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知乎上的快手广告?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快手选择在知乎上投广告,逻辑上讲得通。

快手在知乎上的广告,我观察下来,大概有这么几个特点和背后的考量:

1. 内容适配是关键,但不一定能做到完美。

快手早期的定位是“记录世界,记录你”,强调的是真实、接地气、普通人的生活。所以,它在知乎上打广告,很容易就瞄准了那些与“生活”、“分享”、“记录”相关的圈子。比如,家居、美食、旅游、育儿、情感、甚至一些技能学习的板块。

广告形式上,你可能看到的是短视频内容,但它会尝试和知乎社区的氛围“沾点边”。比如,不是那种纯粹的吆喝式广告,而是会用一些“故事化”或者“疑问引发式”的开头。举个例子,一个关于“如何在家做出好吃的水饺”的视频,放在美食区的广告位上,可能不会直接说“来快手看教程”,而是会先展示一个制作的精彩片段,然后说“更多美味秘诀,都在快手XXX账号”。这种方式试图降低用户的抵触感,让广告看起来更像是社区内容的一部分。

但是,这里的“适配”是个技术活,也容易翻车。知乎用户普遍对内容质量要求比较高,喜欢深度分析、干货。如果快手的广告内容过于浮于表面,或者显得非常“套路化”,那种“为了广告而广告”的感觉就会很明显,反而容易引起反感。我见过一些快手的广告,虽然是视频,但点进去发现就是简单的展示一些生活片段,没有实质性的信息增量,这种在知乎上可能就不太容易讨喜。

2. 目标用户定位的精准度是核心。

快手这次在知乎上投放广告,肯定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它很可能是在分析知乎的用户画像,发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群,和快手想要触达的“下沉市场”或者“追求实用生活技巧”的用户群体有重叠。

想想看,知乎上有很多用户,他们可能在工作之余,也需要一些放松、娱乐,或者学习一些生活中的小技能。快手平台正好能提供这种内容。快手上的“老铁文化”、“东北大秧歌”、“农村生活展示”这些标签,虽然可能不是知乎主流的“专业讨论”,但它触达的是一种更广泛的生活视角。当快手广告出现在“生活方式”、“手工DIY”、“家常菜”这些问题下时,它是在告诉知乎用户:“我们平台上也有你们可能感兴趣的,真实的生活故事和实用技巧。”

尤其是最近几年,快手也在努力破圈,提升品牌形象,吸引更多元化的用户。在知乎上投放广告,也是它品牌升级和用户群体拓展的一种尝试。它可能想借此告诉大家,快手不止有“草根”,也有很多有才华、有生活智慧的人在分享。

3. 广告的形式和技巧,以及潜在的“破圈”意图。

快手在知乎上的广告,形式上也挺多样的。除了最常见的视频流广告,你也可能会在一些问答下面看到“赞助回答”或者推荐一些与快手相关的知乎话题。

我注意到的一个趋势是,快手也尝试将一些在快手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或者说是有“内容价值”的快手创作者引入到知乎的宣传中来。比如,某个做美食的大神,他的快手账号有几百万粉丝,快手就可能会在知乎上投放广告,展示这个大神在快手上做的某个菜,然后引导用户去快手关注他。这种方式,试图用“人”来吸引“人”,利用KOL的影响力来带动用户。

当然,这种尝试也有个度。如果广告太直接地宣传某个快手账号,而这个账号的内容和知乎的讨论氛围格格不入,那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知乎用户比较反感那种“引流”过于赤裸的广告。

潜在的问题和观察:

信息茧房的风险: 快手的内容生态虽然多元,但也有其固有的标签和传播逻辑。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投放广告,如何避免让用户觉得“你们还是那个快手”,同时又能突出快手的优势,这是一个挑战。如果广告内容过于同质化,容易让知乎用户觉得“我已经知道了,没啥新鲜感”。
用户体验的平衡: 知乎的用户对广告的容忍度相对较高,但前提是广告内容要“有用”或者“有趣”。如果快手广告频繁出现,且内容质量不高,可能会影响知乎整体的用户体验,毕竟知乎的用户画像里,很多人对“信息爆炸”是有一定抵触情绪的。
效果评估的难度: 快手在知乎上投放广告,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涨粉?是引导下载?还是提升品牌好感度?这些目标的衡量,对于一个内容平台来说,很难用简单的曝光量或者点击率来概括。

