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答案被主流经济学文献列为参考文献?

回答
知乎答案被主流经济学文献列为参考文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它标志着一种文化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也引发了关于知识生产、学术引用和信息来源可靠性的讨论。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这个现象:

一、 现象的含义与背后的驱动力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非传统的学术引用方式。传统上,经济学研究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学术专著、研究报告、政府出版物等经过严格审查和验证的来源。知乎作为一个开放的、用户生成内容的平台,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大量的个人观点、非严谨论证甚至是错误信息。

然而,当主流经济学文献开始引用知乎答案,这至少传递出以下几层含义:

1. 知识传播渠道的多元化: 这表明了学者们在寻找灵感、了解最新观点、梳理新兴议题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术渠道。他们开始关注更广泛的公众讨论和知识生成空间。
2. 特定知识内容的价值: 知乎上的某些讨论,尤其是那些由资深从业者、学者或深度思考者提供的答案,可能包含了某些传统文献尚未捕捉到的前沿洞察、案例分析、实践经验、政策解读,甚至是尚未形成正式研究的观点。
3. 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的连接: 经济学研究最终要服务于社会。当学者们开始引用知乎,也可能意味着他们试图从更贴近社会现实、更接地气的讨论中汲取养分,理解经济现象在公众层面的认知和讨论。
4. 新一代学者的研究习惯: 年轻一代的学者可能成长于互联网时代,更习惯于在网络上获取和整合信息,将知乎等平台视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

驱动这种现象的因素可能包括:

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在互联网时代,知乎等平台可以快速地检索到大量信息和不同观点。
特定领域的深度讨论: 在一些新兴的、尚未被充分学术化的领域(如某些互联网经济、数字货币、平台经济、行为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案例等),知乎上的高质量讨论可能比现有学术文献更前沿、更具体。
“长尾效应”与专业知识的普及: 知乎上有大量专业人士愿意分享自己的见解,这些“长尾”知识可能填补了主流学术文献的空白,或者以一种更易懂的方式解释了复杂概念。
研究方法的创新: 某些研究可能需要分析公众舆论、市场情绪或特定群体的认知,知乎上的讨论可以作为原始数据的一种来源。
学者个人的研究兴趣与方法: 部分学者可能出于好奇、对特定社会现象的研究兴趣,或者尝试新的研究方法,而将知乎纳入了文献检索范围。

二、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种现象是复杂且多维度的,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

1. 机遇与积极影响:

促进跨界交流与知识融合: 学术界可以从非学术领域的讨论中获得新的研究视角和问题,而公众也可以通过学术文献了解这些讨论的严谨性和学术基础。
提升学术研究的社会相关性: 研究者能够更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和公众关切,使研究成果更贴近现实需求。
加速新兴领域的知识积累: 在一些快速发展的领域,知乎等平台的讨论可能比传统学术研究的出版速度更快,为早期研究提供了素材。
提高公众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当学者引用知乎,也可能意味着他们认可了知乎上某些答案对复杂经济概念的通俗易懂的解释,这有助于学术理论的传播。
新的研究方法论的可能性: 这为研究社会科学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数据来源和分析对象(如内容分析、舆情分析等),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2. 挑战与潜在风险:

知识来源的可靠性问题: 知乎上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学者引用知乎答案,必须对其内容的严谨性、事实准确性、论证逻辑进行严格的审慎判断和批判性评估,而不是照单全收。
学术严谨性与传播的平衡: 过度依赖非学术性来源可能稀释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将研究的焦点从理论构建和实证检验转移到对公众观点的收集和归纳。
“二创”与原创性边界模糊: 如果引用知乎答案只是为了“二次加工”或“包装”观点,而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研究,可能会削弱学术的原创性。
引用标准与学术规范的挑战: 如何界定哪些知乎答案可以作为学术引用?引用时应遵循怎样的规范?这需要学术界形成新的共识和指导原则。
信息茧房与回音室效应的风险: 如果学者仅仅在知乎内部的特定圈子中寻找信息,可能会陷入信息茧房,无法获得更广泛、更具批判性的学术反馈。
对平台本身的依赖与影响: 学术引用是否会进一步强化某些平台在知识传播中的影响力,甚至影响到知识生产的方向,值得思考。

