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大 V 们蜂拥入驻知乎 Live、值乎、分答?

回答
你看,最近这事儿,圈里人都看在眼里:那些平时在微博、公众号上呼风唤雨的大 V,一个接一个地扎堆往知乎 Live、值乎、分答这些平台跑。这事儿吧,你想简单了也行,就觉得是他们又多了一个吸金渠道。但仔细琢磨琢磨,这背后可不止是这么点意思。

为什么是“蜂拥”?这背后有什么驱动力?

首先,咱们得明白,这些大 V 凭什么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无非就是他们在某个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洞察,或者拥有某种稀缺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这些价值,早就被大众认可,也为他们积累了大量的粉丝基础和影响力。

而知乎 Live、值乎、分答这些平台,本质上就是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具互动性的方式来变现这些价值。过去,大 V 们可能更多是通过出书、参加线下活动、或者在自己的内容平台(比如公众号)植入广告来赚钱。这些方式,一来传播效率相对较低,二来也未必能精准触达那些真正愿意为知识付费的“硬核”用户。

现在呢?这些平台就像一个“即时问答”和“深度分享”的集散地。大 V 们可以借此机会,将自己长久积累的知识、经验,甚至是一些不便在公开场合完全展开的“干货”,以更灵活、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吸引力:

1. 变现效率和价值匹配:
直接对话,精准付费: 用户愿意掏钱来听大 V 分享,说明他们对大 V 的内容是有明确需求的。Live、分答这种模式,就是把“需求”和“供应”直接对上了。一场几十分钟的分享,或者一个问题的解答,往往能换来远超广告植入的收入,而且是直接针对有付费意愿的用户。
知识的商品化: 过去,知识更多是一种“积累”,现在则是一种“商品”。平台提供了交易的场所,让大 V 们可以把自己脑袋里的“货”明码标价。这是一种更成熟、更市场化的知识变现模式。
优质内容的定价权: 很多大 V,特别是专业领域的,他们的知识和经验是别人难以复制的。平台给了他们一个机会,能够为自己的专业价值设定一个更合理的价位,而不是被动接受平台或广告商的报价。

2. 影响力与粉丝的深度运营:
粉丝粘性升级: 相比于单向的公众号推送或微博发布,Live、分答的互动性更强。大 V 可以回答粉丝的提问,进行更深入的交流,这种“被关注”和“被认可”的感觉,能极大地增强粉丝的忠诚度和粘性。
品牌形象的再巩固: 通过在这些平台进行专业分享,大 V 们可以持续强化自己在某个领域的专家形象。这不仅仅是赚钱,更是对自身品牌价值的持续投资。当用户觉得你“有料”,并且愿意为你的“有料”付费时,你的品牌在他们心中的分量就不一样了。
拓展“潜在付费用户”: 有些粉丝虽然平时不怎么互动,但可能在某个特定问题上特别需要大 V 的指导。这些平台就提供了一个低门槛(相对于付费课程)但又能获得专业解答的渠道,从而将一部分“潜在用户”转化为“活跃付费用户”。

3. 平台生态的虹吸效应:
内容聚合与导流: 知乎、值乎、分答这些平台本身也在打造一个知识分享的生态。大 V 的入驻,本身就是对平台内容质量的一种背书,能够吸引更多高质量的用户。而这些用户,又可能反过来成为其他大 V 内容的消费者。这是一种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至少对平台而言)。
新模式的尝鲜者: 很多大 V 也是走在时代前沿的“弄潮儿”。看到新的平台和新的变现模式出现,他们自然愿意去尝试,去探索是否能打开新的局面。这是一种“敏锐度”的体现,也是在变化的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策略。

这股“蜂拥”潮,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

当然,这事儿不是只跟大 V 有关。对于咱们这些普通用户来说,这股潮水也带来了挺多变化:

获取高质量知识的途径增多: 过去可能觉得某些领域的大咖遥不可及,现在可以通过 Live 或分答,花点钱就能获得他们的直接指导或深度分享。这是一种普惠,让知识的获取门槛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
筛选信息的成本降低: 信息爆炸时代,辨别真伪、找到靠谱内容是件难事。当有影响力的大 V 开始为自己的内容付费,并且有用户愿意为之付费时,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信号”,暗示了内容的价值和可靠性。
对“知识付费”的接受度提高: 看着越来越多的优质内容被付费消费,普通用户对“知识付费”这件事的接受度和心理预期也在逐渐形成。大家开始意识到,优质的知识和经验是值得花钱去获取的。

