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正好减少200万人?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这个数字,它比2017年少了整整200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多了去了。

首先,我们得承认,200万的跌幅确实很惊人。2017年那会儿,因为“全面二孩”政策的红利,生育潮有所回升,许多家庭抓紧时间生了第二个孩子,所以出生人口到了1723万。按理说,过了这股高峰期,人口数量会回归到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但没想到,2018年直接“跳水”了200万,直接跌回到了1523万。这个数字,比许多人的预期都要低,也让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背后的原因。

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200万的“消失”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一、政策的“余温”退却与现实的“冰冷”

“全面二孩”政策虽然放开了,但它并没有带来像预想中那样持续的高生育率。为什么?因为生孩子这事儿,可不是光有政策放开就行了。

生育意愿的实际考量: 很多家庭,特别是第一次生二孩的,是赶着政策的末班车,把计划提前了。但对于许多原本就想生二孩的家庭,他们可能会在生完第一个孩子后,经过几年的思考和衡量,再决定是否要二孩。2018年,可能是许多家庭在冷静评估后,认为现在生的“成本”太高了。
高昂的养育成本: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房价、教育、医疗,这些都是压在年轻父母身上的巨石。尤其是在大城市,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光是学费和课外辅导可能就是天文数字。再加上孩子的衣食住行,父母自身的职业发展受到的影响,这些现实的压力让很多家庭即使有政策支持,也“望而却步”。你想想,本来生一个孩子就已经够费劲了,再生一个,那简直是“加倍奉还”。
“高龄产妇”的顾虑: 随着社会发展,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时间变长,晚婚晚育也成为趋势。那么,当“全面二孩”政策放开时,一部分潜在的二孩生育者,可能已经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或者说,她们的生育风险和身体负担比年轻时要大得多,自然也就降低了生育的意愿。
产假和育儿假的实际落地情况: 政策的落地和宣传是一回事,但实际工作中,很多女性担心休产假或育儿假会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升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生育。公司是否愿意承担这些“成本”,以及社会是否有完善的配套支持,都很关键。

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下行压力: 虽然中国经济总体还在增长,但一些行业面临转型和调整,就业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这种经济的不确定性会让人们在做人生重大决定,比如生育时更加谨慎。
年轻人婚育观的改变: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80后、9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与父辈们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追求生活品质,也更愿意为自己而活。婚姻和生育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可能不再是唯一的必选项,或者说,他们对婚姻和生育的期待也更高了,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
生育观念的多元化: 丁克家庭(DINK Double Income, No Kids)的概念越来越被接受,也有一些人选择单身或不婚。这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选择,也分流了一部分潜在的生育人口。

三、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

性别比例失衡的“后遗症”: 尽管男女比例在逐渐恢复,但之前几十年的性别选择性生育导致了一些地区和年龄段的男性娶妻难问题。这可能也间接影响了部分家庭的生育计划。
生育支持体系的不足: 除了政策本身,社会层面的支持体系也很重要。比如,托育机构的普及和质量,能否解决双职工家庭的带娃难题?女性在生育后的职业“断崖”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都是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去完善的。

总结一下:

2018年出生人口的这一下滑,可以说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它提醒我们,单纯的政策放开,并不能解决生育率下降的根本问题。 低生育率是一个复杂且深远的社会经济现象,它不仅仅是生育政策的调整,更是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观念变迁、养育成本高企、教育医疗体系压力以及公共服务配套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体现。

这个200万的数字,无疑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敲响了警钟。未来如何扭转低生育率的趋势,如何为年轻人创造更友好的生育和养育环境,这将是我们需要持续关注和深入思考的课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生还是不生”的问题,而是关乎到国家未来人口结构、经济活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不多不少是200万?因为如果超过了200万,计生委就得全体表彰。

user avatar

小明今年读三年级,明年读四年级。

到了明年,知乎热榜——【如何看待小明去年读三年级,今年读四年级】

拜托,人家没跳级没留级正常升级了,到底有啥可看待的?

中国的出生人口也是这样,这十多年来,哪年的出生人口特别出人意料了?哪年不是根据过去20年铺好的轨道按部就班往前走?