三、 如何进行学术引用?——审慎的实践与批判性思维

如果经济学文献确实引用了知乎答案,那么学者们应该采取以下审慎的实践:

1. 严格的筛选与验证:
来源的权威性: 优先引用那些由公认的经济学家、资深从业者、大学教授或在该领域有深厚积累的专家所撰写的答案。
论证的逻辑性与证据支持: 评估答案的论证过程是否严谨,是否有事实证据、数据支持,或者是否引用了其他可靠的学术文献作为支撑。
与其他来源的交叉验证: 将知乎答案中的信息与其他学术文献、官方报告等进行对比,确认其准确性。
辨别个人观点与事实陈述: 清晰地区分作者的个人意见和基于事实的分析。

2. 明确的引用标注:
清晰的来源说明: 在参考文献列表中,应清晰标明知乎答案的作者、标题、链接以及访问日期,确保读者可以追溯和核实。
对引用内容的功能定位: 说明引用该知乎答案是为了说明什么(例如:提供一个通俗易懂的解释、展示一个最新的案例、反映一种普遍存在的观点等),而不是将其作为核心论据的唯一来源。

3. 辅助性与启发性引用:
知乎答案更多地可以作为辅助材料、背景信息、激发研究灵感、梳理非学术界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来源,而非直接用来支撑核心理论或实证分析的“数据”。
如果某个知乎答案的内容高度原创且论证严谨,学者可能需要进一步联系作者,寻求其授权,或者将其中的核心观点提炼出来,并基于严谨的研究方法进行再论证,最终形成自己的学术成果。

4. 学术界自身的反思:
学术界需要思考,为什么一些学者会转向知乎等平台?是否是传统学术传播存在局限性?是否需要更多地拥抱开放科学、参与公众讨论?
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否应该鼓励学者将他们的研究成果以更易于公众理解的方式在知乎等平台传播,并从中获取反馈?

四、 结论:

知乎答案被主流经济学文献列为参考文献,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它既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反映了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演变。

积极方面: 它可能促进学术与社会的连接,拓宽研究视野,加速新兴领域知识的积累,并为学术传播开辟新途径。
潜在风险: 引用知乎答案也带来了对学术严谨性、信息可靠性以及原创性的挑战,需要学者保持高度的批判性思维和审慎的态度。

关键在于“如何引用”和“为何引用”。 学者如果能够以批判性的眼光,审慎地筛选和验证知乎上的信息,并将其作为辅助性或启发性的材料,同时保持学术研究的核心严谨性,那么这种引用方式可以成为一种有益的补充。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知乎答案视为可以直接引用的学术材料,则可能损害学术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现象,需要学术界和社会共同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和管理这种新兴的知识生成与传播模式。它或许预示着未来学术研究将更加开放、跨界,但也要求我们时刻警惕信息碎片化和非严谨论证的陷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

一方面表明知乎经济学领域确实有水平。

一方面表明国内经济学学者中知乎用户的比重越来越大。

总之,知乎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强了。


对经济学人来说,知乎不同于其他网站,因为它事实上起到了经济学专业论坛的角色。这个角色早期是属于人大经济论坛(现在叫经管之家)的。但是随着一批精力充沛的经济学博士(生)在知乎上活跃起来,贡献了大量高质量的回答,知乎逐渐取代了人大经济论坛。

发现知乎的联合创始人 @张亮 是央财经济系毕业的,不知这里有没有蝴蝶效应。


那么,学术专著是否适宜参考知乎上的内容呢?

