸案。这使得国家安全和反恐成为重要的竞选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选民的投票倾向,让一些人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领导者,但也让一些人对保守党的紧缩政策是否削弱了安全投入产生质疑。

选举结果:

6月8日公布的选举结果令人震惊:

保守党失去多数席位: 特蕾莎·梅寻求的“强有力授权”落空了。保守党虽然依然是议会第一大党,但失去了此前拥有的绝对多数席位。他们从原有的331个席位下降到317个。
工党席位大幅增加: 工党表现超出预期,席位从原来的229个大幅增加到262个,成为议会第二大党,但仍然未能成为执政党。
其他党派的表现: 苏格兰民族党(SNP)席位有所减少,自由民主党和绿党也未取得重大突破。
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DUP)的关键角色: 由于保守党未能获得多数席位,他们需要组建联合政府以维持执政。他们选择与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DUP)结盟,后者获得了10个席位。这项协议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仅因为DUP的保守派立场与保守党部分政策存在差异,更因为其在北爱尔兰问题上的立场可能影响到整个联合王国的稳定性。

选举结果的深远影响:

这次选举的结果对英国政治产生了多方面且深远的影响:

1. 特蕾莎·梅的弱化: 虽然特蕾莎·梅得以继续留任首相,但她失去了之前拥有的议会绝对多数,其权威和领导力受到了严重削弱。她不得不依赖与DUP的协议来执政,这使得她在议会中寸步难行,许多政策的推行都变得异常困难。
2. 脱欧谈判的复杂化: 提前大选本想增强脱欧谈判的筹码,结果却适得其反。失去多数席位意味着特蕾莎·梅在议会中面临更大的反对声音,这给脱欧谈判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她需要花费更多精力去争取议会支持,而不能完全专注于与欧盟的谈判。
3. 政治格局的重塑: 工党的强劲表现显示了英国政治并非只有保守党和工党两个简单选择。科尔宾及其政策吸引了一部分厌倦紧缩和寻求变革的选民,这也迫使英国政治舞台上的其他力量重新审视自己的策略和定位。
4. 不稳定性的增加: 联合政府的形成本身就意味着政治上的不稳定。保守党政府需要时刻小心翼翼地平衡与DUP的联盟关系,并应对来自工党和中间派的挑战。这种不稳定贯穿了特蕾莎·梅剩余的首相任期,并最终成为她下台的原因之一。
5. 对脱欧进程的长期影响: 这次选举结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放慢了英国脱欧进程,并让整个过程变得更加艰难。原本希望通过大选来“加速”和“巩固”脱欧路径的计划落空了,反而让脱欧的未来更加扑朔迷离。

总而言之,2017年6月8日的英国大选是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选举。它暴露了英国政治的深刻分裂,挑战了传统的政治预测,并为英国接下来的政治动荡和脱欧进程的曲折埋下了伏笔。特蕾莎·梅的这场“政治豪赌”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工党在科尔宾领导下的反弹,也成为了那段时期英国政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尽管它并未能改变最终的执政格局。这次选举的教训,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和学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终保守党和民主与统一党DUP联合组阁的可能性大,但未必会是正式的联合组阁,因为新芬党认为DUP入阁违反了北爱尔兰和平协定里有关权力分享的精神。讽刺的是,保守党在选战的最后几天为了应对恐怖袭击,花了大功夫宣传科尔宾是个“恐怖分子同情者”,与“恐怖分子有关联”,然而最终却落入和DUP同床共枕的地步。DUP与80年代的恐怖组织“阿尔斯特抵抗组织”有强烈关联。这下梅姨倒做实了恐怖分子同情者以及与恐怖分子的关联。


