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 2021 年 12 月的新版用户交互界面(UI)?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一、核心更新方向与设计逻辑
1. 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
旧版问题:知乎早期的首页以“垂直瀑布流”为主,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但用户容易被大量信息淹没,缺乏主动探索的引导。
新版优化:引入“场景化内容推荐”机制,将内容按用户兴趣、时间、场景(如“今日热点”“知识问答”“生活分享”)分类展示,形成更清晰的视觉层级。例如,首页新增“发现”板块,整合了专题、知识图谱、视频等内容,形成“信息地图”式的导航结构。

2. 用户界面的“去中心化”设计
旧版问题:首页的“推荐”板块过于依赖算法推荐,用户难以主动切换内容类型或搜索关键词。
新版优化:在首页顶部新增“探索”入口,用户可直接进入“知识”“生活”“科技”等主题分类,同时将“搜索”功能嵌入首页顶部,支持语音输入和关键词联想,提升内容获取效率。

3. 用户个人资料页的“身份认同”强化
旧版问题:用户资料页以“个人主页”为主,缺乏对用户身份(如专业领域、兴趣标签)的动态展示。
新版优化:资料页新增“专业标签”“兴趣地图”“知识贡献度”等模块,用户可以通过“职业”“领域”“学术背景”等标签快速定位内容创作者,同时支持用户自定义“知识图谱”(如“AI+医疗”“金融+科技”等交叉领域)。



二、关键技术与交互细节
1. 动态内容加载与性能优化
旧版问题:首页内容加载速度较慢,尤其在移动端,图片和视频的加载可能影响用户体验。
新版优化:采用“分块加载”技术,首页内容按模块(如“今日推荐”“探索”“社区”)分段加载,用户可按需展开,减少初始加载时间。同时,通过CDN优化和图片懒加载技术,提升移动端性能。

2. 搜索功能的“语义理解”升级
旧版问题:搜索功能依赖关键词匹配,无法精准识别用户意图(如“区块链”可能指向技术或金融)。
新版优化:引入语义搜索算法,支持“意图识别”和“上下文关联”,例如用户搜索“区块链”时,系统会自动关联“加密货币”“分布式账本”“应用案例”等子话题,并在搜索结果中展示相关知识图谱。

3. 移动端与PC端的“一致性设计”
旧版问题:移动端和PC端的界面布局差异较大,用户在跨设备切换时需要重新适应。
新版优化:采用“响应式布局”技术,关键功能(如“关注”“收藏”“评论”)在移动端和PC端保持一致的交互逻辑,同时优化移动端的滑动操作(如“长按评论”可直接编辑,支持多选点赞)。



三、用户行为与社区生态的调整
1. 内容创作的“引导式”激励机制
旧版问题:用户创作内容的动机主要依赖平台算法推荐,但缺乏对内容质量的主动引导。
新版优化:在创作页面新增“内容质量评分”“读者互动数据”等指标,帮助用户优化内容结构(如“问题引导”“分段逻辑”)。同时,通过“知识图谱”功能,用户可将内容关联到专业领域,提升内容的权威性。

2. 社区互动的“去中心化”设计
旧版问题:评论区的“点赞”和“回复”功能较为单一,用户难以在评论中形成深度讨论。
新版优化:在评论区引入“话题标签”“分组讨论”功能,用户可针对特定问题(如“区块链的底层原理”)发起子讨论,同时支持“评论折叠”功能,减少信息过载。

3. 用户隐私与数据安全的强化
旧版问题:用户资料的隐私设置较为简单,无法精确控制数据的公开范围。
新版优化:在资料页新增“数据权限”设置,用户可选择是否公开自己的“职业信息”“兴趣标签”“社交关系”等数据,同时引入“匿名发布”功能,允许用户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发表观点。



四、用户反馈与市场影响
1. 用户评价
正面反馈:多数用户认为新版界面更直观,搜索和推荐功能更精准,尤其是“探索”板块的分类更清晰,帮助用户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负面反馈:部分用户认为“场景化内容”可能导致信息碎片化,而“动态加载”功能在低端设备上仍存在卡顿问题。

2. 市场影响
内容生态优化:新版界面推动了知乎从“信息聚合”向“知识服务”转型,用户更倾向于在平台内获取专业、结构化的知识内容。
用户粘性提升:通过“身份标签”“知识图谱”等功能,用户对平台的归属感增强,社区活跃度有所提升。



五、未来展望与改进建议
1. 潜在改进方向
个性化推荐的“深度”:未来可结合用户行为数据(如阅读时长、互动频率)进一步优化推荐逻辑,减少“信息茧房”效应。
跨平台协同:进一步打通PC端与移动端的“内容状态同步”(如收藏、关注、评论),提升用户体验的连贯性。
AI辅助创作:引入AI工具帮助用户优化内容结构(如“问题引导”“关键词建议”),降低知识创作门槛。

