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没有任何理由就只在评论区里留言「反对加没有帮助」的人?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

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

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去思考、组织语言、搜集信息的。提问者希望得到解答,回答者则希望分享知识、得到认可,或者参与讨论。当有人只留下“反对”或者“没有帮助”时,对于提问者来说,他不知道错在哪里,是信息不准确?逻辑不通?还是观点不被认同?他没有办法从中学习和改进。对于回答者来说,这就像一个黑箱操作,你的努力被直接否定了,但原因不明,你不知道下次该如何做得更好。这完全违背了知识分享和交流的初衷。

其次,这种行为往往显得不够真诚,甚至有点敷衍。

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社区,大家来这里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取有价值的信息,顺便参与有意义的讨论。如果只是为了表达一下自己的“不赞同”,却连一点思考的痕迹都不留下,这会让人觉得对方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中来,只是在走个过场。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在表达观点,不如说更像是在宣泄一种情绪,或者是一种“我不同意,但我也懒得告诉你为什么”的态度。

再者,它还可能造成一种信息污染和负面氛围。

想象一下,一个问题下有几个高质量的回答,但是总有几个用户,只是丢下几个冷冰冰的否定词,却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见。这不仅不会对内容本身产生任何积极影响,反而会拉低整个评论区的质量,让后来者看到这些评论,可能会产生一种“这个话题不好讨论”、“这里的人都很不友好”的印象。久而久之,可能会劝退一些真正愿意分享和交流的用户。

更深层一点,这反映了一种“搭便车”的心态,或者说是对他人劳动的不尊重。

在知乎上,每一个回答都凝聚了回答者的思考和努力。而提问者也是带着自己的困惑而来。留下“反对”、“没有帮助”的人,可能并没有投入同等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去分析,却能够轻易地否定他人的劳动成果。这就像是,你辛辛苦苦写了一篇论文,有人只是看了一眼标题,就说“不行”,而你却无从辩驳。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人呢?

理解但不认同: 我们需要认识到,网络是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有些人可能确实表达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给出具体反馈;有些人可能只是想快速表达不满,没有意识到后果;还有些人可能真的是带着某种“搅局”的心态来的。理解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不那么容易被这些负面评论影响情绪。
不必过于纠结: 对于这种没有意义的评论,最好的处理方式往往是“不予理会”。纠结于此,只会消耗自己的精力和心情。你可以选择忽略、举报(如果违反了社区规则),或者直接将注意力转移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评论和内容上。
坚持自己的原则: 如果你自己是提问者,遇到这种情况,可以考虑补充信息或进一步解释。如果自己是回答者,并且认为自己的回答是严谨且有价值的,那么就不必因为几个模糊的否定就自我怀疑。你也可以尝试礼貌地询问对方不赞同的原因,但也要做好对方不回应的准备。
社区的责任: 从社区管理的角度来看,如果这类“无意义评论”过于泛滥,平台也应该考虑相应的机制来鼓励更具建设性的反馈,例如增加“原因说明”的选项,或者对多次发表无意义评论的用户进行一定的约束。

总的来说,知乎上的“反对加没有帮助”就像是互联网社交中的一些“社交噪音”。我们无法完全消除它们,但可以通过理解、忽略和坚持自己的原则,来尽量减少它们对我们获取知识和参与讨论的影响。毕竟,这个平台的核心价值,还是在于那些愿意分享、愿意交流、愿意用有意义的内容来构建的大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很多时候答主和评论者的矛盾,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反对的意见本身,而是反对的态度。

也就是,本来是就事论事的问题,因为一些原因,上升到了彼此对人的否定上。

比如答主写一篇文章,费了两个小时,先要写出来,然后梳理逻辑,再调整表达,最后结果不敢保证有多高的质量,但态度没话说,是认真的。

这时候,如果评论中有不同意见,是这样的:

1、谢谢答主,但我觉得……

2、受教了,但是有一个地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

这样的反对评论,答主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就事论事上。

但如果是这样的评论:

1、呵呵。

2、什么玩意儿啊,狗屁不通。

3、鸡汤,毫无意义。

4、通篇废话,小孩子都知道的东西,好low啊。

……

答主的肾上腺素立刻就会上升,因为这样的评论,不是对事,而是对人。

你否定的不是答主的观点,而是ta这个人,以及ta刚才的努力。

起码容易被答主解读成这样。

-------------------------------------------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很多时候,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意见本身,而是表达意见的方式。

举个我家的例子。

我爸属于超级不会说话的类型,我妈做的拉面很好吃,可是我妈就是不给我爸做。

一开始我还劝我妈,说他也挺辛苦的,就给他做顿拉面吃吧。

我妈说:就不给他做,说个话能气死人。(生气脸)

原来,我妈平时做了饭,如果做的好吃,我爸也不夸奖,如果偶尔有一顿做的不怎么好吃,我爸一定脸一黑,把碗一推,说:

这是啥玩意儿!难吃,不吃了。

时间长了,我妈自然就不愿意给他好好做饭了,因为做好了没奖励,做差了一堆抱怨。

本来是这顿饭好不好吃的问题,因为我爸不会说话,导致我妈认为我爸不尊重她的努力,不值得好好给他做饭。

饭好不好吃的问题,成了价值和尊重的问题。

----------------------------------------------------------

如题所说。

“反对,加没有帮助”

为什么很容易惹毛答主,就是因为这样的表达方式,很容易让答主认为,这个评论是来找茬的。

不是讨论,而是找茬。

是主观上有恶意的。

这倒不一定是评论者的本意,只是这样的表达方式,容易被解读出这样的恶意。

----------------------------------------------------------

写这个答案也没啥用,知乎该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

不过还是写了,就想说一个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是客观的矛盾,其实是主观的矛盾,认为是内容的问题,其实是表达的问题。

问题的焦点,其实早已转移。

ps:这只是一种普遍情况,具体问题里自然需要具体判断,不做更周延的解释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那些不讲理由、只在评论区留下“反对”、“没有帮助”字样的人,说实话,每次看到都挺让人费解的。就好像你在认真做一桌菜,信心满满地端出来,结果有人尝了一口,啥也不说,就甩下一句“这菜不行”。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挺打击人的。首先,这是一种非常模糊且低效的反馈。你想啊,在知乎上提问或者回答,往往是花费.............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第364期《睡前消息》”的提问鲜有人问津,这背后可能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问答社区,其用户群体具有一定的特征。他们普遍对时事、社会议题、科技发展以及文化现象等有着较高的关注度,并且乐于进行深入的探.............
  • 回答
    .......
  • 回答
    在知乎上认真地写了长篇大论,翻来覆去打磨了每一个字,自认为切中要害、逻辑严谨,甚至还引用了一些数据或原文,结果发出去之后,热度寥寥,评论区更是空空如也,偶尔冒出来的几个点赞也像是被随机数生成的一样。这种经历,对于任何一个曾经在知乎上投入过心血的人来说,可能都不陌生。这事儿挺让人五味杂陈的。一方面,是.............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知乎上关于川普和美国政治的一些观察,这挺有意思的,也挺复杂的。咱们就把它当成一个开放的讨论,不带什么预设立场。首先,咱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的平台,用户群体非常多元化,对美国政治的关注度也一直很高。川普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自带流量的焦点,他的言行举止,他的政策,都容易引发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网上常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知乎上“文都985211,武都卧推100kg+”。这句话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形象地概括了知乎上两种比较显眼的用户群体和他们可能展现出的特质。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句话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文都985211”:学术精英的聚居地?这句话里的“文都”指的就是那些在知乎上分享知.............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