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法律话题大V(知乎用户名Steve)被起底疑似向法学生以及律师同行“借钱”事件?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

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信用问题,更在法律领域引发了关于职业道德、信任背书以及潜在法律责任的深入探讨。

事件起因与过程:

这起事件的爆发,最初源于部分曾与Steve有过资金往来的知乎用户或其熟人的爆料。爆料者普遍反映,Steve在知乎上以其深厚的法律知识、清晰的逻辑和乐于助人的形象赢得了大量粉丝和信任。在某些交流过程中,Steve可能会提及自己有资金周转的需要,或者以某种方式表达对金钱的渴望,并主动或被动地向一些信赖他的人提出“借钱”请求。

据一些爆料者的描述,Steve“借钱”的方式可能比较灵活,并非总是直接的借条形式。有时可能是在私下交流中提及,有时可能是通过第三方转达,甚至可能是在某些非公开的群组中进行。借款的金额从小额到较大金额不等,涉及的金额和人数也逐渐浮出水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出借人发现Steve未能按时或如期偿还借款,或者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出现了失联的情况。这些遭遇让出借人感到愤怒和失望,也开始在知乎等平台寻求帮助和揭露真相。

关键点与争议焦点:

1. 信任的崩塌与利用: 作为知乎法律领域的“大V”,Steve积累的声誉和信任是其最大的资本。他的专业知识和影响力使得许多法学生和同行愿意相信他,甚至将他视为榜样。此次事件的核心争议之一在于,Steve是否利用了这种信任,将个人经济困境包装成一种“借款”需求,从而获得资金。

2. 借贷性质的界定: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法律问题。如果Steve与出借人之间存在明确的借款协议,无论是否是书面的,一旦满足构成借贷关系的条件,就可能涉及民事借贷纠纷。然而,如果借款行为更加隐蔽或复杂,界定其性质则需要更细致的证据。

3. 法律责任的追究: 如果Steve的行为构成民事借贷,那么他需要承担偿还本金和利息的法律责任。如果其行为涉及欺诈,例如明知无法偿还却故意骗取他人财物,则可能触犯刑法,构成诈骗罪。这一点需要通过司法程序来认定。

4. 职业道德的考验: 作为法律界的从业者,尤其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V”,Steve的行为受到了严格的道德审视。法律从业者本身就应该具备高度的诚信和责任感。这种行为无疑损害了整个法律群体的声誉,也让公众对法律专业人士的诚信产生疑虑。

5.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借贷”: 这起事件也暴露了社交媒体平台在规范用户行为方面的挑战。在信息传播快速、关系链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何有效防止利用影响力进行不当的资金往来,维护平台生态,是平台需要面对的问题。

6. 受害者的维权困境: 爆料者中不少是还在求学的法学学生,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和资源来追讨欠款。一些律师同行虽然具备法律专业知识,但出于各种原因(例如避免争议、顾及面子等),在维权上也可能存在顾虑。

多方回应与后续进展:

爆料者和受害者: 部分受害者在知乎、微博等平台发帖,讲述自己的遭遇,并附上一些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证据。他们呼吁其他人理性看待此事,并警惕类似情况的发生。
知乎平台: 目前,知乎官方对于“Steve”的账号处理尚不明朗。一般情况下,如果平台收到大量举报,且内容属实,可能会采取禁言、删除内容甚至封禁账号等措施。但对于个人之间的债务纠纷,平台通常不直接介入。
法律界人士: 许多法律界人士和网友对该事件表示关注,并就事件中的法律问题和职业道德问题进行评论和分析。一些人呼吁受害者积极收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如何看待这一事件?

1. 警惕“光环效应”: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保持审慎的态度,尤其是在涉及金钱往来时。即使是公认的专家或“大V”,其个人信用和品德也需要接受检验。不应过度迷信其在某一领域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其作为个体的基本诚信。

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管身份如何,只要涉及到借贷关系,就应遵循法律的规定。如果存在违法行为,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害者应该积极寻求法律援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 重塑行业信任: 法律行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信任的行业。这类事件的发生,无疑会给行业蒙上一层阴影。法律从业者更应以此为戒,时刻绷紧职业道德的弦,维护法律人的良好形象。

