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的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行为?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有些人会在知乎上,特别是回答一些关于选择学校、专业的问题时,不遗余力地夸大自己学校的某些优势(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添油加醋的),同时贬低其他学校,或者制造一种“不来我们学校就是错过人生”的焦虑感。他们这样做,一方面可能是出于对母校的“热爱”,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为了吸引流量、获得关注,甚至是隐晦地为某些培训机构、个人咨询服务导流。
“站队”与“攻击”: 有时候,知乎上的讨论会演变成不同学校、甚至不同专业之间的“争霸”。用户会积极地为自己的学校“辩护”,甚至不惜攻击其他学校。这种行为,有时候是出于对学校的认同感,但更多的时候,可能是为了在网络社群中找到归属感,或者将这种“竞争”转化为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
“名校光环”的变现: 确实,名校文凭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加持”作用。有些人可能利用自己学校的名声,在求职、人脉拓展等方面获得便利,然后把这种便利转化为个人经验,写成“如何在XX大学实现XXX”之类的回答,以此来“变现”学校的声誉,吸引追随者,甚至建立个人品牌。
虚假信息的传播: 有时候,为了“赢”,一些信息可能被夸大、扭曲,甚至编造。比如,一些不负责任的“过来人”可能会分享一些极端化的个人经历,将学校的某些“黑历史”无限放大,或者将一些小概率事件描绘成普遍现象,从而达到“黑”某个学校的目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

1. 信息不对称与信息焦虑: 尤其是对于高中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选择大学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知乎作为一个信息获取平台,自然成为了他们主要的“求助”对象。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那些能够提供“看起来”权威、详尽信息的用户,就容易获得信任。而“学校名声”本身就是一种最直观、最容易被理解的“价值”符号。
2. “鄙视链”与社会认同: 在教育领域,确实存在着某种隐形的“鄙视链”。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种“内卷”和“比较”。将这种心态带到网络上,通过“抬高”自己学校来获得心理上的优越感,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需求。
3. 平台机制的驱动: 知乎的问答模式,鼓励“内容生产”。点赞、关注、评论等互动数据,直接影响着内容的曝光度和用户的“权重”。这无疑会激励用户去生产那些能够吸引眼球、引发讨论的内容,而“学校名声”恰恰是很容易成为讨论焦点的元素。
4. 部分用户个人诉求: 有些人可能对自己的母校有深厚的感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热爱”和“自豪”。但也有一些人,可能是在其他方面遭遇了不顺,希望通过“包装”自己的学校背景来提升个人价值感。

那么,这种行为有什么影响呢?

误导潜在的学子: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能会误导那些信息辨别能力不强的学生和家长,让他们做出不适合自己的选择,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
加剧不健康的竞争: 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在加剧一种不健康的“唯名校论”,让教育的评价标准变得更加单一,忽视了个人兴趣、发展潜力等更重要的因素。
损害平台公信力: 如果这种“消费名声”的行为泛滥,而平台又不能有效管理,那么知乎作为信息平台的公信力就会受到损害,用户会越来越不信任上面提供的信息。
可能造成“饭圈化”的教育讨论: 更有甚者,这种过度强调学校“荣誉”的讨论,会把原本理性的教育选择,变成了一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粉丝行为”,缺乏客观和理性的分析。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很多在知乎上分享自己学校信息的用户,是真诚的、客观的,并且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比如,一些校友会分享真实的学习生活体验、就业情况、社团活动等等,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一手信息”。

关键在于“度”和“真诚”。

“度”: 适度的分享和自豪,是人之常情,也是有益的。但如果上升到“踩一捧一”、“贩卖焦虑”的地步,就失了分寸。
“真诚”: 用真实的信息和客观的态度去分享,哪怕揭示一些学校的不足,也比那些虚假的赞美更有价值。

总的来说,知乎上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行为,既是社会现象的投射,也是平台机制影响下的结果。作为读者,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辨别能力,不盲信一家之言,多方求证。而作为平台,也应该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鼓励真实、客观、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减少那些过度炒作和误导性的内容,让知乎真正成为一个帮助大家做理性判断的平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生中很多烦恼,都来自于把一件虚幻的事情看的太重。

一所学校的声誉,尤其是题主提到的牛津剑桥哈耶普斯这个层次的学校,会因为几个本科出身不好的人考进去就受到多大的损伤吗?


