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38号美系性能控对知乎大v们云评车的回应?

回答
38号美系性能控的“反击”:一次普通人对专业话语权的挑战

最近汽车圈里挺热闹,尤其是知乎上那些以“云评车”闻名的博主们。他们凭借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分析框架以及对各种车型数据的了如指掌,为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当一个来自草根、以“体验派”自居、并且对美系性能车情有独钟的“38号美系性能控”站出来,对这些大V们的观点进行逐一回应,甚至带有些“叫板”的意味时,这场讨论便瞬间升温,成为了一个关于“谁才是真正的评车专家”的议题。

这件事情,在我看来,与其说是简单的观点碰撞,不如说是一次普通人挑战专业话语权的生动案例,背后折射出的是汽车评测行业的一些复杂生态和受众心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38号美系性能控”的定位和他的“不同之处”。

和其他许多知乎大V不同,38号(姑且这么称呼他)并没有以学院派的出身或深厚的工程背景来包装自己。他的内容风格更接地气,更像是身边那个懂车、爱车的朋友在跟你聊车。他鲜少引用那些晦涩的工程术语,而是用大量直观的驾驶感受、身体反馈来描述一辆车。他强调的是“屁股决定脑袋”,是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车辆的动态表现,而不是仅仅依靠数据和理论去推演。

更关键的是,他对于美系性能车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和深入的研究。他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去试驾、去钻研这些车型,并且能够对这些车型进行详细而充满激情的解读。这种“专一”和“偏爱”,让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标签,也吸引了一批同样热爱美系性能车的粉丝。

那么,他为什么要“回应”知乎大V们呢?

这其中,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观点差异与话语权争夺: 知乎大V们通常更注重车辆的整体性、工程化、以及一些细枝末节的优化,他们会从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一辆车,包括设计、配置、底盘、变速箱匹配等等。而38号则更侧重于车辆的“驾驶乐趣”和“性能释放”,尤其是在面对一些美系性能车时,他可能会对大V们过于“理性”或“保守”的评价提出质疑。他可能觉得,某些大V因为技术背景或个人喜好,忽略了这些车型最核心的魅力所在,比如强劲的V8发动机的咆哮、狂野的动力输出、以及那种纯粹的肌肉车基因。

2. “亲身体验”与“理论分析”的对垒: 很多时候,大V们的评测是建立在大量的试驾、数据分析以及行业经验上的。他们能够从工程师的角度去剖析车辆的优劣。但38号的优势在于,他通过极致的体验和持续的投入,对某些车型形成了非常深入的“直觉”和“感悟”。他可能觉得,一些大V的“云评车”虽然有道理,但缺乏那种沉浸式的、深入骨髓的体验。他想通过自己的回应,来证明“亲身感受”在汽车评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评价那些需要“玩”起来才能体会其精髓的车型时。

3. 圈层文化与粉丝认同: 汽车圈存在着明显的圈层文化,不同品牌、不同风格的车型都有自己忠实的拥趸。38号的粉丝群体,很大一部分是喜爱美系性能车的车主或潜在车主。当他们听到自己喜爱的车型被某些他们认为“不够懂”的大V批评或评价不高时,自然会感到不满。38号的回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为自己的粉丝群体发声,捍卫他们心中的“信仰”。这是一种粉丝文化的反向输出,也是在巩固自己的社群影响力。

4. 对“绝对客观”的挑战: 汽车评测,尤其是针对性能车的评测,很难做到绝对的客观。喜好、体验、甚至情绪都会在其中扮演角色。38号的回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大V们就是绝对客观真理”的观念。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在感受一辆车时,个人的情感投入和主观体验同样是评判标准的一部分,尤其是在追求驾驶乐趣这件事上。

那么,这种回应带来了什么影响?

这场回应,无疑给平静的知乎汽车圈带来了一股“泥石流”。它就像一个普通人,带着自己最真实的体验,走进了专家们的研讨会,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

观点百花齐放,讨论更加激烈: 38号的回应打破了原有的“大V说了算”的局面,吸引了更多普通用户的参与。大家开始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到底是理论分析更重要,还是亲身体验更重要?是注重数据和理性,还是注重情感和驾驶乐趣?这种讨论非常有价值,让汽车评测的维度更加多元。

对“云评车”的反思: 他的出现,也迫使一部分受众和评测者开始反思“云评车”的局限性。虽然大V们拥有丰富的知识和理论,但如果缺乏实际的、沉浸式的体验,可能会忽略掉一些真正打动人的细节。这并非否定大V们的价值,而是强调体验式评测的重要性。

