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 38 号车评中心对全新一代宝马 3 系 G28 的评测?

回答
关于38号车评中心对全新一代宝马3系G28的评测,我这里有一份我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生硬,更像是一个汽车爱好者在聊车。

首先,得说38号在车评圈子里是出了名的“硬核”,他评车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配置,而是会深入到骨子里去聊驾驶感受、底盘功力、甚至工程师的调校思路。所以他评测G28,我个人是挺期待的,因为宝马3系,尤其是“标杆”这个称号,从来都不是随便给的。

他提到G28最核心的改变,我觉得总结得特别到位:“更像一辆宝马,但又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宝马。” 这句话有点绕,但细品一下就明白了。

“更像一辆宝马”,指的是它骨子里依然保留着宝马对驾驶乐趣的追求。比如,他花了很大篇幅去聊底盘的滤震和支撑性。他觉得这一代的3系,在保留了德系那种扎实感的同时,又明显在舒适性上做了提升。这其实是个很难拿捏的平衡,因为你一旦往舒适靠拢,很容易就会丧失宝马的那种操控锐度。但38号的意思是,G28找到了一个很微妙的中间地带,它不像上一代F30那样,让你感觉每个细微的路面起伏都传递到你身体里,让你觉得“我真的在开车”。G28会“过滤”掉一些不必要的颠簸,让你在长途驾驶或者日常通勤的时候,不会那么疲惫。但同时,当你在山路或者赛道日需要它的时候,它又能迅速切换到“战斗模式”,提供那种精准的转向手感和紧致的车身响应。他可能会用一些诸如“韧性”、“厚实感”、“高级感”这样的词来形容底盘给他的感受。

但是,“又不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宝马”这一点,我觉得更是点睛之笔。他提到的几个方面,我都深有体会:

转向的“电子感”和“不那么直接”: 这一点上,38号的评价可以说是非常尖锐了。他认为虽然相比之前几代宝马,G28的转向变得更轻便易用,更符合大多数人的日常驾驶需求,但它也因此失去了一些老宝马那种纯粹的、像甩棍一样直接的沟通感。转向柱的阻尼、路感的回馈,可能都被电子系统干预得多了些,让你感觉不到那么多的“机械的质感”。这一点对于那些追求极致操控的老宝马车迷来说,可能是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可能会说,现在的转向更像是一种“辅助”,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反馈”。

车身尺寸的增加和轴距的拉长: 这一点是最直观的。38号当然也提到了,G28相比上一代明显大了不少,轴距也拉长了。这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后排空间更宽敞了,乘坐舒适性大大提升,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这绝对是个巨大的卖点。但是,这种“加长”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到车辆的灵活性。他可能会说,虽然G28依然很灵活,但在连续快速过弯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车头和车尾的动态有所不同,不如以前那么“一体化”,那种“短小精悍”的感觉有所减弱。用他可能的话来说,就是“它依旧是灵巧的,但少了一些那种小巧的敏捷感。”

内饰和科技配置的进步: 这一点上,38号一般不会过多停留,但他肯定会提到,G28在内饰的豪华感、用料以及科技配置上,相比上一代有了质的飞跃。比如那个iDrive系统,操作逻辑和屏幕显示效果都进步很大,配合那个大联屏,确实科技感十足。他可能还会聊到一些主动安全配置、驾驶辅助系统,这些都是现代汽车的趋势,宝马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但对于纯粹追求驾驶乐趣的人来说,这些可能会被视为“干扰”。

动力系统的调校: 宝马的B系列发动机大家都很熟悉了。38号肯定会对动力响应、变速箱的换挡逻辑进行评价。他可能会说,虽然依旧是那个熟悉的“宝马味”,但为了兼顾经济性和排放,动力输出可能不像以前那么“野蛮”,而是更偏向于平顺和线性。不过,他肯定也会肯定宝马在动力总成匹配上的功力,让日常驾驶和急加速都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总的来说,38号对G28的评测,给我的感觉是:他承认宝马在“与时俱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让3系变得更适合更广泛的消费者,也更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它在舒适性、科技感、空间表现上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但是,作为一名资深的宝马爱好者,他也在遗憾地指出,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过去被奉为圭臬的“宝马特质”正在被稀释。转向手感的纯粹性、车身尺寸带来的那种直接的灵活性,可能都成为了妥协的对象。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新晋的宝马车主,或者你更看重的是一款车在日常使用中的舒适性、科技感和易用性,那么G28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选择,它会给你带来很多惊喜。

但如果你是一个老派的宝马迷,还在怀念那个只为驾驶而生的E46或者E90,那么G28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些“不一样”,甚至有些“失落”。它依旧是宝马,依旧优秀,但那种原汁原味的“宝马感”,可能需要你用一种新的视角去重新定义了。

这就是我对38号车评里关于G28的一些理解,希望没有显得太像机器在说话,更像是我们这些喜欢车的人在交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宝马能造出来的最好的奔驰。

“把车标挡上开,打死我也开不出来这是台宝马”,这就是新3系了,也是38整个开下来最想说的一句话。

不能把它跟上代比较,没什么意义,上代再好,卖不上三十万,对车企来说就是白赚吆喝,

这代也卖不上三十万,那就是达不成目标,溃败。

——

之前有问题问,宝马和奔驰的差距究竟在哪?