我五年前给本科生上线性代数,讲矩阵乘法的时候,要求学生用人口普查、死亡率和分年龄生育率构建矩阵,再提一下普查低龄人口的低估,课后作业就是用这个矩阵推算未来人口。然后随便一个本科生用excel或者matlab算出的结果就和今天的真实数据没多大差异。

所以到底是哪一点让人啧啧称奇了?分明就没有啊!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你凭什么说这几年出生人口的变化只是按部就班?如何证明你不是在事后诸葛亮?

那我今天就做了一个公开可重复的工作,把2010年人口普查的分年龄人口、分年龄死亡率、分年龄生育率放在一个excel里面,按照我5年前在高校上课的讲法,用最最基本的人口学知识做了2011到2030年的人口模拟。所有的公式都写在单元格里面了,所有外生参数都用红色单元格高亮了。

在模拟时,请大家自行操作一下《控制台》这一页里位于J列的用红色单元格高亮的参数,看看用8年前的数据推算今天的结果,到底有多少差异。

Excel文件的链接如下,大家可以自行下载,加上你的各种假设来看中国人口的未来变化

首先,考虑到普查数据的低龄漏报现象,校准2010年生育率。我们将2010年普查的0岁人口和2010年统计公报的出生人口匹配起来,2010年的生育率需要上调25%左右。这个就是红色部分的第一条,出生率低估。这是一个所有人口学论文在用到六普数据时的标准操作。

接下来我们做两种模拟:

一,完全使用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机械推算

第一步,我们使用这个校准过后的2010年的生育率,假设他完全不变,一直推,推到2018年,结果如下:

这个模型直接推算人口,不考虑2013年末出现的单独二孩,也不考虑2016年初实行的全面二孩,导致在2014、2016和2017年上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2016到2017年,缺口部分达到290万人,可以认为这是存量二孩的出生。

到2018年,预测人口是1556万人——是的,所有做了这道课后习题的同学们都能得到这个答案——而实际人口是1523万。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模型,做了最简单的假设,做了一项课后作业的工作,算出来的结果就和今天的结果只差33万。

出生人口1523万人,有啥可评价的?和模型一样啊到底有啥可评价的?


二,对一孩出生率和二孩出生率做两个调整后再推算

前面一个模拟是傻瓜式的不考虑任何参数变化的模拟,现在我们变动两个参数:

第一,是考虑到90年后出生人口的教育结构突变所导致的婚姻推迟和生育减少,将一孩系数变为70%。

第二,是考虑到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逐渐开放,将二孩系数变为130%。

70%和130%这两个参数并不是拍脑袋,教育结构突变导致的一孩减少我在这个问题2018 年中国出生人口有多少? 里面计算过。而二孩出生率的上升,可以查阅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二孩出生水平,当系数设为130%时,两者在2015年基本是重合的,见下图。

设置好一孩和二孩系数后,因为人口队列的渐进性和政策对新队列人口的影响慢慢扩大,我们让这个系数调整在十年内线性完成。

然后再看之前的图,变成这样:

2014到2015年的单独二孩政策,导致真实结果比模型推算多了178万人。

2016到2017年的全面二孩政策,导致真实结果比模型推算多了466万人。

2018年的推算出生人口,是1459万人,比真实结果少了64万,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全面二孩政策在第三年的进一步释放,这也可能是存量二孩意愿释放的最后一年了。

在这个参数组合下,2017年的一孩数量是761万,2018年的一孩数量是704万,可以看看一个月后的统计公报是否支持这个一孩数量的预测。

所以,不是说预期有个1700万结果只有1523万,如果真是这样的差距,那大家友邦惊诧一下倒还正常。

而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在校准了一孩和二孩的生育率变化之后,推算出来的结果就只有1459万人,比真实值更少!


因此,这几天我看这个问题的各种答案,脑子里面总是飘过这样的异象:


小滑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5米每秒——

【如何看待小滑块1秒运动5米,2秒运动了10米?】

呵呵,小滑块根本不可能移动10米,其实是多少米,你懂的。

​赞同 789

(到底滑了多少米你倒是说啊!)