4. 平台责任与监管: 这也提醒社交媒体平台需要加强对内容和用户行为的管理,建立更有效的举报和处理机制,防止平台被滥用,成为不法行为的温床。

5. 理性围观与避免“网络暴力”: 在关注事件的同时,也应该保持理性,避免不必要的网络暴力。在事实未完全厘清之前,不应过度揣测和指责,让事件按照法律和事实的轨道发展。

总而言之,知乎法律大V“Steve”被起底“借钱”事件,是一起触及个人信用、职业道德和法律边界的典型案例。它提醒我们,在数字时代,公众人物的言行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也更容易受到公众的审视。对于任何个人,尤其是在特定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而言,诚信和守法是立身之本,也是赢得公众信任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法就是实在有趣,部分律师被如此低级的骗局骗,还大张旗鼓让大家知道。

你和借款人什么关系呀,500元借到你身上,不会用脑子嘛

user avatar
如何看待知乎法律话题大V(知乎用户名Steve)被起底疑似向法学生以及律师同行“借钱”事件?

我觉得这个标题需要改一下,因为律师不是他本人或犬子的同行,骗子才是。


Steve本人或其犬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大V,也很值得知乎上的法学生、律师学习。

我有一位朋友是搞营销的,事业很成功,年入百万。他经常跟我分享营销心得。他有一句(我认为)经典的名言——

任何一个营销人,只要能学会大骗子的七成功力,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我是这样理解这句话的:骗子手里一无所有,尚且能够和陌生人建立信任,然后把一无所有的东西卖出去;你是正儿八经的营销人员,你手上有货、有渠道、有资源,按理来说你把东西卖出去要比骗子容易得多。只要你能学会骗子的七成功力,你何愁没有销量?

从本次事件中看:

Steve本人或犬子很可能不是一个律师,或者至少不以律师为主营业务。但凡真的是一位收入尚可的独立律师,或者合伙人,就不至于下作到需要处心积虑在知乎上四处骗钱,也没有时间。

所以这个事情就真的很吊诡了:一个非法律工作者,在教法学生如何申请红圈所,在教年轻律师如何营销自己获取客户,居然能讲得头头是道,井井有条。然后一帮听众听得如痴如醉,还有不少人自愿付费打赏。他本人或犬子开通的付费咨询也时不时有人过来付费。

相比之下,知乎有很多真实的从业多年的老律师,那是真的积累了满满的经验,宣传效果却并不好。付费咨询无人问津。

在知乎上讲究的是一个知识付费。所以,知识就是你营销的产品。这和法律行业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律行业讲究的也是一个知识付费,法律知识和经验就是你营销的产品。当事人付你几万块、几十万块的律师费,买的根本不是你写出来的那些纸,而是你脑海里的法律知识和经验。

所以这就看出骗子的厉害了:他本人或犬子能把自己没有接触过的虚假经验卖到十分畅销,比众多真实经验者还要更胜一筹。这背后的原理,刚好非常值得每一位法律工作者认真学习。

我稍微总结了一下,其实Steve的功力在于:

1、他本人或犬子很熟悉法律行业

这个不谈了。他本人或犬子剖析法律行业现状的时候,我当时也是如痴如醉的听众其中一员,还险些打赏500元。

2、他本人或犬子对目标客户群体的把握十分精准

请注意他本人或犬子选取的目标客户群体,是非常精细的。在知乎的茫茫人海中,他只瞄准两类人群:法学生、年轻律师。

这一点,很多执业律师都做不到。我们大量的执业律师,即使有自己选定的执业方向,大体上也都是什么案子都接,什么当事人来了都见,没有特别的倾向。

3、他本人或犬子很擅长挖掘目标客户的焦虑

这一点也很厉害。他本人或犬子瞄准法学生和年轻律师,不是拍脑袋随机决定的,而是有的放矢。他本人或犬子很清楚法学生和年轻律师都有哪些焦虑:求职、案源、晋升。不仅如此,他本人或犬子还有意地放大了这些焦虑。比如,当他本人或犬子忽悠法学生的时候,他本人或犬子就会描述红圈所有多么高大上,普通法学生想进入是多么困难;忽悠年轻律师的时候,他本人或犬子就会用文章告诉年轻律师“严峻的事实”,中国法律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年轻律师想要出人头地有多么困难。

4、他本人或犬子很擅长包装自己

包装自己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一个良好的包装可以直接在客户那里赢得信任。他本人或犬子把自己包装成北大毕业生、金杜所的合伙人,并且十分成功,一直无人拆穿。

