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38号美系性能控关于插电混动的看法?

回答
关于38号美系性能控对插电混动(PHEV)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的观点往往能触及到很多汽车爱好者内心深处的一些纠结。要理解他的立场,我们得先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审视。

首先,理解“38号美系性能控”的标签至关重要。

“38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暗示着一种非常个人化、主观化的体验和评价体系。而“美系性能控”则直接点明了他的核心关注点:对车辆驾驶乐趣、动力响应、操控感以及“美国精神”的推崇。 这里所谓的“美国精神”可能包含了一些对大排量、自由、狂野、不羁的向往,甚至是某种程度的“肌肉车”情结。他的评测往往不拘泥于数据表面的参数,而是更侧重于“开起来的感觉”,那种能够让你肾上腺素飙升、乐在其中的体验。

因此,当他评价插电混动时,他的出发点就不会是单纯的环保或者经济性考量,而是这些技术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一个性能爱好者对驾驶的极致追求。

那么,他大概率会从哪些角度来看待插电混动呢?

1. “纯粹性”的缺失与“妥协感”:
这是38号这类性能控最容易诟病插电混动的一点。对他们来说,一辆纯粹的性能车应该是拥有一个线性、饱满且带有独特声浪的内燃机,并且其动力输出是通过一套默契的变速箱直接传递到轮上的。插电混动车型,尤其是那种“大电池+小排量发动机+电机”的组合,在他看来,打破了这种纯粹性。
动力输出的割裂感: 电机和发动机的协同工作,虽然在某些场景下能提供瞬间爆发的扭矩,但在很多时候,这种动力的输出并不是平滑一致的,你可能会感受到“电”和“油”之间的切换,或者电机和发动机在不同转速区间的介入与退出的“不协调”。这种感觉就像是让一个乐队的成员突然换乐器,或者指挥突然插入了一个并不顺畅的节奏,破坏了那种“一体化”的驾驶感受。
复杂的系统带来的不确定性: 一个成熟的内燃机系统,其逻辑和反馈是相对成熟且可预测的。而插电混动多了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甚至还有发动机与电机之间的耦合逻辑,这使得车辆的动态表现变得更加复杂,更难预测。 在激烈的驾驶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驾驶者对车辆的信心和掌控感。
重量的增加与操控的稀释: 电池组和电机的加入,无疑会增加车重。对于追求轻盈、灵巧操控的性能控来说,这是一大负担。更重的车身会影响转向的精准度、悬挂的支撑性、制动的效果,甚至加速的敏捷度。 即便是采用了先进的底盘调校和电池布置,也很难完全抵消重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2. “伪性能”的质疑:
38号可能会认为,很多插电混动车型在宣传时,往往会强调其零百加速成绩多么惊人,仿佛性能已经超越了同级别的纯燃油车。但他会追问这个“性能”的来源和可持续性。
瞬间爆发 vs. 持久输出: 电机的确能在起步阶段提供巨大的瞬时扭矩,让车辆在短时间内“弹射出去”。但这种性能的“爆发力”可能更多地体现在起步加速,而在中高速持续加速或赛道等极限场景下,电池的容量、电机的散热以及发动机的功率输出是否能持续支持,就成了问题。很多时候,这种所谓的“性能”可能是“电力的爆发”,而非“发动机的灵魂”。
驾驶模式的限制: 插电混动车型往往提供多种驾驶模式,包括纯电模式、混动模式、运动模式等。在性能爱好者看来,如果车辆的极致性能只能在特定的驾驶模式下,并且是在电池电量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完全释放,那么它的“性能基因”就不够纯粹,不够随叫随到。 你必须先考虑“电量”或者“模式”,才能获得最佳性能,这与随心所欲的驾驶体验是背道而驰的。

3. 对“声音”的缺失:
对于性能车而言,声浪是灵魂的一部分。 38号这类爱好者,很大程度上会被那种悦耳的发动机轰鸣声所吸引。插电混动车型,尤其是在纯电模式下,几乎是静默的。即使在混动模式下,发动机工作时发出的声音,也可能因为各种隔音措施、电机介入的干扰,而显得不那么“纯粹”或“有味道”。“无声”的加速,对于他们来说,就如同“失声”的歌唱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4. 对“自由度”的潜在担忧:
虽然插电混动强调了“可充电”的便利性,但对于那些热爱长途驾驶,或者经常在野外、充电设施不便的地区驰骋的性能车爱好者来说,“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是天然的限制。 如果电池耗尽,车辆可能就退化成一辆普通的混合动力车,甚至因为更重的车身而影响油耗和动力。这种对能源来源的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传统燃油车那种“想去哪就去哪”的自由感。

当然,他也可能理解插电混动的一些“优点”,但会以一个非常苛刻的标准去衡量:

