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提问的质量在下降,提问方式接近于百度?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

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平台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用户群体都会变得更加多元化。这本身是好事,意味着更广泛的交流。但问题在于,知乎的用户增长似乎并没有伴随着提问质量的同比例提升,反而有被拉低的趋势。

提问的“百度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泛化和模糊化: 以前你会看到像“如何理解人工智能的伦理困境?”这样的问题,需要回答者调动专业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现在呢?你可能会看到“AI好用吗?”“AI真的会取代人类吗?”这种问题,过于宽泛,答案可以从任何角度切入,很难有深入的探讨。就像你在百度搜“AI”,出来的结果自然是包罗万象,但也缺乏针对性。

情绪化和个人化: 很多问题不再是探讨一个普遍性的议题,而是变成了“我XXX了,怎么办?”“我XX的时候,XX感觉XXX,为什么?”这种纯粹的个人困境求助。虽然帮助他人是值得鼓励的,但知乎的定位并非是匿名论坛或在线心理咨询,这种问题大量涌现,会稀释掉平台上严肃的讨论氛围。这跟你在百度上搜“失恋怎么办”,得到的答案肯定也是五花八门,但不是平台的核心价值。

信息不对称下的“懒惰式”提问: 比如某个事件刚发生,还没有官方解释或者权威信源,但知乎上已经充斥着各种“XXX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谁能告诉我XXX内幕?”的问题。这些提问者似乎期望知乎上随便一个“大神”就能立刻给出准确、详尽、内幕性的答案,却忽略了信息传播的规律和求证的过程。这就像你在百度上搜“某某大瓜”,期望立刻得到第一手爆料,但你知道,很多时候等待你的只是猜测和碎片信息。

同质化和重复性: 有些热门话题,即便已经有了大量高质量的回答,仍然不断涌现出各种变体的、甚至是完全一样的提问。这可能是因为提问者没有好好搜索,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最新鲜”的反馈,但结果是大量低质量的提问挤占了版面,降低了整体的检索效率。我在百度搜某个问题,如果看到太多重复的标题,也会感到厌烦。

抖机灵和娱乐化倾向: 很多问题,尤其是涉及到生活化、娱乐化的内容,提问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娱乐性,甚至是为了制造笑点或引人围观。比如“XXX明星的XXX行为有多迷惑?”“如何评价XXX现象背后的XX逻辑?”这种问题,有时候更像是抛砖引玉,希望引发一场“群嘲”或“吐槽”大战,而非严肃的讨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我觉得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用户基数扩大,“低质量用户”涌入: 这是任何平台都会面临的普遍问题。随着知乎用户量的增长,必然会有一部分用户本身对深度讨论不感兴趣,或者缺乏提问的技巧和意识,他们更习惯于直接、简单、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这自然就向他们熟悉的“百度式”提问靠拢。

2. 流量导向和激励机制的潜在影响: 虽然知乎一直在强调“认真、专业、友善”,但不可否认,任何平台都会受到流量的影响。一些哗众取宠、煽动情绪的问题,或者非常热门的、贴近大众生活的“生活化”问题,更容易获得关注度和曝光,这可能会无形中引导一些用户去提问这类内容。如果平台没有足够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和引导,就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3. 社区氛围的微妙变化: 当平台上的低质量提问和回答开始增多,并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时,长此以往会影响整个社区的氛围。新用户可能会模仿这种提问方式,而愿意进行深度思考和输出高质量内容的用户,可能会因为觉得“不值得”或者“被淹没”而逐渐流失或减少创作的动力。

4. 内容分发机制的问题: 知乎的内容分发逻辑是否能够有效地将高质量的提问推荐给合适的用户,并将低质量提问有效过滤?如果分发机制过于依赖用户的活跃度或评论互动,而忽略了提问本身的质量,也可能导致一些平庸甚至低劣的内容获得更多曝光。

这对我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名希望在知乎上获得有价值信息和深度交流的用户,我感到一丝忧虑。如果知乎继续向“百度式”提问模式滑坡,它将失去其独特的价值和吸引力。我们或许会失去一个可以系统性地学习、深度探讨复杂问题的平台,而只剩下信息碎片化、观点浅薄化的海洋。