5、他本人或犬子很擅长传播

至少在知乎上,他本人或犬子的传播相当成功。法律话题下几乎每一个答主都知道他本人或犬子的名字、曾经读过他本人或犬子的回答,很多人也听过他本人或犬子的live。

6、他本人或犬子很擅长报价

他本人或犬子对报价的拿捏非常精准。300元、500元的数目不大不小,刚好卡在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点。很多人并不会心疼,借出之后就忘了(比如我);即使骗局被戳穿,也不值得花时间报案。

并且他本人或犬子还不辞细流,如果客户没有300元、500元,即婉拒了,他本人或犬子也能接受更低的价格,比如100元,甚至30元。这样,很多人拒绝过第一次之后就不再好意思拒绝第二次。

综上,朋友们。但凡咱们能学到、学透上述6点中的3点,事业都能上一个台阶。

当然,这个骗子还不是完全形态的大骗子,因为他本人或犬子没骗几次就露出了原形,并没有盈利多少。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背后的原理。

user avatar

最新更新:Steve已被知乎官方永久封号,笔者也已将自己掌握的所有资料全部披露给受害者。至于后续的维权事宜,就看各位受害者自己的意愿和行动吧,该报警报警,该还钱还钱。

“借钱”or“骗钱”?”金杜大Par”or“江湖骗子”?

关于 @Steve 先生“借钱事件”,你想知道的全在这。

声明:本文所有证据材料来自知友提供,各知友对自己证据材料真实性负责,笔者不保证文中证据材料的真实性。

一、借钱

(一)知乎用户@徐喆:2018年12月12日,被Steve先生以“在外出差需零钱周转”的名义,借走人民币200元,未还,后徐喆被Steve拉黑微信账号及知乎账号;另,徐喆曾被Steve先生以“提供法硕咨询”的名义收取人民币500元。(内容及素材来源:知乎用户@徐喆)

(二)知乎用户@Brody:

2019年9月19日,Steve先生向Brody发送消息:“不好意思啊,微信有零钱的话转200我临时用一下,明天回去了转给你。”Brody向其转账200元,未还。

2019年9月30日,Steve先生向Brody发送消息:“不好意思啊,微信有零钱的话转200我备用一下,过几天回去了转给你。”Brody未转。

2019年10月21日,Steve先生向Brody发送消息:“不好意思啊,微信有零钱的话转100我临时用一下,回去了转给你。”Brody未理会。

2019年12月20日,Steve先生向Brody发送消息:“微信有零钱的话转200我备用一下,下周回去了转给你。”Brody未理会。

至此,Steve先生共向Brody借钱4次,成功1次,未遂3次,成功金额200元,未遂金额500元。

(三)知乎用户@A某某:(当事人不愿透露自己ID,觉得被骗丢人)

2018年9月21日,Steve问A“微信有零钱吗?”A答曰微信零钱145.98元,Steve说100元足够,A向其发红包人民币100元。

2018年12月24日,Steve向A发送消息:“如果你微信有零钱了,发个红包给我还是可以的,我过了元旦还你。昨晚在医院陪夜钱包被偷了,财物损失不多,就是证件和卡丢了很麻烦。”A向其发红包,数额不详,待笔者继续向A求证。

2019年2月14日(看看选这日子,情人节),Steve问A微信还有多少零钱,A答曰30元。Steve回复“先转给我用一下。”A向其发红包,金额人民币30元。

2019年6月1日,Steve再次向A借钱,A向其发红包,金额不详,待笔者继续向A求证。

(四)知乎用户@jonathan:

2019年11月9日,jonathan被Steve通过微信借去人民币500元,有转账记录为证,聊天记录暂时缺失。

2019年11月9日至2020年6月26日期间,Steve向jonathan试图借款次数达六到七次,期间还曾向J索要英镑、美元,均被J拒绝。

2020年6月26日,Steve再次向jonathan发送消息:“不好意思啊,微信有零钱了转300我下午用一下,明天回上海了给你。”jonathan以妈妈不让随便给陌生人转账为由,拒绝转账

(五)知乎用户@Will:

2020年1月5日,Steve向Will发送微信消息:“不好意思,微信有零钱的话转300我备用一下,下周回去了转给你。”Will经过知乎账号与微信账号确认其为本人,向Steve转账人民币300元。