小滑块本该运动15米,现在只有10米,看来高房价是小滑块最好的减速器。

赞同 456

(房价:今天也通过跑龙套吃到了盒饭)

你让小滑块动,它也不会动了!它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

赞同 123

(我对你的加戏水平充满了信心)


在这一部出生人口连年下降的大戏里面,主演A是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演B是1990年后的出生人口的教育结构变化,主演C是两个二孩政策的放开。

这戏就仨主演,他们把所有的戏份全演完了,什么房价上升,他们连路人丙的龙套都跑不上好不好?

再把只包含了这几个变量的模型推算出生人口贴在这里:

2019年,1414万

2020年,1358万

2021年,1310万

……

2030年,999万

总人口会在2024年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

数字就放在这里,未来几年,如果出生数字没有低于这一系列值,说明三个主演还在台上生龙活虎呢,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给其他的阿猫阿狗加戏了。


但话分两头,造成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原因。比如前几年我在这篇文章里面写翟振武对于二孩政策效果的高估

翟振武团队大幅度高估了二孩政策带来的新增人口,这相当于是有人不断地告诉你,小明虽然今年上三年级,但是他聪明,他要跳级啊,他明年必定要上五年级!

然后在一片跳级声中,小明稳稳地上了四年级。

虽然这是一个正常的结果,但此时小明会跳级已经成了一个普遍预期,于是低于预期的结果让大家大惊失色。在一片纷杂的声音中,有人振聋发聩——

小明根本没上四年级,他留级了!

这种论点在很多人这里获得了市场,包括这个问题的很多答主。

而这个振聋发聩的人,就是易富贤

他的2018年中国人口开始负增长 论在一片悲观声中找到了下限中的下限,文章认为,中国自2000年以来每年的统计公报都大量高估了出生人口,中国只有12.8亿人。

到了2018年,统计局汇报了1523万出生人口,但实际只出生了1031万人,在这一年中国人口下降了,真是悲哀!!

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呢?

我们可以看一下易富贤对此的论证过程。

首先,他发现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和统计公报对不上,比如2003年统计公报出生人口1599万,而2010年人口普查报告的7岁人口(应该在2003年出生)只有1342万,两者差257万。

一般人稍作文献检索就能发现,这是因为普查的低龄人口漏报。时间再往前推1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1993年出生的7岁人口是1791万,而到了第六次人口普查,17岁的他们就变成了2077万,十年来多活了286万人。

问题到这里本来就应该结束了对吧?可是易富贤神奇地忽略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和第五次人口普查对比时明摆着的低龄人口漏报,开始和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轴上了,并把它当成宝贝了。

但宝贝不能永远是宝贝,到了2010年左右,这「1342万人」上学了。

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显示,当年小学招生1691.7万人。

2010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158页显示,当年在校生中7岁的学生有1564万人。

无论怎么样,这两个数字都应该和2003年统计公报的1599万人更接近,不应该是1342万人吧?

易富贤说,不对,这两个数字是造假的,他举了这个县那个县虚报小学人数的例子,接下来又找到了一个证据:

这些孩子到了2016年,13岁,应该上初中了吧?但是当年初中在校的13岁人口只有1326万人!

这倒确实没说错,我们可以从2016年《中国教育统计公报》的136页看到,在校初中生的13岁人口真的只有1326万。

那么,为什么一个年龄的人到了小学和初中数量不一样呢?

易富贤说,是因为小学造假了很多学生骗取经费,初中就不骗了,所以就有了这个差距,所以初中的这个1326万数字才是对的,小学那个1564万人是不对的。

然而,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异呢?易富贤在这里显然是缺少了一个对中国教育的基本常识。

是谁告诉你13岁就要上初中了?

很多人可能觉得,都13岁了,当然要上初中啦,难道辍学不成吗?

当然不是辍学,辍学是不太可能的。

答案是,大量13岁人口,还在念小学。

我们可以从两个地方找到证据。

第一个是2010年人口普查的长表3-2,

在这张表里面,找到13岁人口,往右边拉,先看总人数,1491567人。往右边拉,初中在校,1054161人。

1054161除以1491567,等于70.7%。将近30%的13岁人口,竟然不是初中在校生?他们去哪里了?