梅姨虽然宣布不会辞职,但是首相应该做不长。许多人都认为,梅姨只是按照她的原话“提供一段时间的稳定”,这届内阁坚持不了多久。起码在退欧问题上DUP为了保持北爱和爱尔兰的边境畅通,不可能支持梅姨的硬脱欧。迟早要再次大选,或者保守党先换首相再大选寻求多数党地位。

~~~~~~~~~~~~~~~~~~

是时候更新一波了。根据BBC,目前650席中已开出643席,工党拿到260席,多拿了29席,保守党拿到313席,少拿了12席。SNP35席,少了21席,LD12席,多了4席。备受瞩目的DUP拿到10席。保守党和DUP联合组阁正好323,可成为事实上的多数执政联盟。如果谈不拢,还可以再投一次。


PS:名义上多数党需要326席,实际上只需要322席。北爱尔兰新芬党的7席可以忽略。


~~~~~原文~~~~~~~~~~~

文翠珊作死自作自受,科书记或成最大赢家。


如果要用三个短语描述科尔宾同志,那必须是:“优秀的工党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我们要国有化铁路、邮政和能源公司!”科书记一声吼,资本主义老巢抖三抖。正因为如此,科尔宾被大多数人认为unelectable,永远都选不上。在脱欧问题上,工党全盘支持留欧,被公投打脸。到今年四月,工党民调比保守党低20个点。而梅姨看起来却很符合如今英国选民理想的首相人选,严控移民、近四十年来最怀疑自由市场的保守党领袖、当初脱欧公投骑墙顺应了人心,看起来自信果断强势。梅姨无非是看到了这一点,想趁工党支持率低的时候捞一笔。据当时的民调估计,保守党的议会席位能从现在的330席增长到400席以上(325席是半数)。于是,梅姨自己开开心心地给自己立了个flag:

大意就是:要是能输6个席位算我输(失去多数党地位),坐下来跟欧洲谈判的人到时候就成科尔宾了。


人们总是不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那就是干什么事万万不能立flag。根据出口民调显示,保守党此次大选要丢16个席位,失去多数党地位,不得不与其他政党联合组阁。工党将多赢37席,席位将从现在的229增长到266。(具体结果会随着计票进程更新,但出口民调一般都非常准确)。由于苏格兰民族党SNP和自由民主党都支持留欧,保守党很有可能不得不和北爱尔兰DUP联合组阁。DUP预计可能拿到8~9个席位,组阁其实仍然命悬一线。LAB+SNP+LD也有314席。


举止木讷,亲和力不足,四天政策上惊天大翻转,高保真复读机这四点大概是梅姨民调滑坡的主要原因。梅姨能在一个25分钟的演讲里复读机式地重复“a vote for me is a vote for strong and stable leadership”,strong and stable都成梗了。但是除了这些没什么新意的套话,梅姨在访谈和演讲中却很少能传达出太多有价值的信息。英国近段时间恐怖袭击频发,本来是对工党不利的,因为工党在国防和安全上一向比较弱势。但是科尔宾却成功地把社会舆论从工党不利于安保,扭转为梅姨在内阁和首相期间七年内裁掉了2万名警察。当然,保守党的竞选纲领还有一些另右派选民失望的地方。两年前,卡梅伦称工党要对能源价格“宏观调控”的做法是妥妥的“马克思主义”,而今年这成了梅姨的政策。当工党当年提出8英镑最低工资政策的时候,保守党认为这是经济灾难,如今,梅姨要推9英镑的最低工资。梅姨虽然强调削减福利,但总体在经济上,比卡梅伦要左一些。


对保守党打击最大的是社保。英国现行养老保险政策是,不包括房产在内资产超过23,250英镑的老年人需要为自己的福利保障买单;而梅姨提出了一项新政策,总资产要计算房子,超过10万的养老金和老年医疗费都自己出。出不起的可以先欠着,死了之后把房子卖了充公。这个政策的结果就是那些需要长期在家护理的老人,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大概率会倾家荡产,一分钱也不能留给子女。于是科书记亲切地称之为“dementia tax”,痴呆税。四天之后,由于反对声实在太大,梅姨只好胜利转进,给痴呆税加了一个总价上限。


