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盛儿身上有一个我很欣赏的特点:他很诚实。而他的诚实,实际上代表了一大群不愿在公众舆论场表达出心声的人的真实心态和处境。
首先,他曾经毫不隐晦地表达过自己的中二。他口中的小社会阶级论,努力登顶论,成绩优越论,其实可以说是我国当下主流教育体系下自然催生出的纯天然认识论。从小学划分班长班副学委小组长开始,无数孩子就是生活在一个权力和阶级被成绩人为划分的封闭环境中,他们所谓的中二,其实是外部环境塑造出的行之有效的认知模式,学习好就是会被老师喜欢,被老师喜欢就是会有特权,有特权就是会有优越感,有优越感就是会进一步形成对学习的奖赏,对自我尊严的提升。
这里,我甚至理解中二这个词是一种有些偏颇的措辞,把一些孩子的言行解读为他们个体的特异性。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是环境塑造的产物,如同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人。这里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当一个学习好的孩子认为自己比学习不好的孩子更“高级”时,我们对这类观点和嘲笑和批判当然可以止步于中二这个词,但我们是否应当更进一步追问一句,有这样观点和孩子是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我认为答案显然不是的,只不过更多孩子把他们的这种“高级”的优越感隐藏了起来,并没有像林盛儿这样赤裸裸地表达在公共舆论场中。而这些孩子所秉承的观点是否能被归咎为他们集体的“中二”?亦或者说,当我们在人为用成绩和用班干部等手段为他们划分出三六九等时,就已经为这些孩子内心中播种了一个“中二”的种子?真正应当被嘲弄和批判的,是塑造这种梦扭曲认识论的外部环境,还是那一个诚实地表达出他自身观点的孩子呢?
进一步,怀着这样认识论的一个孩子,在大学后投入社会,发现处境和当年预想的完全不同。于是,作为成年人的他再次坦诚了自己真实和想法和处境。是的,鲜明的反差形成了悲剧内核的笑点,但效果之后,我们难道不会有那么一点心酸吗?他认识论崩塌的惨状,当然可以说是他中二被社会打磨的必然结果,但这个结果是仅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吗?无论是林盛儿当年的“中二”,还是他如今的现状,都不仅仅是属于他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属于一群人的时代剧,然而这一群人里的大多数,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不愿诚实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于是乎在我们眼前呈现出的便是这样一幅奇异的图景:一群人站在台上沉默地经历着,只有如林盛儿这样的少数人在用力朗读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正因为大多数人的沉默,这少数人的故事便成就了为一群人代言的独白。我们对着独白的人指指点点,却没发现台上默不作声的那一大群,甚至于,我们都没发现原来我们自己,其实也站在一大群人中。原来我们从没有成为台下那安之如怡的观众,却一直都是那不愿意发声,却和林盛儿经历过类似心路的台上人。
当认识到一个人的故事代表一群人时,我们也许才能真正正视“中二”这个词,和这个词背后被隐藏起来的,深入我们教育体系骨髓甚至腠理的根源性问题。为什么一个孩子会经历这样认识论的崩塌?我们应当树立怎样的教育理念,才能让他们摆正心态地融入社会?