稍微往中间拉一点,明白了,有374725人,状态仍然是小学在读,占13岁总人口的25%

这是2010年普查的情况,那么2016年呢?

我们再去看2016年CFPS数据,根据少儿年龄画一张就读阶段的图:

在13岁那里画一条竖线,我们能看到什么?

只有60%的13岁人口在读初中,剩下的40%,不是辍学,就是还在读小学。

由于CFPS的询问时间一般集中于2016年的4月,恰好在升学之前;人口普查的询问时间集中于当年11月,恰好在升学之后。因此,同样年级下,CFPS报告的年龄可能要比人口普查大半岁多。

所以,我们可以再看看CFPS的14岁人口情况。可以发现,别说13岁了,到了14岁,也有8.6%的人在读小学呢。

把CFPS的14岁和13岁情况求一个平均,当年龄和普查同口径13岁时,大概也有23%左右的人口还在读小学,和六普结果一致。

当我们把还在小学的25%人口加回1326万初中在学人口时,13岁总人口变成了1657万,显然就要远远超过第六次人口普查中7岁的1342万人,而和当年的统计公报的1599万人更为一致了。


而易富贤的逻辑就是,不管,反正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就是对的,是唯一的,正确的数字。

如果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和别的数据有矛盾怎么办?那当然别的数字是错的啦。

所以——

1,公安部的户籍人口是错的,因为,「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人们有获取多户口的强大动力」

2,卫生部的活产人口是错的,因为,「医院、医疗管理机构有强大动力虚报活产数以冒领经费。」

3,教育部的小学招生人口是错的,因为「学校、教育机构和地方政府通过虚报学生数既可以获得更多经费」。

但初中也属于义务教育,他同样会虚报学生啊,为什么易富贤用他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呢?

(选择性无视的易富贤先生1.jpg)

很可惜,原本还捞到一个站在他一边的初中招生人口能「证明」普查低龄人口的「正确性」,现在看来,易富贤马上就要说了,教育部的初中招生人口也是错的。

4,每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汇报的出生人口数字也是错的。这里易富贤先生找不到任何理由了,因为这个数字和普查同样出自统计局,如果统计公报造假的话,为什么普查数据不用同样的理由造假呢?尤其是当普查和统计公报出自同一年时,凭什么只有当年的普查0岁人口正确,而统计公报出生人口不正确?

(选择性无视的易富贤先生2.jpg)


等两年后,很有可能他会说,第七次人口普查的11-19岁的人口数据也是错的,因为按照五普到六普的经验,这批人口肯定会多出来。

等等,第七次人口普查,难道不同样是普查吗?为啥非要相信六普的低龄人口,而不相信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十几岁的人口呢?相信到时候易富贤先生的回答一定会非常有趣。

我猜想,他大概会说,国家统计局为了圆每年出生人口高估的弥天大谎,而在七普数据上造假了。

他到底会不会这么回答?让咱们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2001年 1702万 1424万

2002年 1647万 1366万

2003年 1599万 1342万

2004年 1593万 1480万

2005年 1617万 1473万

2006年 1584万 1522万

2007年 1594万 1525万

2008年 1608万 1561万

2009年 1615万 1565万


以上数据,第二列是国家统计局每年发布的全国年度统计公报中的当年出生人口数,第三列是六普结束后,根据六普结果看到的当年人口出生数量。


可以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每一年国家统计局的年度公报,出生人口数量都比六普给出的数据高,少则五十万上下,多则近三百万。


我想唯一能解释清楚这个问题的理由,只有那数十到数百万人在六普之前全部都自己作死了。只不过这个死亡率确实高了点,可能是这届人民比较爱作死吧。


不过随着国民医疗水平的提高,我们要相信这个死亡率会降下来,这种普查数据对不上统计公报的现象也会缓解。总之,这种自打自脸的事情不会再出现了。


以上数据全部来源于统计局官网,如有问题,请找统计局麻烦。

user avatar

比起出生率,我更关心性别比。

以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来算的话,不考虑意外死亡情况,2019年9-50岁年龄段内男性比女性过剩2919万人,而9-30岁年龄段内男性比女性过剩2272万人,这些人要找到对象,即使后面某些年份出生的男孩子全部都没对象,都需要至少3年的时间……