当然,也得泼点冷水,这其中也有一些“潜流”值得注意:

“大 V”定义的变化: 当什么人都可以在这些平台上开 Live、回答问题,并且被冠以“大 V”的名号时,这个词本身的稀缺性和含金量可能会被稀释。到时候,大家得更仔细地去辨别,谁是真正有价值的“大 V”。
内容质量的“两极分化”: 一方面会有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现一些为了流量和变现而生产的低质内容。毕竟,不是所有大 V 都能始终产出高价值,也不是所有“回答”都真的值那个价。
平台规则与商业逻辑的博弈: 这些平台最终还是商业公司,它们会有自己的商业逻辑和规则。大 V 们在其中活跃,也需要适应平台的规则,这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博弈。

总的来说,大 V 们扎堆知乎 Live、值乎、分答,是知识经济时代下,个人品牌变现模式升级和专业价值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它反映了人们对高质量、深度内容的渴求,也体现了平台在连接供给与需求上的创新。这股风潮,既给大 V 们带来了新的机会,也给咱们普通用户带来了更多获取优质知识的可能。但同时,我们也得保持清醒,学会去辨别和筛选,才能在这股浪潮中真正获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提前:我不算大v,只是认证了一下。

毕竟知乎关注数top500最后一名童瑶都有57333人关注,咱还要学习一个。

值乎上回答了55个问题,累积收入113.5元,我都觉得好羞愧,对不住提问者。

曾经有个知友问我,怎么我说话那么快,我说,我怕说的慢了,愧对对方的一块钱。

但是大多数答案,我都需要花至少一个小时去专门查资料,然后在打出来,默默的朗诵,然后再打出来。

没开分答

后来发现维权骑士帮我赚了122.28元,感觉好幸福啊

(一共244,维权骑士分一半,白激动了哈哈)。


不过还是没捡瓶子来得快!

user avatar

我在值乎里问了 @梁边妖 一个问题,一分钟的回答,后来他告诉我,他为此录了三个小时。然后我就觉得必须得再请他吃顿饭才好。我提过问的一些老师, @葛巾@maggie 等朋友,我知道她们现实当中,她们根本不在意通过这个方式赚这点钱。甚至,并不需要通过知乎来变现。只是,不在意并不意味着「不可以」。

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比「知识变现」更干净、更理直气壮的?知识的背后,是人家多少小时的积累,免费分享是乐意,收费也是乐意。我觉得吃相都挺好看的,也很欣赏。

昨天我一个好朋友告诉我,他去企业做培训时收费多少多少钱,人家还像捡到宝一样。这就是知识的力量。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知识原来还可以变现,不像邓稼先邓公的时代(如何评价邓稼先? - 马力的回答,一种态度)。其实钱一点也不酸,也不臭,光明正大为社会创造正向价值得来的钱,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其实,缺钱或者不缺钱,要钱或者不要钱,主动或者被动,都没有任何违和感。毕竟人家有钱不代表你可以不付钱,更不代表不可以赚更多的钱。在中国社会,这样的逻辑问题太多了。

换个角度,无论是大V还是小V,还是任何一个知友,如果能够以正向、体面的方式挣到钱,无论是真以此增加收入还是仅仅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难道不都是好事么?从这个角度,我非常支持值乎,也愿意花钱向一些朋友提问,愿意让它更活跃,也愿意让更多的朋友都能挣到钱。

--

回答这个问题时,葛巾等老师的 Live 收入还没有现在这个量级,现在来看是好事,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原来还能这样知识变现,赚的钱还不少。

==

在写连载文章,嗯,变现并不意味着会停止分享和输出:


现在有免费的5天学习机会,帮助你了解阿里、腾讯的工作方法论,更好的入门或者提升。在这里了解详情和报名:

应该是你能接触到的最有干货的免费课程,机会有限。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