倘若说每一出喜剧都有悲剧的内核,那么每一出喜剧的笑声之后都理应紧接着尖锐的质问。然而太多时候,我们听到的却是散场的脚步声,和愈发空荡和尖刻的笑声。
前两天发的一条想法其实从侧面可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教育往往在幼年、青年时代过度拔高了学知识的重要性,而在入职场、社会后又过度的看低了知识的重要性」。而冲击最大的时刻就是学校毕业,初入职场的阶段。因为这种冲击是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所以会带来的很大的震撼,造成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论断。
最近有个有趣的观察:我们在学校期间往往过度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book smart)而弱化了对于“混社会”(street smart)的培养。但一毕业进入社会,人们又往往低估了知识的重要性,而把成功与失败诉诸于“混社会”的能力。这种割裂感使得很多优秀的在校学生们看不起专业知识一般,但擅长社交的人。而进了社会后又有很多人看不起“书呆子”以及那些喜欢钻研技术的人,更加佩服长袖善舞的人。
或许解决这种怪现象的方法是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不是二分的,每种特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效用的会变化。在“书呆子”和“万金油”中间还有无数个中间地带,比如爱读书的“社会人”。如果我们只允许有一个标准答案,即使我不知道最高分会是谁。但肯定不是我,也估计不是你
所以其实就是个人价值在两种不同的评价体系中产生的巨大割裂感。假如你高中加大学七年间一直在优化的目标函数本身就是偏离真实世界的评价标准的,一直要做一个优秀的学生,要做科学家。结果等你进入职场时就会发现生活跟老师家长说好的不一样,从而开始怀疑自己、甚至人生。但其实如果你沿着同一个体系继续走下去,比如走科研路继续读研读博,或许在这个评价标准上的改变还没那么大,冲击也会小一点。但考虑到绝部分人还是会走就业的这条路,所以上面的假设并不成立。
所以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采用多样的评价标准来思考生活,而延续了一以贯之的评价标准。我个人对于所有年龄层的人都适用的建议是:「多和别人聊聊,多出去看看,尤其是那些自己不一定会去的地方」。比如你是个好学生,不如跟朋友去几次夜店体验一下,也偶尔陪室友开黑打游戏;去工厂看看一线工人怎么做模具加工,什么是剪刀片什么是车床;也去别的富裕贫穷的省份、国家看看,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同理,如果你对学习没那么感兴趣,也不防听听你的学霸朋友们的心声,找家里走学术路的长辈聊聊,甚至单纯去图书馆里去坐坐,感受一下,也花不了多少时间。
抛弃单一的评价体系本应该是一个祛魅的过程。然而因为各种原因,我们的教育有时却在朝反方向前进。这个问题其实我也在「如何看待科大表白墙下关于出国读 PhD 利弊的新一轮讨论?」的回答中分析过,核心观点是「你所处的环境环境或许正在妨碍你认清现实」,感兴趣的朋友不妨一看。陈为军导演曾拍过一部很有深度的纪录片《出路》,其内核就是讨论什么是教育,以及什么是我们的“出路”。其中有一幕是某高职院校老师去贫穷的县市招生,对着台下分数不高的考试和家长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就代表着出路。如果我们对教育的意义,以及自己大概未来想做什么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而非只记得那些被强行植入我们脑中的观点,那就不会面临巨大的冲击。
那么读书、学习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我是反对这种观点的,因为我们终归都会被“回归”这个现象所纠正。比如初期水平有限的人,在特定环境中坚持下去,可能知识水平会朝着环境的平均水平靠拢,或是被淘汰。所以所学的知识只是在特定时期、环境中看起来无用,但往往从长期看会和你所处的大环境的平均水平靠拢。因此我们所批判的不是学习,而是学习万能论以及单一排他的评价标准。
其实写这个回答时,我最先想到的是在某留学论坛做版主的经历。其中有一个板块是专门让申请者来定位自己的学校申请的,网友们会根据发帖人的情况给出看法,评价发帖人的定位是否客观,有多大机会申请到目标学校。常年混迹于该版的我总能看到有人发那种特别“励志”的帖子,比如求助大家他这个条件是该去哈佛还是耶鲁,或是在自我定位上总是出现巨大的偏差,这并不少见。我的一个乐趣就是过一年后再去看看他们的最新发帖,往往已经变成了在几个差很多层级学校上的对比,或是在讨论如何采取大公司上班。不知道他们再看到当年的定位帖是何感想。
这个观察其实和林同学的案例何其相似。年轻真好,有一点点鼓励与反馈就会觉得自己站到了时代的前列。这样的感觉我也曾有过。现在的我也会给自己积极暗示,但终归还是有了更加审慎的评估。我倒不觉得这是一种“倒退”或是“圆滑”,而只是“现实感”更强了,对于事情的掌控力也提高了,有了更理性的判断。我们还是要把这点和“被生活磨平”区别开来。所以我们所追求的,应该是在逐渐认识这个复杂世界的过程中培养多元的价值观,但依然拥有相信、肯定自己的能力。
年轻真好,年轻真不好。
感觉前面的回答都挺温和的。我就问一句话——2014年有着优越感的人难道就不是真实的他了吗?题目配的图已经可以体现他内心的区别意识了。所以并不觉得他被现实打脸是一件坏事。我们常说要平等要和善待人,可是平等难道只是给较为弱势者的遮羞布吗?在他认为自己是优越分子的时候,他并不愿意以平和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那些“不如他”的人啊。
我不觉得同情,我何必为一个吹牛被打脸的人感觉共情?
