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纠正一下,请尊称董老师,或者董博。“不懂”显然是董博自谦之名。
我自幼开始在知乎看文章,没毕业时候就看机退文,直至毕业多年,自己成了机械老兵,带一个团队,还在看机退文,我对知乎鸡腿历史的了解程度,毫不谦虚的说一句,在座的各位很少有比我更清楚的。
我补充一点,董博绝对不是第一批在知乎劝退机械的,也不是第一批机退高赞回答者,老一批的高赞机退,有的不咋混知乎了偶尔上来秀一把。有的还在混知乎,但是扎根专业话题了。
但是,董博绝对是第一个集机退大成者,吸收各路机退大佬观点精华,结合切身感受,非常唯物现实主义地,创新性地提出了“三大浪漫”,郊区、电动、硬板床!
这是一个活生生的,玩都玩出博士该有样子的例子。众所周知,博士,是需要在研究领域内提出独创方法、观点、理论、模型才可以毕业的。
董博自己的学业肯定不必多说。玩知乎都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出创新理论,可以说是难能可贵。
但是,仅仅是三大浪漫,仍然是还不足撑起一个【厂学】。如果说三大浪漫是理论基础,是厂学之灵魂,那么,就还需要大量现实主义来充当血肉、毛发,厂学才能够丰满,有血有肉,有汗水泪水。
而赋予三大浪漫于血肉的,就不得不提工厂文学家 @再回首我心依旧 ,大家去翻翻再部长的想法与【机类】诗词歌赋,就能明白我说的什么意思。没有被机械鞭笞三千遍,没跑过几个女朋友,是写不出这么可歌可泣的工厂文学作品的。
有了灵魂、血肉,还需要羽毛,才能够丰满,这里,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大仙。本来在汽车领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资本,大可以安安稳稳在汽车里面滋润生活的 @Alfred Cheng ,不惜让账号看起来不垂直,也要发声为机退呐喊,为厂学丰满羽翼,不可谓不是业界良心,机辈楷模。
好了,要想全方位理解【厂学】,很清楚明白了。关注这几位,理论灵魂 @董不懂 ,血肉之躯 @再回首我心依旧 ,机退之翼 @Alfred Cheng ,并通读他们几位的高赞回答,自然可以无师自通,自取精髓。
我们郊区人毕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进市区。
我个人比较幸运,买房子,一步到位就干在了市区,干在了核心城区,每天通勤4个小时,也在所不惜。只有这样,才能让我感觉,我生活在大城市,而不是农村。
不是歧视农村,我自己也是5线城市出来的。只不过,我们努力学习,考大学,背井离乡的留在大城市,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生活在城市!而不是城市里的农村!
我们的父母,面朝黑土背朝天的供养我们读书,就是想要我们能够通过读书,走出去,从哪里走出去?就是从农村走出去!去到哪里?是去到城市里!而不是城市里的农村里!
机械,就是一个让你从一个农村,进入到另一个农村的行业!
任何一个榨干了原生家庭资源,考大学,读大学的学子,如果,毕业了,特么又到了另一个城市的农村去,这是对不起自己父母,你愧对父老乡亲!
任何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考大学,读大学进了厂,从城市去到农村上班的孩子,你这是开你爹妈历史的倒车!你这是大逆不道!
我现在为了能在现实活的有尊严,在网上已经放下了尊严,不停的刷带货文章,搞带货,知乎美其名曰为“好物推荐”。就是为了能不停的改善生活。但是,就在今年,听到美团发起的抢人大战,应届生入职薪酬直接已经干到了白菜价“30W”,我再一次觉得收到了深深的侮辱!
我根正苗红的本硕都是211,上了几年的班,还档了领导,还特么做起了副业。就特么因为行业是机械,我活该被秒成渣渣?顿时感觉奋斗的意义都打了折扣!但是,我也知道,我不奋斗,不挣扎,差距更特么的差。
再重申一遍:我娃以后要是学机械,我自断双手,再打断他双腿!