圈层壁垒的显现: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不同圈层之间的隔阂。一些不理解美系性能车魅力的人,可能会觉得38号的观点过于偏激,甚至是“不懂装懂”。而他所吸引的粉丝,则会认为大V们过于“装”或者“站着说话不腰疼”。这恰恰说明了汽车评测领域,很难有一个普适的评价体系,个人的偏好和认知是绕不过去的坎儿。

“内容为王”的另一种解读: 虽然38号的风格与知乎主流大V不同,但他同样依靠自己独特的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这说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容为王”依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而“王”的形态,可以是严谨的学术分析,也可以是充满激情的亲身体验。

总结来说,

38号美系性能控对知乎大V们的“云评车”的回应,与其说是一场针锋相对的“辩论”,不如说是一次“不同声音”的有力表达。他用自己的方式,挑战了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专业话语权,也让普通消费者看到了,在汽车评测领域,除了学院派的理性分析,还有一种基于极致体验和个人情感的视角,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说服力。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评车这件事,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不同的理解角度和价值取向。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让汽车这个本身就充满情感和技术魅力的产品,变得更加鲜活和有趣。他的出现,给那些只看到了数据和公式的评测者们敲响了警钟,也给那些对车辆充满热爱但又被专业术语困扰的普通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参照。他证明了,即使不是科班出身,只要你够热爱、够钻研、够真诚,也能在专业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云回复PRND21、38号以及38教徒们


像这样挂人、打口水仗,并不斯文。

我发这篇文章的时候,PRND21、38号,据说正在网络直播间讲道理:微博


了解我的知乎朋友,可能知道,我写文章整体风格是:

大部分时候,理性温和,结合从业的实际经验,谈自己的看法。

不一定全对,但我不迎合大众的情绪,有自己的独立看法。


  • 在知乎名声不佳的大众品牌,我替他们说过话,认为他们在中国,虽然有问题的一面,也同样有实力的一面。评论区骂我洗地的人何止一千条,有些人一定要按着别人的脖子,让他说:排名品牌份额第一的大众就是垃圾。

一苒:为什么大众汽车长期存在漫天加价、服务态度差等现象,以及近期断轴等丑闻情况下,销量依然傲视群雄?


  • 长城当年出H9的时候,公司发展势头极为强盛,也没今天这么招黑,A股股价一直上涨,很多长城的爱好者认为这款车会大卖,月销5000以上。我提前半年精准预测这车月销量会落到50-1500之间。当时我的回答排名也不高。很多人笑我老眼光看自主品牌。

一苒:哈弗 H9 的市场前景如何?


  • 观致,很多人认为是自主精品,代表了本土汽车的正向研发和升级,但我认为观致模式完全不可取——盲目复制大众丰田的做法,却不具备对方的基础实力,最后只会造成成本特别高,规模效应特别差,作死自己。我这个态度从3年前到现在,都没有变过。


  • 王自如评测特斯拉ModelX的时候,很多人讥笑他是个外行,不配评车。

我愿意维护王自如作为一个不懂车的外行,评测车的权力:当汽车媒体努力表现出自己试车的专业时,王自如则像一个小白一样展现小白用车的体验和直观感受。

车评没那么神圣,没那么复杂,凭什么业内人士垄断呢?

一苒:如何看待王自如测评特斯拉?


  • 当新能源车骗补新闻满天飞,消费者普遍对产品力不满意的时候。

我还是深度叙述了中国选择新能源车行业作为突破口的产业逻辑,以及补贴作为“扶植幼稚技术、扶植本土势力”的短期意义。也指出了行业存在大量乱象、国产电动车水平不如国际的问题存在。但不必因为问题否认战略方向。预测在大量补贴的刺激下,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车的行业规模优势会比较明显。借助这个产业规模优势,最终可能涌现一些优秀的本土玩家。实现国家产业能力升级的目的。

一苒:如何评价中国新能源汽车?


  • 支持过38号对VV7的视频评测。反对长城PR删除视频内容。

一苒:如何看待 38 号车评中心最新测试的长城 WEY VV7 这款车?


像今天这种文章,我没写过。


那为什么要写呢?