这就很可笑了。就算成绩好事业顺利,难道成为CEO的他就可以一口一个阶层一口一个高人一等?
我不觉得笑着笑着就哭了。我只觉得心寒。一个自认成绩好就该成为统治阶级或者说未来的既得利益者的人,想到的是人生来不同,想到的是高低有别,真的很难过很难过。
若干年后他成为了别人眼里的普通人,看着新的一批认为活该优于他的人,是不是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呢?
我一直以为,人和人虽然拥有的社会资源不同,机遇不同,但是人格都是平等的。社会分工不同不代表你注定就比谁该多得什么。尤其是当你自认为超过世界上一部分人的时候,更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责任感。不必像伟人一样以天下为己任,不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不必割肉喂鹰普度众生,但是至少要常怀怜悯之心,常怀忧患之心,倘若你认为自己注定要成为CEO,比起早早地学会把自己和人民群众划分开来,谋划着怎么割韭菜,更应该先想想CEO的社会责任。
我也有意气风发期冀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少年时期,在我中学的时候也以为自己会推动历史的齿轮。但是我从来也没有以这样的口吻教育所谓的底层 不怎么样的人。
先别急着为他感觉悲伤,屠龙的少年被龙所囚?他得首先是屠龙者啊。要是真是林盛儿当上了CEO,以他成绩决定人生成就的思维,他难道不会说出——没有业绩的人就活该被剥削,没有贡献的员工就活该被辞退的话吗?匆匆站队??看到人家落魄就同情,看到人家被嘲笑就感同身受?
可是他要是当上 CEO也不会为了文明和谐而放弃个人的高高在上啊。
长太息以掩涕兮。
他林盛儿被嘲笑,关我林盈儿何事?你们说什么人人都是林盛儿,殊不知世上不是所有人都愿当盛儿啊。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以为自己是风,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我们原来都只是草。
—《艋舺》
一个淳朴的功利主义者,一个发自内心的相信个人奋斗的年轻人失败的故事,无论是真是假,都挺可怜。如果这个可怜人的故事不但无法引起同情,还引来了普遍的鄙夷和嘲笑。而且这些鄙视和嘲笑他的人还不是贵胄,而是跟他处境差不多的人。那就有点吓人了。
马基雅维利说罗马共和国之所以蒸蒸日上是因为每个罗马人都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贵族。而弗洛伦萨共和国之所以衰败是因为每个人都想消灭贵族。这句话放在这里可以引申成,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在于,绝大部分人对阶级固化咬牙切齿,抱怨寒门不能出贵子。同时他们又对下层阶级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命运的欲望没有同情心更谈不上尊重。
反对阶级固化的时候社会的主流观念是自由主义的强调个人奋斗和改变命运。一旦真的有人跳出来把个人奋斗和改变命运付诸实施,主流观念又倒向社会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总归是罪恶的。个人奋斗只是自欺欺人。
那你们到底想要什么呢?说到底这个世界上解决阶级问题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坐视阶级固化但用国家调控来拉近阶级之间的差距。让上层阶级收敛一点,下层阶级体面一点,这就是所谓的纺锤型社会、一亿总中流的社会。另一种则是不在乎阶级差异,但强化阶级流动性,这就是美国梦和富不过三代穷也不过三代。
当然你可以说这个人吃相不好,还没得志说话就已经过于猖狂。但个人奋斗改变命运得人里有几个吃相好看呢?一个真赢家说996是福报吃相就好看了么?
抱怨阶级固化的时候您自由主义,真的让您去个人奋斗的时候您又社会主义了。这就说不过去了。不过没关心您上网还不就是消愁解闷么?眼瞅着长假就开始了,这种选择性革命的态度也是一种让人愉快的选择嘛。
虽然可能是一个钓鱼贴,但是这位「林盛儿」(如果确实存在的话)还是能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的。为什么2014年时高三的林盛儿认为「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层」,而2019年却被现实打脸了呢?
于是我们又使用了CFPS数据(咦我为什么要说又呢),做一个简单的检验——数学标准测试和收入阶层之间,有什么关系?
首先,我们将每个人按照他在2010年的数学标准测试从低到高分成20个人数相等的档次(分成20档是因为数学标准测试只有24题),将他们在2010年的收入分成100个档次,这些分档都是在同龄人内部进行比较的,所以可以避免不同年龄的收入与成绩不可比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检验:数学成绩每提高一个档次(5个百分位),收入能提高几个百分位?