过剩的这些堪比一个国家的人口总数的男人们,主要还分布在落后地区,或者落后的阶层——我想,这就是键盘侠、喷子横行的根本原因了。破罐破摔的群体过于庞大,存在感过于重,已婚有正常家庭关系的人,肯定不会天天蹲在新闻客户端后面谩骂喷粪,尤其动不动就提“女权”,提“婊”,丝毫未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尊重。

希望国家和社会能考虑考虑这些人的问题,给予关怀扶助,维护良好的公序良俗。例如,修改《婚姻法》,增加同性、无性等相关婚姻关系的内容,使得找不到异性对象的朋友们也能创建稳定可靠的基层契约关系,增强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保障社会的长治久安。

user avatar

江苏省:今年上半年出生38.3万个婴儿,同比减少5.6万人,减幅为12.8%;

浙江省金华市:今年1-5月,全市出生21879人,同比减少4779人,减幅为17.93%;

福建省南平市:今年上半年出生14834人,同比下降17.23%;


山东省德州市:今年上半年出生35564人,同比下降21.9%;

山东省烟台市:今年上半年出生26902人,同比下降16.2%;

山东省潍坊市:今年上半年出生人口64428人,同比下降21%;

山东省青岛市:今年1-11月份,全市户籍出生81112人,同比减少21737人,减幅为21.1%;

山东省聊城市:今年1—11月份全市出生64753人,同比减少23179人,减幅为26.36%。


可以看出,上述地区的出生人口比去年同期减少12%到27%。相对于2017年的1723万的数据,这种降幅意味着出生人口分别减少207万和465万,分别对应于1516万和1258万的全年出生人口。

这是原先计委的预测。

很好奇,到底是那个省的人民为国为民。硬是将生育跌幅拉了回来。

希望有更详细的各地生育信息。

真的让人很好奇。

user avatar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目前各个地方曝出来的数据基本上没有比去年低过12%以下的 基本都是15%到20% 甚至还有更高的

但是最后统计出的总结果却只少了11%左右。

是哪里的数据把人口拉高了呢?