因为人家都指着鼻子喊上门来了,开口就是“知乎大V”如何如何。


有其它知乎作者劝我,不要回应。

觉得肯定吵不过。

因为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粉丝数量、叙述技巧、带动周围人情绪,才是打嘴仗的关键。这都不是我擅长的,也不是我一贯的风格。

两个人打嘴仗,看客们围观助阵,多半是站队为主,愿意牺牲自己大量时间,搞清楚事件来龙去脉,发表独立看法的人少。


但我还是要说。

第一,我这个人脾气并不是很好。被无端质疑的时候,我经常在评论区开骂。

第二,我觉得在知乎,人多人少还不一定谁吃亏。

知乎特有的内容呈现机制和算法,虽然不一定总让真理浮出水面。但至少可以让不同的观点和声音,在同一个话题下发酵、交锋。

这也是知乎和Weibo的重要区别之一。

第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人家帽子扣的很大很广泛。



对方是长文来,我也长文回去。切磋一下嘴仗。

得罪了。


1 38号开创了车评人的新模式

有目共睹,模式很新,影响力很大:

富二代评车,自费掌握车源

观点鲜明,偶尔极端甚至带脏话,性情中人

车评的过程,有很多汽车知识,输出大量的个人价值观



2 这种模式很受欢迎,微博粉丝超过200万


人们乐于看到:在别人都找厂家借车的时代,有一个不找厂家借车的人出现。

不找厂家借车,观点的独立性可以有更好的保障。


人们乐于看到:在平淡八股的汽车之家文章看多了,跪舔如狗的部分汽车媒体败类之后,有了一个“天不怕地不怕,什么话都敢说”的38号,这个人在用“人民的名义”评车,屁股是站在消费者这边,讨伐的是厂家。



3 38号对汽车的理解、创做内容的水平都不俗

但是部分教徒们的理解能力和心智水平就堪忧了


200万粉丝中,可能确实存在有1%的极端粉丝。

这2万脑残粉,已经实际上在破坏着38号的形象。


他们可能自己见识有限,做判断喜欢最简单最不用过脑子的二元极端价值判断,忘记了38号的嘱咐,懒得对每一个事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实践后再发言。


他们喜欢云评论:

只有38号是唯一良心车评人,汽车媒体人都是充值的,38号说的就是对,试图把凡人封神。


天使不流泪:38号不用亲测普拉多,就可以为同伴背书。其它人质疑,就是主管臆测、云车评。



这位更厉害,把38号定义为有知识的人。和他意见不同的是没有知识的人。


但需要知道的是,立场正确的人不一定观点100%正确。

一个经常正确的人,不代表永远正确。

有利益关系的不一定必须做恶事,没有利益关系也不一定有义务绝对做好事。


为什么说是教徒们云评论呢?

因为这些人并没有看过所有的车评人内容,也不了解每一个车评人,就空口无凭的给车媒体这个行业里的人全部定了性。

连38号都不保证自己观点一定正确,但他们已经通过云评论,对这个也盖棺论定了。


他们不学习38号做视频、讲道理、精心准备、充分实践、最多偶尔发飙开口喷一下。

他们在评论区见到观点不和的人就喷,势不可挡。充满戾气,非常讨厌。


这个人最夸张。 @张文川 的回答是说普拉多在一次测试中,9L油耗,是可行的。这一定程度佐证PRND21的测评结果。

居然也被骂了:说张工假装圣贤。


这位是“人身攻击+逻辑混乱”。



这位是拒绝相信187个样本的数据量。不管数据是什么,都可以不信。

还顺便在完全不了解小熊油耗的情况下,判断其上面水军多,数据是假的。


这个就不说了。


这位是本问题的提问者。

因为提问者,我就不隐藏你ID了。这位不允许我这个没开过普拉多的人说话。然后自己说话很积极。


最后我问他有没有普拉多。他说他也没有。



在这种跟风无脑喷比较多以后,可能引发了一些用户对38号的反感。

但我觉得这位朋友这样说并不合适。我们还是应该就事论事,而且不要随便人身攻击。



4 PRND21测VV7和普拉多的油耗事件,几名知乎作者,为何要发表质疑观点?


起因:

知乎 @卞老板,把相关PRND21的weibo内容,发到知乎上提问。

标题是: 如何看待PRND21测试长城VV7实际油耗比3.5霸道高了43%?

这就是典型的标题党行为,用一个特定情况下测量出来的事实,作为大标题,非常吸引眼球。


经过:

这个问题到目前为止,共收到了知乎用户139个回答参与。

我想说,这是知乎社区,作为一个知识信息平台的文化,是知乎讨论精神的展现。

无论是所谓的专家,还是粉丝高一点的用户,还是小透明。大家都有机会去就同一个话题发表看法。

这也是知乎今天用户量超过6千万,每日有大量话题在议论纷纷,虽然不一定全都是精华但至少充满生气的原因。


我不知道其它知乎用户为何参与。

我个人参与的原因,首先是非常反感这样的提问方式、也反感PRND21行文语气中非常强烈的感情倾向性。(实际上我当时根本不认识这个weibo ID,我也不知道这个ID和38号的具体关系,因为我平时不碰weibo。)