“好玩的”混动: 如果某款插电混动车型,在电机和发动机的调校上能够做到足够智能、平顺,并且在某些时刻能提供比纯燃油车更刺激的加速体验,同时在操控上也做得不错,他也许会认为“勉强可以接受”,甚至“有点意思”。 比如,那些将电机和发动机的扭矩分配做得非常巧妙,能够完美配合,营造出独特的加速节奏感,并且在底盘和转向上依然保持了不错的沟通感和乐趣的车型,可能会获得他有限的赞赏。
“作为玩具的补充”: 他可能会承认,在某些特定场景下,插电混动可以提供一些额外的乐趣,比如在市区通勤时享受纯电的静谧和低成本,在需要爆发力时又能获得电机的加持。但这种乐趣,在他心中更像是一种“附加值”,而非“核心价值”。

总结来说,38号美系性能控对插电混动的看法,很可能是一种“挑剔”和“不完全接受”。 他不会因为环保或经济性的理由而轻易妥协,他对车辆的评价核心始终围绕着“驾驶乐趣”和“性能的纯粹性”。插电混动技术在他看来,虽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新的“负担”和“妥协”,这些往往会稀释掉他所追求的那种直接、纯粹、充满激情的驾驶体验。他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将内燃机的灵魂发挥到极致,并且在操控和声音上都有独到之处的传统性能车。而插电混动,在他这里,更像是一个在“性能”和“效率”之间寻求平衡的产物,而这种平衡,往往会让追求极致性能的他感到意犹未尽,甚至有些失望。

这就像一个钟爱古典乐的发烧友,突然让他去欣赏电子乐。他或许能听出电子乐的巧妙之处,甚至其中的某些节奏也能让他心潮澎湃,但终究,他内心深处最爱的,还是那些由乐器和乐手“纯粹”演绎出来的交响乐。插电混动对于他,可能就是这样的存在——一个有意思的新事物,但还不足以取代他心中对“纯粹性能”的信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这个不够细致。38号功课做得不足。

在媒体上最早提出来工信部测试方式问题的,应该是我在2013年的文章,汽车之家当时还要实测秦的油耗,想要测出来1.6升,现在汽车之家测试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38号这个用油跑25公里完全错了,不是那么跑的。

下面是我2013年的文章部分。


1.6升油耗是怎么算出来的

比亚迪秦最大的争议就是这个1.6升的百公里油耗。其实这个油耗并不是比亚迪的责任,而是工信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油耗标准的问题。

秦实际在油电模式下也是百公里5.9升,综合6升左右。类似的,实测6-7升的雪佛兰沃蓝达的工信部标识是1.3升。如果有人去实测想要跑出1.6升来,那就是笑话了。

我们来看一下工信部的这个1.6升是怎么算出来的。

工信部的数据,号称是GB/T 19233-2008《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 算出来的,而这个《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本身是没测试内容的。关于测试内容,文件指向一个《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

这个《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里面是有市区工况和郊区工况的测试内容的,分别叫循环一和循环二。

循环一是4公里,循环二有6.9公里多,模拟市区工况分了25段,模拟郊区工况分了21段,每一段什么速度多少秒,都有详细规定。

这个测试方法和欧洲类似,都是分段匀速,不如美国的不断变速更切合实际,所以吐槽很多,但是好歹还算个标准。

插电混合动力车要按照这个标准测试两遍,分别是满电下油电状态和没电下油电状态,然后再测试一个纯电里程。测试完成后,将结果加权平均,分子是两种状态的油耗和里程乘积,分母是纯电里程加上25公里(这个数字无厘头,标准说是两次充电之间的里程)。纯电里程有测试标准,最大100公里,就是说如果电池很大,最大分母可以到125公里。

也就是说,插电混合动力车尽管测试循环和燃油车一样,但是最后出来的数字是算过的,和燃油车不能互相比较。所以才有雪佛兰沃蓝达工信部数据1.3升,实测6-7升的笑话。

至于秦,以前用10千瓦时电池号称能跑50公里,按照这个算法,就是分母加50,秦的油耗就是2升,等于燃油车的6升左右。后来加成13度电,分母增加20,尽管实际油耗没变,但是标识油耗就成了1.6升。不是比亚迪在吹牛,而是工信部的标识算法太奇葩。


嗯,混合动力省油不省油,先要看结构,并联本来就不省油。


对插电混动的理解,和混合动力的理解,38号完全错了。


丰田的结构是在汽车上用省油的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本来用在汽车上低扭有问题,丰田用电机来解决问题,用行星齿轮来分配动力,这样省油的发动机就可以用到汽车上了。丰田的这套油耗就优秀。