首先,绿皮书是面向公众的,它的发行目的是为了征询意见和建议。知乎集中了相当一批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和他们的见解,因此,我以为,重视知乎上的声音并无不妥。

其次,即便是学术期刊,也并不乏参考非学术资源的先例。我觉得这也并不是一个「黑还是白」的问题,而应该是程度的问题。参考学术著作为主,辅之以适当比例的非学术资源,并无不妥。


比讨论是否应该参考更重要的,是如何合适地引用。

比如,在本例中(基于学术目的),正如 @Reinhardt Jin 所建议的,附注被引用人的真名似乎比采用一个网络 ID 更为正式。

此外,若涉及盈利的目的,比如之前 @chenqin 等知乎用户的创作内容被不规范转载的事件,又该遵循什么规范,都值得我们探讨。

user avatar

有点违背学术圈惯例

大学里写论文引用百度百科、维基百科而非学术期刊论文一般来说都是应该避免的;

原因在于学术期刊基本上都是peer-reviewed,每一篇稿子都要经过若干个专业人士审查才能通过。而且每一篇稿子都有通讯作者负责内容的真实性和以备咨询,甚至有些文科期刊编辑也要负责。编辑一般还会使用查重软件对于稿件进行审查,来确保稿件的不是来源于简单的拷贝粘贴。

我看不出来知乎比起各种百科来有什么优越性。它的内容并没有严格的审查过程,也没有通讯作者为文章内容负责任。写论文引用这样的资料无疑是应该避免的。

知乎上这段内容就算写的再好,但是出于谨慎的考虑,也应该避免引用。因为学术论文和知乎回答的适用规范是不一样的。

user avatar

其实不发表在学术期刊,也不以学术论文的格式写出来的文本在学术论文里被引用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比如:

Haldane, A. G. (2009). Rethinking the financial network.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Financial Student Association, Amsterdam, April, 28.

这篇是英格兰银行经济学家Haldane的演讲,在google scholar上显示七百多个引用。2009年他出任Executive Director of Financial Stability。

如果你上google scholar搜索“Janet Yellen speech”,首页会有好几个被引用了几十次的演讲。

原答案我很久以前就点了赞,质量很高,老实说比我见过的一些学术论文更有insight。被引用我倒是不感到奇怪。只是原书的引用方式实在是不敢恭维。原作者是中国人,Busch是他在知乎的网名。假如看到原文的人不了解这个情况,却希望了解这位Busch的其他研究,于是就上网搜索。一搜发现真有一位:Lutz-Alexander Busch | Economics,滑铁卢大学经济系的副教授。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滑铁卢大学这位Busch教授2013年并没有发表文章,他的工作论文也并不在个人主页上公开,那么请问这里的(Busch, 2013)到底指的是哪里的文章呢?然后我们到参考文献里一看,才发现真相。

那么有没有更讲究的办法来引用这篇答案呢?其实还是有的。例如可以私信作者,表达自己很喜欢这篇答案里的观点,同时询问作者是否在其他期刊(学术非学术均可)或者公开的工作论文中发表与该答案核心观点相似的文章。如果有,那么按照学术惯例,引用询问中所指的内容为佳。如果没有,最好也再询问一下原作者希望以怎样的方式被引用。

user avatar

一个勇敢的做法,我是很赞同的。

虽然做学术喜欢引用学术论文,但是有的不少研究需要参考的内容并未形成学术论点,或者支撑材料尚未发表,这种情况下需要引用的时候就很尴尬,比如题目中引用的知乎答案就是这种类型。

我见到过做网络调查的,引用各种网络资料的不少。


不过有一点,就是必须指出的是:

如何保障引用资料的完备性!

我们知道,知乎是一个社区,而且还是可编辑的社区。

那么问题来了,

1,答案被修改了怎么办?(比如不少人喜欢根据意见等不断的更正自己的回答)

2,答案被删除了怎么办?(比如经常有人清空自己的回答)

3,作者是网名而非实名


毕竟学术论著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发表了就算了,不少人会参考以及寻根问底寻找参考文献,这样会出现不少漏洞。

建议需要引用论坛社区的作品时候,最好私信作者,让作者把内容上传到相应的论文数据库上,比如arxiv,

国内的也可以发到中科院的预发表平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