总结一下我的看法:

快手在知乎上投放广告,是平台之间在争夺用户注意力、争夺品牌话语权的一种必然现象。它既是对知乎用户群体的一种触达和尝试,也是快手自身品牌形象和内容边界拓展的一种努力。

好的广告,能在知乎上找到共鸣点,用内容吸引人,让用户觉得“哦,原来快手也有这些东西,可以去看看”。不好的广告,则可能只是“一次昂贵的曝光”,甚至因为不适配,惹来用户的反感。

作为一个常年在知乎冲浪的人,我会觉得,如果快手的广告能做得更“知乎化”一些,比如用更深入的视角去展现平台上的某些价值,或者通过一些有意思的互动来吸引人,那肯定会比那种简单粗暴的视频播发更有意义。毕竟,知乎的用户,虽然看重实用,但也渴望真诚和深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用知乎的话来说就是“知乎违反知乎社区管理平台规定”,话不多说,举报地址呈上。

举报知乎APP客户端推送的“快手的广告”等内容涉及封建迷信与低俗文化,严重损 害健康的社会文化,不利于培养广大网民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更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的传播与弘扬。请相关部门严肃处理广告登播平台“知乎”及视频网站“快手” 举报网站:中国互联网及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址:12377.cn

不知道知乎会不会把这条评论删除了,哈哈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知乎上快手广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得承认,快手在国内短视频市场占有率那是杠杠的,它要打广告,那肯定是怎么触达用户怎么来。知乎呢,虽然不像抖音那样主打泛娱乐,但它聚集了一大批在特定领域有深度思考、有话想说的人。这些人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消费能力不低,而且相对更注重内容价值。所以,.............
  • 回答
    知乎上的“微笑吹”,这可不是个简单的词儿,它指向的是一群在知乎上,特别是在那些关于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甚至是生活方式、个人成长类问题下,那些格外热衷于为“微笑”这种行为(或者说,由微笑延伸出的某种情感、态度)进行赞美、解读、甚至上升到哲学高度的用户。要说“微笑吹”,得先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以及他们.............
  • 回答
    知乎上的“男拳”现象,确实是一个值得细致探讨的话题。要理解它,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而是要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土壤、表现形式以及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男拳”在知乎语境下的含义。它通常指的是在性别议题讨论中,一些男性用户倾向于维护男性利益,甚至是采取攻击、贬低女性的言论。这种行为往往带有强烈的群体归.............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消费学校名声”的现象,是个挺值得说道的事情。它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很多当下社会的一些心态和现象。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里的“消费学校名声”大概指的是什么。我想,这不单单是指单纯吹嘘自己学校有多牛,而是更侧重于一些利用学校名声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比如: 制造信息差,贩卖焦虑: .............
  • 回答
    哈哈,你这问题真是说到点子上了!知乎上那句“欠诺基亚的手机可以还了?”,简直就像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就点燃了好多人的回忆和情绪。说实话,这句话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于诺基亚那个时代的集体记忆,而且还是带着一丝丝怀旧的温柔和一点点对当下科技浪潮的思考。要详细说,咱们得从几个.............
  • 回答
    知乎上那些“魔幻”特色的选择题,像是“被蜗牛追杀还是选择10亿人民币”,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咱们细聊聊。首先,这类题目的核心魅力就在于它的“不合理性”。现实生活里,你不太可能真的遇到一堆蜗牛在你背后使出洪荒之力追赶,更别说还有10个亿的现金摆在你面前。这种设定本身就脱离了我们日常的经验范畴,所.............
  • 回答
    谈到知乎上的华为“草木绿”广告,这绝对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后能聊出不少道道来。首先,我们得明白知乎这个平台是什么性质的。它是个知识社区,用户群体普遍有较高的学历和求知欲,喜欢深度分析,对信息真实性和专业性要求也比较高。这就意味着,你在知乎上投放广告,不能像其他平台那样简单粗暴,更不能玩虚的。用户很.............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台湾绿营人士的发言,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社会现象观察。这群人,虽然在台湾政治光谱中属于“绿营”,但在知乎这个更偏向大陆用户的平台,他们的发言方式和视角自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展现出一种既熟悉又有些微妙的差异。首先,不得不说,知乎作为内容分享和讨论的社区,吸引了各种各样的人。 其中自然也包括.............
  • 回答