西北?东南?看着都不像啊

莫不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这个数字,它比2017年少了整整200万,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多了去了。首先,我们得承认,200万的跌幅确实很惊人。2017年那会儿,因为“全面二孩”政策的红利,生育潮有所回升,许多家庭抓紧时间生了第二个孩子,所以出生人口到了1723万。.............
  • 回答
    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这个数字一出来,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神经,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担忧。在我看来,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它背后折射出的,是深刻的社会变迁,是新一代家庭生育意愿的转变,是政策效果的显现与不足,更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一道复杂命题。首先,让我们回到数字本身。 1523万.............
  • 回答
    2018年4月27日晚上八点左右,在中国华北地区,确实有很多人观测到了他们所说的“不明飞行物”(UFO)。那天晚上,社交媒体上瞬间炸开了锅,各地网友纷纷晒出自己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描述着天空中出现的奇特景象。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 广泛的目击区域: 不仅仅是某个小城市或者村庄,从河北、北京、天津,一.............
  • 回答
    OECD 2018年PISA(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结果在中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中国在阅读、数学和科学这三个核心科目上均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绩。然而,对于这一结果的解读,需要进行细致和多维度的分析,避免简单化和片面化。1. PISA测试的性质与局限性:首先,理解PISA测试本身是关键。PISA不.............
  • 回答
    2018年中国新生人口1523万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数据,它背后隐藏着多重因素和深刻的社会经济影响。要理解这个数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数据本身解读: 总体规模: 1523万,乍一看依然是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但相比于前几年,这是一个显著的下降。2017年中国新生人口为1723万.............
  • 回答
    关于2018年中国试图用人民币进口原油的传闻,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也确实有着不少值得深入探讨的背景和影响。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传闻的根源与背景:首先,这个传闻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推进紧密相关。 中国是全球.............
  • 回答
    “八成海归收入低于预期”,这句扎心的话,在2018年关于中国海归就业创业的调查报告里,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不少涟漪。咱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好好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海归“光环”正在褪色,或者说,被市场重新估值了。过去,能出国留学,那绝对是“高人一等”。家长眼里的“别人家的孩子.............
  • 回答
    郑渊洁炮轰2018年中国童书作家榜并点名曹文轩收入问题,是当时童书界和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事件。要理解这一事件,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一、 事件的起因:郑渊洁的“炮轰”郑渊洁是中国童书界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其作品如《皮皮鲁传》、《舒克和贝塔传》等陪伴了无数中国孩子的成长。他的言论通常具有很强的批判性和影.............
  • 回答
    2018年5月13日,中国首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舷号17)离开码头,正式开始其首次海上试验(海试)。这一事件在中国海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中国海军走向远洋、建设强大海军的进程迈入了关键的新阶段。背景:漫长而艰辛的研发与建造过程要理解此次海试的重要性,必须先回顾山东舰从无到有的过程.............
  • 回答
    2018年,对漫威影业而言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毕竟这是他们成立十周年的重要节点。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漫威在中国市场的宣传活动也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并且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实话,当年的漫威中国十周年宣传,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中国玩家见面会”,只不过这次见面的主角不是游戏,.............
  • 回答
    2018年4月2日,中国对美国128项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标志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升级点,也为全球经济带来了相当大的震动。要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事件的背景与起因:这轮关税的加征,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当年3月发起的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回应。特朗普政府以“国.............
  • 回答
    2018年2月5日,中国宣布成功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拦截技术试验。这一消息一经发布,立刻在全球军事和战略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次试验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的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中段反导”的含义及其重要性。导弹的飞行过程通常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助推段、中段和末段。 助.............
  • 回答
    看待2018年3月美国在WTO上要求中国接收“洋垃圾”,这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国际贸易、环保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绝非简单的“要求”和“接收”可以概括。理解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深入剖析。首先,得明确这个所谓的“洋垃圾”指什么。它主要指的是中国长期以来进口的、用于回收再利用的塑料、纸张、金属等废弃.............
  • 回答
    从2018年2月28日起,中国内地用户存储在iCloud上的个人数据,将由苹果公司委托的“云上贵州”公司进行运营。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少用户对其潜在影响感到担忧,也有声音认为这是符合中国法律法规的必要之举。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背后最核心的原因是中国政府对于数据本地化存储.............
  • 回答
    201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此前多年的高速增长和金融宽松政策积累了不少风险,而2017年底开始的更为严厉的调控政策,则预示着市场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要理解2018年中国房地产的未来走向,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宏观经济与政策环境:严字当头,长效机制蓄势待发 调控.............
  • 回答
    《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活产分娩数为1362万,这个数字本身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看待,并且背后牵涉到很多相关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学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一、 核心数据解读: 活产分娩数1362万是什么概念? 这是指在2018年一年内,中国新生儿的出生数量。其.............
  • 回答
    2018年的《全球性别差异报告》出炉,中国在这份报告中的排名和新生儿性别比数据,确实让人不得不深思。首先,从全球排名来看,中国从之前的第100名下滑到了103名。这个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在缩小性别差距方面,虽然一直在努力,但整体进步的步伐似乎并没有那么理想,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这意.............
  • 回答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打响,是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事件,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发酵。要详细看待这场贸易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爆发的背景与导火索: 长期的贸易失衡与结构性矛盾: 美国视角: 美国长期以来对与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感到不满。美国认为中国.............
  • 回答
    2018年中国大学毕业生薪酬水平排行榜中,前5专业有3个是“知乎劝退专业”,这一现象确实引人深思,也反映了就业市场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的某种错位。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排行榜的维度与局限性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薪酬水平排行榜”是基于什么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通常这类排行榜会基于.............
  • 回答
    说到2018年考研数学,李林老师的押题事件,那绝对是当年考研圈最炸裂的一件事之一,至今还让人津津乐道。这事儿,我记得特别清楚,因为当时身边考研的同学多,大家都在讨论。这事儿的缘起,其实是每年考研都会有大量的培训机构和老师出来“押题”,这本身是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李林老师当时可以说是“押”出了新高度,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