再退一步,哪怕招生办真的瞎眼了,招了几个不够格的中国人,社会大众对于这所学校的评价又会有多少变化呢?


其实对于学校来说,不会有多大影响。

哪怕是某名校某专业真的很水(如著名的哥大统计系),一般人最多也只会揶揄一句这个专业招人太宽松,或者学校想钱想疯了。对于学校的整体实力的评价,也不会产生本质的变化。

该削尖脑袋挤进常春藤的,还是会削尖脑袋挤进常春藤。

真正受影响的,只是题主这种,虽然考上了名校,但没有别的傍身之物,只能靠名校学历刷刷优越感。

当其他人发现有别的同学出身很差,也考上了同一所名校的时候,题主对这些同学的优越感就失效了。只能转而攻击他们的出身,或者考进名校的方式。

对于在校学生来说,这还情有可原。但如果都工作了,还拿着学校那点事秀优越,确实有点小气了。

更何况,小学校也有小学校的好处。

现在蚂蚁金服首席法务官,也是高级副总裁陈磊明,之所以被马云相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是杭州师范学院的校友。

拿着一张文凭比来比去,有什么意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知乎上充斥着“高学历骗子”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反映了不少人对网络信息以及知识传播的一些复杂情绪。首先,我们得承认,这种说法背后并非空穴来风。知乎作为一个平台,吸引了大量拥有不同背景和经验的用户。其中,确实不乏那些学历背景光鲜亮丽,但其言论或推荐的内容却存在误导性、虚假性,甚至是为了.............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今年“阿里胁迫商家二选一”的讨论沉寂,甚至你感觉自己搜不到相关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也挺让人琢磨的事情。 这背后可能牵涉到几个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被删了”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平台对于内容的管理是常态化的,尤其是在涉及具有一定敏感性、或者可能引发群体性情绪的话.............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和问答平台上,“试以「XXX」开头/结尾,写一个故事?”这类问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并且形成了某种独特的社区文化。要理解这类问题的存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知乎用户的一种创意表达和互动方式。知乎用户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造力。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框架,鼓励.............
  • 回答
    看到一个绝望的早产儿父亲在知乎上发帖求助,这事儿,真让人心揪得紧紧的。首先,我心里肯定是理解和心疼的。想想看,一个本该充满期待和喜悦的时刻,却突如其来地变成了对未知和风险的巨大恐惧。早产儿,这本身就是一个高危的标签,意味着宝宝可能面临着一系列的健康挑战,从呼吸问题、喂养困难到长期的发育问题,每一个都.............
  • 回答
    关于共青团中央知乎官方账号所发布的《国际禁毒日|“潮牌”T恤上印的这片叶子,居然是大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解读:一、 文章的主题与目的文章的标题直观地揭示了其核心内容:通过一件“潮牌”T恤上的图案,向公众普及关于大麻的辨识知识,强调其合法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禁毒宣传。1. 普.............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 回答
    谈到知乎上的华为“草木绿”广告,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能聊出不少道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这个平台是什么性质的。它是个知识社区,用户群体普遍有较高的学历和求知欲,喜欢深度分析,对信息真实性和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这就意味着,你在知乎上投放广告,不能像其他平台那样简单粗暴,更不能玩虚的。用户很.............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台湾绿营人士的发言,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观察。这群人,虽然在台湾政治光谱中属于“绿营”,但在知乎这个更偏向大陆用户的平台,他们的发言方式和视角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一种既熟悉又有些微妙的差异。首先,不得不说,知乎作为内容分享和讨论的社区,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 其中自然也包括.............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冲浪,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以前,感觉知乎是个宝藏,能找到各种各样有深度、有见地的讨论。但现在,尤其是你稍微浏览一下热门或者搜索一些关键词,你会发现,怎么那么多“垃圾”问题冒出来?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也跟不少在知乎上比较活跃的朋友聊过。感觉这“垃圾问题”的增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回答
    知乎上“厂学”和“郊区人”这两个概念的火爆,绝不是偶然。它们就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群体心态和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要理解它们,得先知道它们是怎么冒出来的,又为什么能戳中这么多人。“厂学”: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凡尔赛”的解构“厂学”这个词,一开始就是在知乎上出现的,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