作为一个已经在厂里待了两年并且还在厂里工作的95后小女生来回答- -下。打算待到拿完年之内奖就辞了。每次看到这类问题都倍感亲切。
在厂里,不太熟的人都尊称我为某工,到高级工程师月薪大概13K-18K,代价是886,甚至8116.大多数工厂人一辈子也就能到这个高度了。虽然公司明面上说不强制加班,但其实到了下班时间大家都很默契地待到8点左右。也不算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就是你不待到那个点就说明你太闲了,工作不饱和,升职加薪没戏。更可笑的是刚来的时候公司还每个月以加班时间作为绩效考核的一部分,每个月加班至少要够70个小时,每个月公布加班排名。后来因为国外客户审核提到员工身心健康的问题才不得已取消这项考核,但只是纸面上废除,实际上你想五点半下班得偷偷的走,甚至还得跟领导请假。说到升职加薪,领导喜欢谁就是谁,或者谁加班多就谁。之前有一个 互联网公司做技术的跳槽到传统行业做技术,是非常无法适应的,她说在互联网就是谁行谁上,而不是像工厂里谁有关系或者老板喜欢谁谁上。其次薪资可能两年都不涨,升职也就加500块钱以内。
工作内容一点也不高端,但你得写出高大上的报告,所以说你会写高大上的PPT把你那一点都不高大上的活给夸上天其实真是一种很大的本事。所以其实工厂里并不需要多大的能力,但是需要听话,很多人也很闲,但是还要装作很忙。反正就是一种死气沉沉的气氛。
再说到管理,工厂里的管理是野蛮粗暴的,办公桌上划线,你的杯子只能放在划线区域,电脑鼠标也是要框起来,不能出圈,否则第一次罚款 50,第二次100,以此类推,我就被罚了一次,真的觉得恶心透了。然后时不时的高层就来个什么奋斗九十天什么的,就是制度上要求896了,但是补贴是没有的,反正9点之前谁都不能下班,周六也必须来加班。
工厂里女生很少:以至于很多奔4的高级工程师都还单身,找对象只能往下找,月薪三四千的产线女普工,九年义务教育都未必完成。人家要求也不低,彩礼、小县城的房子都是刚需,就这样人家也不一定看得上老高级工程师,所以互相嫌弃
说说工厂周边的环境,其实我看了很多答主的回答,都感同身受。工厂周围都是小摊贩,食品卫生不敢恭维,但是都还是很多人去吃,没办法,食堂实在是难吃啊,叫外卖是不存在的,因为太偏了,外卖送不到。离厂区四五公里之外是个小镇,周围的配套就基本能满足生活需求吧,但是想娱乐还是别了,厂里的人每周休息--天,来镇上的湘菜馆花个人均四五十结队来吃个大餐算是犒劳自己。然后期待下个周末。想去一趟城里得打车来回150左右,或者也可以便宜点,先15块打车到公交车站,然后再花两块坐一个多小时到城里,来回大概35块钱,时间差不多三个多月小时,所以没事都不会去城里的。
大多数工厂人都住宿舍,因为宿舍免费,普工6人间,工程师4人间,条件和大学宿舍差不多,每个人平均住房面积4平米。我因受不了室友打呼噜还想有点个人空间在住了半年之后搬出去住了。
但工厂很多弊端,发展也不算好,大多数人一眼望到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来工厂?我身边还有很多985,211的硕士,甚至还有博士,就是工厂的门槛低阿,很多人也可能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就比如我就是一个普通二本工科专业毕业,校招的时候我现在这个公司已经是我当时能拿到的最好的offer 了,而且刚毕业就是一张白纸,对自己想要什么或者对这个社会的认知都是一片空白,往往有一定社会阅历之后才能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或者不想要什么。所以如果再让时间回到两年前,我大概率还是会来到这里,以我现在的阅历批判当时的选择其实是很不公平的,因为那已经是在当时我的认知下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现在,我要努力逃离这里,我不加班,也不想在这里升职加薪,我业余时间留给自己学习,我想努力逃离这里,想给自己更多可能性