上图显示了每个年龄的人口分别在2010年和2018年时一个档次的数学成绩百分位提高带来的收入百分位提高,每个点上的横线代表95%置信区间。
可以看到,在2010年时,除了刚刚毕业的23岁以外,数学成绩每在同龄人中向前移动5%,收入排位能比较稳定地在同龄人中向前移动2%到3%。
但在2018年时,数学成绩在同龄人中向前移动5%,就不一定能让收入排位向前移动了。一直到27岁,「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层」这话才在统计上变得显著。
即使在28岁以后,2018年时每个年龄的【数学成绩-收入阶层】系数也比2010年缩小了,从一个档次带来2%-3%个百分位的前移,变成1-2%的前移。
直到40岁以上,两个年份的【数学成绩-收入阶层】系数差距才重新收窄。
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字词标准测试上(可以理解为语文成绩),见下图:
我们再以2010和2018年的可比数学成绩为例,分别计算两代人的数学成绩和收入阶层。其中2010年计算了1980到1987年出生的人,2018年计算了1988到1995年出生的人,每个年份都计算23到30岁这8个年龄段的青年人,看这批人的数学成绩和他们在同龄人中的收入百分位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从上图可以看到,2010年收入百分位随着当年的数学成绩稳步增长,最差的3分平均在最后20%百分位,最高分24分则平均在70%百分位,整个上升是平缓、稳定的。
2018的蓝线则不然,虽然整体仍然呈现上升趋势,但可以看到,数学成绩拿了5分、6分的人,和数学成绩拿到20分的人,他们的平均收入百分位是几乎没有差异的。
所以,对年轻人来说,从2010到2018年,「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层」这句话确实是从正确变成了错误。「林盛儿」前后两次迥异的回答,不一定是他没认清现实,更可能是现实变了。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如果他学习比我好,却混得没我好,那我为什么要学习好?”的问题。事实上,在西方国家一直存在着一个相类似的广为人知的问题:
If you are so smart, why aren't you rich?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如果你不是现在的你(包括了你的出身、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人生机遇等等等等)而是林盛儿,但你学习没他好,那么你很有可能混得还不如他好。
所以这里所反映出的更大问题其实是那些对林盛儿进行揶揄嘲讽的人的严重思维缺陷。他们的言下之意就是“看吧,只有被社会操过了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而我也被社会操过却混得比你好,工资也比你高,所以就算学习没你好,我的思想觉悟也比你高级”,字里行间还透露着一股子得意。然而,如果在这五年时间里那个林盛儿成功创业年入上亿呢?这些人是不是又会跳出来说“肯定是编的故事”、“背后一定有个土豪老爸”、“还不是靠 996 剥削工人才有的钱”?
把自己的正面际遇当成是理所应当的,而在对待别人的正面际遇时却又充满了酸劲;把自己的负面际遇推给社会不公运气不佳,而把别人的负面际遇完全归结为别人自身的错误。就这种认知水平也好意思说自己是被社会操过的人?
我们很多人都慢慢活成自己曾经看不起的样子……
图片来源于煎蛋网无聊图
看2014年林的言论,我的感觉只有:很好很知乎。
自从2014年第一次上逼乎,逼乎就越来越向着林当年的言论特质发展:
越来越势利眼,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奉行赢家通吃,热衷于把不如自己的人踩在脚底下。就像前面一个答主帖的,你会有985的男生像皇帝一样肆意翻牌子的错觉
学历至上+金钱至上。刚刚那个炒作的P8相亲话题,已经不允许女性拒绝当一个“trophy wife”,更津津乐道北上广的拆迁户以房子在手玩弄了多少女性—罔顾自身属于被玩弄阶级
奉行社会达尔文,极右,“白左”成为跟极右有任何不一致的行为思想的污名化
眼界越来越狭窄,脾气越来越火爆,明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油腻的人生观和迂腐的价值观却大行其道
我在想,是逼乎毒化了林盛儿这种学生,还是这种中二病的学生越来越多地涌入改变了逼乎?