我看回答五花八门,有人说历史,有人说技术,有人说内饰,有人说差在没有超跑,还有忠粉说根本就不差……

等等吧,有个回答独树一帜,还让我挺眼前一亮的——

差在车标。

奔驰的三叉星就是好看,缩小了好看,放大了好看,印在东西上好看,弄巨大直接插厂房上也好看。
相反宝马那个蓝天白云,只有在宝马的机盖上,被双肾衬托的时候好看,除此之外,弄太大就别扭。

当然了,这个观点可能就是句玩笑,不能说汽车之间的终结对决就是车标的对决,宝马不是还有摩托车自行车嘛,那上面车标那么小,我觉得也蛮好看的。

但这背后的确有细思极恐的事情,那就是消费者到底为了什么去接受溢价。

在38的视频里,大飙车式评车法莫名躺枪,奔驰的尾标逻辑也跟着躺枪,38自己也懵逼脸,觉得我就按照动态静态测呗,机械素质,极限操控,0百,油耗,隔音静谧性,人机工程,坐垫舒适性,内饰氛围等等等等,反正我就按照以往的流程测,测到最后,车标一蒙,你问我开的啥,我竟然不知道了。

我个人觉得,38他可能还是没找到一个自上而下的筐,去把他得到的信息,一筐兜起来而已。

什么意思,其实很简单,就是车评人就跟中国导演似的,经历了好几代,

第一代第二代都被淘汰了,其中坚持不收钱的,饿死了;坚持收钱无脑洗地的,已经丧失公信力了,说话没人信了。

YYP,38号,大冰块属于第三代车评人了,其中38号最核心的竞争力其实不是不收钱,很多车评人因为收不到钱,就标榜自己不收钱,但也没有像他这么声名鹊起,

因为38的核心是只管开,他是真正把原教旨车评发扬光大的,而且真正掀起波澜的第一人。在他之前的一二代车评,无论收不收钱,都是潜意识把这玩意当奢侈品,当美妆那么评测的,因为国人富起来的还是太晚。车动不动就大几十万,白给谁谁都要。不管多烂的车,都有自己的生态位,当奢侈品测最后就变成了情怀+存在即合理=废话连篇。

38号跟知乎上很多留学生类似,听他们说车有时候会觉得跟我风马牛不相干,因为他们喜欢一辆丰田的时候,会三言两语说得比特么奔驰s都好。而放在老百姓眼里,麻烦您还是给我来辆奔驰s吧。这是一种大猩猩式的价值体系,即品牌是由能逗我笑的车型组成的集合,逗笑占比越大,这个牌子越屌炸天,从这个角度出发,阿尔法罗密欧无敌。

在一般民用车型里,如果一个渣牌出了好车,他们就觉得朕心甚慰,就像38号评现代领动(好像是那集),基本上能用的好词也都用了。

好牌出好车,应该的;

好牌出渣车,这牌疯了,忍不了,必须骂醒他!

所以38号嘴里的“产品力”,比例尺有时候不准的,也是喷子们经常找碴怼他的一大缘由,就是明眼人看出来你确实有偏好,对某些牌子宽容,但是对某些牌子不那么宽容。根源就在于,这是一个总领他所有评车逻辑,评车指标,评车数据的一个根本逻辑,离了这个“原教旨”,就没法开展语言了。

说点题外话,拿YYP跟38号对比,我不说YYP比他高级,但是YYP绝对是本土车评人进化到极致之后的产物,集大成者。

他不是太极宗师,他是咏春大师,打出来的拳即使再圆融,一样有破绽。而咏春有门绝学叫“听桥”,先听,调动所有敏锐的感官去听,听什么?听车企的意愿,也就是从小被老师念到大的,“领会出题人的意图”。

要知道在中国,车企公关和市场部的愚蠢和没文化程度令人发指,他们的公关还停留在千万别上315,尽全力“屏蔽负面新闻”这种简单粗暴的野蛮状况。YYP做的就是绕过没见识的二手领导,直接领会车企品牌到底核心诉求是啥,然后顺着甲方的思路打这套拳,看起来一板一眼,好坏都说了,但是确实拳拳打到了要害。

比如2020款宝马新3系,在38号眼里,这是有着辉煌成就上一代车型的接班人,赶紧试试看,这车丧失掉所谓灵魂没,他敢开就敢说。

如果你是车评人,让你评新3系,你就傻乎乎进去就开,然后开着开着发现,确实没有上代好,但是又收了公关费,知道这么说就完犊子了,那就只能扯点情怀历史,打打太极,恭喜你,你既不是38号,也不是YYP,你就是个车评炮灰了。

在YYP眼里,这是宝马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在中国汽车产业秋风乍起的时候的一个命题作文,题目是啥,他先得搞清楚这个才行——

