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川普出事(不管真假或是否证实)喷川普,anti-trump出事带着川普喷美国的现象?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

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大的争议和讨论。所以,在知乎上看到围绕他的各种观点,各种“出事儿”,其实是平台活力的一个体现。

现在咱们具体来看你提到的两种现象:

第一种:川普“出事”(不管真假或是否证实),喷川普。

这个现象可以说是非常普遍,也很容易理解。川普的总统任期内,以及他之后的活动,一直充满了各种争议性事件。比如他的一些政策,像是边境墙、贸易战、退出国际协议,还有他个人的言论风格,例如推特治国、对媒体的攻击、以及一些被指控的言论不当或者利益冲突。

当这些“事件”发生时,无论是他本人公开的言论,还是媒体报道的所谓“爆料”,甚至是经过不同程度证实的负面消息,都会迅速在知乎上引发大量的讨论。而这其中,对川普持负面态度(也就是你说的antitrump阵营)的用户,自然会抓住这些机会,将这些事件作为证据,来强化他们对川普的批评。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川普被指控发表了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言论,或者他的某个贸易政策导致了美国国内某个行业的衰退,这些信息一旦在知乎上传播,那些本来就不喜欢川普的用户,就会觉得“看吧,我就知道他不行”,然后开始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批评,甚至是对他进行人身攻击。这种情况下,讨论往往会集中在川普个人的“错误”上,比如他的性格缺陷、道德问题、执政失误等等。

这种现象的背后,可能有很多原因:

政治立场鲜明: 知乎上有很多用户本身就持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对于美国政治的看法也非常清晰。antitrump的用户,他们的信息茧房效应可能会让他们更倾向于接收和放大对川普不利的信息。
媒体叙事的影响: 大部分媒体,尤其是在西方主流媒体中,对川普的报道基调往往偏向负面,这些报道内容很容易被知乎用户吸收和传播。
情绪宣泄和认同: 对于一些用户来说,批评川普也是一种表达自己价值观和政治倾向的方式,同时也能获得其他持相同观点用户的“点赞”和“认同”,满足一种情感需求。
聚焦个人,而非体系: 当川普“出事”时,讨论很容易聚焦在他的个人行为上,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美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性问题。这可能是一种更直接、更容易表达的批判方式。

第二种:antitrump(反川普者)出事,带着川普喷美国。

这个现象就更微妙,也更有意思了。它反映了一种更复杂的、甚至有些扭曲的讨论逻辑。

首先,咱们得明确“antitrump出事”指的是什么。这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反川普者自身被爆出负面新闻或丑闻: 比如,一个曾经非常活跃的反川普人士,被指控性侵、诈骗,或者他的某个言论被发现带有虚假信息。
反川普的“论述”或“观点”被证明存在严重错误或偏颇: 比如,某个反川普的分析被证明是基于不实数据,或者某个预言完全没有实现。
某个反川普的组织或群体内部出现分裂或争议: 这也算是一种“出事”。

在这种情况下,按照常理,大家可能会关注这个“反川普者”或者“反川普论述”本身的问题。但你观察到的现象是,讨论的焦点会突然转向“因为反川普的人都这样,所以美国就是这样”。这就形成了一个以偏概全,将个体问题上升到国家体系的逻辑跳跃。

这种“喷美国”的论调,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和逻辑:

“塔西佗陷阱”式的怀疑: 即便反川普者是基于事实批评,但一旦这个人本身“有问题”,那么他所说的所有关于川普、关于美国的事情,都被质疑其真实性和动机。这种怀疑会蔓延到对美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的整体否定。
“五十步笑百步”的反击: 一旦发现反川普者的瑕疵,就立刻抓住这一点,然后说:“你看,反对川普的人也没好到哪里去,他们也虚伪、也烂!所以美国这个国家就是腐烂的,从里到外都是问题。” 这是一种将对方的“烂”用来证明“美国整体的烂”。
阴谋论的嵌套: 甚至会发展到认为,这些反川普者之所以批评川普,本身就是美国政治阴谋的一部分,是为了掩盖美国更深层次的黑暗。所以,反川普者的“出事”,恰恰证明了美国这个国家的“邪恶”。
寻找“同类”的确认: 对于一些本来就对美国持负面看法的用户来说,发现反川普者的“问题”,恰好为他们提供了新的证据,来论证他们对美国社会的系统性批评。