至于非得说林盛儿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曾经是这么想的—八零后好歹还受到过一点理想主义的照耀也读过郑渊洁(虽然郑已被逼乎打倒)——我是不信的。不过如果你说逼乎八成的人过去是这样甚至现在也是,我相信。
也许你们会觉得林还怪可爱的,让你们想起年轻时候—对不起,像我这样从来不想把别人踩在脚下,也痛恨被人踩在脚下的,永永远远,对此生不出“心有戚戚焉”这种情感。
然而,世界是非线性的,人类社会更是典型的非线性。目前世界一切的规则都是人为定义的,没有绝对正确的规则,没有绝对正确的前提。
即使是自然科学领域,也会有新的发现推倒原来的定义。
更何况社会科学领域。
首先,来分析一下林盛儿14年的结论逻辑。
结论是你的成绩决定了你未来的阶级。
换句话说,在校成绩决定了社会阶级。
14年的林盛儿对在校成绩的理解是。
如果学习好,那么学校地位高,这里学校地位的划分依据规则为成绩。
接下来映射到对社会阶级的划分。
学习好映射为能力强,学校地位高映射为社会阶级高。
那么就有。
如果能力强,那么社会地位高,这里社会阶级的划分依据规则为能力。
暂且不论他读的什么高中。
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一个人的自觉程度、认知水平和毅力等等综合的加权和,加权和即是能力的量化。
最早的普及学校并非是一种选拔单位。当时学校只是家庭放置子女的一个“托儿所”,主要目标是为家庭减负,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技能。
后来,学校的目的才渐渐转变,以培养劳动力为主要目标,并提供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
成绩分级,起始为了方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再后来,成为学校强制附加给学生的定义等级的机制。当然,这种机制对学校和对学生也是双向有利的。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从一开始的相信这种机制,到后来的信任这种机制,再到现在的对这种机制的深信不疑。
决定成绩分级机制的考核,考核形式上是可能是历史的必然,但考核内容上却是历史的偶然。
这种偶然到了如今,我们对它毫不怀疑。
但追根溯源,“成绩分级”还是人为产生和定义的东西。所以,它存在的形式以及决定它结果的考核方式,或多或少有一些不合理性。
现在考虑它的不合理性。
从学习好到学校地位高的线性推理,强烈依据了考核形式和得到的成绩排名。
如果对“学校地位”进行量化,在“在校成绩决定学校地位”的规则下,则量化结果主要取决于性格和智力这两个因素。
倘若抛开此规则,则决定一个学生在学校地位的因素会立刻多元化。性格、家庭、外貌、智力,甚至可以是声音。
而社会比学校更加复杂。
具体来说,决定社会阶级的因素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远远甚于那些决定学校地位的并且已经抛开“在校成绩决定学校地位”规则的因素的相应特征。
比如,行业,甚至是所谓的运气。
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坚信“能力决定社会阶级”规则,并且这里的能力还仅仅限于学生时代的性格和智力,很大程度上只会是一厢情愿。
大白话就是:在学校读书期间成绩牛逼是牛逼,但不代表所有方面都牛逼。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你上了十九年学结果工资和初中生差不多。
你累死累活半辈子终于无债一身轻,而别人拆迁了几栋楼 。
又一个怀抱知识改变命运单纯想法的年轻人惨遭社会现实打脸的故事罢了。
试问知乎上非二代的大都数人,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谁没被现实社会教育过?
林盛儿小朋友之前的言论固然中二的可笑,但是作为学生时代的过来人,谁不曾被父母老师等长辈灌输过类似‘知识改变命运’,‘读大学才是唯一出路’诸如此类的思想。五十步笑百步真的好吗?
高考改变命运曾经是正确的(1978-1996)
八九十年代,那时候大学生毕业还包分配工作。农村及小城镇学生只要考上大学,毕业就能落户大城市,还有一份体面的体制内工作。那是高考能决定学生本人是继续留在农村像父母一样种田还是到城里成为国家干部。
高考改变命运曾经是部分正确的(1996-2014)
1996年大学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1999年大学生扩招。这时候,高考并不像以前那样一考定终生。但新世纪前十年,正是我国加入世贸,经济腾飞的十年,GDP年增长10%以上。那时候百业兴旺,无论是传统的能源化工还是新生的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都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那时候的大学毕业生,基本都能靠文凭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相比于缺乏成长性的体力劳动岗位(普工,保安,服务员)更享受的行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及职业提升。
高考改变命运还成立吗?(2014—?)
我们知道阶级越固化,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上的社会。普通人想靠勤劳,知识技术获得阶级提升的机会就越小。那么事情在2014年究竟起了怎样的变化呢?