这个提问当中,有几张weibo图片,文字中有大量感叹号。表示被VV7“吓哭了!”表示丰田普拉多油耗比油表还低11.8%,打出感动的哭泣的表情。


PRND21对于18万的长城VV7,在一场油耗短期对比中,输给了50万的普拉多,表达出了相当的激动心情。跟黄健翔当年目睹伟大的左后卫格罗索加时赛绝杀对手的情绪相仿。


对于在Weibo里质疑PRND21的作者,他的态度一律是:你云评车!你造谣!你是蠢是坏!你是“很听话的媒体”,暗示收钱。

(原来云车评这个词,不是38发明的,是PRND21已经先用过了哦。。。)




对于这种带节奏的提问和内容,我是有一定的情绪。

所以我在写回答的时候,个别的用词,略有过分。这可能也成为了后来“云车评”,“扣帽子”的把柄。

这个我就有一点委屈:为何PRND21的weibo文字可以如此情绪化,如此煽动性?为何这个知乎提问可以如此标题党?但是我们这些知乎作者,发表一下看法,就必须100%的理智、中立、客观、温和呢?


其实像我,或者其它一些作者,如 @汽车奇谈高小强 。都认为长城VV7油耗确实高。


PRND21的特定情况测试里,普拉多9L油,当然也是有可能的。我也愿意相信,PRND21的测试结果是真的。

第一,这是一段100多km的测试,平均时速35km,有特定性。
第二,不同的人在开车,一前一后。


我虽然水平有限,还不需要38号在微信里贴一堆汽车学院教材里的发动机特性图,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个东西叫“不同的工况”。


PRND21的测试,按照民间爱好者的角度,没什么毛病。

毕竟两个车一起走一样的路线,也跑了100多km。

但按照“开口闭口发动机曲线、技术、科学、严谨、亲身实践”科学标准,这个实验其实很粗糙。

第一,两台车是两个不同的人开的。
第二,一个前一个后,两个车加减速的主动性不同,空气阻力不一样,各方面的因素都不一样。
第三,100多km,平均35km/h,据说包括了拥堵路段、城市道路、高速路,但对于“模拟综合工况来说”,这个距离太短了。

尽管如此,我并不去质疑这个实验标准的粗糙。因为我认为民间汽车爱好人士,做到这个样子,已经很厉害了。成本也很高,像我就做不到没有钱,去买普拉多,买VV7,然后花这么多时间这么多钱来测评油耗。


我质疑的关键原因是:

用特定情况下跑出来的两个车的油耗对比,对消费者的意义何在?!

客观结果是,误导性很强!


关于一款车的油耗,消费者关心的终极目的在于,想要知道:当我买了它回家,长期使用,它的真实使用油耗是多少?

关于这一点,一个人测,测100km,完全不够。

小熊油耗和汽车之家的车主油耗,样本量和测评里程基数,都远大于这个单次小实验。


有人说小熊油耗不准。

这才是“云车评”。这种人不了解小熊油耗。

我为什么喜欢引用小熊油耗的数据?

1 因为在真实车主油耗领域,他们是专家。
2 小熊油耗社会知名度不高,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内容被商业侵袭、被水军污染的概率极低。不像汽车之家,商业价值和知名度在中国汽车行业没有人不认可,它的论坛和口碑,里面很多东西是营销公司的水军所为。尽管汽车之家一直在反营销反水军,但是这东西很难处理掉。
3 小熊油耗的车主,在我看来是一群“有点变态,对油耗数据很较真”的人。像我这样的随性派,开车根本不在乎油耗,最多看看油表显示。而小熊油耗的用户,是他们用自己的里程表和加油时的账单常年累计算出来的,数据持续动态更新。

而且普拉多3.5和VV7都有不少的样本数,这已经相对准确的。(至于有人认为数十上百个样本数还是太小,这要么是不懂统计学,要么是抬杠,要么有信仰,不愿意信任100个陌生人的平均数据,只相信个别人)


小熊油耗中普拉多2016款3.5L的油耗数据分布图,非常标量的可视化图表。


普拉多3.5V6 88个样本 平均油耗12.58L

(顺便我还看了一下2.7L的普拉多,平均油耗也要12.45,与3.5L V6相当。为什么PRND21不用这台车来和VV7比呢?