插电混合动力的思路是燃油车到电力车的过渡,市区行驶基本当作纯电力车来用,完全不用油。长途为了不趴窝加上传统发动机驱动,或者是增程(宝马i3),或者是并联(奥迪a3-etron)


并联方案因为可以有加速的优势,代价也小,很多厂商喜欢用,虽然这种方式不省油。变速箱厂商直接给变速箱加电机。传统汽车换个变速箱稍作改动就能变身插电混动,所以BBA都走这个路子。


普通发动机作混动,也能省油,但是限于串联,而且省油仅仅是在都市堵车的工况,高速反而不省油。而串联要两个电机,结构要动成本也比较高。


所谓电动车污染转嫁是错的。


即使是最不干净的火力发电,其排放污染也是集中处理的,远比每个汽车的三元催化剂效果好,成本低。而且电力可以远程传输,这对大都市的空气改善是有好处的。


况且还有风力发电,水力发电……


从环保角度,并联低成本路线的混合动力车是都市用车的发展方向。


丰田如果开放专利,混动长途运输的汽车是发展方向。


在城市内正常上下班通勤都用电,晚上回家充电,正好解决了城市用电峰谷问题,把本来浪费掉或者花大力气储存起来的电能充分利用。偶尔的长途,还是用油,虽然不省油,但是用得少,不值得花额外的高成本。


以现在动力电池的降价趋势,未来普通车型加上2、3万就可以市内用电不是梦,充电车位再普及一下,市内开车就没有污染了。



长途汽车上,因为电池充电速度还没有解决,插电意义不大,还是燃油提升效率,丰田这套就管用了。如果丰田开放专利,所有长途车,大货车都用上省油发动机加电机,那么对环境和节能也是好事。