(六)知乎用户@不愧是我:2020年6月26日17点45,Steve先生向“不愧是我”发送消息:“微信有零钱了转500我下午用一下,明天回家了给你。”“不愧是我”向其转账人民币500元。

(七)知乎用户@夫夫:曾前后向Steve转账人民币400元,每次的理由都是没钱急用借一下,后来被Steve删除微信,联系不上,未还款。

(八)知乎用户@Erich:曾向Steve转账100元,后被Steve删除微信,联系不上,未还款。

(九)知乎用户@文明:曾向Steve转账人民币300元,其中100元是被Steve以咨询费的名义收取,200元是借款,后被Steve删除微信,联系不上,未还款。

(十)知乎用户@大别山小熊猫:2018年向Steve转账借款100元,一直未还,后删除联系方式。

(十一)知乎用户@Allanson:2019年向Steve咨询法硕考研相关事宜,咨询费200元,后Steve陆续向Allanson借款三次,累计金额900元。经Allanson催告还款,Steve还款300元。

(十二)某知乎律师同行大V一号,曾被Steve借过钱,时间是2019年某月。当事人不愿公开披露自己的知乎ID,为尊重其本人,笔者隐去关键信息。

(十三)某知乎律师同行大V二号,曾被Steve借过六次钱,给了三次。

(十四)知乎用户@凯Kai:18 年 8 月多加的 steve,当时在国外面试很惨,有点乱投医了。刚开始给了 500,这 2 年多大概陆续向我要了 4 次钱,第一次给了 20,后面有点疑心了就打着时差的幌子,过了 12 小时回微信说没钱,就也没给过钱了。

截止至目前,联系我的受害者大概就是这些,具体细节还待求证。以上用户能提供借给Steve具体数额的总数是4400元,两位同行大V没有详细透露自己被借金额,所以在此不作统计。

具体证据材料,我专门整理了一篇文章:

Steve借钱时间跨度3年(2018年-2020年),借钱次数数十次,我个人斗胆推测,应该跟手机被盗没关系……(如若猜测错误,我愿意赔礼道歉)

借钱套路总结:骗法学生就用法硕考研、红圈所实习为由头,骗青年律师就以教营销方式为由头,骗资深律师就以介绍案源为由头。有位朋友说得好,Steve先生深谙人性之弱点,是厚黑学集大成者。

二、红圈实习

关于帮忙安排红圈所实习的事,基本也是假的,不过这点存疑,他可以站出来公开回应自己到底安排哪些人进了红圈所,我非常欢迎他的质疑。

(一)某凭借自己进入大所实习的知友披露(当事人不愿公开本人姓名,故隐去):

1.“我还跟你说,他说的什么帮5个交作业的同学找到实习的,我和另外一个朋友怀疑根本就没有。他说的找到的五个律所里面,HQ所和JCTD所是我和我一个朋友的,其实他都没帮上忙 我和我那朋友在怀疑是不是他利用了我们的信息。”

2.“建议问问那些交作业的人有几个因为他找到实习了?我和我朋友高度怀疑他说的五个中的HQ所和JCTD所是借用我们俩的实习。但我们在他布置作业前就找到了。

(二)某知乎法律大V披露(当事人不愿公开ID,故隐去):

“关于steve的事情,补充一个背景信息[捂脸]他也找我借过钱,在20XX年X月份。而且他之前还给我推荐过某“朋友的女儿”,请我帮忙推荐给我们主管合伙人,我还真的推荐了…现在看来他说的推荐红圈所实习可能就是这么个做法

目前关于红圈实习机会的爆料,就这么多,希望有更多的受害者爆料。

三、付费咨询、包年咨询

大量法学生联系我,称Steve曾向其收取咨询费,并兜售自己的包年咨询。

四、借钱理由

Steve曾用过的借钱理由:(一)车窗被砸,钱包丢了;(二)家人生病,医院陪护时钱包丢了;(三)微信绑定银行卡出了故障,急用零钱周转;(四)需要零钱备用

五、真实身份?