先写到这儿吧,本来有很多想说的,但是写着写着给忘了,有人看我再更
分享几个工厂人生活视频
没有人比我更懂郊区工厂
14年大学毕业之后我就去了城市的郊区。在一个汽车零部件厂工作。主要就是当会计。汽车零部件厂的园区后面有一排最破的房子。那就是我们的宿舍。一线工人六个人住一间。非一线工人四个人住一间。宿舍类上下铺。没有厕所,厕所每层有一个大的公用。没有浴室,冬天想洗澡要到工厂外面的澡堂。有空调,有wifi。电费宿舍平摊,按照工业用电。和老式大学宿舍一模一样。每个人都有一辆电瓶车,方便去超市购物,方便外出洗澡。
宿舍里面有四个人。分别是超哥,涛哥,帆哥和我。他们三个是生产,质量和工艺的员工。三个人都是城市里面二本毕业。清一色叉叉学院。我们每天都很累。他们三个和我都是早上8:00上班,平均晚上7:00以后才能下班。回到宿舍就开始吹牛。
超哥老家是皖南农村的。有一个妹妹。大学毕业一直在教训工厂里安排生产,搞生产计划,做生产准备,搞搞调度。没有女朋友。其实一个月5000块钱的收入,在大部分是男人的机械厂里面还真不好找。大学女友和他分了,理由是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每天浑浑噩噩的活着,一下班就在阳台上抽烟。
涛哥老家是皖北农村的。上面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属于典型的压力山大。下班回来就抽抽烟。
帆哥老家是皖西农村的。有一个哥哥。三个人和我每个月都是5000块钱的收入。他们三个天天在阳台上抽烟。
三个人的爱情都靠公司组织相亲。相亲的妹子都是附近电子厂的女工。普遍农村女孩中专毕业。就这样也要求城市买房。还要给一笔彩礼。三人天天疲于奔命。
先科普几个概念的范畴:
郊区不一定都是制造业,但制造业一定在郊区。
制造业不一定都是机械这类的传统工科专业,但一定有和机械相关的部门和职位。
机械专业,转行的另算,本行业的工作,绝大多数人都是在郊区的工厂。即使是研发岗,也是在郊区的工厂。另外少数人在工地。
这里所说的郊区,具体是指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郊区,只有这种郊区才有工厂,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郊区,是很难有工厂的。
所以具体的说,郊区人是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郊区,从事制造业的人员。
这部分人群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没学历的,从事工人岗位的。二是读了大学传统工科专业的,从事技术员工程师这类职位。
那么郊区人的来源又是哪里呢?这就涉及到多年以前的城乡二元制社会了。
后来城乡二元制社会被打破,2006年取消农业税,意味着农民阶层的消亡。
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加剧了各个地区之间差距,原本就业机会就不多的不发达地区的县城和地级市,就业机会更少了。例如,我们市以前还有酱油厂,生产的酱油提供本地市场。后来市场经济,酱油厂倒闭了。现在当地市场的酱油都是那几个大厂家的。
那么,农村,乡镇,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县城,小城市的青年门,当他们到了需要就业的年龄,他们的去向又是哪里?
