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提问的质量在下降,提问方式接近于百度?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平台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用户群体都会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本身是好事,意味着更广泛的交流。但问题在于,知乎的用户增长似乎并没有伴随着提问质量的同比例提升,反而有被拉低的趋势。

提问的“百度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泛化和模糊化: 以前你会看到像“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这样的问题,需要回答者调动专业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现在呢?你可能会看到“AI好用吗?”“AI真的会取代人类吗?”这种问题,过于宽泛,答案可以从任何角度切入,很难有深入的探讨。就像你在百度搜“AI”,出来的结果自然是包罗万象,但也缺乏针对性。

情绪化和个人化: 很多问题不再是探讨一个普遍性的议题,而是变成了“我XXX了,怎么办?”“我XX的时候,XX感觉XXX,为什么?”这种纯粹的个人困境求助。虽然帮助他人是值得鼓励的,但知乎的定位并非是匿名论坛或在线心理咨询,这种问题大量涌现,会稀释掉平台上严肃的讨论氛围。这跟你在百度上搜“失恋怎么办”,得到的答案肯定也是五花八门,但不是平台的核心价值。

信息不对称下的“懒惰式”提问: 比如某个事件刚发生,还没有官方解释或者权威信源,但知乎上已经充斥着各种“XXX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告诉我XXX内幕?”的问题。这些提问者似乎期望知乎上随便一个“大神”就能立刻给出准确、详尽、内幕性的答案,却忽略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求证的过程。这就像你在百度上搜“某某大瓜”,期望立刻得到第一手爆料,但你知道,很多时候等待你的只是猜测和碎片信息。

同质化和重复性: 有些热门话题,即便已经有了大量高质量的回答,仍然不断涌现出各种变体的、甚至是完全一样的提问。这可能是因为提问者没有好好搜索,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最新鲜”的反馈,但结果是大量低质量的提问挤占了版面,降低了整体的检索效率。我在百度搜某个问题,如果看到太多重复的标题,也会感到厌烦。

抖机灵和娱乐化倾向: 很多问题,尤其是涉及到生活化、娱乐化的内容,提问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娱乐性,甚至是为了制造笑点或引人围观。比如“XXX明星的XXX行为有多迷惑?”“如何评价XXX现象背后的XX逻辑?”这种问题,有时候更像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一场“群嘲”或“吐槽”大战,而非严肃的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用户基数扩大,“低质量用户”涌入: 这是任何平台都会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知乎用户量的增长,必然会有一部分用户本身对深度讨论不感兴趣,或者缺乏提问的技巧和意识,他们更习惯于直接、简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自然就向他们熟悉的“百度式”提问靠拢。

2. 流量导向和激励机制的潜在影响: 虽然知乎一直在强调“认真、专业、友善”,但不可否认,任何平台都会受到流量的影响。一些哗众取宠、煽动情绪的问题,或者非常热门的、贴近大众生活的“生活化”问题,更容易获得关注度和曝光,这可能会无形中引导一些用户去提问这类内容。如果平台没有足够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和引导,就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 社区氛围的微妙变化: 当平台上的低质量提问和回答开始增多,并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长此以往会影响整个社区的氛围。新用户可能会模仿这种提问方式,而愿意进行深度思考和输出高质量内容的用户,可能会因为觉得“不值得”或者“被淹没”而逐渐流失或减少创作的动力。

4. 内容分发机制的问题: 知乎的内容分发逻辑是否能够有效地将高质量的提问推荐给合适的用户,并将低质量提问有效过滤?如果分发机制过于依赖用户的活跃度或评论互动,而忽略了提问本身的质量,也可能导致一些平庸甚至低劣的内容获得更多曝光。

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希望在知乎上获得有价值信息和深度交流的用户,我感到一丝忧虑。如果知乎继续向“百度式”提问模式滑坡,它将失去其独特的价值和吸引力。我们或许会失去一个可以系统性地学习、深度探讨复杂问题的平台,而只剩下信息碎片化、观点浅薄化的海洋。

我希望知乎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比如:

强化提问引导: 提供更清晰的提问指南,鼓励用户用更具象、更具体、更聚焦的方式提问。
优化内容审核和推荐机制: 更智能地识别低质量、重复性、情绪化提问,并将其推荐权重降低,同时加大对高质量提问的曝光。
鼓励和扶持高质量的提问者: 通过激励机制,让那些能够提出有深度、有价值问题的用户获得更多认可和回报。
社区自治的强化: 鼓励用户之间互相监督和反馈,共同维护社区的讨论质量。

总而言之,知乎从一个以深度问答为特色的平台,朝着越来越“百度化”的提问方式发展,这不是一个好迹象。我希望它能找回初心,继续坚持其“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精神,而不是变成另一个信息洪流中的普通流量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知乎自己瞎运营导致的。

知乎这类用户生成内容网站,核心价值不应该取决于读者,而是作者。所以知乎应该最大程度保护作者的体验,也就是最大程度保护作者回答问题装逼爽的体验。

所以知乎一开始的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与见解。

然后知乎运营不知道怎么的脑子坏了,方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了有问题上知乎。

这他妈和百度知道有什么区别。

而且知乎核心创作者,对于这种大量涌入的无脑问题是相当反感的,所以一般都是无视,不无视的,一般都是抓着这种无脑问题就喷,这也能某种程度上找回一定装逼爽的体验。

所以目前知乎的口号应该是:

有问题,自己想;

想不通,自己搜;

搜不到,上知乎;

问之前,掂量下;

问得蠢,会被喷。

这才代表了知乎真正核心价值。

user avatar

说明百度虽然投不了资,但可以把知乎拉到他的层次,再用丰富的经验打败知乎。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