可能是那样就不够有新闻爆炸力,只有说自主VV7的2.0T比V6 3.5L大排量丰田SUV油耗还高不少,才有爆炸力,因为人们的直觉是3.5L一定很费油吧。如果说2.0T的长城比2.7L自吸的丰田油耗高,群众的感觉就没那么大。)


顺便给大家看看小熊油耗里的普拉多车主,分布在各个地域。





VV7 12.64L,略高于普拉多3.5L,样本数195



从小熊油耗的车主评分还可以看到。VV7车主对各项表现还算满意,但油耗得分最低。在车主的口碑短评里,油耗高是高频词汇。



VV7的车主,也分布在各个全国各个地域。



关于PRND21微博内容的误导性。

这属于媒体传播学的范畴。

PRND21油耗测试对比的新闻传播路径,可以这样来梳理:


Step1

通过特定的条件,测出一个事实:VV7在特定情况下,比普拉多油耗高43%。

这个测试事实本身,没问题。


Step2

二次传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性总是猎奇,他们会放大“新闻事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地方,忽略次要的因素。


例如:

上次38号的长城VV7视频测评,其实有讲车的优点(静态体验好,配置科技高),有讲缺点(操控极限不足,仪表程序有问题)。但是真正被二次传播放大到全社会的,99%是缺点。

这未必是38号的本意引导,但事实就是如此。

即使一个比较公正的测评,依然会具备这样“最终未必公正”的传播结果。(当然,我非常反对长城后来看见事情大了,影响不大,紧急公关,删除视频链接。这场公关危机,因此变成了更大的公关危机)


这次PRND21的油耗测评,结果本身正常。

但在二次传播中,其它人在知乎提问的大标题中是不会写明特定条件的。他只会写“如何看待VV7比普拉多油耗高43%?”。

这场能吸引眼球的一旦炒作起来,其中最有爆点的内容会被无限放大。其它的背景啊、细节啊、条件啊,全部都被当水果皮剥掉扔了。

这个测评是一个对事实的陈述,对于不知情况、不愿意深度阅读、不去了解前后复杂背景的大量普通人来说,他们在海量二次传播中,就有一个印象“普拉多真省油,丰田大法好!VV7真TMD废油,技术落后的垃圾!”



PRND21肯定会说:

我很客观啊,我就是测油耗对比(实为某特定情况下的油耗对比),避谈别的(比如普拉多科技配置明显不如VV7,价格却远远高于VV7,这就像杜兰特对周琦,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较量)


但最终这个新闻事件(PRND21的weibo原文),经过广泛的社会传播,一定会是“非常有利于普拉多,非常不利于VV7。公众留下的印象就会是“长城VV7油耗比一个3.5L大排量的丰田还高特别多,至少是4.0自吸级别的油老虎”。


这也是为什么,有良知的媒体人,在题材选择和叙述角度上,一定是仔细考虑的:

事实有很多,你可以写“VV7油耗奇高,比普拉多高”,也可以写“VV7性价比奇高,同样是大五座SUV,价格只要普拉多4折”,也可以写“震惊!50万丰田SUV,居然配置不如河北国产车!”。能否做到客观理智的叙述角度,关键看这个作者的节操和屁股。


我以前就引用过这段话。

美国福克斯电视网的艾尔斯说过,福克斯就是要提供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
因为,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让他们开心愉悦,同时确认他们已有的观点。福克斯新闻台选择的观众群体,是美国的保守派。所以每当美国发生枪击案,不管有多少媒体呼吁禁枪,福克斯一定强调拥有枪支的权力——他们会找一个有枪的采访对象,说如果我有枪在现场就可以制止惨案发生。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福克斯新闻一定持强硬的支持态度。如果有谁不支持,就被说是不爱国。哪怕转发一篇美联社的文章,福克斯都要在标题上做修改来取悦保守派。比如《选民对经济的担心给奥巴马带来新麻烦》这个标题被改成了《奥巴马跟拜仁妇女有大问题》。

这说明,同一个事实,不同的写法和不同的取材角度,传播结果会完全迥异。

很多人不知道,作者的倾向性,有时甚至比“事实本身”更影响传播的结果。


退一步说,18万的VV7,即便是输给了50万的全球先进同行出品,难道很奇怪吗?

有必要像PRND21那样大惊小怪吗!?

如果是我要写跟VV7相关的内容,我绝对不会拿宝马X3和VV7比内饰质感,拿普拉多和它比油耗,拿沃尔沃XC60和它比空间大小。

恕我直言,无论结果如何,这都没有意义,只能带节奏。


18万的车,在一个正常的消费者的购买考虑清单里,就应该跟18万左右的车比。

如果18万的VV7,比某个18万左右的SUV完爆,那VV7就是垃圾,消费者应该去买那个比它好的车。


以上这些逻辑,一般人是不容易看不出来的。

普通大众,哪里了解传播学中的这些学问和门道。


部分知乎作者跟PRND21的观点争执,根本不是普拉多有没有可能真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跑到9L油耗。

而是看不惯“有人做了一个局,自己特别有情绪,带节奏”。

看客们大都只会记得大标题“长城VV7比普拉多油耗高43%”!