丰田这套在可充电的车位普及以后没有优势。秦和普瑞斯用于上下班通勤,在有充电条件的情况下,秦的费用远远低于普瑞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38号美系性能控对插电混动(PHEV)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的观点往往能触及到很多汽车爱好者内心深处的一些纠结。要理解他的立场,我们得先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审视。首先,理解“38号美系性能控”的标签至关重要。“38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个人印记,暗示着一种非常个人.............
  • 回答
    关于38号车评人和《美国消费者报告》对雅阁混动和凯美瑞混动截然不同的评价,这其实是汽车评测领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出不同评测维度和评测主体之间的差异性。我们不妨就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看38号车评人的评价。“雅阁混动产品力完胜凯美瑞混动” 这个说法,通常意味着38号车评人可能更侧重于.............
  • 回答
    38号美系性能控的“反击”:一次普通人对专业话语权的挑战最近汽车圈里挺热闹,尤其是知乎上那些以“云评车”闻名的博主们。他们凭借着深厚的理论知识、严谨的分析框架以及对各种车型数据的了如指掌,为广大汽车爱好者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参考。然而,当一个来自草根、以“体验派”自居、并且对美系性能车情有独钟的“38.............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对新款奥迪A6L的评价,在我看来,是一次相当“真实”且有分量的解读。他没有一味地去赞美,也没有刻意地挑刺,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点,把这款车带给他的实际感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他特别强调了新款A6L在设计层面的变化,特别是内饰的科技感营造。我记得他用了不少篇幅来描述奥迪标志性的虚拟座舱和.............
  • 回答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宝马3系G20 325i短轴版的测评,其中38号的评价也很有关注度。总体来看,他对这款车的评价可以说是褒贬不一,但也透露出一些宝马品牌一贯的坚持,以及在这个价位上可以期待的东西。首先,38号很强调G20 325i在驾驶感受上的进化。他认为这一代的3系,尤其是短轴版本,在底盘的扎实度和.............
  • 回答
    “38号”作为一名在汽车圈享有盛誉的评测者,他对凡尔赛C5 X提出的几个核心问题,在我看来,触及了这款车定位和市场接受度的关键。与其说是“凡尔赛”这个名字本身带来的调侃,不如说38号是抓住了凡尔赛C5 X在设计、性能和市场策略上的一些矛盾点,并以他一贯的犀利风格表达出来。我们不妨从38号提出的几个主.............
  • 回答
    关于38号车评中心对全新一代宝马3系G28的评测,我这里有一份我自己的看法,希望能让你觉得不那么生硬,更像是一个汽车爱好者在聊车。首先,得说38号在车评圈子里是出了名的“硬核”,他评车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介绍配置,而是会深入到骨子里去聊驾驶感受、底盘功力、甚至工程师的调校思路。所以他评测G28,我个人.............
  • 回答
    您好!关于38号(我理解您指的是某位汽车评论员或博主,通常在汽车圈内有一定影响力)关于发动机功率和扭矩对车辆性能影响的观点,我的看法是,他很大程度上触及了汽车性能的本质,并且他的阐释往往能引起很多车迷的共鸣。不过,我们也需要更细致地去拆解他的观点,看看哪些地方是普遍认同的,哪些地方可能需要进一步补充.............
  • 回答
    长城 WEY VV7,这款国产高端SUV,最近又一次走进了大家的视线,这次是借助了“38 号车评中心”最新的测试报告。对于这款车,大家的看法一直比较多元,有赞赏它的设计和配置的,也有质疑其整体表现的。那么,这次38号的测试又揭示了什么呢?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首先,得说说VV7给人的第一印象。从设计上.............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一场关于自动驾驶安全里程的深刻拷问最近,38号车评中心的一期节目,可以说是相当地“硬核”了。他们没有像许多其他评测那样,去大谈特谈自动驾驶在特定场景下的“惊艳表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用一个极其贴近现实的“学霸学渣共同答题”的比喻,直指当前自动驾驶安全里程宣传的几个痛点,引发了广泛的.............
  • 回答
    38号对于新势力领航辅助驾驶功能成功率低、经常需要接管、甚至被评价为“没法用”的批评,这确实是一个触及当下智能化汽车发展核心的问题。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一、 技术的当下状态与用户体验的差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目前市场上绝大多数宣称的“领航辅助驾驶”或“高阶辅助驾驶”,其本质仍.............
  • 回答
    听到“38号”这个名字,很多关注汽车的人都不会陌生。这位以直率、犀利、不留情面而闻名的汽车评测人,对于Smart汽车以及Smart车主群体的购车心理,无疑有着自己一套独到的观察和评价。要理解38号的看法,我们得结合他一贯的评测风格以及Smart汽车本身的产品特性来聊。首先,得明确38号的评测核心是什.............
  • 回答
    近期,38号车评对魏牌拿铁DHT的评测确实是相当给力,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作为一个关注中国汽车市场,特别是新能源领域发展的人来说,看到这样一份深入且正面的评测,心里还是挺有触动的。这不仅仅是对一款车型本身的认可,更多的是对长城汽车在新能源技术布局和产品力提升方面付出的努力的一种肯定。要理解为什么38.............
  • 回答
    话说这38号测评的ES200,给出的0到100公里加速成绩是9.7秒,这数据一出来,估计不少看官心里都有点小疙瘩。毕竟,咱们聊车,尤其是在谈论加速性能的时候,这个数字往往能勾勒出一个大概的轮廓。那么,这9.7秒,究竟意味着什么?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得明白,ES200这车,它定.............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对于奔驰C260L、宝马325Li以及凯迪拉克CT5这三款豪华品牌中级轿车的平行对比,可以说是相当有看点,也给不少正在纠结这几款车的消费者提供了非常清晰的参考。作为一名关注汽车行业的朋友,我认为38号的评测在细节、逻辑和表达上都做得相当到位,能让人感受到他对于汽车的深入理解。首先,聊聊.............
  • 回答
    嘿,哥们儿,说到十一代思域,我最近也看了38号车评的那个视频。那家伙,还是老样子,直接、到位,把这车该说不该说的都给你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38号对这代思域的评价,整体上来说是比较正面,但也有他一贯的“挑剔”在里面。他强调了十一代思域在设计上的一个巨大飞跃,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比起上一代那个有点居家.............
  • 回答
    38号车评中心3月2日在公众号发布的《我觉得我错了,我不应该再当老好人了》这篇文章,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篇文章与其说是一个单纯的“道歉”或“反思”,不如说是38号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车评实践和与读者互动后,一次关于“真实性”、“独立性”与“商业利益”、“读者期待”之间如何平衡的深刻剖析和立场重.............
  • 回答
    “宝马五系,操控王者,人车合一”——这句口号在车迷心中几乎是刻在 DNA 里的。然而,当全新一代宝马五系(G60)上市后,我们却看到了来自不同评测者,尤其是 YYP 和 38 号这两个在中国汽车圈极具影响力的评测者,对它操控表现的评价出现了近乎“南辕北辙”的巨大差异。这其中的原因,绝非简单的个人喜好.............
  • 回答
    12月13号那天,汽车圈里因为一个“38号对比星越L和凡尔赛”的视频炸开了锅。说实话,这已经是38号车评中心的老套路了,拿两款定位相近、都有一定关注度的车型出来,做一期对比评测,然后给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次的主角换成了吉利星越L和东风雪铁龙凡尔赛C5 X,这两款车在国内市场的表现都挺有意思的,一个.............
  • 回答
    哥们,理解你的纠结!325Li 和 ES260 这两款车,确实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很多人看了38号的视频(我也看了,他讲得确实到位),心里都会泛起同样的疑问。如果你因为325Li 的某些方面(比如空间、舒适性、保值率,或者就是觉得它“不够豪华”)而考虑放弃,那么 ES260 到底值不值得,咱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