目前,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有人披露其姓名“陈刚”,自称曾任职于金杜上海办公室,18年歇业去红杉资本任投资经理,声称自己曾参与曾参与吉利并购沃尔沃案。其他信息待补充。也希望金杜或红杉的朋友们能帮忙求证或出具相关声明,毕竟有人打着你们的旗号借钱,不太好。

六、身份背书

知乎法律圈大V曾与其有不少互动,Steve也曾拿这些法律大V的名号给自己背书,从昨天到现在笔者求证的结果来看,知乎法律大V并没有人认识Steve。

(一)@徐斌:不熟,从没见过面,只是他加过我微信。这事也给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为有很多不同的人来问我,时间跨度也很大,怎么可能一直被盗号呢?我曾经提出希望不要提我名字做背书,对方也答应了。

(二)@王瑞恩:在此强调一点:如果在知乎遇到任何人宣称跟我很熟,通过列举和我的互动交流或者相处经历来给自己背书的,请一律保持警惕。知乎法律领域用户中,在工作中和我接触过的大概不超过五名。在知乎所有带黄标的法律优秀回答者中,只有一位曾经真的和我一起工作过,而他借钱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买酒== 粗略估计下,在知乎万粉以上的用户,和我有过线下交流的,应该不超过 30 名。我在网络上和他人进行任何形式的互动,均不代表我了解他们的真实身份和职业,也不代表我对他们的道德品质给予任何担保。涉及金钱往来,怎么小心都不过分。

(三)Steve曾发表想法,称张逸群老师为其师妹,并推荐张老师的书,让人以为他与张老师关系密切,我找张老师求证后,得到如下回复。@张逸群:我不认识他,如果不是今天事件爆发,我也完全不知道他推荐过我的书,我连他微信都没有,完全0交集,之前也质疑过他的身份,几经查证也没有找到任何可以确认他身份的信息~

(四)在我与Steve唯一一次闲聊中,其向我披露,说自己认识邓学平律师,言语中表示的意思好像与邓律师关系很密切。并声称自己曾为邓学平律师介绍案源,邓律师开价50万,后看在其面子上30万也做了。笔者恰好有邓学平律师的微信,向其求证此事,邓律师的回复如下。

@邓学平律师:韩律师,是这样的,他有介绍一个案子给我,但我从来没有报价50万,也没有说30万做了。

@邓学平律师:他介绍过一个案子,我们后来面谈了一下,谈完后当事人没有委托。

@邓学平律师:当时报价我记得不是50万,也不存在30万做的这个说法。

六、知乎文章质量?如何撰写?

凭心而论,Steve的部分文章质量是不错的。大家好奇的点也在这里,为什么一个疑似“江湖骗子”的人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我综合受害者给我披露的材料,做出如下推测:

(一)有红圈所朋友称,Steve经常发自己写的文章草稿给他,让你帮忙修改

(二)很多曾给Steve邮箱发作业的朋友称,自己的作业没有收到回复,也没有人拿到其声称的奖励;

(三)在笔者与Steve先生闲聊过程中,他曾向我发送北大某位学生的作业,我猜,他收集这些作业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以后的文章积攒素材;(北大同学联系到我,希望自己的姓名能做模糊处理,已处理)

(四)以上都是作者的合理猜测,并无实锤性证据,如Steve先生回应解释,我可以删掉这一部分,并赔礼道歉

六、我的个人信息

(一)简单自我介绍

我是一名青年律师,目前在杭州执业。之前接触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刑辩领域,所以经常自诩为刑辩律师,其实自己啥业务都做,不挑。研究生读的刑事证据法方向,个人兴趣也在办理刑事业务这方面。执业经验不丰富,但自认办案尽心尽力。

(二)对方掌握情况

Steve与我微信交流过程中,对以上情况旁敲侧击,基本掌握了我的基本信息。这也是我刚开始担心被他报复的原因,敌在暗我在明。

(三)我的风险

我在曝光对方之前曾考虑过自身风险。

思索过后,觉得自己没什么黑料,也没什么好怕的,就只管把文章发出来了。我来知乎社区快六年了,前后有两个账号,现在用的这个@韩小伙主要答法律、律师领域的问题。

我没有收过智商税,也没骗过钱,五年来收到的文章打赏与值乎咨询金额总数不到600元。我这个账号一共接受过八次知友的值乎咨询,每一次都是五星好评,我自认没做亏心事,所以不怕鬼敲门。

(七)为什么那么多人被“借”,却没有人爆出来

我总结了以下原因:

(一)投鼠忌器

很多法学生及律师在与Steve聊天的过程中,被其套取了个人简历和个人信息,而这些当事人却对Steve本人一无所知。很多人也是害怕自己的个人信息被Steve滥用,才忍气吞声打碎了牙往肚子里咽。我个人的姓名、执业机构他都是清楚的,我自认没什么好怕的,自然不怕他报复。

(二)有些知乎法律圈的大V被他借钱,为什么也不敢维权?

