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的这类具有“魔幻”特色的选择题?例如,在被蜗牛追杀和10亿元之间选择等问题?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

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以它首先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趣味性和脑洞大开的潜力。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它们“魔幻”?

极端化的情境设计: 它们往往会把一个非常小概率、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威胁,和一个极具诱惑力的现实利益放在一起,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蜗牛,这个通常温吞、行动迟缓的生物,一旦被赋予了“追杀”的能力,就瞬间变得恐怖而诡异,这种“反差萌”或者说“反差吓”是这类题目的关键。
模糊的规则和后果: 蜗牛追杀的后果是什么?是被追上就怎样?是永远被追?还是只是心理上的折磨?10亿人民币的获取方式和限制又是什么?这些模糊性给了回答者极大的创作空间。你不需要考虑太多实际的逻辑,只需要在脑海里构筑一个基于这种魔幻设定的世界观,然后去演绎。
激发想象力和逻辑推理(非现实): 正因为规则模糊,我们反而要自己去“填补”这些空白。我们会开始思考:什么样的蜗牛能追杀人?它们的速度有多快?有什么弱点?而10亿人民币,除了直接拿钱,有没有其他“获得”的方式,比如做代言人,或者用这笔钱去研究克制蜗牛的办法?这就变成了一种非现实逻辑下的推理游戏。

那么,大家为什么热衷于回答和讨论这类问题呢?

1. 娱乐和放松: 生活已经够现实、够累了,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纯粹的、可以放飞自我的平台。不用为生计担忧,不用顾忌社会规则,只是单纯地享受思考和表达的乐趣。
2. 测试“人性”和“价值观”: 尽管情境是魔幻的,但人们的选择往往会折射出一些真实的心理倾向和价值观。
规避风险型: 很多人会选择10亿,因为他们觉得任何形式的“被追杀”都太不确定,太可怕了,而10亿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这体现了一种对未知风险的规避。
冒险/猎奇型: 另一部分人可能会选择被蜗牛追杀,他们可能觉得10亿虽然诱人,但“被蜗牛追杀”这个经历本身就足够吸引人,或者他们自信有能力应对。这反映了一种对未知的好奇,或者对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某种自信。
追求“意义”型: 有些人甚至会从更深层次去解读,比如蜗牛代表了某种缓慢侵蚀的威胁,而10亿是一种诱惑,他们会思考这代表了生活中哪种真实的抉择。
3. 展示“聪明”和“幽默”: 很多回答之所以精彩,在于它们不只是简单地做出选择,而是会围绕选择进行各种脑洞大开的联想和推演。比如,有人会详细描述如何利用10亿人民币购买装备、研究技术来对付蜗牛;有人则会设想自己如何利用蜗牛的“慢”来反击。这些富有创意和幽默感的回答,能迅速获得关注和点赞。
4. 社群互动和话题性: 知乎作为一个社区,这类问题天然具有高讨论度和话题性。一个好的回答,可以引出更多人的评论、反驳、补充,形成一个热烈的讨论氛围。大家乐于参与这种“集体脑洞”。

更深入地说,这类问题其实是一种“思想实验”的变体。 它们剥离了现实的复杂性,只保留了最核心的“选择”和“代价”。它们让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下,去探索我们面对诱惑和威胁时,潜在的反应模式。

当然,也要看到这类问题的局限性。如果回答都过于简单粗暴,比如“我要10亿,蜗牛是什么鬼”,或者“我要被蜗牛追,因为我不想要钱”,那讨论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真正让这类问题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够在这个魔幻设定下,玩出花样、展现出深度思考或独特视角的回答。

总而言之,知乎上的这类“魔幻”选择题,它们就像是现实生活的一个个“变形镜头”,把一些我们可能在潜意识里思考过的关于利益、风险、未知、甚至个人能力的权衡,用一种极端、有趣、超现实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们之所以能火,是因为在满足了大家娱乐需求的同时,也触及了人性中一些普遍的心理和思考模式,并且为创意和表达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小看这些问题,很多问题不仅是娱乐,也是思想实验、道德实验,能启发文艺创作,甚至哲学思考。尤其文艺创作,就需要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比如有一个问题,如果一群人被困在一栋大楼里,每天由电梯分配食物,但下层的人永远只能吃上层的剩余食物,你会给下层人剩吃的吗?

无聊么?也许有人觉得无聊。但西班牙人以此拍了一部最近大火的电影《饥饿站台》,并将其抽象升华,讲述了阶级固化、阶级对话和人性等诸多问题。然后,许多先前觉得这些问题无聊的人,没准会说,看,外国人的想象力多丰富,多深刻。

题主举例的三个问题,放在优秀编剧手里,都有可能转化成一出精彩的悲喜剧。

我看题主比较局限于有关钱的选择题。如果我们不局限于与钱有关的“魔幻”特色选择题,不仅选择,也不局限于钱,而是思考题,那就更有意思了。

比如,知乎上有个问题——如果对面大楼有狙击手瞄准你,你该怎么办?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狙击电话亭》,其实本质上就是这个问题的发散性思考,并将其转化成影视作品,还获得了不少好评。

比如,知乎上还有个问题——如果你突然有了一亿元,你会怎么花?

