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的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行为?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有些人会在知乎上,特别是回答一些关于选择学校、专业的问题时,不遗余力地夸大自己学校的某些优势(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添油加醋的),同时贬低其他学校,或者制造一种“不来我们学校就是错过人生”的焦虑感。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吸引流量、获得关注,甚至是隐晦地为某些培训机构、个人咨询服务导流。
“站队”与“攻击”: 有时候,知乎上的讨论会演变成不同学校、甚至不同专业之间的“争霸”。用户会积极地为自己的学校“辩护”,甚至不惜攻击其他学校。这种行为,有时候是出于对学校的认同感,但更多的时候,可能是为了在网络社群中找到归属感,或者将这种“竞争”转化为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
“名校光环”的变现: 确实,名校文凭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加持”作用。有些人可能利用自己学校的名声,在求职、人脉拓展等方面获得便利,然后把这种便利转化为个人经验,写成“如何在XX大学实现XXX”之类的回答,以此来“变现”学校的声誉,吸引追随者,甚至建立个人品牌。
虚假信息的传播: 有时候,为了“赢”,一些信息可能被夸大、扭曲,甚至编造。比如,一些不负责任的“过来人”可能会分享一些极端化的个人经历,将学校的某些“黑历史”无限放大,或者将一些小概率事件描绘成普遍现象,从而达到“黑”某个学校的目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焦虑: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选择大学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知乎作为一个信息获取平台,自然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求助”对象。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那些能够提供“看起来”权威、详尽信息的用户,就容易获得信任。而“学校名声”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最容易被理解的“价值”符号。
2. “鄙视链”与社会认同: 在教育领域,确实存在着某种隐形的“鄙视链”。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种“内卷”和“比较”。将这种心态带到网络上,通过“抬高”自己学校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需求。
3. 平台机制的驱动: 知乎的问答模式,鼓励“内容生产”。点赞、关注、评论等互动数据,直接影响着内容的曝光度和用户的“权重”。这无疑会激励用户去生产那些能够吸引眼球、引发讨论的内容,而“学校名声”恰恰是很容易成为讨论焦点的元素。
4. 部分用户个人诉求: 有些人可能对自己的母校有深厚的感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热爱”和“自豪”。但也有一些人,可能是在其他方面遭遇了不顺,希望通过“包装”自己的学校背景来提升个人价值感。

那么,这种行为有什么影响呢?

误导潜在的学子: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能会误导那些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和家长,让他们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加剧不健康的竞争: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在加剧一种不健康的“唯名校论”,让教育的评价标准变得更加单一,忽视了个人兴趣、发展潜力等更重要的因素。
损害平台公信力: 如果这种“消费名声”的行为泛滥,而平台又不能有效管理,那么知乎作为信息平台的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用户会越来越不信任上面提供的信息。
可能造成“饭圈化”的教育讨论: 更有甚者,这种过度强调学校“荣誉”的讨论,会把原本理性的教育选择,变成了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粉丝行为”,缺乏客观和理性的分析。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在知乎上分享自己学校信息的用户,是真诚的、客观的,并且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比如,一些校友会分享真实的学习生活体验、就业情况、社团活动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一手信息”。

关键在于“度”和“真诚”。

“度”: 适度的分享和自豪,是人之常情,也是有益的。但如果上升到“踩一捧一”、“贩卖焦虑”的地步,就失了分寸。
“真诚”: 用真实的信息和客观的态度去分享,哪怕揭示一些学校的不足,也比那些虚假的赞美更有价值。

总的来说,知乎上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行为,既是社会现象的投射,也是平台机制影响下的结果。作为读者,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不盲信一家之言,多方求证。而作为平台,也应该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鼓励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减少那些过度炒作和误导性的内容,让知乎真正成为一个帮助大家做理性判断的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生中很多烦恼,都来自于把一件虚幻的事情看的太重。

一所学校的声誉,尤其是题主提到的牛津剑桥哈耶普斯这个层次的学校,会因为几个本科出身不好的人考进去就受到多大的损伤吗?


再退一步,哪怕招生办真的瞎眼了,招了几个不够格的中国人,社会大众对于这所学校的评价又会有多少变化呢?


其实对于学校来说,不会有多大影响。

哪怕是某名校某专业真的很水(如著名的哥大统计系),一般人最多也只会揶揄一句这个专业招人太宽松,或者学校想钱想疯了。对于学校的整体实力的评价,也不会产生本质的变化。

该削尖脑袋挤进常春藤的,还是会削尖脑袋挤进常春藤。

真正受影响的,只是题主这种,虽然考上了名校,但没有别的傍身之物,只能靠名校学历刷刷优越感。

当其他人发现有别的同学出身很差,也考上了同一所名校的时候,题主对这些同学的优越感就失效了。只能转而攻击他们的出身,或者考进名校的方式。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这还情有可原。但如果都工作了,还拿着学校那点事秀优越,确实有点小气了。

更何况,小学校也有小学校的好处。

现在蚂蚁金服首席法务官,也是高级副总裁陈磊明,之所以被马云相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是杭州师范学院的校友。

拿着一张文凭比来比去,有什么意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