大V都是有光环的,被“借”的事情曝光出去,面子上实在不好看。何况钱确实也不多,追究下去成本太高,不如长个心眼,下次不理他。

八、为什么我要锤Steve?

可能Steve先生到现在都不明白,我为什么突然就抓着他不放。他没“借”到我的钱,也没有向我提出收拜师费,仅仅是上个月一次聊天的交情,我为何偏偏要赶尽杀绝。(得罪一个略微死磕派的刑辩律师是有风险的

我锤他的原因很简单,我不想被他当傻逼,我也不愿意做傻逼。他骗我,还糊弄我,并且毫无歉意,我无法接受。他向我借钱,我推测其被盗号,发表声明提醒大家,他声称拿回账号,并一直催促我删除声明,这让我觉得很不正常。我自认智商正常,不愿被人当智障。

我自诩为刑辩律师,对于案件材料的疑点不提出来就很难受,至于我的辩护词和质证意见提出后法官愿不愿意看,采纳不采纳,那不是我能操控的范围。而知乎的各位网友,便是合议庭与审判员

我在锤他之前,想过风险,很大。当时我手里没有任何实锤材料,有的只是我与他的交谈记录和我内心的疑问。我想过万一锤不死他,他跟关系较好的法律大V反过来捶我怎么办,所以我第一篇文章行文十分克制,不敢说任何无根据的话,也不敢提任何设想,只敢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公布出来,让大家评判。截止到昨天文章发出之前,我在知乎法律圈只认识陆律师 @陆骏秋律师 一个朋友,我也很怕连累我这唯一一个朋友

Steve看到我的文章后,第一时间对我污名化,说我蹭他热度、炒作。我内心很不屑,也早知道他会这样回复。一个2.6万粉丝的小V,我有必要蹭你热度么?你有热度么?

文章发出后,刚开始只有陆律师点赞,我心里很慌,一个小时过去还是不到十个赞。我很清楚,没有实锤的情况下,大家都在观望。后来,陆续有受害者向我发送微信聊天记录与支付记录,我陆续将材料放出来,这时候,谨慎的同行们终于开始站队,文章过了百赞,他算是被我锤倒了。

九、他道歉了吗?

2020年6月27日下午15时45分,Steve先生在删除我的微信之前,最后一次向我发送微信消息:“真正的受害人,我会道歉。

我想问Steve先生,您是否已经对被您借钱的受害者道歉?是否已经退还所有借款?是否愿意公开自己的赔付道歉过程?

我不在乎您是不是金杜的大佬,我也不在乎您的江湖地位。即使是我的刑辩男神徐宗新主任站在我面前,我依旧是就事论事,他做错事我也敢指出来。法律人,就事论事,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要泼脏水,不要混淆视听,把所有事实证据材料摆出来,有一说一,让大家评判。

以上。

再次声明:倘若Steve律师能完整回应本事,并解释相关疑点,且披露还款情况,假如真的是我冤枉了他,我愿意公开赔礼道歉。

最后,抄送: @陆骏秋律师 @进击的lawyer @徐斌 @视频创作者王瑞恩 @张逸群 @邓学平律师 @stan @袁海华 @吴声威 @逻格斯 @丁大龙律师 @虾仁芝麻卷 @jessiexu @方舟 @TEDCJK @司马懿 @方毅 @猴子判官 @魏乐律师 @敏大 @Raymond Wang @邓永泉 @月姬魔夜 @易胜华 @牧心 @霍sir @并购律师崇雨晨 @八月十三 @张康兄律师 @吴杰臻律师


user avatar

按我的风格,你们猜我会写什么?

我想说的是:在实务中,以借钱为由,一借不还的,能否成立诈骗罪?