这次选举对梅姨来说绝对马失前蹄,而对工党部分人来说更是灭顶之灾。工党内部的“中间派”一直看科尔宾的极左路线不顺眼,认为科尔宾是工党无法执政的根源。之前还有人挑战科尔宾工党领袖的位置,结果在党内选举中惨败。对于工党中间派来说,只有这次科尔宾惨败,才能迫使科尔宾下台,重回温和路线。然而看着科书记支持率一路上升,著名反对派Hattersley也不得不承认科尔宾比我想象得强得多。科尔宾在青年人里的人气实在太旺,竞选集会的规模场场都是近年英国少有的。工党的竞选团队还特意把科尔宾人山人海的集会画面在电视上一遍一遍地放,给中老年选民传达“支持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没什么丢人的”的信息。在科尔宾的加持下,工党的党员规模已经跃居西欧第一位。因此,即使工党这次输掉大选,科尔宾的领导地位只能更加稳固,堪称最大赢家。


其实如果这次工党意外当选了才是令人尴尬的,一个支持留欧的政党真的要领导英国脱欧谈判吗?而且明显英国脱欧谈判不可能占到半点好处。如果默克尔和马克隆允许英国带着优越的协议条件脱欧,那岂不是人人都要脱?因此接下来即使保守党组阁成功,处境应该也会非常艰难了。对内内阁要联合执政,失去了一部分话语权,内阁会非常不稳定,基本就是strong and stable的反义词;对外脱欧谈判注定不会顺利,支持率跳水在所难免。梅姨因为此次大选引咎辞职是大概率事件,毕竟自己强行大选,最后玩脱了。一想到Boris有上位首相的可能,我激动地笑出了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17年6月8日,英国举行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提前大选。这场选举,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是前首相特蕾莎·梅为了巩固她在脱欧谈判中的地位而发起的一场赌博。然而,结果却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也深刻地影响了英国接下来的政治走向。选举的背景与起因:2016年6月,英国公投决定脱离欧盟,这给英国政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时.............
  • 回答
    2017年6月9日,中国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失踪,这一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反思。章莹颖失踪案的细节、搜寻过程、司法审判以及对社会的影响,都值得我们详细回顾和审视。案件背景与章莹颖的身份:章莹颖,1990年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是一名优秀的.............
  • 回答
    2017年6月14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至1.00%1.25%。这次加息是美联储在2017年的第二次加息,也延续了其在2015年底开启的加息周期。这次加息的背景和原因:当时美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复苏态势。就业市场表现强劲,失业率处于较低水平,薪资增长也出现温和回升.............
  • 回答
    2017年6月11日,波多黎各举行了一场关于其政治地位的公投,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投票者赞成该领土成为美国第51个州。然而,这场公投的结果在国内外都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历史背景:波多黎各自1898年以来一直是美国的属地。这意味着波多黎各人民是美国公民,但他们不能在美国总统选举中投票,也没有在美国国会.............
  • 回答
    2017年6月3日上午,B站(哔哩哔哩)正式启动了“注册用户必须绑定手机号才可评论”的新规,这个举动在当时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用户社区和外界的热烈讨论,甚至可以说是对B站过往“自由”社区氛围的一次重大调整。背景与原因猜想:首先,咱们得琢磨琢磨B站为什么会在那个时间点做出这个决定。在2017年.............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6月19日长征三号乙火箭发射中星9A卫星的那次事件。那天,本应是一次例行的商业卫星发射,然而,随着一声轰鸣,火箭升空后不久,出现了异常。事后官方公布的消息是,“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发生异常,导致中星9A通信广播卫星未能进入预定轨道。” 这是一个非常简洁的声明,但背.............
  • 回答
    2017年6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一则通知,要求关停ACFUN(弹幕视频网站)、新浪微博、凤凰网等网站的视听节目服务。这则通知一出,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在当时的互联网舆论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猜测。背景与原因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广电总局出台这项政策的大背景。2017年,中国互联网内.............
  • 回答
    西安在2017年6月28日出台的限售、限购升级政策,是当时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大背景下的一个重要举措。为了更详细地分析这一政策,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政策出台的背景、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政策出台的宏观背景(201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2017年上半年,中.............
  • 回答