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群,就是去了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制造业,也就是我们说的“郊区工厂”。
为了生活,他们离开了过了二十几年的家,然而他们却并没有能力在工作地建立一个新家。
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市区。不是他们选择了郊区工厂,而是郊区工厂选择了他们。
郊区人的现状很简单:那就是在一个相对比较恶劣的生活环境内,尽最大可能降低生活成本,降低生活质量,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同时提供尽可能多的劳动力给制造业。
三大浪漫已经成为日常,板床上加个床垫,买个好点的二手电动车,在沙县小吃加个鸭腿,都是收入增加之后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至于市区的商业区,公园这些地方,则是在为数不多的节假日中,郊区人进城度假,体验市区生活的圣地。
郊区人的未来,和现在不会有太多改善。他们始终是这个城市的边缘人群,随着生产力他提搞和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于以个人的劳动力作为的生产力,也是越来越少了,不是不需要,而是不需要那么多人赖从事制造业。社会更多的是需要以消费力存在的人,而不是以生产力存在的人。
当他们到了需要成家的年龄,如果能够接受女方条件下沉,那么和没文化的女的结婚还是有可能的,当然,前提是结婚彩礼之类的一分不能少。然后在郊区的镇上租个房子继续生活。
工作地买房是一个已经不可能实现的目标,所以工作多年的郊区人,这种多数是在老家县城买的房子,然后在买辆车春节时开会老家去。
一年郊区工厂的辛勤劳作,春节期间一周的衣锦还乡,这就是郊区工厂人的人生。
至于子女上学,工作地城市里的公立学校,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不要求户口的私立又上不起,所以基本上是将子女送回老家上学,或者读工作地那种收费较低的,质量较差的私立学校,也就是常见的农民工子弟学校。
生活从来不是争取的产物,而是妥协的产物。
那些不肯妥协的郊区人,或者攒不下结婚彩礼的郊区人,会有很多人不会结婚,更不会有后代,社会也不会在意他们是否会有后代了。反正二三十年之后,我国的生产力更加发达,制造业或者大规模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只需要少量的人作为劳动力就可以实在这些产品的生产;或者外迁到成本更低的国家。整个社会也确实不需要这么多人来从事制造业了。
以前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没有了也就没有了吧,就像他们从来没有来到过这个世界一样。他们的人生就像电焊飞舞起的火花,也曾生机勃勃,也曾灿烂绚丽,但是瞬间就融入了一个庞大的机器设备上,之后就成为了铁灰一般质感的金属,从此凝固了。
背景音乐: 工厂之歌——大地工厂版
在那些郊区的工厂
历遍了多少创伤
在那张苍老的脸上
亦记载了风霜
秋风秋雨的进厂
是大学毕业时
迫不得已的离职
没说再见
回望昨日在工厂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这刻在望着工厂工资时
竟不知不觉的无言
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
在那些工厂的路上
踏碎过多少理想
在那张高挂的面上
被引证了几多
千秋不变的劳改
在车间里共存
姑息分割的郊区
划了界线
回望昨日在工厂那门前
唏嘘的感慨一年年
但日落日出永没变迁
这刻在望着城市房价时
竟不知不觉的无言
让日落暮色渗满泪眼
先at几位相关领域大神,再写回答
很好奇,不知道题主是怎么理解成鼓励年轻人拥抱郊区、拥抱制造业的?
董叔明明是让你们跑路去市区的啊~~
作为课代表,我带大家好好复习复习董学的精髓。
董叔告诉我们,机械人有三大浪漫:去郊区、骑电动车、睡集体宿舍床板
没有真正体会过三大浪漫的人,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要去市区的。
这些东西似乎很难跟有些在市区工作的医生教师或者金融互联网行业的人讲清楚。
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周末会花半天时间去玩的郊区,空旷寂静的郊区,有这么多工厂生机勃勃代表中国制造大国工匠的郊区——这片他们心中的圣地——竟然是这样?!
董叔告诉我们,年轻人应该告别三大浪漫,去市区追寻三真:去真市区,去真正值得内卷的行业,做真的奋斗者。
简简单单的三大浪漫,包含了多少曾心怀梦想壮志凌云的年轻人,深夜在集体宿舍硬床板上无力的呐喊和挣扎。
这样你就会理解,那些在不同城市不同行业不同郊区工厂感到绝望的年轻人们,在听到去市区三个字时,眼里所射出的光和希望。
董叔告诉我们,对于靠贩卖二手情怀,忽悠别人进厂的话术,最有用的反击手段是:直接推荐对方到郊区工厂工作
董叔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B最大的错误,错在选错了奋斗的地方。
奋斗的地方——是在市区还是在郊区,决定了你是真奋斗者还是奋斗B。
你去了郊区制造业,遇到的领导讲理论讲奉献讲情怀自然都一套一套的,在这个逻辑层面,人家是碾压的,你是必输的。
所以,你只要选择了去郊区工厂而不是市区,就注定了会下车间,注定了成为奋斗B。
董叔告诉我们,提桶跑路,不丢人:永远提桶跑路,永远热泪盈眶!