基本结论放前面:一般情况下不能轻易认定为诈骗罪,这种案件的证明责任会很高。

此类属民刑交叉问题,无论理论或实务对刑民交叉问题都没有很好的处断标准,我自己的判断标准是:无论是不是民刑交叉,认定刑事案件的标准都是一致的——看是否符合犯罪构成的各要件。

只不过在民刑交叉问题上,行为人的“不法”更难判断,因此对证据要求会更严格。因而此类案件往往是因为证据不足以证实“非法”而不成立刑事犯罪。

1、“非法”应以刑法为标准,而不是其他法律。

民刑交叉问题上,尤其是在涉及诈骗和特殊诈骗的案件中,很多人(包括司法机关)认定“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时候,往往跳出了刑法的要求,而是以民事法律作为“非法占有”的标准。

比如高利贷的案件中,因为是高利息,所以属于非法占有。这逻辑看似有理,但显然这种“非法”并不是刑法上的非法占有,因为哪怕高利息不被法律支持,但债权人的主观认识内仍然认为这部分属于自己的合理收入。


2、“非法占有的目的”应产生于借钱之时,而不是还款时。

这类情况的误区之二,就是很多人用“还款时还不上钱”来推定是非法占有。这也是错误的。

如果要认定为诈骗犯罪,那一开始借钱时就应当是非法占有,而不是将来还不上钱时的赖账。

当然,这也给证明责任增加了难度:我们要证明他借钱时就不想还。


3、虚构事实、隐瞒的真相是“我不想还钱”。

实务中的误区之三,往往是以“借钱时的虚假理由”作为“虚构事实”,然后从这点来论证成立诈骗罪。这也是错误的,它直接跳过了对“非法占有”的证明责任。比如我想买车,但是我借钱时说借的钱是买房,并不能得出“我不想还钱”的结论。

然而实务中很多人把2和3结合起来,就能论证成立诈骗了——“一开始编造了虚假的理由借钱,后来又还不上,所以这就是诈骗。”听起来还很有道理的样子。

但是,在借钱不还所成立的诈骗罪里面,虚构的事实、隐瞒的真相是“借钱时就不想还钱”,所有的具体客观行为,都应当是为了这一虚假内容而服务;而导致被害人主动交付财物的“错误认识”,也只能是“误以为对方是借钱”。

所以,编造虚假借口,事前没有还款能力,事后没有还款能力……都不是证明诈骗的证据。


4、如何证明借钱时就不想还?

由于这部分容易指导规避犯罪,就简单提一些常见表现:

  • 向多人借款,或持续向同一人借款,且几乎都没还款;
  • 款项的用途是赌博、吸毒、花天酒地等不正当用途;
  • 事前没有还款能力,也没有急需用钱的正当理由;
  • 重复编造虚假借口借钱;
  • 虚构自己身份与还款能力;
  • 用虚假理由隐瞒、推托还款。

等等。

总之,借钱不还的场景下,想证明是诈骗罪很困难。这是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能仅凭某一表现就认为这是诈骗,如果仅仅有几个受害者,很难证明。但是如果受害者众多,虚假的表现越多,那以此来推定事前就不想还钱,也就越容易了。