下文节选自财富泡影——2018年宏观经济综述 公众号:数据总站
2008年前的中国,大部分人都只能是规规矩矩做生意挣钱,无论是民是官,想要无本万利空手套白狼,不说完全没有这种情况吧,但是操作难度极大,至少不具备普遍性。大家挣钱的难度差不多,因此全社会的贫富分化情况也不算严重。根据招商银行与贝恩财富每两年发布一次的全国“私人财富研究报告”,2006年全国18万富人的可投资资产规模约5万亿元,考虑到可投资资产不是现金就是可以随时变现为现金的股票和理财,这些资产事实上也是以现金形式存在于其他账户上,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个可投资资产数据,与我国企业+居民的存款余额数据相比较。注意,企业+居民的总存款数据,可以说是全社会的流动性资产之和。以富人的可投资资产与全国的流动性资产进行比较,可以清晰的看出一个国家的财富集中程度。
2006年,中国18万富人的可投资资产为5万亿,对比当年度企业+个人的存款总额31万亿,当年度的财富集中度为16.1%,2008年这个比值提升到18.4%,两年时间的提升幅度为2.3%。此后4万亿投资计划开始实施,并最终带来20余万亿的地方政府基建投资。这些地方基建项目并没有严厉的财政监管制度,在成本采购和工程建设方面,几乎全都是由地方主官一言而决。权力与资本,自此紧密结合起来,并因此凭空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权贵资本阶层。反应在数据上,就是财富集中度迅速提升,2010年提升到22.1%,2012年提升到26.8%,2014年32.0%,2016年38.6%,到2017年,仅仅224万富人,就已经控制了全社会45.7%的流动资产。注意,2016年较2014年,两年时间财富集中度提升了6.6%,而2017年,仅一年时间,财富集中度就提升了7.1%。按这种趋势来算,2018年招行和贝恩资本的报告数据目前还没出台,但是估算起来,2018年的财富集中度应该已经达到55%左右了。这已经是非常耸人听闻的数据了。
这个结论实在令人震惊,因此我这里必须给出更多的数据进行论证。首先我要给出的,是在零售业务上做得最为出色的招商银行金葵花客户(资产50万元以上的个人客户)2007-2018.6的资产数据演变。
根据招行的年报数据,2007年金葵花客户资产占其总零售客户资产的比值为55%,到2017年提升到82%的惊人水平,2018年的全年数据尚未发布,单就其半年报中的数据来看,依然维持在82%左右的水平上。仅仅2%的零售客户,就占了全部零售客户资产的82%,或许,就是我国真实的贫富差异水平。
在这组数据之外,我还要给出另外一组数据,我国12家大型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600-1000万的高等级客户)2015-2018.6的资产数据演变。
2015年,上述12家中国最主要的大型商业银行合计44.7万私人银行客户,总流动性资产规模达到6.45万亿。到2018年6月,总计62.5万的私人银行客户,总流动性资产规模达到9.49万亿。短短两年半时间,私人银行客户资产规模增加了47%。这种令人震惊的财富聚集速度,就如此真切的发生了。在这一串冷冰冰的数据背后,无疑就是越来越快速的贫富分化。
当区区两百余万人就控制了全社会一半以上的流动资产时,事实上就已经达到了控盘的效果。而在实践操作中,根本不需要达到如此高的比值就能控盘。根据一般的商业经验,比如在股市中,庄家控制的流通股比例达到3成,就被称为“筹码归边”,可以为所欲为了。这样看起来,我大中国大致上在2013-2014年间,就完成了全社会财富的筹码归边。这当然就意味着一件事:普通人的生意,在2013年以后,就越来越不好做了。而我大中国的经济增速,自此之后,也开始剧烈下降。
在数据上,2014年以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就丧失了增长性,在6.5万亿左右徘徊,2017年煤铁等大宗原材料大幅提价,令国企利润在一年内大幅上升38.3%,并由此带动整个工业利润上升了9.3%,但是到了2018年,全行业利润就萎缩回了6.6万亿,退回到了2014年的水平。究其原因,其实就是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在了少数资本手中,全社会高度缺乏新增消费力,于是各行各业只能进行存量博弈,想要再实现业绩增长,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注意,在一个已经实现了筹码归边的市场之下,普通老百姓想要实现财富增值,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一个完全阶级固化的社会,普通人想要靠知识技能实现阶级提升,也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看到这里的观众老爷们,麻烦点个赞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