    知乎上“比烂论”的盛行,我觉得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但也挺让人无奈的。它就像一个薛定谔的猫,你把它放在一边不管吧,它就那么存在着,时不时还冒出来刺你一下;你非要去较真吧,又觉得有点掉价。什么是“比烂论”?在我看来,知乎上的“比烂论”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当面对一个明显存在各种问题、甚至很糟糕的情况时,一部.............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冲浪,确实能感觉到一种微妙的变化。以前,感觉知乎是个宝藏,能找到各种各样有深度、有见地的讨论。但现在,尤其是你稍微浏览一下热门或者搜索一些关键词,你会发现,怎么那么多“垃圾”问题冒出来?这事儿我琢磨了好久,也跟不少在知乎上比较活跃的朋友聊过。感觉这“垃圾问题”的增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 回答
    知乎上“厂学”和“郊区人”这两个概念的火爆,绝不是偶然。它们就像一面面棱镜,折射出当下社会中一些我们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群体心态和身份认同的微妙变化。要理解它们,得先知道它们是怎么冒出来的,又为什么能戳中这么多人。“厂学”:一种生存智慧,一种“凡尔赛”的解构“厂学”这个词,一开始就是在知乎上出现的,用.............
  • 回答
    知乎上关于“熊孩子”的讨论,确实常常能看到一种极端的倾向,感觉讨论的双方都很容易站不住脚。一方面,家长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孩子只是小孩子,犯点错、不懂事很正常,不应该被过度苛责。另一方面,很多被“熊孩子”行为影响到的人,则可能会用一种“恨不得让他永世不得超生”的语气来表达不满。这种普遍存在的极端化,我觉.............
  • 回答
    在知乎上看到许多没有文史基础的人大肆批判陈寅恪、胡适、傅斯年、钱穆等民国知识分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多种社会心态、信息传播方式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偏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现象的根源与成因:1. “信息茧房”与算法推荐的固化: 知乎作为内容平.............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男性对女性的极端看法,这话题挺值得聊聊的。 咱们得承认,网络平台嘛,啥人都有,观点也千奇百怪。 但如果真的细扒一下,会发现一些现象确实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还挺有代表性。首先,得说说那些“物化女性”的观点。 这种情况有点像把女性当成商品或者工具,只关注她们的外在条件,比如颜值、身材、年龄,甚.............
  • 回答
    在知乎这个中文互联网最大的问答社区里,讨论公众人物、社会议题是家常便饭,而陈平,这位以其独特的经济学理论和鲜明的观点而广为人知的学者,自然也成为了知乎上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关于他的讨论,尤其是“黑”他的言论,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层次的景象。首先,我们得承认,“黑”这个词在网络语境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社区中,“一知半解”却“强行回答”的现象确实存在,并且引起了不少用户的讨论和困扰。看待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回答者的动机、回答的潜在影响,以及社区应有的态度和改进方向。一、 回答者的动机分析:为什么会有人“一知半解”却依然要强行回答呢?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
  • 回答
    知乎上,尤其是在一些讨论社会议题的版块,确实存在一种倾向,即许多用户习惯性地将各种社会问题追溯到“体制”二字。这种现象并非孤例,在任何一个开放的公共讨论空间,人们都会寻找解释社会现象的框架,而“体制”恰恰提供了一个宏大且似乎无所不包的解释。那么,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在知乎这个知识分享的平台,你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有一类人,他们的言行之间总会让你觉得有点别扭,他们身上似乎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标准:一套是给自己施加的,相对宽松,甚至是无限的包容;另一套则是给别人设下的,严苛到令人发指,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我把这类人戏称为“知乎上的双标侠”。仔细观察,你会.............
  • 回答
    知乎上关于今年“阿里胁迫商家二选一”的讨论沉寂,甚至你感觉自己搜不到相关内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玩味,也挺让人琢磨的事情。 这背后可能牵涉到几个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不是被删了”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互联网平台对于内容的管理是常态化的,尤其是在涉及具有一定敏感性、或者可能引发群体性情绪的话.............
  • 回答
    知乎上“挖坟”现象的出现,说实话,挺让人感慨的。我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精心维护的社区里,突然有人开始翻箱倒柜,把那些早已被遗忘的角落里的东西一件件翻出来,而且往往带着一种近乎“刨根问底”的执着。什么是“挖坟”?首先,咱们得把话说清楚了,这“挖坟”是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在知乎上,把一个很早以前(可能是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