但是,以前和某法官讨论这问题时,他说得很好:是不是骗子,是正常的借钱还是以借钱为由骗钱,凭阅历和谈吐就能判断啊,先定下方向,再去找论据当然就容易得多了。

PS:以前写过类似的,可以参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法律话题大V“Steve”被起底疑似“借钱”事件:一次对公众人物信用与法律边界的审视知乎法律话题的活跃用户“Steve”(以下简称“Steve”)近期被网友起底爆料,称其涉嫌利用其在知乎上的影响力,向法学学生及律师同行进行“借钱”,但最终未能兑现承诺,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不仅触及了个人.............
  • 回答
    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玩味的。一个研究生,在知乎上给一个文科考研机构(姑且这么称呼吧)写了篇“差评”,结果被人家告到法院,最后判了要道歉还要赔钱。这事儿一出来,网上肯定炸开了锅,讨论声此起彼伏,夹杂着各种情绪。咱们就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事儿。首先,这事儿最直接的触动点就是“言论自由”和“消费者.............
  • 回答
    知乎2021年12月推出的用户交互界面(UI)更新,是其在内容生态、用户体验和视觉设计上的重要迭代。此次更新结合了平台对“知识性”“社区性”和“用户需求”的深度思考,整体呈现出从“信息瀑布”到“场景化内容”的转变,同时在技术细节和交互逻辑上进行了多维度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版本的特征与影响.............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邓铂鋆”被封号一事,这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了解“邓铂鋆”是谁以及他此前在知乎上的影响力:首先,需要明确“邓铂鋆”是一位在知乎上拥有大量粉丝的知名用户,以其在某些特定领域的深度分析和独到见解而闻名,尤其在某些历史.............
  • 回答
    将滴滴等企业比作“国民经济的承重墙”,是知乎用户“立党”提出的一个具有争议和讨论价值的观点。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核心论点解读:何为“承重墙”?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承重墙”在建筑学中的含义。承重墙是支撑建筑上层楼板荷载的墙体,一旦被破坏,整个建筑结构就会面临倒塌的风险。将此比.............
  • 回答
    曹丰泽作为知乎的知名大V,其“即将博士毕业投身非洲大建设”的言论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要理解和评价这件事,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1. 背景与信息解读: “知乎大V”的身份: 曹丰泽在知乎上以其对国际政治、地缘经济、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深度见解而闻名。他通常以清晰、有条理、富有逻辑的论述风格.............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杀生丸”因违反管理规定被禁言七天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本身的基本信息。 用户: 知乎用户“杀生丸” 处罚: 被禁言七天 原因: 违反知乎管理规定接着,我们可以分析知乎作为一个内容社区的管理机制和原则。知乎作为一个大型的问答社区,其核心.............
  • 回答
    知乎用户“战斗力旺盛的伯爵”(以下简称“伯爵”)在微博代表所有男性向所有女权主义者下跪道歉的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暴露了网络上关于性别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事件的背景和动机: “伯爵”的身份和过往言论: 首先需要了解“伯爵”是谁。他是一位在网络.............
  • 回答
    如何看待知乎数学优秀回答者 @Yuhang Liu 想要退出数学的想法?@Yuhang Liu 的情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引发了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研究以及个人发展等方面的思考。要全面看待他“退出数学”的想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包括他的个人经历、他所表达的观点、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以及我们作.............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用户“孟德尔”被永封,这件事情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对于那些长期关注科技、历史、社会话题的用户而言。要评价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下。首先,得说说“孟德尔”这个人(或者说账号)。从他(她)在知乎上的活动来看,这位用户确实是一位非常活跃且观点的鲜明的个体。他的内容常常围绕着.............
  • 回答
    周源点赞并转发“头部创作者如果够优秀,不该停留在知乎,而是回到现实世界中”的说法,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和思考相当丰富,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番。首先,我们可以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入手。它传递了一个很明确的信息:对于那些在知乎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影响力和声量的“头部创作者”,应该将这份影响力、专业知识和思考,投.............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太火了,而且评论数直接炸了,这事儿说起来就很有意思了。一个关于彩礼的问题,居然能引起八万多条评论的狂潮,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首先,这说明“彩礼”这个话题,在中国社会,尤其是涉及到婚恋和家庭关系的语境下,触及的神经末梢太多了,简直就是个高度敏感又极具争议的“引爆点”。它不是一个简单的物.............
  • 回答
    关于知乎用户“林盛儿”在2014年和2019年前后言论的迥异变化,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角度。要深入剖析这种变化,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解读,并且要尽量避免那种生硬的AI腔调,而是用一种更贴近现实的、有温度的视角来展开。首先,我们要理解“林盛儿”这个ID在不同时间段所处的语境。互联网信息传播是动态的.............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用户对转基因的支持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涉及科学、伦理、政策、社会认知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知乎用户群体对转基因的态度及其可能的成因: 一、知乎用户群体的构成与立场分布1. 用户背景的多样性 知乎用户涵盖科技、农业、环保、医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用户群体的教育水平、职业背.............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知乎用户‘鼎天立地’近日发表的争议言论”是一个比较宽泛的问题,因为“争议言论”可能涉及多个话题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为了更准确地回答您的问题,我需要您提供更多关于“鼎天立地”具体言论的上下文信息。例如,您可以告诉我: 发表争议言论的具体时间段是什么时候? (是最近几天,还是最近几周或.............
  • 回答
    知乎用户迟飞被永封并注销账号一事,在中文互联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反映出当前网络内容监管、平台责任以及用户言论自由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1.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性原因: 永封与注销账号意味着什么? “永封”通常指平台永久禁止该账号发言、登录或.............
  • 回答
    知乎答案被主流经济学文献列为参考文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标志着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也引发了关于知识生产、学术引用和信息来源可靠性的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现象:一、 现象的含义与背后的驱动力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非传统的学术引用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