2. 行业对比
相较于其他知识平台(如Quora、Reddit),知乎的界面更新更注重“知识性”与“社区性”的平衡,但需进一步提升“技术性”内容的呈现效率(如代码块的高亮、公式排版等)。



总结
知乎2021年12月的UI更新,是平台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突破。它从“信息瀑布”转向“场景化内容”,从“功能导向”转向“用户需求导向”,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均实现了显著优化。尽管仍存在部分优化空间,但这一版本为知乎打造“知识服务型社区”的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知乎需要在“技术性”与“社交性”之间找到更精准的平衡点,以持续提升用户粘性与平台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2月19日更新 感谢大家的关注与认同!这本来只是一篇随手而写的回答,不希望引起大家过多的负面情绪却又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我特意撰写了一篇分析博客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文章,希望大家能赏脸阅读,和我一起讨论高质量文章的出路。


12月16日更新 菜单里的空白区域是用来放置「个人作品」的,如果在严选专栏有创作,会展示在菜单的第一项。现在想想,普通文章之所以不被看重,是因为其带来的盈利价值并不大。

APP的版本号已经更新到8.0.0,大版本会维持很长的周期,这意味着这个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


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因为长期从事网站UI设计,我对手机APP的UI更新十分敏感。我深知应用界面的形式绝不仅仅是审美层面的问题,还包含了用户体验、企业文化、加载效率的考虑,更重要的是能看出其背后对应用功能的战略布局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可能都或多或少遇到过捆绑下载的垃圾软件。这类软件总是稍不留神就下载了,绞尽脑汁却卸不掉。为什么?因为它的UI中存在重重误导性,往往你在第一层,它在第五层。比如我最反感的360卸载界面:

首先它使用警戒色红色作为主体颜色,配合插图里一个将要裂开的盾牌,告诉你卸载它是一个危险操作,误导你关闭窗口,此第一层;然后万红丛中一点绿,很显眼的安全色,误导你点击继续保护,此第二层;使用继续保护的字眼而不是取消这种更直观的提示,误导你这不是取消,可以放心点击,此第三层;确认卸载使用优先级最弱的框线按钮,让你难以发现,此第四层;通常PC端UI设计会将重要按钮放在左边,次要按钮放在右边,配合颜色让你混淆重要性的概念,此第五层。这种反人类的用户体验逆向优化,明显透露了功能上的用意,真是其心可诛!

再来看12月15日知乎移动端APP的最新UI(就以我的个人主页为例):

这次更新隐去了职业经历与教育经历信息,需要从更多资料那里打开,但是却没有隐藏认证信息。既可以认为知乎为了打击那些伪装身份的网络骗子,鼓励大家进行自我认证,也可以理解为,为了引导大家不再关心这两部分信息,从而进一步抹去了用户之间的质量差异:如果没有认证,大一本科生和谷歌高级工程师的界面并无两样。

收藏、喜欢在原版UI中与赞同是同等重要级别,但这次将二者信息隐藏,将赞同提升到与粉丝量同等重要的级别,这说明知乎开始加大赞同数量对于一个用户形象的影响权重。

动态和回答菜单顺序颠倒,默认展示回答,这体现了知乎对于用户隐私的保护,与主页面长期以来的UI优化相统一。之前的界面总会被吐槽:用户的点赞、关注、收藏行为完全暴露给所有关注者,打击了非粉丝类型的关注行为,即朋友之间互粉的行为。知乎将回答行为与其他交互行为的推流分离开,逐渐隐藏后者,算是顺天应人。

将文章、想法等内容合并在了动态的展开菜单里,而视频单独占用一个菜单项!知乎有个众所周知的潜在规律,就是文章的曝光量必然比回答低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章需要去答题引流(知乎在最新的文章编辑器中提供了投稿问题的选项。)这说明知乎的自我定位仍然是以问答为主的,但这次的权重分配就有些离谱了,不点那个展开子菜单的小三角,我绝对猜想不到文章藏在这里面,这对于以文章作为主要生产内容的用户极其不友好(比如我)。

菜单目前只有三项,却一定要把其他内容都塞在子菜单里,有理由怀疑知乎有更长远的计划,对于菜单的视频后面将会是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总而言之,这次的UI更新,极大显示了知乎对于回答和视频的重视程度,而这两者至少在技术领域未必是高质量内容的主流,可能很优秀的技术文章只有百十个赞,但一篇抖机灵的回答就能动辄几千个赞。再结合平台上越来越多钓鱼问题和官方引流问题,怀疑这一切的布局都是为了流量。有问题就有流量,抢占视频领域还是为了流量,隐藏用户身份还是为了流量。

最后的最后可能会像2012年百度空间改革逼走了一帮博主一样,以文章为主的用户将流失到其他平台上,而我就是被知乎的UI优化掉的长尾用户。

user avatar

给人一种:

产品是刚毕业大学生做的
运营是以前玩灰产搞的
UI是学了两个月培训班突击的
算法是朋友圈python训练营里面毕业的
交互是那个大学生产品兼职的时候随手画出来的

的感觉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过:

知乎高开低走,以前一大堆优质内容不推荐,偏偏搞些营销号,搬运别的平台都玩剩下的恶趣味视频,现在知乎的内容水平,跟趣头条差不多


到现在为止,我已经拉黑了

100多个“独居生活女性”

50多个“崛起、腾飞类的标题党”

70多个“震惊类博主”

120多个“擦边球”

110多个“引战党,引发男女对立、华为小米苹果对立的博主”


结果是屏蔽一次出现一次,有的人已经屏蔽拉黑了,还给我推荐,我人傻了


我现在已经妥协了,如果内容还不错,我是不会拉黑的,我每个都点开看看才决定是否拉黑,但结果点开一看,毫无营养,全都是人家其他平台玩剩下的,就这种擦边球、震惊党的新闻

并且这些内容不是我自己一个人觉得不好,给张图大家感受一下

这些内容普遍一个规律,只有几个或者几十个赞,然后几百到几千个评论,评论比赞多出好几倍,都不用点开,就知道评论区在说啥,一堆骂的


截几张评论区的图,各位自行感受下




还有更恶心的,我给你两张图,你看看有啥问题


能看出来不?

看不出来没关系,我给你圈出来

看见没,其他的内容下面都有“...”三个点,可以选择屏蔽该内容,但是上面的视频,竟然没有!!!!

不给你机会屏蔽!!!!

你老老实实给我看!!!!

再给你看一张


是不是?

以前我刷知乎,见到视频,如果是垃圾视频,直接拉黑作者、屏蔽此类内容

现在,对不起

部分视频不允许屏蔽


这还不算知乎首页总共三五条内容,一眼望去全是广告,比如:

《有哪些好用的洗发水推荐?》

《如何让皮肤白的发光?有什么你吹爆的护肤品?》

《什么样的香水让人上瘾?有什么学生党推荐?》

《有什么上班族常用的电动牙刷?》

《男生如何美白?》


说到广告,不知道知友有没有发现

以前的种草:诚心推荐,尽量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分析,比如你是个皮肤科医生,你会利用你的专业知识,介绍各种化妆品的裨益;你是个汽车工程师,你会从自己的专业角度分析各种汽车发动机。

现在的种草:从各大平台找到测评博主,用着雷同的文案,然后知乎疯狂给推荐,把数据怼上去,把评论区一控,我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博主自己知不知道自己在说啥,他们究竟懂不懂我都不知道,这种水平糊弄一下小红书用户还可以,但是糊弄知乎用户就很难了。


这还不算热榜上的各种奇葩情况

比如:热榜上有一个社会新闻,你点开看看,回答的内容千篇一律,全是把这个新闻从新复述一遍,这也能称之为内容?

比如:男女对立,华为小米苹果对立问题,钓鱼问题等

比如:明星小鲜肉屁大点事儿就上热搜,清朗行动时期,微博都不敢这样玩了,我乎还敢这样玩.....


总之呢,新版知乎,一切正往好的方向发展

user avatar

太久没有发回答的动力了,草稿箱里还有一大片king crimson、pink floyd、john lennon、joanna newsom、bjork的写了不到一半的乐评,大概也是写不完了。

给ui设计专业的同学们推荐一个很好的原创硕士论文题目:基于用户体验变化的UI设计倾向性研究——以我国主流社交平台为例。

研究做什么呢,拉一票西方社交平台过来做对比,微博pk脸书,抖音pkINS,知乎pkQuora,百度pk谷歌,把每一次平台UI的版本更迭摆上去,得出结论1.国内产品UI大更新更为频繁,缺乏定力;2.国内产品臃肿程度与推出时间呈高度正相关;3.国内企业对UI设计的重视程度逐年下降;4.综上所述,无可救药。

话虽这么说,但如果你是专业的设计类学生,我想大概率你写不到一半就会看这些app看吐了,每天钻研它们如何恶心人,为什么恶心人,还有没有救,这本身就是一种极致的折磨。

自从2017年的网易云和2020年的饿了么都隆重推出短视频板块,知乎这个体量在所难免会沦陷,新平台也承受不起垄断流量的打压,从今往后很难找到高专注度的app了,文章类的内容创作者恐怕除了转行别无出路。

我使用了3年感觉还比较单纯的夸克,最近也在主页推出了小说板块和云盘板块,刚刚发给我的问卷调研中,它小心翼翼地问我是否希望扩展app功能的样子真的十分可爱,我想它距离升级也不远了吧。

百花争鸣的网络时代一去不复返,我还是好好练习英语阅读,去消费大洋彼岸水深火热的网络内容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