而宝马眼前就是有篇范文——奔驰c200。

我倒没开过新的260,但是对老的200印象颇深,我有时候真的是搞不清楚,奔驰的受众群是什么心态,或者说,他们到底看重什么。

比如你在路上看到奔驰,无论是c,cla还是e级,你仔细看会发现,这个车明明车门以下是很大的,底盘面积不小了,但偏偏一到腰就猛然收窄,无论是尾箱还是车门车窗,乃至乘客的头部空间,就好像复读机上放了一盘磁带,复读机是整个机械部,磁带是乘客的空间,这是弄啥呢?跟乘客有仇是咋的。

我搞不懂,

包括那个宽到姥姥家的中控,虽然漂亮,可以对着照片撸那种,但是真坐在副驾上,左腿截肢的人群才能坐得特别舒坦吧。

现在不是家里媳妇地位最高吗?作为副驾的常年使用者,她们不在意这个,那纯是看标买车?我反正理解不了,路人看不懂,我相信奥迪和宝马也看不太懂,可奔驰c的卖价和销量,谁看谁不眼馋?

奥迪:去他妈的四驱,我们要卖到30万,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搞搞看!

宝马:去他妈的操控,我们要卖到30万,上代宝马缺什么,我们这次就往上垒!

奔驰:弟兄们先别折腾,看我玩个行为艺术,就是在功率下降的同时,尾标竟涨60,并且卖得好,消费者满意,轻松卖到30万。

宝马奥迪:老师,我们不念了,奔驰霸凌我们。

罢课是不能罢课的,硬着头皮也得上,之前奥迪玩砸了,宝马压力更大。

新三国里面,桃园三结义的镜头,没有曹操一泡尿的时间长,

新三系车评里面,YYP说侧倾的镜头,还没说Alcantara头枕的时间长。

这段我是一边开车,一边把手机架在出风口听的(不太安全勿学),给我乐的都不行不行的了。

在38号那边,啥头枕?啥天窗?啥全系液晶仪表加中控大屏?结论就是机械性全面下降,你就是给我心里塞alcantara也弥补不了我内心的创伤。

YYP理解了宝马要搞啥,宝马也确实头铁,让5系放量,冒着销量可能不高的风险,新3出门就是比上代贵了一个档,虽然老百姓都觉得依照经验中期改款会降一波,可现在车的成本确实这么高,省在哪,机械水平能不下降吗?

YYP后半阶段说了,这车没有c系那种“扑面而来豪华感”,但是重点讲的都是c没有的配置,豪华上气氛上确实不好跟奔驰硬碰硬,但是奔驰上中控屏幕小,人机不好用,科技感不强,奔驰给不了的东西,他都会一一点到。最主要的,3系比不了上代的自己,还比不了c的操控吗?

奥迪烂泥糊不上墙了,科技感那宝马就接过来吧。

所以大家看到一个非常科技感十足,现代化的,宝马找奥迪代工生产的奔驰。

难怪38号开完就蒙圈了。


ps,其实c200放开了跑,至少我不危险驾驶,追起来真费劲。

c200,新3老3虽然谁都能聊几句,聊车人口几百万人,月销5位数就大卖了,可见绝大多数人还是干聊。

我倒挺长舒一口气的,不是说男人一辈子都绕不开3系吗?(好像男人一辈子要花的钱太多了,男人一辈子最应该干的是难道不是打死一个头条小编吗)

我是坚决绕开了,半年前却怂恿我爹趁要换代收个老三,估计是隐隐也知道新三应该是个啥样子。

他总怕黑龙江那边冬天下雪,半年没法开,就搁置了。

所以说,现在如果真有(我说的是持币待购,不是键盘杠),真有人觉得错过老3一拍大腿,想买个纯粹点的后驱2.0t,我倒建议捷豹xel。

————

真是隔行如隔山,YYP请谁不好请王自如这种屌丝王,可见再牛的武术家离了自己的生态位都是战五渣。

user avatar

在这个问一下,到底应该评车?还是应该评38这个人?还是应该评论38评车的方式?

我想答案显然应该是最后一个。

38的评测,认真,详实,细致,独立,逻辑性强,但这些在我看来都不是他评车最主要的优点,在我看来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观点鲜明而清晰。对,错,好,坏,喜欢,不喜欢,推荐买或者不推荐买。38的结论很少有模凌两可的中间地带,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想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答案,一个让他们有信心接受的答案。这一点38做的特别好。

不过他的优点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也是缺点。鲜明同样可以被理解成武断,片面,偏激甚至不公。评车这档子事,多少客观公正,多少主观偏好,其实没有人能做到不去兼儿容之。

38最大的优势其实就两个字——年轻。

所以他很自信,很执着,甚至有时显得有点较劲。因为他竭力想证明自己的每次判断都是正确的。大部分有追求的年轻人其实都这样,再正常不过。

如果你觉得自己比他更懂车,更有阅历,看待事物的角度更多面和辩证,那么把他的评测当作一个参考因素就好,任何评测的意义都是如此。评测又不是信仰,如果有人把它上升到可以盲目信任的高度那他不是傻就是真的坏。

而我个人就特别愿意把他的评测当作参考来看一下,我可以从他的评测中看到他那个年龄层次的消费者如何看待很多产品。或许我并不接受他的很多观点和结论,但这些异件也对我很有参考价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