董叔多次向年轻人们呼吁:去市区吧~~
去市区吧,去有前台的公司,去晚餐不是只有老干妈才吃得下饭的公司,去他们年年抱怨内卷实际上待遇越来越好的行业。
去哪怕死了之后也有很多人同情的行业,而不是像郊区的微尘,像燃爆后的灰烬,像磨床的火花,像车床的碎屑,悄无声息的存在和离开这个世界。
去市区吧,你会看到灯火通明的商场,你会每天看到写字楼电梯前站着的美女,下午茶的时候水果很丰富,就像你一通乱找后在仓库里发现各种型号螺母时候的满足。
你甚至可能在等地铁的时候碰到你的初恋,她还是一肩飘逸的长发,笑着朝你走来。
遗憾的是她已经结婚了,但你在周末和朋友喝酒的时候听说,她似乎不太幸福,你有些难过了。总之,你会在市区遇到很多事,最宽的大街也装不下你的笑声,最高的大楼也盖不住你内心的激动,最长的红灯也挡不住你前进的脚步。
对于已经提桶跑路的郊青,董叔也有临别赠言:
三大浪漫对哪怕已经提桶跑路的郊青来说,仍然像心底深深扎进去的刺,像永远改不掉的带家乡味的口音,像脸上留下的疤痕。
也许你想隐藏,想用一万种方式掩盖或者忘掉,但终究会时常在你脆弱的时候出现,让你再次接受精神的暴击。
因为对二十多岁风华正茂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这种经历会在短期内直接渗透到你的灵魂深处,震撼强度之大,足以影响你今后的思考和生活方式。
阿福叔年轻的时候,也在郊区工厂呆过很多年。
那些日子,郊区的天很蓝,风很冷。
那些日子,郊区的电动车容易被放气。
那些日子,郊区的集体宿舍,床板太硬。
经历过三大浪漫的教育,方才意识到离开郊区去市区是多么重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过: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握好自己的生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十年前我去杭州的郊区工厂上班,那时候,那里没有地铁,连公交车都很少,解决最后几公里的,往往是本地农民们自己开电动三轮车,厂区周围没有便利店,没有银行,没咖啡馆,没有奶茶店,没超市,没有电影院,只有空荡荡的马路,厂的对面还是厂,厂的周围都是厂。
你说郊区不好吗?年轻的我当时还没有多大体会,毕竟我是从小城镇过来的人,感觉哪里都挺像,觉得荒凉不过是远郊城镇共同的底色,虽然进城不方便,但至少沙县蒸饺、重庆麻辣烫、农家土菜馆即便宜又美味。
每到夜晚,我躺在宿舍的板床上,室友的鼾声和远方高铁驶过的气鸣声,总会伴着我入睡。有时候感觉有点不可思议,望着白月和匆匆而过的高铁,总会有难以言说的情感涌上心头,仿佛自己就是那黑夜中行径的列车,只是没有铁轨,只能茫然地前进,不知道会跑向何方,不知道下一刻自己在哪里?
十年后,当年的郊区已经成了赫赫有名的黄金新城,当年开车小三轮载我们上班的农民已经成了身家千万拆迁户,当年的麻辣烫、沙县、土菜馆不复存在变成装修华丽但我肯定都吃不起的网红餐馆、高档餐厅,当年的工厂一座座搬迁到更远的地方,工厂旧址开起了综合体☞如今便利店有了,银行有了,咖啡馆有了,奶茶店有了,电影院有了,超市有了,再也不是空荡荡的马路,而是繁华的商业街。
可我再也租不起那里的房子了,我终于明白十年前的那难以言说的情感到底是什么了:
那就是漂泊吧!
浮萍寄清水,随风东西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