马克·吐温有部小说《百万英镑》,虽然主题有所不同,但其设定,很相近。马克·吐温也由此辛辣地讽刺了社会上对金钱的崇拜。

我们需要这些看似无意义、甚至有些沙雕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社会上所有人,每天只想着怎么买房、落户、挣钱,那才真是悲哀。所幸,还有些人,在每日忙碌的生活中,还能想出这些有趣的问题,也有些人愿意开这个脑洞去回答,这不就是教育家常说的想象力么。

油管上有个频道,叫What if,这个频道每期就会出一个“沙雕”问题,然后来推演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比如:如果你跳进一池胃酸里会发生什么?如果全世界只剩下你一个男人会发生什么?

这些问题,取决于你怎么看,你以娱乐的心态看,那就图一乐也挺好,你以严肃的态度看,也会让你深思。

大致归纳一下这类问题,不全面,看个大概:


  1. 思想实验型:

比如这些问题:如果地球只剩你自己,你会怎么办?(美国有类似的电影)如果全世界人追杀你怎么办?如果你被困在同一天如何逃脱?如果世界是虚拟的如何发现?等等等等……

其实,这些问题背后,都有一丝哲学性思考。

2. 伦理道德型:

比如:如果冲朋友腿上开一枪会得一亿,你会开几枪?如果只要犯罪就是死罪,还有人敢犯罪吗?如果你损失一块钱,别人获得一亿,你会怎么办?如果跟两千年前的祖先交配,会发生什么?如果恋爱的你遇到了更好的人?等等……

这里也包含着利己利他行为的道德讨论,你说,那个著名的伦理命题,开火车轧死1个人还是5个人的道德讨论无聊吗?对有些人而言,什么东西都很无聊。

3. 社会实验型:

比如:如果只剩3个小时就会出现丧尸?如果800小时候将爆发世界大战?如果高考改成电子竞技,你会怎么做?如果全世界只有一个国家会怎样?如果证明有鬼的存在,我们的世界会怎样?如果带着一百万回到1997年,你会怎么做?等等……

我相信,大概有古人会想过,如果有一天人们能实现即时通讯,世界会怎样?如果他们不想,我们也许还在写信呢。

4. 生命幻想型:

比如:如果猫比人类大10倍,会怎样?如果没有生物隔离会怎样?(《湮灭》?)如果你变成一只鬼,你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如果人对自己的身体控制达到百分之百会怎样?(《超体》?)等等……

古人大概也畅想过器官移植、克隆这样的事吧。

5. 科学幻想型:这个比较多,不列举了,累。

6. 角色代入型:比如:刘亦菲渣你怎么办?如果你是皇帝怎么办?如果穿越到虐文世界里会怎样?等等……

7. 瞎想型(也挺有意思):印象最深的一个是,如果全世界同时下10分钟的可口可乐会怎样?


我的归类很随意,也不准确,就大致那个意思,别杠。

虽然这些问题有的不是题主所限定的与的魔幻选择题,但也都挺魔幻的,也有趣。选择题也一样,很多都是道德困境题。

其实,我只想说,在有些人眼里,一切都很无聊;有些人眼里,一切都很有趣;有些人眼里,一切都是庸俗的娱乐;有些人眼里,一切都包含深刻的思考。

但也没办法,很多人已经在现实的重压下没有闲工夫去想这些东西了,不怪他们。

一些人眼中的“废料”正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宝藏”。这些问题,对文艺创作者而言,简直是一眼眼灵感源泉。对哲学家、伦理学家而言,这些问题也可以是一个命题或思想实验。创作者就是把这些零散的、随性的“废料”组合在一起。


我希望这类问题越多越好,越魔幻越好,即便有些我不喜欢,但也许正是别人的偏爱,所以,更不能因为自己不喜欢就贬低它。


个人愚见

绿号《弹幕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 回答
    知乎上“厂学”和“郊区人”这两个概念的火爆,绝不是偶然。它们就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群体心态和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要理解它们,得先知道它们是怎么冒出来的,又为什么能戳中这么多人。“厂学”: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凡尔赛”的解构“厂学”这个词,一开始就是在知乎上出现的,用.............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上,“试以「XXX」开头/结尾,写一个故事?”这类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并且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要理解这类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知乎用户的一种创意表达和互动方式。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鼓励.............
  • 回答
    关于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所发布的《国际禁毒日|“潮牌”T恤上印的这片叶子,居然是大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文章的标题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通过一件“潮牌”T恤上的图案,向公众普及关于大麻的辨识知识,强调其合法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禁毒宣传。1. 普.............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谈到知乎上的华为“草木绿”广告,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能聊出不少道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这个平台是什么性质的。它是个知识社区,用户群体普遍有较高的学历和求知欲,喜欢深度分析,对信息真实性和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这就意味着,你在知乎上投放广告,不能像其他平台那样简单粗暴,更不能玩虚的。用户很.............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台湾绿营人士的发言,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观察。这群人,虽然在台湾政治光谱中属于“绿营”,但在知乎这个更偏向大陆用户的平台,他们的发言方式和视角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一种既熟悉又有些微妙的差异。首先,不得不说,知乎作为内容分享和讨论的社区,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 其中自然也包括.............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冲浪,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以前,感觉知乎是个宝藏,能找到各种各样有深度、有见地的讨论。但现在,尤其是你稍微浏览一下热门或者搜索一些关键词,你会发现,怎么那么多“垃圾”问题冒出来?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也跟不少在知乎上比较活跃的朋友聊过。感觉这“垃圾问题”的增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