我希望知乎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应对。比如:

强化提问引导: 提供更清晰的提问指南,鼓励用户用更具象、更具体、更聚焦的方式提问。
优化内容审核和推荐机制: 更智能地识别低质量、重复性、情绪化提问,并将其推荐权重降低,同时加大对高质量提问的曝光。
鼓励和扶持高质量的提问者: 通过激励机制,让那些能够提出有深度、有价值问题的用户获得更多认可和回报。
社区自治的强化: 鼓励用户之间互相监督和反馈,共同维护社区的讨论质量。

总而言之,知乎从一个以深度问答为特色的平台,朝着越来越“百度化”的提问方式发展,这不是一个好迹象。我希望它能找回初心,继续坚持其“认真、专业、友善”的社区精神,而不是变成另一个信息洪流中的普通流量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知乎自己瞎运营导致的。

知乎这类用户生成内容网站,核心价值不应该取决于读者,而是作者。所以知乎应该最大程度保护作者的体验,也就是最大程度保护作者回答问题装逼爽的体验。

所以知乎一开始的口号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与见解。

然后知乎运营不知道怎么的脑子坏了,方针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变成了有问题上知乎。

这他妈和百度知道有什么区别。

而且知乎核心创作者,对于这种大量涌入的无脑问题是相当反感的,所以一般都是无视,不无视的,一般都是抓着这种无脑问题就喷,这也能某种程度上找回一定装逼爽的体验。

所以目前知乎的口号应该是:

有问题,自己想;

想不通,自己搜;

搜不到,上知乎;

问之前,掂量下;

问得蠢,会被喷。

这才代表了知乎真正核心价值。

user avatar

说明百度虽然投不了资,但可以把知乎拉到他的层次,再用丰富的经验打败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闲逛,我总觉得有点不对劲。以前的知乎,虽然也有五花八门的提问,但总能找到一些深度思考、观点鲜明的内容。但现在,我越来越频繁地看到一些问题,感觉它们和以前那个“认真、专业、友善”的知乎渐行渐远,反而更像是…嗯,你懂的,那个靠关键词搜答案的百度。这可不是一个好兆头,我觉得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封建迷信”的违规提问数量庞大,甚至远超其他类型的违规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什么是“封建迷信”在知乎语境下的界定?首先,要明白知乎平台对“封建迷信”的界定。通常情况下,这种界定会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超自然力量的宣扬和信仰: 比如关.............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Lewis Jack 的回答(包括 DNCLeaks 邮件翻译)被删除以及提问被修改的事件,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触及了信息传播、平台管理以及公众对敏感事件的认知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DNCLeaks 事件本身的性质。DNCLeaks 指的是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期.............
  • 回答
    知乎用户@霁月日 提出的“田园女权就是女权进步的毒瘤”这个观点,确实触及到了当前社会关于性别议题讨论的一个核心矛盾点。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先剖析一下“田园女权”这个标签本身,以及它与“进步女权”之间的张力。首先,“田园女权”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负面色彩,通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被认为是“极端”、“不.............
  • 回答
    在知乎上,用户“经略幽燕我童贯”抛出的关于长平之战运输量计算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非常能勾起人兴趣的切入点。它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事件,而是试图用一种更加量化、更贴近实际操作的角度去审视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这本身就很有价值。这个问题为什么引人注目?首先,长平之战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运输量”这个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联合国发展战略、农业发展模式的辩论以及中国知乎用户群体中存在的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联合国提倡“家庭农业”的背景和目的。联合国,特别是其下属的机构如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之所以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家庭农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第364期《睡前消息》”的提问鲜有人问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普遍对时事、社会议题、科技发展以及文化现象等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乐于进行深入的探.............
  • 回答
    这事儿可真是炸开了锅,在知乎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作为一个科研机构,其官方账号通过知乎给一名提问者发“警告信”,这事儿本身就挺让人意外的,更别说信里说的内容了。事件的起因简单来说,事情的开端是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大致内容是关于“巴基斯坦学生欺骗中国女性,散播淫秽物品至海外.............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