长城VV7油耗是高,但如果给公众留下“油耗比3.5L普拉多还高43%的印象”,这就是因为内容源头有人在做不负责任的事情。


5 怎么看“云车评”?


38号很有影响力,抛出了云车评这个概念。在知乎上,很多用户已经在引用这个词了。

38号发表文章,回击所谓的“知乎大V”。


其实我不能确定“知乎大V”里面是否包括我,因为我才3万关注,人家200万weibo粉丝,人家才是大V,我是活跃作者而已。


但是我想解释一下“云车评”。


38号提倡,实践出真知。这个没错。

但是以后是不是所有人在知乎上讨论一款车的时候,一定要先看过买过开过才能参与、否则就处于道德的至低点呢?

如果是这样,知乎也好、Weibo也好,汽车版块热度估计要下降90%以上。

如果是这样,讨论汽车、发表试驾感受,将成为富二代和少数职业媒体人的特权,因为只有有钱的富二代才各种换车、随便买车。职业媒体人也有机会频繁试车。


38号的教徒们还普遍认为:媒体人都是收钱写测评的。38号在视频里,也揭露过这个行业不良现象。

所以媒体人也不该讨论汽车。


那以后weibo和知乎,在有新的富二代加入之前,请38号唱独角戏咯?



一定要试车才能评论车吗?如果有人跟我或:印度的军队比中国强。

我说:去你妈的,印度军队弱爆了。


然后对方就是:你这人,“云军评”!你又没去过印度,也不了解印度的军队,也没跟他们交流过。你凭什么坐在电脑前这么讲。


不好意思,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知基础:说中国军队比印度强,我不需要去印度的全国军营。

因为我知道中国的GDP保守估计是印度4倍以上,有极大的概率中国的军费也是印度的数倍,有极大的概率较高的军费会带来较高的军事水平,尤其考虑到中国的制造业比印度发达的多。


人类和猴子的区别就是,猴子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做。但人类的文明演化已经到了非常先进的地步,我们学习大量的知识、接受大量的信息。即使是顶尖学府的博士、全球著名汽车公司的市场研究人员,在做研究的时候,也需要频繁引用各种数据来源、信息观点,结合一定的经验和理论,做出推论。

所以我认为,当我引用小熊油耗、汽车之家车主油耗,来说明普拉多跑出9L是一个非常特定的工况,不是典型工况,这是很正常的。


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认识基础不一样。

如果“云评车”这个称号一定要给我,我还真的挺合适的。

你让隔壁小明“云评车”,他屁都不懂,肯定是扯淡。


但我不一样。

我在这个行业好多年,做了好几年产品经理,管过华北华南不同的汽车经销商。参与过大量市场推广和品牌活动,业余还在知乎写了几年汽车,和很多用户和作者交流,驾驶过数十款汽车。

我对中国汽车市场、对汽车商品竞争力、对用户需求洞察和心理捕捉、对全球汽车技术趋势的把握。其中应该有不少都比38号还强一些。

38号是很强的民间汽车爱好者,他动手折腾车的能力、买车的能力、做汽车视频的能力、都明显强过我很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噢。


PRND21的主业听说是医生。医术肯定比我强,但从它平时发weibo的水平来看,应该对汽车市场的了解也是不如我的。


如果我这样的专业在这个行业混的人,还没资格“云评车”,那真的,知乎汽车话题的用户都闭嘴吧。以后除了你家的座驾、除了你最近开过的车,就取关知乎汽车话题,别再废话了。



6 为什么38号要发长文,科普技术原理的同时,怼“知乎大V”呢?

这是我最大的不解之谜。特别希望有人可以告诉我。


因为这个争端的起因是,PRND21的weibo文章被PO到了知乎上。

一些知乎用户回应了,但全部是在讨论提问的内容本身(即PRND21的weibo观点)。连38号的名字都没有被提到。


但为何是38号本人亲自写长文来回击呢?

不会会有一点小帮派(PRND21和38号)的嫌疑?