    要说清楚2017年6月6日央行投放4980亿MLF(中期借贷便利)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背后藏着不少央行的考量。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MLF。MLF啊,你可以理解成央行给银行们“发工资”或者“发贷款”的一种方式。不过这个“工资”可不是白给的,银行得拿点“硬货”来抵押,通常是国.............
  • 回答
    2017年6月10日晚,西北工业大学一名博士生坠楼身亡的消息,无疑给平静的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悲痛。这起事件不仅让遇难者家属承受了撕心裂肺的痛苦,也让整个教育界,尤其是高校,陷入了深刻的反思。事件经过与已知信息:根据当时的一些零散报道和校方后续的回应,我们可以拼凑出一些事情的轮廓。那是一个普通的夏.............
  • 回答
    关于 2017 年 6 月发生在印度与中国边界锡金段洞朗地区的越界事件,这是一场在军事和外交层面都引发了高度关注和紧张的对峙。要理解这次事件,我们得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审视它。事件的起因与经过:简单来说,事件的核心是中国边防部队试图在洞朗高原修建一条公路。这条公路的修建,被印度方面视为对其国家安全构成了.............
  • 回答
    要详细地解读雷军在2017年6月14日转评的那条“唉……”,我们需要把时间线拉回到那个节点,并且理解当时小米所处的境遇,以及“唉……”这简短的两个字背后可能蕴含的多重信息。背景回顾:小米在2017年上半年的处境2017年是小米从高速增长转向调整和蓄力的关键时期。在经历了20142016年手机销量的高.............
  • 回答
    2017年6月19日,中国宣布放开对美国牛肉的进口限制,这一消息在当时无疑是一个重磅新闻。这标志着中美两国在贸易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也预示着中国消费者将有机会品尝到来自美国的高品质牛肉。事情的背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它之前的背景。中国自2003年起就因疯牛病风险禁止了美国牛肉的进.............
  • 回答
    2017年11月5日(美国时间),美国德克萨斯州萨瑟兰斯普林斯第一浸信会教堂发生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枪击案,造成26人死亡(包括袭击者本人),另有20人受伤。这起事件震惊了美国乃至世界,再次将美国国内枪支暴力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事件的发生经过:当天上午,阳光明媚,教堂里挤满了正在进行礼拜的教友。袭击者凯.............
  • 回答
    2017年,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GDP增速重回6.9%,总量突破80万亿元大关。这标志着在经历连续6年的增速放缓后,中国经济首次实现了回升,无疑是当年中国经济领域最值得关注的亮点。增速回升的意义:首先,这份6.9%的增速,对于一个体量已经相当庞大的经济体来说,是来之不易的。它不仅仅是一.............
  • 回答
    2017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6.9%,这个数字在当时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尤其是在经历了几年的中速增长后,再次显现出经济的韧性和活力。要全面理解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从宏观经济背景来看,6.9%的增速是超预期的。2016年底,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企稳回升的态势,但市场对2017.............
  • 回答
    2017年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人民币大关,并实现了6.9%的同比增长,这一成就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国际国内环境下的韧性和活力。要深入理解这一成就,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一、 里程碑的意义:总量突破与发展阶段 总量意义: 80万亿元人民币,意味着中国经济的“.............
  • 回答
    顺丰与阿里“封神之战”:为何民间舆论一边倒地倾向顺丰?2017年6月初,中国物流界发生了一件轰动性的事件,那就是顺丰控股与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菜鸟网络之间的一场短暂而激烈的“封锁战”。这场对抗,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影响深远,也彻底点燃了公众对于互联网巨头垄断、数据权力以及用户隐私的讨论。在那场风波中,网.............
  • 回答
    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GDP同比增长6.9%。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背后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从宏观层面看,6.9%的增速意味着什么?首先,这个数字超出了许多市场分析师的预期。在经历了2016年全年6.7%的增速后,许多人预测2.............
  • 回答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的1786万人减少了63万人,这个数字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复杂变化。要全面看待这个数据,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政策层面:全面二孩政策的初步影响与挑战 政策目标与初步成效: 2016年是中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一年,因此2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