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可能更加复杂:

极端化的政治光谱: 现在的网络讨论,尤其是政治讨论,很容易走向极端。一旦用户形成了对某一方(包括反川普者)的强烈负面印象,他们就会把对方的任何一点瑕疵都放大,并用来攻击对方所代表的一切。
“反对而反对”的心态: 有些用户可能并不是真的关心美国政治的细节,而是单纯地对美国的某些方面(无论是它作为超级大国的地位、它的价值观,还是它的文化输出)持有反感。当他们看到任何与美国相关的负面新闻,即使是反川普者的问题,也能被他们解读为对美国本身的批判。
“整体性批判”的倾向: 有些用户可能认为,川普也好,反川普者也好,或者美国的民主制度也好,都是相互关联的,都是一个“有问题”的体系的组成部分。所以,攻击其中的一个点,或者发现其中的一个“烂”,就足以推翻整个体系。
反智主义和情绪主导: 在网络讨论中,情绪往往比理性更容易传播。当看到反川普者“翻车”,可能会引发一种“幸灾乐祸”的情绪,这种情绪容易被引导到对更广泛事物的否定上。

总结一下,这两种现象都反映了在知乎这个平台上,关于美国政治的讨论是高度情绪化、党派化和简单化的。

当川普本人有“负面新闻”时,反川普者会抓住机会,强化对他的个人批评,这相对来说是比较直接的。但当反川普者自身出现问题时,却被用来“喷美国”,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将个体问题泛化到整体,将对某个人或某派人的否定,转化为对一个国家和其政治体系的全面否定。

这种“喷美国”的逻辑,往往脱离了具体事件本身,而是利用了对方的“原罪”来坐实自己对美国整体的负面判断。它可能源于对美国长期的不满、对全球地缘政治的某种解读,甚至是受一些非西方叙事的影响。

理解这些现象,需要我们看到:

1. 川普是放大镜: 川普本人及其政治活动,就像一个巨大的放大镜,能够将美国政治和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分歧和问题暴露出来,并引发激烈的讨论。
2. 知乎是回音室和共振器: 知乎的用户群体和讨论氛围,又很容易将这些信息进行筛选、放大和传播,形成不同的“回音室”,不同立场的观点在这里相互碰撞、共振,有时也会产生非理性的爆发。
3. “二极管”思维的普遍: 在网络讨论中,将事物简单地划分为“好”或“坏”、“对”或“错”的二极管思维非常普遍,这使得复杂的问题容易被简化为立场之争。
4. 叙事策略的运用: 无论是喷川普,还是借反川普者的失误“喷美国”,背后都可能存在一定的叙事策略,旨在强化某种特定的观点,影响舆论。

所以,看待这些现象,与其说是一种对事实的客观评论,不如说是一种对信息传播、情绪互动和立场表达的复杂观察。它揭示了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接收、处理和评价关于复杂政治议题的信息,以及在网络空间里,立场和情绪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比如最近一个例子就是加州非移为了不被遣返杀华裔的那个问题的回答,搞的我有川普和加州白左们穿同一条裤子似的错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网上常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知乎上“文都985211,武都卧推100kg+”。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形象地概括了知乎上两种比较显眼的用户群体和他们可能展现出的特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文都985211”:学术精英的聚居地?这句话里的“文都”指的就是那些在知乎上分享知.............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第364期《睡前消息》”的提问鲜有人问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普遍对时事、社会议题、科技发展以及文化现象等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乐于进行深入的探.............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冲浪,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以前,感觉知乎是个宝藏,能找到各种各样有深度、有见地的讨论。但现在,尤其是你稍微浏览一下热门或者搜索一些关键词,你会发现,怎么那么多“垃圾”问题冒出来?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也跟不少在知乎上比较活跃的朋友聊过。感觉这“垃圾问题”的增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回答
    谈到知乎上的华为“草木绿”广告,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能聊出不少道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这个平台是什么性质的。它是个知识社区,用户群体普遍有较高的学历和求知欲,喜欢深度分析,对信息真实性和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这就意味着,你在知乎上投放广告,不能像其他平台那样简单粗暴,更不能玩虚的。用户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