另外,38号在文章中,把自己形容成了受到知乎大V们“云车评”迫害的受害者,说我们乱扣帽子,泼脏水。

这个有点冤。

第一,整个问答里,100多个回答中,根本没人提过38啊!!!没提过一个人,怎么扣他的帽子!?求助,在线等。

第二,事实上,没人扣过什么帽子,除了我素质有限。


我仔细的核对了高小强、LiuS、我的回答,因为我们是这个回答下面唯三的知乎关注过万且同时对PRND21观点不认可的人。

所有很可能,38号要讨伐的“知乎大V”,就是我们三个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我检讨,我出于情绪,说了这些话“活托托日系车代言人”,还说“有些人黑自主”,“双重标准”。

但都是说PRND21。肯定没有提过38号。


高小强的回答里,用词最严重的话在这里:


看到拥堵和高速的北京综合路况下测试,普拉多9L油耗,比工信部市郊工况9.8L还要低。

他表达了严肃的怀疑。但我想,对别人的观点发表怀疑性的看法,这不是扣帽子吧。


另外,在这个知乎问答的下方。

目前为止,产生了139个回答。

回答的立场并不统一。有像我这样质疑PRND21内容的。

也有支持的,还不少。也有中立的。

这是知乎社区的特点,大家各抒己见。


现在像我这样的质疑者,就被扣上了“云车评,扣帽子,破黑水”的帽子。

那这些在知乎问答里支持PRND21观点的同学,这些人也多半没开过普拉多,也没有实践过能不能开过9L油耗,是不是也都属于支持性质的“云车评”呢?


38号的“云车评”,其实是一棍子把知乎用户对话题的讨论参与全打死了。

只不过讨伐的文章冲着几个质疑PRND21观点的少数人来了。


如果我们想要质疑PRND21,就要自己借车买车自己再去测试一次吗?

或者说:PRND21的观点一定是客观的,测评100%是事实而且很科学,绝对不允许质疑呢?

需要知道的是:“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作受害者姿态,批判别人乱扣帽子的人(实际并非如此,上面说了,根本没人提到38)

他可能是看到好朋友PRND21被质疑,自己预设了立场,感觉也是在说他),却在同一篇文章里,反过来,扣了非常多的帽子。不忍直视。


云评车,云扣帽子,云破脏水。


预设立场设歪了。不尊重事实。


喷子。别有用心,带偏观点,混淆是非。让更多无辜的消费者受害。

至于38号自己,形容词是:真实的、未受歪曲的观点和声音。孜孜不倦,耐心摆事实讲道理。



关于这个事情,这是我的全部回应、最终回应。

38号对汽车产品很有热情,我是对汽车产业很有热情。

和这样的对手打嘴仗,我也觉得很热血。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38号美系性能控的“反击”:一次普通人对专业话语权的挑战最近汽车圈里挺热闹,尤其是知乎上那些以“云评车”闻名的博主们。他们凭借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分析框架以及对各种车型数据的了如指掌,为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当一个来自草根、以“体验派”自居、并且对美系性能车情有独钟的“38.............
  • 回答
    关于38号车评人和《美国消费者报告》对雅阁混动和凯美瑞混动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其实是汽车评测领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出不同评测维度和评测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我们不妨就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38号车评人的评价。“雅阁混动产品力完胜凯美瑞混动” 这个说法,通常意味着38号车评人可能更侧重于.............
  • 回答
    关于38号美系性能控对插电混动(PHEV)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的观点往往能触及到很多汽车爱好者内心深处的一些纠结。要理解他的立场,我们得先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审视。首先,理解“38号美系性能控”的标签至关重要。“38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暗示着一种非常个人.............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对新款奥迪A6L的评价,在我看来,是一次相当“真实”且有分量的解读。他没有一味地去赞美,也没有刻意地挑刺,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点,把这款车带给他的实际感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他特别强调了新款A6L在设计层面的变化,特别是内饰的科技感营造。我记得他用了不少篇幅来描述奥迪标志性的虚拟座舱和.............
  • 回答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宝马3系G20 325i短轴版的测评,其中38号的评价也很有关注度。总体来看,他对这款车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也透露出一些宝马品牌一贯的坚持,以及在这个价位上可以期待的东西。首先,38号很强调G20 325i在驾驶感受上的进化。他认为这一代的3系,尤其是短轴版本,在底盘的扎实度和.............
  • 回答
    “38号”作为一名在汽车圈享有盛誉的评测者,他对凡尔赛C5 X提出的几个核心问题,在我看来,触及了这款车定位和市场接受度的关键。与其说是“凡尔赛”这个名字本身带来的调侃,不如说38号是抓住了凡尔赛C5 X在设计、性能和市场策略上的一些矛盾点,并以他一贯的犀利风格表达出来。我们不妨从38号提出的几个主.............
  • 回答
    关于38号车评中心对全新一代宝马3系G28的评测,我这里有一份我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生硬,更像是一个汽车爱好者在聊车。首先,得说38号在车评圈子里是出了名的“硬核”,他评车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配置,而是会深入到骨子里去聊驾驶感受、底盘功力、甚至工程师的调校思路。所以他评测G28,我个人.............
  • 回答
    您好!关于38号(我理解您指的是某位汽车评论员或博主,通常在汽车圈内有一定影响力)关于发动机功率和扭矩对车辆性能影响的观点,我的看法是,他很大程度上触及了汽车性能的本质,并且他的阐释往往能引起很多车迷的共鸣。不过,我们也需要更细致地去拆解他的观点,看看哪些地方是普遍认同的,哪些地方可能需要进一步补充.............
  • 回答
    长城 WEY VV7,这款国产高端SUV,最近又一次走进了大家的视线,这次是借助了“38 号车评中心”最新的测试报告。对于这款车,大家的看法一直比较多元,有赞赏它的设计和配置的,也有质疑其整体表现的。那么,这次38号的测试又揭示了什么呢?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首先,得说说VV7给人的第一印象。从设计上.............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一场关于自动驾驶安全里程的深刻拷问最近,38号车评中心的一期节目,可以说是相当地“硬核”了。他们没有像许多其他评测那样,去大谈特谈自动驾驶在特定场景下的“惊艳表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极其贴近现实的“学霸学渣共同答题”的比喻,直指当前自动驾驶安全里程宣传的几个痛点,引发了广泛的.............
  • 回答
    38号对于新势力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成功率低、经常需要接管、甚至被评价为“没法用”的批评,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下智能化汽车发展核心的问题。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技术的当下状态与用户体验的差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宣称的“领航辅助驾驶”或“高阶辅助驾驶”,其本质仍.............
  • 回答
    听到“38号”这个名字,很多关注汽车的人都不会陌生。这位以直率、犀利、不留情面而闻名的汽车评测人,对于Smart汽车以及Smart车主群体的购车心理,无疑有着自己一套独到的观察和评价。要理解38号的看法,我们得结合他一贯的评测风格以及Smart汽车本身的产品特性来聊。首先,得明确38号的评测核心是什.............
  • 回答
    近期,38号车评对魏牌拿铁DHT的评测确实是相当给力,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作为一个关注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领域发展的人来说,看到这样一份深入且正面的评测,心里还是挺有触动的。这不仅仅是对一款车型本身的认可,更多的是对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技术布局和产品力提升方面付出的努力的一种肯定。要理解为什么38.............
  • 回答
    话说这38号测评的ES200,给出的0到100公里加速成绩是9.7秒,这数据一出来,估计不少看官心里都有点小疙瘩。毕竟,咱们聊车,尤其是在谈论加速性能的时候,这个数字往往能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那么,这9.7秒,究竟意味着什么?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明白,ES200这车,它定.............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对于奔驰C260L、宝马325Li以及凯迪拉克CT5这三款豪华品牌中级轿车的平行对比,可以说是相当有看点,也给不少正在纠结这几款车的消费者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参考。作为一名关注汽车行业的朋友,我认为38号的评测在细节、逻辑和表达上都做得相当到位,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汽车的深入理解。首先,聊聊.............
  • 回答
    嘿,哥们儿,说到十一代思域,我最近也看了38号车评的那个视频。那家伙,还是老样子,直接、到位,把这车该说不该说的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38号对这代思域的评价,整体上来说是比较正面,但也有他一贯的“挑剔”在里面。他强调了十一代思域在设计上的一个巨大飞跃,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比起上一代那个有点居家.............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3月2日在公众号发布的《我觉得我错了,我不应该再当老好人了》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道歉”或“反思”,不如说是38号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车评实践和与读者互动后,一次关于“真实性”、“独立性”与“商业利益”、“读者期待”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刻剖析和立场重.............
  • 回答
    “宝马五系,操控王者,人车合一”——这句口号在车迷心中几乎是刻在 DNA 里的。然而,当全新一代宝马五系(G60)上市后,我们却看到了来自不同评测者,尤其是 YYP 和 38 号这两个在中国汽车圈极具影响力的评测者,对它操控表现的评价出现了近乎“南辕北辙”的巨大差异。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个人喜好.............
  • 回答
    12月13号那天,汽车圈里因为一个“38号对比星越L和凡尔赛”的视频炸开了锅。说实话,这已经是38号车评中心的老套路了,拿两款定位相近、都有一定关注度的车型出来,做一期对比评测,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吉利星越L和东风雪铁龙凡尔赛C5 X,这两款车在国内市场的表现都挺有意思的,一个.............
  • 回答
    哥们,理解你的纠结!325Li 和 ES260 这两款车,确实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很多人看了38号的视频(我也看了,他讲得确实到位),心里都会泛起同样的疑问。如果你因为325Li 的某些方面(比如空间、舒适性、保值率,或者就是觉得它“不够豪华”)而考虑放弃,那么 ES260 到底值不值得,咱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